絶仁弃义简介
絶仁弃义的意思
解释:
一说: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二说:不树立仁义的典型、不倡导仁义的标准,放任人的本性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取舍。
出处:
出处西汉至今篡改本 《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
絶仁弃义相关词语
- 1 多行不义必自毙
- 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语法:多行不义必自毙作宾语、分句;用于坏人。示例:“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有史以来的天经地义。(郭沫若《武则天》第四幕)
- 2 义不容隐
- 隐:隐瞒。就道理上讲不应隐瞒,理应直言。出处:南朝·梁·萧衍《立选簿表》:“臣总司内外,忧责是任,朝政得失,义不容隐。”
- 3 杜门自絶
- 杜门:关门不出;绝:断绝。闭门不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出处:《汉书·张陈王周传赞》:“及吕后时,事多故矣,平竟自免,以智终,王陵庭争,杜门自绝,亦各其志也。”语法:作谓语、定语;指闭门不出
- 4 望文生义
- 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文:文字;语句;义:意义。出处:清 张之洞《輶轩转语 语学》:“不然,空谈臆说,望文生义,即或有理,亦所谓郢书燕说耳。”语法:望文生义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示例:(1)学习生词生字一定不能望文生义。(2)有的人读书,只从表面看,不弄清背景,因此不免望文生义,深入不下去。
- 5 不絶如缕
- 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出自 《公羊传·僖公四年》。比喻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语法:用于声音、情绪等;一般作谓语、定语
- 6 抛金弃鼓
- 金:锣。抛下助战用的锣与鼓。形容被打败而逃走出处:元·无名氏《杏林庄》第二折:“俺如今不须用刀死追复,他每都抛金弃鼓,领着残卒,离营撇寨那厢扑。”语法:抛金弃鼓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战争等。
- 7 孤恩负义
- 背弃恩义。出处:《后汉书·张俊传》:“臣孤恩负义,自陷重刑,情断意讫,无所复望。”语法:孤恩负义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为人处世。
- 8 闭关絶市
- 封闭关口,不与外界通商。
- 9 弃恶从善
- 丢弃邪恶行为去做好事。出处: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愿意和韩劲合作,使吴迪弃恶从善。”语法:弃恶从善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改恶向善。示例:我们决心弃恶从善
- 10 穷荒絶徼
- 极远的边塞。出处: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穷荒绝徼,圣人以爪甲视之。”
- 11 成仁取义
- 仁:仁爱;义:道义;正义。指为了崇高的事业而就义。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语法:成仁取义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书面语。示例:大丈夫既然以身许国,七尺微躯不敢私有。成仁取义之理,略知一二。(姚雪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
- 12 义切中抱
- 切:恳切,切实;中抱:心怀。胸中怀着主持正义之情。出处:唐·许尧佐《柳氏传》:“义切中抱,虽昭感激之诚;事不先闻,固乏训齐之令。”
- 13 缘文生义
- 文:文字,指字面。只根据字面理解内容,牵强附会,不求甚解。亦作“望文生义”。出处:宋·朱熹《答吕子约·论语》:“读书穷理,须认正意,切忌如此缘文生义,附会穿穴。”语法:缘文生义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文章等。示例:清·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念孙案:小司马缘文生义,非也。”
- 14 干名犯义
- 干犯名教和道义。出处:清·李渔《奈何天·调美》:“谁想不前不后,刚刚是太老爷的同年。我家相公竟是他的年侄。这样干名犯义的事,如何做得!”语法:干名犯义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