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言敏行简介
纳言敏行的意思
解释:
讷:迟钝,此指言语谨慎;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纳言敏行相关词语
- 1 十里无真言
- 远处传来的消息不可轻信出处:黎汝青《叶秋红》:“十里无真言,总是越传越玄。”语法:十里无真言作定语、分句;指不要盲目轻信。
- 2 善言暖于布帛
- 好话比衣服还温暖。 形容有益的语言能给人很大的鼓舞和安慰。出处:《荀子·荣辱》:“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 3 发言盈庭
- 形容好多人聚在一起议论,意见纷纷,得不出一致的结论。出处:《诗经 小雅 小旻》:“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语法:发言盈庭偏正式;作谓语;指人多言杂。示例:有主战的,有主和的,发言盈庭,日中未决。(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十五回)
- 4 行远自迩
- 走远路必须从最近的一步走起。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浅入深;一步步前进。迩:近。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语法:行远自迩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由浅入深。示例:行远自迩,学习要先打好基础,然后再逐步加深。
- 5 冥行盲索
- 比喻不明情况而工作。出处:汉·扬雄《法言·修身》:“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
- 6 苦行僧
- 苦修的僧侣。常用以指极力克制欲望、物质生活非常刻苦的人。
- 7 改行迁善
- 改变不良行为,诚心向善。同“改行为善”。出处:《新唐书 张巡传》:“巡下车,以法诛之,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语法:改行迁善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行为等。
- 8 反其道而行之
- 反;相反;其:他的;道:方法;办法;行:做;之:它;指事情。采取同对方相反的方法行事。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14回:“只是宗兄劝你去做教习,你却去做学生,未免反其道而行之了!”语法:反其道而行之连动式;作谓语;指采取同对方相反的办法行事。示例:家长们总教育孩子不要玩火,可很多孩子存在好奇心,反其道而行之,最后闹出事来。
- 9 行而不著
- 只行动而不明白其所以然
- 10 忠言嘉谟
- 谟:谋略。忠诚的进盲,出众的谋略出处:宋·陈亮《谢何正言启》:“举一世之端人正士,莫之或先;合二百年之忠言嘉谟,于斯并建。”语法:忠言嘉谟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1 却行求前
- 语本《韩诗外传》卷五:“夫明镜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袭蹈其所以安存者,则无异乎却行而求逮于前人也。”后因以“却行求前”谓以倒退求前进,比喻方法不对,因而不可能达到目的。出处:语出《韩诗外传》卷五:“夫明镜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袭蹈其所以安存者,则无异乎却行而求逮于前人也。”语法:却行求前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示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周举传》:“陛下所行,但务其华,不寻其实,犹缘木求鱼,却行求前。”
- 12 言行一致
- 说的和做的一样。形容人表里如一。出处:宋 赵善璙《自警篇诚实》:“自此言行一致,表里相应,遇事坦然,常有余裕。”语法:言行一致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示例:我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事实具在,我虽死不移。(郭沫若《屈原》第四幕)
- 13 一言蔽之
- 蔽:掩覆,引申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宋书·索虏传》:“因此而推胜负,殆可以一言蔽之。”语法:一言蔽之作谓语、分句;指用一句话来概括。示例:清·方苞《书淮阴列传后》:“其击楚破代,亦约举其成功,至定三秦则以一言蔽之,而其事反散见于他传。”
- 14 究而言之
- 犹总而言之。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正误一·寿堂》:“今士人尺牘中稱人之母曰‘壽堂’。蓋不知忌諱。案 陸士衡 挽歌云:‘壽堂延魑魅。’注曰:壽堂,祭祀處……又指丘塜爲壽堂。究而言之稱人之母者豈不背理傷義乎?” 鲁迅 《书信集·致王冶秋》:“但究而言之,远胜于罗马字拼法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