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冠博带简介
峨冠博带的意思
解释:
峨:高;博:宽阔。高高的帽子;宽宽的衣带。后比喻穿着礼服。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7回:“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
语法:
峨冠博带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古代书生装束。
示例:
忽人报:“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成语造句
- 1.他那峨冠博带的装束很有古典风味。
- 2.骆玉终于穿上了峨冠博带的博士服,从校长手上郑重接过博士证书。
- 3.只见一峨冠博带,俊爽有风姿,鹤然玉立的中年人卓立于大厅之前,含笑望着三人。
- 4.峨冠博带俱成空,共飞鸿,醉长松。
- 5.为首的一个,只见其淡青外袍,峨冠博带,年逾雅望非常。
- 6.远处走过来一位松形鹤骨,器宇不凡,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的人物。
英语翻译
- 英语:
high cap and wide belt
峨冠博带相关词语
- 1 话里带刺
- 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同“话中带刺”。出处:范乃仲《小技术员战服神仙手》:“升级一听,话里带刺,来者不善。”语法:话里带刺作谓语、宾语;指讥讽。示例:熊召政《张居正》第三卷第十回:“却不料这绿头苍蝇七窍里冒出的都是邪气儿,话里带刺竟是比李狗儿还要难缠。”
- 2 锦衣玉带
- 身上穿着锦衣,腰里系着玉带。形容显贵富有者的华丽的装束。出处:《旧五代史·刘知俊传》:“晋王深信之,即厚给田宅,仍赐锦衣玉带,军中目为‘刘二哥’。”
- 3 气冠三军
- 三军:军队的总称。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高彪传》:“吕尚七十,气冠三军,诗人作歌,如鹰如鴠。”语法:气冠三军作谓语、宾语;形容人的英勇。
- 4 博见洽闻
- 博、洽:广博。广知事物,学识丰富。出处:《汉书·司马迁传》:“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
- 5 博物洽闻
- 广知事物,学识丰富。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司马迁传赞》:“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语法:博物洽闻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示例:明·顾起元《客座赘语·文士》:“周吉甫晖,博物洽闻,恢奇奥雅,诗句之美,冠绝当时。”
- 6 贡禹弹冠
- 比喻乐意辅佐志向相同的人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语法:贡禹弹冠作宾语、定语;指志趣相投。示例: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王阳在位,贡禹弹冠。清黄宗羲《与陈介眉庶常书》
- 7 面如冠玉
- 比喻男子徒有其表。也形容男子的美貌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陈丞相世家》:“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语法:面如冠玉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男子的美貌。示例:曾朴《孽海花》第二回:“一脚已跨进园来,后头还跟着个面如冠玉、眉长目秀的书生。”
- 8 博学多闻
- 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出处:《文子 精诚》:“虽博学多闻,不免于乱。”语法:博学多闻作谓语、定语;指人见识多。示例:博学多闻,性气英迈,幅巾布裘,游于东西两浙间。(明 瞿佑《剪灯新话 修文舍人传》)
- 9 仁言利博
- 博:多,广。指有仁德的人说一句话,别人就能得到很大的好处。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三年》:“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语法:仁言利博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10 山河带砺
- 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 11 博闻强记
- 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出处: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八卷:“人众兵强而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而守之以浅者不隘。”语法:博闻强记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示例:粲博闻强记,人皆不及。(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回)
- 12 冠绝时辈
- 冠绝:遥遥领先;辈:同一类人。形容在某一时期内超出同辈,首屈一指出处:《晋书·刘琨传》:“时征虏将军石崇河南金谷涧中别庐,冠绝时辈,引致宾客,日以赋诗。”语法:冠绝时辈作谓语、定语;指首屈一指。
- 13 美如冠玉
- 原比喻只是外表好看。后形容男子长相漂亮。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陈丞相世家》:“平虽美大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语法:美如冠玉补充式;作谓语;形容男子长相漂亮。示例:曾有一个道士,有长生不老之术,自说已经百余岁了,看去却“美如冠玉”,象二十左右一样。(鲁迅《准风月谈 青年与老子》)
- 14 爱博而情不专
- 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出处:唐·韩愈《与陈给事书》:“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语法:爱博而情不专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爱好等。示例: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惭愧自己是个‘爱博而情不专’的人;虽者想着只选定一条路,却总丢不下别的。(朱自清《那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