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而勿校简介
犯而勿校的意思
解释:
见“犯而不校”。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只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凶手或其帮闲们,这才赠人以‘犯而勿校’或‘勿念旧恶’的格言。”
语法:
犯而勿校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大度。
犯而勿校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犯而不校
英语翻译
- 英语:
submit to an insult without retaliating
犯而勿校相关词语
- 1 死而复生
- 死去了又活过来。形容生命不息。出处:三国 魏 曹植《辩道论》:“方士有董仲君,有罪系狱,佯死数日,目陷虫出,死而复生,然后竟死。”语法:死而复生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失而复得。示例:碧野《山高水长》:“经过死而复生的挣扎,他才在风雪中摸下了祁连山。”
- 2 炙手而热
- 炙:烤。比喻权势大,气焰盛出处:《明史·董传策传》:“嵩久握重权,炙手而热。”语法:炙手而热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权势等。
- 3 计日而俟
- 见“计日而待”。出处:晋·常璩《华阳国志·大同志》:“事终无成,败亡可计日而俟。”语法:计日而俟作谓语、状语;形容为时不远。
- 4 同日而言
- 同“同日而论”。出处:《晋书·郗鉴传》:“及愍怀太子之废,可谓柔而有正。武秋失节之士,何可同日而言!”语法:同日而言作谓语、宾语;用于否定句。
- 5 画地而趋
- 趋:疾走。只在规定的范围内行动。比喻不知变通。出处:庄周《庄子 人世间》:“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语法:画地而趋连动式;作谓语;比喻不知变通。
- 6 未可同日而语
- 指两者相差很大,不能相提并论。出处:宋·苏轼《放鹤亭记》:“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语法:未可同日而语作谓语;形容不能相比。示例:孙中山《裁兵宣言》:“渐进之与顿改,其图功之利钝,收效之速缓,昭然未可同日而语。”
- 7 一蹴而得
- 见“一蹴而就”。出处:茅盾《路》十二:“现在,他们认为胜利不能一蹴而得,必须用持久战。”语法:一蹴而得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一下子就成功。示例:做事情不可能都是一蹴而得的
- 8 卷席而葬
- 谓用苇席裹尸而埋葬。极言葬礼之薄。出处:《后汉书·逸民传·梁鸿》:“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封修远伯,使奉少昊后,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语法:卷席而葬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9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出处:《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10 一鼓而擒
- 鼓:擂战鼓;擒:擒住。作战开始时,擂第一通战鼓就把敌人擒获了。比喻速战速决。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今夜曹仁必来劫寨。吾却于四下埋伏以应之,则曹仁可一鼓而擒也。”
- 11 乘兴而来,败兴而返
- 兴:兴致,兴趣。趁着兴致来到,结果很扫兴地回去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9回:“霁云乘兴而来,败兴而返,怏怏的带马出城。”语法:乘兴而来,败兴而返作谓语、定语;用于做事。示例: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七回:“谁知乘兴而来,败兴而返,闹了一天并无机缘可寻。”
- 12 择木而处
- 处:居。鸟儿选择合适的树木做巢。比喻选择贤君明主,为其效命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语法:择木而处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示例:汉·崔瑗《东观箴》:“是以明哲先识,择木而处,夏终殷挚,周聃晋黍,或笑或泣,抱籍遁走。”
- 13 挟而不服
- 被挟持而不屈服出处:梁衡《壶口瀑布》
- 14 违条犯法
- 违犯法律条文。出处: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他做了违条犯法的事,昨已斩了。”语法:违条犯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示例:另设牌二十四面,分类标明,如有违条犯法者,许被害抱牌进告。清·大汕《海外纪事》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