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告宾伏简介
哀告宾伏的意思
解释:
哀求饶恕,愿意服从。[宾伏:古代指诸侯或边远部落按时朝贡,表示服从;后指顺从、归顺。] 书证:元•佚名《延安府》第一折:“我见他慌悚踌躇,左右支吾,紧慢相逐,跪在街衢,哀告宾伏。”
哀告宾伏相关词语
- 1 龙驭上宾
- 亦作“龙御上宾”。《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后因用“龙驭上宾”为皇帝之死的讳饰语。意为乘龙升天,为天帝之宾。出处:《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语法:龙驭上宾作谓语、定语;用于皇帝死的讳饰语。示例:盖有意大用,未几而龙驭上宾矣。明·李东阳《张公墓志铭》
- 2 及宾有鱼
- 用别人的鱼请客。比喻借机培植私人势力。出处:《周易·姤》:“包有鱼,义不及宾也。”孔颖达疏:“言有他人之物,于义不可及宾也。”语法:及宾有鱼作谓语、宾语;指培植私人势力。示例:明·许三阶《节侠记·毒媚》:“莫教养寇容奸,及宾有鱼。”
- 3 思潮起伏
- 思想活动极频繁。出处:王宗仁《夜明星》:“我睡不着,走出帐篷,站在一个土坡上,望着漫山遍野的夜明星,思潮起伏。”语法:思潮起伏作谓语;指思想活动极频繁。
- 4 此伏彼起
- 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出处:鲁迅《坟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因为政局的不安定,真是此起彼伏如转轮。”语法:此伏彼起联合式;作谓语;形容事物发展起伏不断。示例:远远地传过来隐约的画角声,此伏彼起。(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 5 擒奸摘伏
- 擒获暴露的坏人,揭露隐藏着的歹徒出处:《续古文苑·无名氏》:“擒奸摘伏,抚弱遏强,井邑肃然。”语法:擒奸摘伏作谓语、定语;指惩治坏人。
- 6 忠告善道
- 道:通“导”。衷心的告诫,善意的劝导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颜渊》:“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语法:忠告善道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7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
- 指福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出处:《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示例:~。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汉·贾谊《鹏鸟赋》)
- 8 福倚祸伏
- 指福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出处:《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语法:福倚祸伏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9 龟厌不告
- 指屡加龟卜,致使龟灵厌恶,不再以吉凶告人。比喻很有效的东西,过度使用也会失灵。出处:《诗经·小雅·小旻》:“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语法:龟厌不告作定语、分句;指劝诫人。示例: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龟厌不告,《诗》以为刺。”
- 10 伏鸾隐鹄
- 后泛指隐居的贤人
- 11 伏首帖耳
- 伏:俯伏;帖:帖伏,顺从。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躬屈膝非常驯服的样子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万石不言,惟伏首贴耳而泣。”何垠注:“伏首帖耳,狗畏人貌。”语法:伏首帖耳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非常驯服的样子。
- 12 生荣死哀
- 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语法:生荣死哀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示例: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二回:“生荣死哀,也是应有的善报。”
- 13 伏尸百万
- 伏在地上的尸体有数百万出处:《战国策·魏策》
- 14 阑风伏雨
- 见“阑风长雨”。出处:清·纳兰性德《菩萨慢》词:“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语法:阑风伏雨作宾语;指风雨不已。示例:清·黄景仁《夏夜》诗:“阑风伏雨吹十日,作此酷暑如蒸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