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三略简介
六韬三略的意思
解释:
《六韬》、《三略》:都是古代的兵书。后泛指兵书、兵法。
出处:
唐黄滔《祭南海南平王》:“天生大贤,浚六韬三略之才谋。”
语法:
六韬三略联合式;作宾语;指兵书、兵法。
示例:
六韬三略,淹贯胸中,唯吾所用,何担孙武子十三篇而已哉。(元 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二折)
六韬三略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龙韬豹略
成语造句
- 1.一脸严肃,两目有神,三尺讲台,四方步伐,五湖四海,六韬三略,七步成章,八成岁月,九成心血,十分努力只为桃李芬芳,百分感激师恩无量!节日快乐!
- 2.对于玄机道人所授六韬三略,尤喜其中的文武二韬,且能举一反三,据实际情况变通,到后来往往是闻一知十,稍点即透。
- 3.鬼谷子既有政治家的六韬三略,又擅长于外交家的纵横之术,更兼有阴阳家的祖宗衣钵,预言家的江湖神算,所以世人称鬼谷子是一位奇才、全才。
- 4.六韬三略唐风根据前世读过的《孙子兵法》在加上自己的体悟编写而成,大有六韬三略,淹贯胸中,唯吾所用,何担孙武子十三篇而已哉。
- 5.唐风根据前世读过的《孙子兵法》在加上自己的体悟编写而成,大有六韬三略,淹贯胸中,唯吾所用,何担孙武子十三篇而已哉。
- 6.男主独孤少诚生来便为家仇所累,费尽心思习得了绝世武功,还掌握了六韬三略。
英语翻译
- 英语:
books on the art of war
六韬三略相关词语
- 1 三槐九棘
- 《周礼 秋官 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郑玄注:“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后以“三槐九出处:《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语法:三槐九棘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黄卷青灯一腐儒,三槐九棘位中居。世人只说文章贵,何事男儿不读书。元·郑光祖《倩女离魂》楔子
- 2 二帝三王
- 二帝:唐尧、虞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指古代帝王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扬雄传》:“昔在二帝三王……财足以奉郊庙、御宾客,充庖厨而已。”语法:二帝三王作主语、定语;指古代的帝王。示例:唐 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如吾徒者,宜当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
- 3 韬形灭影
- 谓藏匿踪迹,不露于世。出处:北齐·刘昼《新论·韬光》:“物之寓世,未尝不韬形灭影、隐质遐外,以全性栖命者也。”语法:韬形灭影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4 三百六十行
- 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出处:明 无名氏《白兔记 投军》:“左右的,与我扯起招军旗,叫街坊上民庶,三百六十行做买卖的,愿投军者,旗下报名。”语法:三百六十行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对各行各业的通称。示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 5 三至之谗
- 谗:谗言,坏话。形容经反复传播,影响恶劣的诽谤性言语。出处:《后汉书·班超传》:“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
- 6 假迷三道
- 指人说话很假,不真诚。
- 7 挑三拨四
- 见“挑三豁四”。出处: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卷:“这家伙在挑三拨四,我去闯破她不呢?”语法:挑三拨四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口语。
- 8 三户亡秦
- 三户:几户人家;亡:灭。虽只几户人家,也能灭掉秦国。比喻正义而暂时弱小的力量,有暴力的必胜信心。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语法:三户亡秦作宾语、定语;比喻虽小,决心大也能成功。示例:宋·洪迈《容斋四笔·魏冉罪大》:“诸侯由是不直秦,未及百年,三户亡秦之语遂验。”
- 9 三番两次
- 屡次,多次。出处:元·张可久《天净沙·春情》曲:“一言半语恩情,三番两次丁宁。”语法:三番两次作状语;形容反复多次。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三番两次,牵缠不清,以至于搁下好多正事不能办。”
- 10 韬戈偃武
- 收藏兵器,停止武备。谓息兵修文。出处:《隋书·炀帝纪》:“译靡绝时,书无虚目,韬戈偃武,天下晏如。”语法:韬戈偃武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11 三徙成都
- 相传舜三度迁移,百姓慕德而从,所至处自成都邑。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徐无鬼》:“舜有膻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邓之虚,而有十万家。”语法:三徙成都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三国·魏·嵇康《答难养生论》:“且凡圣人,有损己为世,表行显功,使天下慕之,三徙成都者。”
- 12 观隅反三
- 犹言举一反三。出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序》:“进无方一知二之机,退无观隅反三之慧。”语法:观隅反三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3 面授方略
- 当面指示处理事务的方针、办法等出处:《续资治通鉴长编》
- 14 一倡三叹
- 《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谓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倡,亦作“唱”。出处:《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语法:一倡三叹作谓语、宾语、分句;用于音乐或诗歌。示例:《乐府诗集·周宗庙乐舞辞》:“一倡三叹,朱弦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