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淆视听简介
混淆视听的意思
解释:
故意用假象或谎话迷惑人;使人产生错觉;不易分辨真伪和是非。
出处:
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显示出一种极左的面貌,来忧乱阵容,混淆视听。”
语法:
混淆视听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
那些人经常故意混淆视听,影响很坏。
成语造句
- 1.这种混淆视听,本末倒置的做法是十分恶劣的。
- 2.他明明是被特务暗杀的,根本不是什么“桃色事件”。所谓“桃色事件”不过是敌人混淆视听的阴谋而已。
- 3.想以欺骗宣传来混淆视听?没门!
- 4.他这人一贯喜欢拨弄是非,混淆视听,你怎么连这种人的话也相信。
- 5.他故意混淆视听,把丑的说成是美的,把恶的说成是善的。
- 6.虽然谣言止于智者,但是三人成虎,亦能混淆视听。
英语翻译
- 英语:
lead the public opinion astray
- 日语:
耳目(じもく)を惑(まと)わす
- 俄语:
ввести в заблуждение
- 其他:
<德>die ǒfffentliche Meinung verwirren <eine richtige Beurteilung der Dinge unmǒglich machen>
混淆视听相关词语
- 1 十目所视
- 见“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语法:十目所视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示例:邓小平《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大家都学习了,了解了,就不容许干部乱干了,对整个领导都有好处。”
- 2 听之不闻
- 出自《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用来形容人对事物的发展采取漠不关心的状态。
- 3 混沌未凿
- 混沌:古人想像中的天地形成以前的状态;凿:凿开。世界尚处于蒙昧状态之中,天地尚未形成。比喻人的本性纯真朴实。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自天地开辟以来,原有这等混沌未凿之人……无不富贵寿考,安乐终身。”
- 4 逖听远闻
- 谓视听范围很远很广。出处:唐 姚思廉《梁书 武帝纪中》:“庶以矜隐之念,昭被四方,逖听远闻,事均亲览。”语法:逖听远闻作谓语;指视听的范围很远。
- 5 淆混是非
- 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制造混乱,使是非不清出处:清·陶曾佑《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锢蔽见闻,淆混是非。”语法:淆混是非作谓语、定语;指故意制造混乱。
- 6 耳不旁听
- 两耳不往旁边听。形容专心致志的神态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因见他姐妹们说笑,便自己走到阶下竹前,挖心搜胆的耳不旁听,目不斜视。”语法:耳不旁听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专心。
- 7 高步阔视
- 同“高视阔步”。出处:清·袁枚《新齐谐·冷秋江》:“果见一丈夫魋肩昂背,高步阔视,持大扇击手作拍板,口唱《大江东》,于于然来。群鬼尽散。”语法:高步阔视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风度。示例:闻一多《红烛·雪》:“高步阔视的风霜蹂躏世界。”
- 8 隔壁听话
- 见“隔壁听”。出处:明·唐顺之《答王遵岩书》:“盖非特文章气节平生所劼力而事者,既于真性不切及所闻于经书师友与意见之所窥测,而自以为道者,亦竟如隔壁听话,全无交涉。”语法:隔壁听话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9 一瞑不视
- 瞑:闭眼。闭上眼睛,不再睁开。指死亡。也指逃避现实。也可形容不怕牺牲。出处:《战国策·楚策一》:“有断头绝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语法:一瞑不视作谓语;指死亡。示例:一瞑不视,亦已矣。(章炳麟《马良请速开国会》)
- 10 百听不厌
- 形容乐曲或歌曲好听,使人听多少遍也不厌烦语法:百听不厌作谓语、定语;指诗歌、故事、歌曲等。
- 11 司空不视涂
- 指放弃本职工作,玩忽职守。出处:《国语·周语中》:“侯不在疆,司空不视涂,泽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积,场功未毕,道无列树,垦田若蓺,膳宰不致饩,司里泽不授馆。”
- 12 视有若无
- 视:看待。把有这回事看得就像没有这回事一样。形容不当一回事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78回:“宝之这戏子见怪贤闲事,视有若无。”语法:视有若无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13 迷惑视听
- 使人耳目迷乱。比喻以错误的言论欺骗社会,毒害群众。出处:萧作霖《复兴社述略》:“这是因为当时我们毕竟还不敢公然承认我们主张实行法西斯主义,还是觉得抱着三民主义这块招牌较能迷惑视听。”语法:迷惑视听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言行等。示例:请不要乱唱高调,迷惑视听
- 14 惟命是听
- 叫做什么,就做什么。谓绝对服从。出处:西汉·司马迁《越王勾践世家》:“今君王举玉趾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语法:惟命是听作谓语、定语;指绝对服从命令。示例: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四章:“对上级他是惟命是听,对下级他很懂得维护自己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