奄然而逝简介
奄然而逝的意思
解释:
奄然:忽然。忽然死去
出处:
宋·陆九渊《与朱元晦书》:“比日不知何疾,一夕奄然而逝。”
语法:
奄然而逝作谓语;用于书面语。
奄然而逝相关词语
- 1 要而论之
- 犹言要而言之。概括地说,简单地说。出处:《天讨 豕韦之裔〈普告汉人〉》:“要而论之,满人之人中国也,据其土地山河,窃棋子女玉帛……固古人所谓倒行逆施者矣。”语法:要而论之作分句;用于总结文章等。示例: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论不变法之害》
- 2 望而止步
- 指看到某种情况或失误就往后退缩。
- 3 知二五而不知十
- 形容只知道某一方面,而不知道综合全面地看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语法:知二五而不知十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4 听而无闻,视而无见
- 视:看。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听到了当作没听见出处:《鹖冠子·度万八》:“知无道,上乱天文,下灭地理,中绝人和,治渐终始,故听而无闻,视而无见,白昼而暗,有义而失谥。”语法:听而无闻,视而无见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5 鸣鼓而攻之
- 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语法:鸣鼓而攻之作谓语;指公开声讨。示例:陈立德《前驱》:“谁要敢反对共产同志,吾侪当鸣鼓而攻之!”
- 6 尽欢而散
- 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九回:“命酒更酌,尽欢而散。”语法:尽欢而散作谓语、宾语;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示例:他还吃了封顶大杯,才尽欢而散。(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
- 7 卓然不群
- 指超出常人。出处:《后汉书 刘虞传论》:“其能历行饬身,卓然不群者,或未闻焉。”语法:卓然不群作谓语、定语;指与众不同。示例:苟有卓然不群之士,不出户庭,潜志味道,诚宜优访以兴谦退也。晋 葛洪《抱朴子 逸民》
- 8 靡然向风
- 亦作“靡然乡风”。亦作“靡然乡风”。谓群起效尤而成风气。出处:《晋书·儒林传序》:“故缙绅之士靡然向风,余芳遗烈,焕乎可纪者也。”语法:靡然向风作谓语;指形成风气。示例:胡蕴玉《序》:“于是有无文学之士,靡然向风。”
- 9 改而更张
- 同“改弦更张”。出处:《北史·崔鸿传》:“琴瑟不调,改而更张,虽明旨已行,犹宜消息。”语法:改而更张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 10 茫然若失
- 茫然:失意的样子;若失:好像失去了什么东西。形容精神不集中;若有所失的样子。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抚然为间曰:‘命之矣。’集注:‘抚然茫然自失之貌。’”语法:茫然若失偏正式;作定语、宾语;形容人的心情。示例:他被这个消息弄得茫然若失,焦虑不安。沈西蒙《南征北战》第二章
- 11 称薪而爨
- 薪:柴;爨:烧火煮饭。称了柴草煮饭。比喻只注意小事,不从大处着眼。出处:《淮南子·泰族训》:“称薪而爨,数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也。”语法:称薪而爨作谓语、定语;常与“数米而炊”连用。示例:积财聚谷,日不暇给。真个是数米而炊,称柴而爨。(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五)
- 12 不期而然
- 期:料想;然:如此。没有想到会这样而竟然这样。表示出乎意料之外。出处:宋 王楙《野客丛书》:“盖其平日读外祖太史公记,故发于词旨,不期而然。”语法:不期而然紧缩式;作谓语、状语;形容意想不到的事。示例:名山大川之间,赤县神州之外,无远勿届,不期而然。(清 吴研人《糊涂世界 序》)
- 13 强而示弱
- 比喻力量强大,却故意装作力量很小,造成对方的错觉,给予意外的打击。出处:明·刘伯温《百战奇略·强战》
- 14 兼而有之
- 指同时占有或具备有关的各方面。出处:墨翟《墨子 法仪》:“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利之?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语法:兼而有之偏正式;作谓语;指同时占有或具有有关的各方面。示例:在科学研究方面,基础科学知识和应用科学知识应该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