含垢忍耻简介
含垢忍耻的意思
解释:
忍受耻辱。
出处:
宋·胡铨《上高宗封事》:“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雠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
语法:
含垢忍耻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世等。
示例:
而那般含垢忍耻积来世福或者梦想死后天堂的‘芸芸众生’却早已被人忘记,连埋骨之所也无人知道了。巴金《梦与醉·生》
英语翻译
- 英语:
eat humble pie <eat crow>
含垢忍耻相关词语
- 1 垢谇谣诼
- 诟谇:辱骂;谣诼:造谣毁谤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
- 2 污手垢面
- 形容手脸都很肮脏。
- 3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 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出处:《晋书 解系传》:“[司马伦]怒曰:‘我于水中见蟹且恶之,况此人(解系)兄弟轻我邪!此而可忍,孰不可忍!”语法:此而可忍,孰不可忍作宾语、分句;用于感叹。
- 4 忍耻含垢
- 含忍耻辱。同“忍辱含垢”。出处:宋 苏轼《上韩枢密书》:“好兵始祸者既足以为后嗣之累,则凡忍耻含垢以全人命,其为子孙之福,审矣。”语法:忍耻含垢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忍受耻辱。
- 5 戴眉含齿
- 见“戴发含齿”。出处:清·王夫之《石崖先生传略》:“夫孰知我兄弟之戴眉含齿,抱余疚于泉台也。”语法:戴眉含齿作谓语、定语;指人类。
- 6 含糊其辞
- 糊:不明确;不清晰;辞:也作“词”;言辞。指话说得含含糊糊;不清楚;不明确。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7回:“二人先受岸贾之嘱,含糊其词,不肯替赵氏分辨。”语法:含糊其辞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话说得不清不楚。示例:发表时候,为了避免反动政府检查,有的地方故意含糊其辞,现在把它们弄明确了。(沙汀《短篇小说集 后记》)
- 7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 耻:耻辱;荣:荣耀。不认为是可耻,反而认为是荣耀。指不知羞耻出处: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语法: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8 含蓼问疾
- 蓼:一种苦味水草。不顾辛苦,慰问疾病。旧时比喻君主安抚军民,跟百姓同甘共苦。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先主传》:“吾何忍弃去。”裴松之注引晋 习凿齿曰:“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语法:含蓼问疾连动式;作谓语;指君主跟百姓同甘共苦。
- 9 隐忍不言
- 把事情蒇在心里不说。出处:清 归庄《与季沧苇侍御书》:“即受侮嫚,亦为亲屈,欲终隐忍不言。”语法:隐忍不言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把事情藏在心里不说。示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4回:“无奈规矩所在,只得隐忍不言。”
- 10 戴发含牙
- 见“戴发含齿”。出处:清·洪昇《长生殿·骂贼》:“雷海清呵!若不把一肩担,可不枉了戴发含牙人是俺。但得纲常无缺,须眉无愧,便九死也心甘。”语法:戴发含牙作谓语、定语;指人类。
- 11 藏污纳垢
- 污、垢: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出处:清 孙雨林《皖江血 定计》:“收回那十八省剩水残山,洗尽这二百年藏污纳垢。”语法:藏污纳垢联合式;作定语;形容坏人聚积的场所。示例:这个地方曾经是一个藏污纳垢的黑窝。
- 12 含恨九泉
- 指抱怨而死,在地下还带着怨恨出处: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18回:“只因去寻吴瑞庵,遂被功名耽延岁月,归来迟了,以致白小姐含恨九泉。”语法:含恨九泉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13 忍气吞声
- 忍:忍耐。吞声:有话不敢说。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下;不能说出来。出处:元 关汉卿《鲁斋郎》:“你不如休和他争,忍气吞声罢!”语法:忍气吞声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示例:她姐姐从小就给财主家做童养媳,忍气吞声地生活了半辈子。
- 14 是可忍,孰不可忍
- 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语法:是可忍,孰不可忍复句式;作分句;指绝不能容忍。示例:小小三岛之国,如此欺辱我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古国,是可忍,孰不可忍?(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