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引廷争简介
面引廷争的意思
解释:
同“面折廷争”。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梅福传》:“故京兆尹王章资质忠直,敢面引廷争。”
语法:
面引廷争作谓语、定语;指朝廷议事。
面引廷争相关词语
- 1 一新面目
- 一新:完全是新的;面目:面貌。 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出处:清·卢信《大马扁·序》:“子毋以康梁二人,招摇海外,借题棍骗,于马扁界中,别开一新面目,而遂为康梁罪也。”
- 2 火引冰薪
- 用火引燃冰冷的薪柴。 常比喻用温情感动性格孤僻冰冷的人。
- 3 面面相睹
- 同“面面相觑”。出处:《清平山堂语本·快嘴李翠莲记》:“诸亲九眷面面相睹,无不失惊。”语法:面面相睹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惊慌的表情。
- 4 一面之缘
- 见一面的缘分。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语法:一面之缘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人。示例:叶永烈《并蒂莲》:“尽管他与那位郭小姐只一面之缘,然而她的形象却像用刀刻下来似的。”
- 5 发引千钧
- 一根头发系着千钧重的东西。比喻极危急。出处: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语法:发引千钧作宾语、定语;同“千钧一发”。
- 6 日引月长
- 谓事物随时光流逝而日渐增长。语本《国语·齐语》:“昔吾先君襄公筑台以为高位,田、狩、罼、弋,不听国政,卑圣侮士,而唯女是崇……是以国家不日引,不月长。”韦昭注:“引,申也;长,益也。”出处:语出《国语·齐语》:“昔吾先君襄公筑台以为高位,田、狩、罼、弋,不听国政,卑圣侮士,而唯女是崇……是以国家不日引,不月长。”韦昭注:“引,申也;长,益也。”语法:日引月长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金·王若虚《<论语>辨惑》:“而不急于道,使来者自尽于学,日引月长而道自至。”
- 7 争多论少
- 为得到的多少而争吵。形容斤斤计较。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五:“昔日公公原分付莫要分开,还是二位伯伯总管在那里,扶持小儿女大了,但凭胡乱分些便罢,决不敢争多竞少。”语法:争多论少作谓语、定语;指放不开。
- 8 面红耳赤
- 脸和耳朵都红了。形容因羞愧、窘迫、激动或发怒而脸色涨红的样子。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29卷:“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耳赤;子文却三仕三已,略无喜愠。”语法:面红耳赤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形容羞愧的样子。示例:不住的面红耳赤,意往神弛,身上不知怎样才好。(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
- 9 引伸触类
- 亦作“引申触类”。谓从某一事物的原则,延展推广到同类的事物。语本《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出处:语出《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语法:引伸触类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精研三十年,引伸触类,始得贯通其旨。清·江藩《汉学师承记·惠周惕》
- 10 争前恐后
- 见“争先恐后”。出处: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五十五回:“欢乃麾兵直进,大众争前恐后,一涌而上,无复行列。”语法:争前恐后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示例:大家一听金娘要回来,好象吃了什么兴奋药,都争前恐后地搭竹架子,把各家存着的茅草搬出来。许地山《桃金娘》
- 11 刑天争神
- 刑天:神话人物。刑天同天帝争夺神位。比喻大无畏的精神出处:《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语法:刑天争神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12 一面之交
- 只见过一面的交情。表示交情不深。出处:汉 崔寔《本论》:“且观世人之相论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决。”语法:一面之交偏正式;作宾语;比喻交情很浅。示例:咱们总算有一面之交,在兵营里你伺候过我;再说咱们又都是街面上的人,所以我担着好大的处分来给你送个信。(老舍《骆驼祥子》十一)
- 13 面北眉南
- 谓脸面相背,互不理睬。形容相处不合,各不照面。出处: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三折:“既然是你为我来,须回避,且做个面北眉南,你东咱西。”语法:面北眉南作宾语、定语;指关系不融洽。示例:明·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俺那崔氏女正红愁绿惨,你个张君瑞待面北眉南。”
- 14 满面红光
- 满面:整个面部。形容心情舒畅;精神健旺的样子。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2回:“舅兄今日满面红光,必有非常喜事,大约货物定是十分得彩,我们又要畅饮喜酒了。”语法:满面红光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精神很好。示例:他满面红光,看样子精神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