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养性简介
修身养性的意思
解释:
陶冶身心,涵养德性,陶冶心性
出处:
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25回:“喝了一碗茶,把碗往地下一扔,说:‘可不必生气,出家人修身养性。’”
语法:
修身养性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世。
示例:
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上了年纪就安安静静地修身养性颐养天年了。”
修身养性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修心养性
成语造句
- 1.本来我想修身养性的,奈何你总是逼我发泄,这让我怎么选择了。
- 2.这里环境幽雅恬静,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 3.君子修身养性,自是防意如城。
- 4.妈妈每天都坚持练瑜伽,以修身养性。
- 5.阅读名著既可以丰富知识,又能丰富修养,还能修身养性。
- 6.静”能解决灾危;“静”能修身养性;“静”能化险为夷;遇事忍为妙,处事容为佳,静心万物静,心静自然凉!炎炎夏日,送来清凉又温馨的静心祝福,愿你开心过好每一天!
英语翻译
- 英语:
cultivate one's moral character and mould one’s temperament
修身养性相关词语
- 1 澡身浴德
- 修养身心,使纯洁清白。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语法:澡身浴德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日逝月除,时方已过,澡身浴德,将以曷为?(《三国志 魏志 管宁传》)
- 2 恫瘝在身
- 恫:疼痛;瘝: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出处:清·无名氏《杜诗言志》第二卷:“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处处恫瘝在身。”语法:恫瘝在身作谓语、定语;用于统治者或官员等。
- 3 送终养老
- 指老人赡养、丧葬之事。出处:《孟子·离娄下》:“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 4 碎骨粉身
- 见“碎身粉骨”。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回:“崇黑虎大怒骂曰:‘好匹夫!苏护违犯天条,有碎骨粉身之祸;你皆是反贼逆党,敢如此大胆,妄出狂言。’”语法:碎骨粉身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用于处事。示例:夫人遇妾,谊逾所生,常恨碎骨粉身,不足为报。(清·徐瑶《太恨生传》)
- 5 云心水性
- 指女子作风轻浮,爱情不专一。出处:明·叶宪祖《鸾鎞记·喜谐》:“若是云心水性情分寡,怎供出梦蝶寻花。”语法:云心水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6 容身之地
- 指安身的地方。
- 7 洁身自守
- 保持住个人自身的纯洁。出处: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她在大学时曾经恋爱过,但由于这次恋爱严重地伤害了她的心,以后她就把情丝一刀斩断,洁身自守了。”语法:洁身自守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8 文身断发
- 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后常用以指较落后地区的民俗。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长子太伯、虞仲知古人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语法:文身断发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9 身外之物
- 个人身体以外的东西;指名誉、地位、权力、金钱等。出处:唐 吴兢《贞观政要》:“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语法:身外之物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示例:名利终究是身外之物,一个人的品行才是要紧的。
- 10 以身作则
- 身:自身;则:准则;榜样。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语法:以身作则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示例:这其间不顾一切阻碍以身作则做一个开路先锋的便是许倩如。(巴金《家》二十五)
- 11 奋不虑身
- 奋:振作精神,鼓起干劲。指勇往直前,不顾个人安危出处:《宋史·赵汝愚传论》:“汝愚独能奋不虑身,定大计于顷刻。”语法:奋不虑身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勇往直前。
- 12 遵养待时
- 同“遵养时晦”。出处: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害卿兄弟,独夫介立,遵养待时,臣节讵久。”范祥雍校注:“此言尔朱荣待有时机,即欲篡夺。”语法:遵养待时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13 着述等身
- 著述:编写的著作。写的书摞起来和自己的身高相等。形容著作极多。亦作“着书等身”、“著作等身”。
- 14 洁身自爱
- 保持自己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公众事情。出处:《孟子 万章上》:“归洁其身而已矣。”语法:洁身自爱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示例:纵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按时上班,也当洁身自爱,不与人同桌进食,同杯用茶,以免传布病菌,贻害他人。(巴金《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