咎有应得简介
咎有应得的意思
解释:
犯错误的;有罪过的得到应该得到的责备或惩处。
出处:
清 张春帆《宦海》第七回:“虽然李德标一时冒犯,触犯乌绅,咎有应得,但是领取人口要缴领状,是警局的向章,求大人明鉴。”
语法:
咎有应得主谓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例:
他违犯交通规则,骑车带人,被罚款5元,这是咎有应得。
咎有应得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罪有应得
- 反义词
成语造句
- 1.该御史于亲贵重臣名节所关,并不详加访查,辄以毫无根据之词,率行入奏,任意污蔑,实属咎有应得。
- 2.恶人的友谊一下子就会变成恐惧,恐惧会引起彼此憎恨,憎恨的结果,总有一方或双方得到咎有应得的死亡或祸根。莎士比亚。
- 3.不要让我看见你,否则我要给你咎有应得的惩罚,使凯撒的胜利大为减色了。
英语翻译
- 英语:
be open to censure <deserve blame>
咎有应得相关词语
- 1 期月有成
- 期:一整个周期;期月:一整月。一整月就会有成就。形容治理国家或办某项事情见效迅速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子路》:“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语法:期月有成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梁书·武帝纪》:“若能人务退食,竞存约已,移风易俗,庶期月有成。”
- 2 乌有先生
- 虚拟的人名或事物。出处:汉·司马相如《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姹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语法:乌有先生作宾语、定语;指虚拟的人名或事物。示例: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宋 苏轼《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诗)
- 3 年年有余
- 代表生活富足,每年都有多余的财富及食粮!示例:水利工程完成后,我们乡里就会五谷丰登,年年有余。
- 4 得胜回朝
- 朝:朝廷;封建帝王接受朝见;处理政事的地方。打了胜仗回到朝廷报功。泛指取得胜利或完成任务后喜洋洋地回来。出处:元 无名氏《小尉迟》:“若得胜还朝,圣人自有加官赐赏哩。”语法:得胜回朝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讽刺。示例: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毛泽东《反对党史八股》)
- 5 楚得楚弓
- 见“楚弓楚得”。出处:见“楚弓楚得”。语法:楚得楚弓作宾语、分句;比喻利未外溢。示例:喜楚得楚弓,免被傍人笑。明·苏复《金印记·金钗典卖》
- 6 得一知己,死可无恨
- 知己:彼此相知的朋友;恨:遗憾。能得到一位知心朋友,就是死了也没有遗憾。形容知音难觅出处:谢觉哉《知己难》:“所谓‘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得一知己,死可无恨’。”语法:得一知己,死可无恨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慨叹。
- 7 有风有化
- 谓有教育意义。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闺塾》:“论《六经》,《诗经》最葩,闺门内许多风雅……有风有化,宜室宜家。”语法:有风有化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8 旋得旋失
- 很快得到,不久又失去。形容得失都很快。出处:吴玉章《荣县独立》:“十数州县,但都旋得旋失,没有得到巩固。”语法:旋得旋失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9 应际而生
- 际:形势。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出处:晋·常璩《华阳国志·刘先主志》:“方今大王应际而生,与神合契,愿速即洪业,以宁海内。”语法:应际而生作谓语、定语;指新生事物。
- 10 有恃无恐
- 恃:依仗;依靠;恐:害怕。因为有所依仗而无所畏惧;毫无顾忌。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六年》:“齐候曰:‘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语法:有恃无恐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示例:我们实在还有一个更正大的理由使自己有恃而无恐。(闻一多《演讲录 民盟的性质与作风》)
- 11 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
- 比喻能保留最根本的条件,其他问题就可得到解决。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二回:“身子是根本,俗语说的:‘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语法: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作分句;用于劝诫人。示例: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 12 怡然自得
- 怡然:安闲、愉快的样子。形容愉快而又自得其乐的神情。出处: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黄帝》:“黄帝既寤,怡然自得。”语法:怡然自得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示例:刘厚守听了,怡然自得,坐在椅子上,尽兴地把身子乱摆,一声也不响。(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 13 天人相应
- 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出处:《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语法:天人相应作宾语、定语;指人与自然融合。示例:这真是天人相应的场面
- 14 拔十得五
- 想选拔十个,结果只选得五个。指选拔人才不容易。出处:《新唐书 张九龄传》:“夫吏部尚书、侍郎,以贤而授者也,岂不能知人?如知之难,拔十得五,斯可矣。”语法:拔十得五作谓语、宾语;用于人才选拔。示例:夫吏部尚书、侍郎,以贤而授者也,岂不能知人?如知之难,拔十得五,斯可矣。(《新唐书 张九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