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见洽闻简介
博见洽闻的意思
解释:
博、洽:广博。广知事物,学识丰富。
出处:
《汉书·司马迁传》:“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
博见洽闻相关词语
- 1 吹糠见米
- 比喻见效快。出处:《人民日报》1975.7.8:“有人提出:多派些人到外地搞副业,抓现钱,说这个办法‘吹糠见米’,收效快。”语法:吹糠见米连动式;作谓语;形容收效快。示例:这个办法可以有吹糠见米的效果
- 2 博物洽闻
- 广知事物,学识丰富。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司马迁传赞》:“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语法:博物洽闻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示例:明·顾起元《客座赘语·文士》:“周吉甫晖,博物洽闻,恢奇奥雅,诗句之美,冠绝当时。”
- 3 博学多闻
- 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出处:《文子 精诚》:“虽博学多闻,不免于乱。”语法:博学多闻作谓语、定语;指人见识多。示例:博学多闻,性气英迈,幅巾布裘,游于东西两浙间。(明 瞿佑《剪灯新话 修文舍人传》)
- 4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出处:毛泽东《矛盾论 矛盾的特殊性》:“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语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人是没大出息的
- 5 仁言利博
- 博:多,广。指有仁德的人说一句话,别人就能得到很大的好处。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三年》:“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语法:仁言利博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6 不见圭角
- 圭角:圭玉的棱角。比喻深沉、才干不外露出处:宋·欧阳修《张子野墓志铭》:“遇人浑浑,不见圭角。”语法:不见圭角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深沉、不露锋芒。
- 7 目知眼见
- 亲眼所见。形容熟悉了解。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放着恁般目知眼见的倒不嫁,难道到在那些酒包饭袋里去搜觅?”语法:目知眼见作宾语、定语;指很了解的事物或人。
- 8 先见之明
- 先见:预见;明:指能力。事先看清问题的能力。指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杨彪传》:“后子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语法:先见之明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示例:他觉得胆小的杜竹斋有时候实在颇具先见之明,因而也省了多少烦恼。(茅盾《子夜》十七)
- 9 博闻强记
- 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出处: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八卷:“人众兵强而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而守之以浅者不隘。”语法:博闻强记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示例:粲博闻强记,人皆不及。(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回)
- 10 耳虚闻蚁
- 指身体虚弱出处:《晋书》
- 11 闻名遐迩
- 遐:远;迩:近。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出处:《南齐书 高帝纪上》:“上流声议,遐迩所闻。”语法:闻名遐迩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名声很大。示例: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九章:“亨特父子陪着客人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大伦敦’。”
- 12 各抒已见
- 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出处:《李文权文集·陵庙日时朔祭议》
- 13 八字没见一撇
- 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出处: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 人事》第三卷:“《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自不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语法:八字没见一撇复句式;作分句;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示例:我们是来保卫延安的,八字没见一撇,延安就能放弃?杜鹏程《保卫延安》
- 14 旁见侧出
- 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表现的形象。出处:宋·苏轼《书吴道子画后》:“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伪斜平直各相乘除。”语法:旁见侧出作宾语、定语;指从侧面表现。示例:清·李渔《闲情偶记·诗曲·结构》:“止为一线到底,并无旁见侧出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