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问杳然简介
音问杳然的意思
解释:
音问:音信。书信收不到,消息也没有
出处: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四卷:“是时真宗在魏府,与众臣悬望救兵消息,音问杳然。”
语法:
音问杳然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音问杳然相关词语
- 1 斐然乡风
- 翩然地闻风归向。
- 2 依然故物
- 依然:仍旧;故:过去的。依旧是昔日的事物。出处:宋·陈亮《三部乐·七月送丘宗卿使虏》词:“休将看花泪眼,闻弦酸骨。对遗民、有如皎日。行万里、依然故物。”
- 3 大事已然
- 4 岿然独存
- 形容经过变乱而惟一幸存的事物。出处:汉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自西京未央、建章之殿,皆见隳坏,而灵光岿然独存。”语法:岿然独存偏正式;作谓语;形容经过变故后唯一幸存的人或物。示例:明·袁宏道《场屋后记·缑山》:“古迹皆荒,唯天后碑刻,岿然独存。”
- 5 蔼然可亲
- 形容态度和气,使人愿意接近。出处:明 李开先《贺邑令贺洪滨奖异序》:“迄今才八阅月,绝从生之文法,除苛细之科条,虽若凛不可犯,而实蔼然可亲。”语法:蔼然可亲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态度。示例:早有那般世谊同年,见他翩翩风度,蔼然可亲,都愿和他亲近进来了。(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
- 6 爽然自失
- 见“爽然若失”。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翠》:“公爽然自失,而悔无及矣。”语法:爽然自失作谓语、定语;指不知所以的样子。示例:朱自清《那里走》:“但转念到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的时候,我又爽然自失。”
- 7 坦然自若
- 态度安详,一如常态。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宝钗原不妄言轻动,便此时亦是坦然自若。”?语法:坦然自若作谓语、定语;指人的神情。示例:这时的小锁柱,尽管手中平端着匣子枪,匣枪张着大机头,可是,他的脸上,却是一派坦然自若的神色。郭澄清《大刀记》第七章
- 8 傲然挺立
-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挺立:像山峰一样高高地耸立。形容坚强而不可动摇。出处:茅盾《白杨礼赞》:“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语法:傲然挺立作谓语;形容高大挺拔,意志坚定不移。示例:黄山上的松树依然傲然挺立在严冬中
- 9 惠然肯来
- 惠:赐,敬辞。用作欢迎客人来临的客气话。出处:《诗经 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语法:惠然肯来偏正式;作谓语;用作欢迎客人来临的客气话。示例:你我是患难故交,今复惠然肯来,足见感情,还要说什么套话。(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十七回)
- 10 杳无信息
- 同“杳无音信”。出处:明·汤显祖《邯郸记》第十八出:“一从卢郎征西,杳无信息,不知彼中征战若何。”语法:杳无信息作谓语、定语;指没有一点儿音信。示例:自这一去,杳无信息。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
- 11 问寝视膳
- 见“问安视膳”。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尊敬师傅》:“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语法:问寝视膳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子女侍奉父母。
- 12 五音不全
- 唱歌时,有人唱得不搭调,常常走音,把握不住do、re、mi、fa、sol、la、si七个唱名,唱歌变成绝无优美旋律可言的“念歌”或“喊歌”了。五音不全不仅仅指的是某些人对于音乐感的缺乏,而且还指一些人在吐字发音方面存在的缺陷,尤其是在中国民族演艺艺术圈子里,经常会说某些人因为“五音不全”而不适合学习这门艺术,但是这个“五音不全”不是“宫商角徵羽”这五音的乐感缺失,而是“唇齿鼻喉舌”这五个发音部位的机能不健全。比如有些人对于牛--刘这两个字的读音不能区分,把“刘”读成“牛”,把“男女”读成“褴褛”,就是舌音
- 13 愀然不乐
- 愀然:忧愁的样子。脸上忧愁严肃,心中不愉快。出处:《荀子 修身》:“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语法:愀然不乐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大家开怀畅饮,独有卢爷有些愀然不乐之状。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五十八回
- 14 翻然改悟
- 翻然:回飞的样子,形容转变很快;悟:醒悟。形容很快认识到过错而悔改醒悟出处:《金史·完颜匡传》:“一旦犹子翻然改悟,斥逐奴隶,引咎谢过,则前日之嫌便可销释。”语法:翻然改悟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犯重大错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