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在线查字 / 公而忘私,国而忘家
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拼音,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近反义词,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是什么意思
- gōng公
- ér而
- wàng忘
- sī私
- guó国
- ér而
- wàng忘
- jiā家
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简介
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意思
解释: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但自古道:‘公而忘私,国而忘家。’”
语法:
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作谓语、定语;可分开使用。
示例:
徐特立《我的一家》序:“这是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典型之一。”
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相关词语
- 1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 指家财富有的人常自珍爱,不自蹈险地。出处:《汉书 司马相如传下》:“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语法:家累千金,坐不垂堂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世。
- 2 可想而知
- 想:推想。可以通过推想而了解真相。出处:宋 王楙《野客丛书 汉唐俸禄》:“而郊以吟诗废务,上官差官以摄其职,分其半禄,酸寒之状,可想而知。”语法:可想而知偏正式;作谓语、宾语、补语、状语;用于推测想象等。示例:你想日本人练陆军把东三省地图当作功课,其用心可想而知。(清 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
- 3 成家立计
- 犹言成家立业。出处:元·刘致《红绣鞋·劝收心》套曲:“不指望成家立计,则寻思卖笑求食。”语法:成家立计作谓语、宾语;用于生活。示例:父母与子孙成家立计,是父母尽己之心,久以后成人不成人,是在于他,父母怎管的他到底。元·秦简夫《东堂老》楔子
- 4 以公灭私
- 谓出以公心而去掉个人的私情或恩怨。出处:《书·周官》:“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蔡沈集传:“以天下之公理,灭一己之私情。”语法:以公灭私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太史必当谨书灾异。愿陛下翕受敷施,以壮人才之精神;虚心容纳,以植人言之骨干。念邦本而以公灭私,严边备而思患豫防。元·脱脱《宋史·马廷鸾传》
- 5 一往而深
- 见“一往情深”。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语法:一往而深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对人或物。示例:与知己交,绸缪缱绻,一往而深,不以贫富易其念。清·珠泉居士《雪鸿小记·补遗》
- 6 一秉大公
- 谓言论行事全秉公心。出处:明·张居正《答工部郎中刘公伯燮言用人毁誉》:“仆近来用人处事,一秉大公。”语法:一秉大公作谓语、定语;指大公无私。示例:那里有好人?本县为官,上不欺君,下不虐民,自到任二年之久,我一秉大公办事。坑余生《续济公传》第二回
- 7 挟而不服
- 被挟持而不屈服出处:梁衡《壶口瀑布》
- 8 犯而勿校
- 见“犯而不校”。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只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凶手或其帮闲们,这才赠人以‘犯而勿校’或‘勿念旧恶’的格言。”语法:犯而勿校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大度。
- 9 死而复生
- 死去了又活过来。形容生命不息。出处:三国 魏 曹植《辩道论》:“方士有董仲君,有罪系狱,佯死数日,目陷虫出,死而复生,然后竟死。”语法:死而复生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失而复得。示例:碧野《山高水长》:“经过死而复生的挣扎,他才在风雪中摸下了祁连山。”
- 10 生公说法
- 生公:晋末高僧竺道生,世称生公。竺道生解说佛法,能使顽石点头。比喻精通者亲自来讲解,必能透彻说理而使人感化。出处:《莲社高贤传》:“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点头。”语法:生公说法作宾语、定语;指高人指点。示例:谁谓周郎顾曲之场,非即生公说法之地乎!(清 俞樾《余莲村劝善杂剧序》)
- 11 炙手而热
- 炙:烤。比喻权势大,气焰盛出处:《明史·董传策传》:“嵩久握重权,炙手而热。”语法:炙手而热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权势等。
- 12 不是冤家不聚头
- 聚头:碰头。指仇人或不愿意相见的人偏偏相逢,无可回避出处:《京本通俗小说 西山一窟鬼》:“这个不是冤家不聚会。好教官人得知,却有一头好亲在这里。”语法:不是冤家不聚头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仇人不可避免相见。示例:毛泽东《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中国有句俗话:‘不是冤家不聚头。’”
- 13 当家立业
- 主持家业。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偏偏晴雯上来换衣服,不防又把扇子失了手,掉在地下,将骨子跌折。宝玉因叹道:‘蠢才,蠢才!将来怎么样!明日你自己当家立业,难道也是这么顾前不顾后的?”一本作“当家立事”。语法:当家立业作谓语、宾语;用于治家。
- 14 夤缘而上
- 拉拢关系,攀附权贵,以求高升出处:《明史·尹直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