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善贬恶简介
褒善贬恶的意思
解释:
对好人好事加以赞扬;对坏人坏事加以斥责。指分清善恶,提出公正的评价。
出处:
宋 邵博《闻见后录》第21卷:“惟有三四寸竹管子,向口角头褒善贬恶,使善人贵、恶人贱,善人生、恶人死,须是由我始得。”
语法:
褒善贬恶作谓语、定语;指人的立场。
示例:
明·桑绍良《独乐园》第一折:“其中褒善贬恶,尊君抑经,内夏外夷,正名谨分。”
褒善贬恶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惩恶扬善
成语造句
- 1.社会新闻要做到褒善贬恶,发挥对市民的教育作用。
- 2.皮影从形式到内容上多褒善贬恶,蕴涵了人们希望战胜的力量。
- 3.史著正是通过定名分,褒善贬恶,以达到谏诤君王,赞助的目的,编辑者以礼仪或伦理原则审判人物和事件。
- 4.他们三位杂文高手知人论世,较武论文,褒善贬恶,臧否人物,一时间口碑载道。
- 5.我们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在作怪,传统的行为准则一直停留在道德层面的褒善贬恶。
- 6.褒善贬恶无所图,激浊扬清是当务;歌颂正义的行为,嘻笑不足咏歌补。
英语翻译
- 英语:
exalt virtue and censure evil
褒善贬恶相关词语
- 1 恶龙不斗地头蛇
- 地头蛇:比喻称霸一方的人。比喻外来者尽管很厉害,也斗不过本地的恶势力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大官人休说满话!常言道:恶龙不斗地头蛇。”语法:恶龙不斗地头蛇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2 大奸极恶
- 指极为奸诈且作恶多端的坏人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79回:“而大奸极恶之人行事背理,亦不消说得。”语法:大奸极恶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坏人。
- 3 贯盈恶稔
- 犹言恶贯满盈。出处:《隋书·炀帝纪下》:“土崩鱼烂,贯盈恶稔,普天之下,莫非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语法:贯盈恶稔作谓语、定语;用于坏人。
- 4 善解人意
- 善:善于;解:理解。善于理解别人的意图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7回:“他总不离杨妃左右,最能言语,善解人意,聪慧异常,杨妃爱之如宝,呼为雪衣女。”语法:善解人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为人处世。示例: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她与康老一样的善解人意,却很少将自己的事随便告人。”
- 5 恶迹昭着
- 昭著:显着,明显。恶劣的事迹十分明显,人所共见。形容罪行严重。
- 6 善言不入耳
- 好话听不进耳朵里。出处:汉·桓谭《新论·贵言》:“非其耳之有塞,善言不入耳乎?”
- 7 十恶五逆
- 谓种种不可赦免的大罪。出处: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二折:“嫂嫂也,我不曾犯十恶五逆,这一个家缘儿都被你收拾。”语法:十恶五逆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罪名。示例:清·龚自珍《发大心文》:“乃至见他十恶五逆,亦将我心置他胸魁祸首。”
- 8 同恶相党
- 共为恶者相结为党。出处:《诗·大雅·皇矣》“维彼四国,爰究爰度”唐·孔颖疏:“言其同恶相党,共行虐政也。”语法:同恶相党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 9 掩恶扬善
- 谓对待别人讳言其过恶,称扬其好处。出处:汉·班固《白虎通·谥》:“天子崩,大臣至南郊谥之者何?以为人臣之义莫不欲褒其君,掩恶扬善者也。”语法:掩恶扬善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劝诫人。示例:而小异于肇者,不书人之过恶,以谓职非史官,而掩恶扬善者,君子之志也。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
- 10 妍蚩好恶
- 妍:美丽。蚩:通“媸”,丑陋,丑恶。美丽、丑陋、好与坏。原指写作的得失。出处:晋·陆机《文赋序》:“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语法:妍蚩好恶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1 二竖作恶
- 竖:小子;二竖:指病魔。比喻疾病缠身。出处:《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 12 从善如登
- 指为善如登山那样不易,比喻学好很难出处:《国语 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韦昭注:“如登,喻难;如崩,喻易。”语法:从善如登主谓式;作谓语;比喻学好很难。
- 13 敝绨恶粟
- 指衣食粗劣。出处:宋 王安石《祭范颖州文》:“翼翼公子,敝绨恶粟。”语法:敝绨恶粟作宾语、定语;指艰苦生活。
- 14 乐善不倦
- 乐于坚持做好事。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语法:乐善不倦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示例:清·许奉恩《里乘》第二卷:“虔奉大士,乐善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