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与共简介
生死与共的意思
解释:
同生共死;相依为命。形容彼此情谊深重。
出处:
《深情忆念周伯伯》:“几十年来,周总理与我父亲生死与共,休戚相关。”
语法:
生死与共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示例:
贺敬之《放歌集 胜利和我们在一起》:“让我们在这斗争的风暴中,生死与共呵,走向胜利!”
成语造句
- 1.它给了你一个平凡的名字,你却渴望与他生死与共。无论你曾经被伤害的有多深,总会有一个人的微笑,让你忘记了承受过的所有伤痛。。
- 2.爱情,是一种既让人甜蜜,又令人烦恼的东西。它给了你一个平凡的名字,你却渴望与他生死与共。无论你曾经被伤害的有多深,总会有一个人的微笑,让你忘记了承受过的所有伤痛。
- 3.经过这次抢险救灾,我相信你才是我可以生死与共,同甘共苦的朋友。
- 4.不离不弃风雨相随才叫生死与共。
- 5.战争把一些素不相识的人,连结在一起成为生死与共的战友。
- 6.他们是几十年的老战友了,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英语翻译
- 英语:
share the same destiny <live or die together>
生死与共相关词语
- 1 同源共流
- 有同一源头、流向。比喻同一,统一。出处:东汉·班固《答宾戏》:“是以六合之内,莫不同源共流,沐浴玄德,禀仰大龢。”语法:同源共流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2 初生之犊
- 刚出生的小牛,比喻单纯或勇猛的青年人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知北游》:“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语法:初生之犊作宾语;指人勇猛。示例:以初生之犊的勇气,站在一切战斗的前列。夏衍《戏剧抗战三年间》
- 3 许友以死
- 许:应许。朋友以死相许。形容重友谊出处:《周礼·曲礼上》:“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语法:许友以死作谓语、定语;指重友情。
- 4 通共有无
- 谓互相接济;互通有无。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杨俊传》:“俊振济贫乏,通共有无。”语法:通共有无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宋·叶适《序》:“方其家居,得朋友,通共有无,并坐接席,不知岁月迁改。”
- 5 死生荣辱
- 指死亡,生存,荣耀,耻辱。出处: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论威》:“死生荣辱之道一,则三军之士可使一心矣。”语法:死生荣辱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处世观。示例: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40回:“死生荣辱,天心早已安排,何必此时预作楚囚相对?”
- 6 拼死拼活
- ①不顾一切地斗争。②用尽全部精力。出处: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九章:“但真遇到劲头儿上,狠抽他两鞭子,他肯拼死拼活地卖命。”语法:拼死拼活作状语、谓语;指全力以赴。示例: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国队拼死拼活终于在终场前攻进一球,把比赛扮成平局。”
- 7 与世无争
- 和社会上的人没有争执。多指一种消极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出处:《战国策·楚策四》:“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语法:与世无争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示例:他总是持着与世无争的态度。
- 8 誓死不屈
- 立誓宁死也不屈服。出处:宋·朱熹《跋王枢密答司马忠洁公帖》:“司马忠洁公仗节虏廷,誓死不屈。”语法:誓死不屈作谓语;指有气节。示例:刘流《烈火金刚》第27回:“唱古的有岳飞保国誓死不屈,唱今的有五壮士战斗在狼牙山上。”
- 9 前生注定
- 指今生的命运是前生所注定的,无法改变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这首《西江月》词,大抵说人的婚姻,乃前生注定,非人力可以勉强。”语法:前生注定作谓语、宾语、分句;指宿命论。示例:郁达夫《海上通信》:“我们本来是反逆时代而生者,吃苦原是前生注定的。”
- 10 仗节死义
- 谓坚守节操,为正义而死。出处:宋·苏轼《上皇帝书》:“前山阳亡徒苏令,纵横史士,临难莫肯仗节死义者,以守相威权素夺故也。”语法:仗节死义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杜子美《送严武还朝》诗:‘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劝以仗节死义也。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八》
- 11 与光同尘
- 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出处:《老子》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
- 12 生众食寡
- 众:多;寡:少。生产的多,消费的少。形容财富充足。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语法:生众食寡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示例:《清史稿·食货志一》:“而于古先圣王生众食寡、为疾用舒之道,昧焉不讲。”
- 13 挥袂生风
- 袂:衣袖;挥袂:拂袖。 挥动衣袖,平地生风。形容意气豪迈。出处:三国·魏·曹植《七启》:“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霓。”
- 14 鸮鸟生翼
- 旧传鸮鸟不孝,母哺翼成,啄母睛而去。比喻忘恩负义。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蛙神》:“今老幼皆以温饱,遂如鸮鸟生翼,欲啄母睛邪!”语法:鸮鸟生翼作宾语、定语;指人忘恩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