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善不倦简介
乐善不倦的意思
解释:
乐于坚持做好事。
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
语法:
乐善不倦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
示例:
清·许奉恩《里乘》第二卷:“虔奉大士,乐善不倦。”
成语造句
- 1.她是乐善不倦的“大爱天使”,超越医生和医德之外大爱若水,用点滴行动书写医者仁心。
- 2.先生……素称长者,先生收养之,乾隆间官粤东别驾,以爱民为治,有政声,致仕家居,益乐善不倦。
- 3.旺盛蕃衍之夏季已过,秋已尽,如此际遇之时,公子宜乐善不倦积德当先,待时之时,自有合成之时。
- 4.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 5.寇爱卿言之有理,朕历来广施仁政,乐善不倦,虽王兰英罪当重罚,朕念其对大宋素有忠贞之心,故不赐罪。
- 6.个人崇俭,乐善不倦;家庭崇俭,子女思贤;单位崇俭,员工争先;学校崇俭,师生勤勉;举国崇俭,繁花似锦。
乐善不倦相关词语
- 1 不通世务
- 指不了解社会上的情况语法:不通世务作谓语、定语;指不懂为人处世。示例:他是个书呆子,一点也不通世务
- 2 名不虚立
- 谓宜有此盛名,果然不虚妄。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语法:名不虚立作谓语、定语;指名实相符。示例: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徐邈传》:“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立。’”
- 3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
- 让:推辞,拒绝。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出处:清·张岱《岱志》:“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未到泰山者,泰山壁立千丈,不藉寸土,栉沐甚净。”语法: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4 饱汉不知饿汉饥
- 饱:吃足;饥:饥饿。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5回:“误了差使,钉子是我碰!你饱人不知饿人饥。”语法:饱汉不知饿汉饥主谓式;作宾语、分句;指不能理解别人的处境。示例:你这是‘饱汉不知饿汉饥’。
- 5 不茶不饭
- 不思饮食。形容心事重重。出处:明 胡文焕《群音类选 》:“霎时间云雨暗巫山,闷无言,不茶不饭,满口儿何处诉愁烦。”语法:不茶不饭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心情。示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0回:“一天到晚,哼声不绝,一连三天,不茶不饭。”
- 6 学而不思则罔
- 罔:同“惘”,迷惑。只读书而不肯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收获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法:学而不思则罔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示例:谢觉哉《想!》:“把书本当教条,不顾客观条件,生硬地拿现成公式去套,也必然碰大钉子,所谓‘学而不思则罔’。”
- 7 烦心倦目
- 烦:烦躁,烦恼;倦:厌倦。烦闷的心情,倦怠的眼睛出处: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三折:“闲对着绿树青山,消遣我烦心倦目,潜入那水国渔乡,早跳出龙潭虎穴。”语法:烦心倦目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情绪。
- 8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 蓬:蓬草。蓬草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语法: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作定语、分句;指环境对人的影响。
- 9 周而不比
- 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出处:《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语法:周而不比作谓语、定语;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示例:那里肯周而不比。(元 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
- 10 迷不知归
- 迷:分辨不清。犯了错误却不知悔改出处: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矛盾自相,迷不知归,以窘人者自窘。”语法:迷不知归作谓语、定语;用于不知改过。
- 11 不啻云泥
- 不啻:无异于。无异于从云天之上到地上的泥土的距离。比喻差别极大出处: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45回:“然此书与《宝箓天章》,不啻云泥之别。” 用法:作谓语;比喻差别极大
- 12 比年不登
- 比:屡屡;频频。农业连年歉收。亦作“比岁不登”。出处:《晋书 傅玄传》:“时比年不登,羌胡扰边,诏公卿会议,玄应对所问,陈事切直。”语法:比年不登作谓语、定语;指农业欠收。
- 13 不餍人望
- 不能满足众人的期望出处:《民国通俗演义》
- 14 不差毫发
- 毫、发:都是古代的长度名,十毫为发,十发为厘,形容细微。形容一点儿也不差。出处:唐 张说《进浑仪表》:“令仪半在地上,半在地下,晦朔弦望,不差毫发。”语法:不差毫发作谓语、定语;指丝毫不差。示例: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九回:“若预算明白,不差毫发者,真要算做当今第一奇女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