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魂摄魄简介
惊魂摄魄的意思
解释:
见“惊魂夺魄”。
出处:
《花城》1981年第1期:“为了探索生命的奥秘,科学家们正付出艰辛的劳动和经历着惊魂摄魄的斗争。”
语法:
惊魂摄魄作定语、状语;用于声势等。
惊魂摄魄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惊魂夺魄
成语造句
- 1.夏雨珊的手电在漆黑的屋子里,正好照在了那个灵体的脸上,惨白的脸,绿幽幽的眼睛,嘴角还渗有一丝血迹,再被手电光一照,这张脸可真是惊魂摄魄,恐怖之极。
- 2.的一声清音朗朗入耳,赤月弯刀发出惊魂摄魄的嗡嗡闷响,怒电般笔直射向青山的前胸。
- 3.江回目光一冷,魔焰飞出,刀气呼啸,一股惊魂摄魄的魔气冲击而出。
- 4.方教授这一拳聚集了体内的天魔气,名为惊魂,中者全身经脉寸断,惊魂摄魄而死。
- 5.目标在望,一行五人不由加快了脚步,提高了声音,心中渐渐火热,陡然之间,从黑暗中,惊魂摄魄的啸声传来“阿哒阿哒阿哒……”。
- 6.的一声清音朗朗入耳,鸳鸯刀发出惊魂摄魄的嗡嗡闷响,怒电般笔直射向华惊虹的前胸。
惊魂摄魄相关词语
- 1 鱼惊鸟溃
- 像鱼腐烂鸟溃散。比喻迅速崩溃,完全失败出处:《隋书·杨玄感传论》:“民力凋尽,徭戍无期,率土之心,鱼惊鸟溃。”语法:鱼惊鸟溃作宾语、状语;用于比喻句。
- 2 妙语惊人
- 妙语:有深意或动听的语言。绝妙动听的语言令人吃惊。
- 3 惊恐不安
- 是很惊慌的意思。
- 4 惊涛巨浪
- 同“惊涛骇浪”。出处:清·李调元《大风渡黄河歌》:“我闻黄河天上来,惊涛巨浪相喧豗。”语法:惊涛巨浪作宾语、定语;形容波涛汹涌。
- 5 目断魂消
- 因望不到而内心伤悲。形容离别的悲伤愁苦出处:明·无名氏《精忠记·辞母》:“只今别去,山长水遥,意匆匆远离膝下,目断魂消。”语法:目断魂消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6 矫若惊龙
- 矫:强劲。强劲得像惊龙一样。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出处:《晋书 王羲之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语法:矫若惊龙偏正式;作谓语;形容书法舞姿强劲灵活。示例:人们夸他的书法笔势矫若惊龙。
- 7 扬幡招魂
- 挂幡招回死者的灵魂(迷信)。比喻想使已经被清除的的坏人再恢复活动。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1回:“设香案,铺祭物,列灯四十九盏,扬幡招魂。”语法:扬幡招魂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日本又在为军国主义扬幡招魂
- 8 惊起梁尘
- 《太平御览》卷五七二引汉刘向《别录》:“汉兴以来,善歌者鲁人虞公,发声清哀,盖动梁尘。”后因以“惊起梁尘”形容歌声高妙动人。出处:《太平御览》卷五七二引汉·刘向《别录》:“汉兴以来,善歌者鲁人虞公,发声清哀,盖动梁尘。”语法:惊起梁尘作谓语、定语;用于声音等。示例:忔憎声里金珠迸,惊起梁尘落舞帘。宋·赵元福《鹧鸪天·赠歌妓》词
- 9 惊天动地
- 惊:惊动;动:震撼。惊动上天;震动大地。形容声音极大或声势影响极大。出处:唐 白居易《李白墓》诗:“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语法:惊天动地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示例:比前番在梁山泊上更觉轰轰烈烈,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功垂竹帛,世享荣华。(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一回)
- 10 受怕担惊
- 惊:惊恐。担受惊恐害怕。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恁的般受怕担惊,又不图甚浪酒闲茶。”语法:受怕担惊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担心害怕。示例:清·无名氏《刘公案》第25回:“也省得受怕担惊在风月下,育女生儿也有后承。”
- 11 惊魂夺魄
-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出处:老舍《四世同堂》:“当一个文化熟到了稀烂的时候,人们会麻木不仁的把惊魂夺魄的事情与刺激放在一旁,而专意到吃喝拉撒中的小节目上去。”语法:惊魂夺魄作定语、状语;用于声势等。
- 12 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 平生:有生以来;亏心:违背良心。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门也不吃惊。形容为人处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出处: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语法: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13 失魂丧魄
- ①形容心烦意乱,精神恍惚。②形容极度惊恐不安。出处:元 刘唐卿《降桑》第二折:“您孩儿为母不安,这些时衣不解带,寝食俱发,忧凄不止,行坐之间,犹如失魂丧魄。”语法:失魂丧魄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惊恐。示例:经过十几分钟猛烈无情的战斗,早已失魂丧魄的残敌,丢枪弃刀,一个个跪倒在地,举手投降。《人民文学》1977年第10期
- 14 惊惶不安
- 由于惊慌,不知所措。出处:《北齐书·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慌失措,晖业神色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