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神恍惚简介
心神恍惚的意思
解释: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楚。
出处:
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21卷:“唯荒诞是务,不接宾友,恶见于人,时多恚怒,心神恍惚。”
语法:
心神恍惚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的心情。
示例:
彩云胡思乱想了一回,觉得心神恍惚,四肢软胎胎提不起来。(清 曾朴《孽海花》第十二回)
成语造句
- 1.几日心神恍惚,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不断犯错,实在难辞其咎。
- 2.我也被这永恒的意念弄得心神恍惚。
- 3.由于高烧不退,刚才他还心神恍惚,说了好多梦话。
- 4.亨利。福特在学校里一再心神恍惚。
- 5.于是威尔逊心神恍惚地晃来晃去,日日夜夜地想了又想,猜了又猜,始终想不出什么结果.
- 6.我感到失落,心神恍惚地走进起居室。
英语翻译
- 英语:
be in a trance <be perturbed in mind>
- 日语:
意識(いしき)がぼっとする
- 俄语:
не находить себе места
心神恍惚相关词语
- 1 心术不定
- 心术:心计。心计难以捉摸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9回:“不想今日去往无门,非在位次低微,且王伦只心术不定,语言不准,难以相聚。”语法:心术不定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2 神色自得
- 神色:神情,态度;自得:自觉得意,快意。神情显露出得意的样子出处:唐·温庭筠《乾诔子·权长孺》:“长孺视之,忻然有喜色,如获千金之惠,涎流于吻,连撮瞰之,神色自得,合坐惊异。”语法:神色自得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表情等。
- 3 神奇莫测
- 形容奇妙到极点。出处:这个汪士荣年方四十,莫慧明断,神奇莫测,策反了王辅臣与孙延龄的两次大功。 ★三月夫《吴三桂》二十四
- 4 放心托胆
- 形容毫无顾虑。出处:《何典》第七回:“赶茶娘只道师姑为女子所做,既然修行念佛,自当谨守清规;故放心托胆,打发女儿去。”语法:放心托胆作谓语、宾语、状语;指放心。示例:我们已经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放心托胆地干了
- 5 明心见性
- ①佛教语。谓屏弃世俗一切杂念,彻悟因杂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②指率真地表现心性。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0回:“却说三藏坐在林中,明心见性,讽念那《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忽听得嘤嘤的叫声‘救人’。”语法:明心见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林语堂《论买东西》:“宋儒喜欢讲明心见性,以庄以诚求之,要除去物欲之蔽。”
- 6 知心可腹
- 可:合宜。彼此了解,情投意合出处:元·王晔《折桂令·问黄肇》曲:“怕不你身上知心可腹,争知他根前似水如鱼。”语法:知心可腹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7 目注心营
- 谓竭尽心力以赴。出处:严复《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凡其自毁齿至于白首,终其百年之身,所目注心营,劳苦险难。”语法:目注心营作谓语、定语;指思想集中。
- 8 痛切心骨
- 伤痛入骨髓。形容伤心到了极点出处:宋·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义士仁人,痛切心骨。岂以陛下之圣明智勇而能忍之乎!”语法:痛切心骨作谓语、定语;形容伤心到了极点。
- 9 人心向背
- 人心:众人的感情、愿望。向:归向;拥护。人们的思想有的归向;有的背离。指人们是拥护还是反对。出处:宋 魏了翁《鹤山文集》:“师老财殚,币轻物贵,常产既竭,本根易摇,此人心向背之几也。”语法:人心向背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宾语;指人民对事物的态度。示例:国家的盛衰,在于人心向背。
- 10 全神倾注
- 集中全部的精力出处:叶圣陶《遗腹子》:“他全神倾注的只在哇的一声之后那最关紧要的一个报告。”语法:全神倾注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注意力集中。
- 11 白水鉴心
- 白水:清水;鉴:照。清澈的水能照见人的心。形容人心像明净的水一样纯洁。示例:这孩子朴实勤奋,白水鉴心,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 12 恍然自失
- 恍然:仿佛;自失:好像失去了什么。形容猛然醒悟后,心神不定的样子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7卷:“程客恍然自失道:‘莫非是做梦么?’”语法:恍然自失作谓语、状语;形容心神不宁,不知如何是好。示例:梁启超《节本明儒学案·吴康斋先生语》:“看朱子六十后长进不多之语,恍然自失,呜呼,日月逝矣。”
- 13 见猎心喜
- 看见别人打猎而感到高兴。比喻看见某种情况触动自己原有的爱好;不免跃跃欲试。出处:《二程全书》第七卷:“明道年十六七时,好田猎。十二年,暮归,在田野间见田猎者,不觉有喜心。”语法:见猎心喜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示例:公子何不作一番我看,或者我见猎心喜,竟领会得一两件,也不见得。(《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
- 14 像心像意
- 谓顺遂心愿,合乎心意。出处:《京本通俗小说·海陵王荒淫》:“这海陵像心像意侮弄了几多时节。”语法:像心像意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等。示例:我们一心计路要寻个像心像意的女婿,直至如今不曾寻着。清·张南庄《何典》第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