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在线查字 / 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
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的拼音,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的近反义词,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是什么意思
- shàng上
- wú无
- piàn片
- wǎ瓦
- zhē遮
- shēn身
- xià下
- wú无
- lì立
- zhuī锥
- zhī之
- dì地
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简介
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的意思
解释:
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出处:
清·张南庄《何典》第九回:“原来刘打鬼收成结果了雌鬼,把活鬼的古老宅基也卖来喂了指头,弄得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只得仍缩在娘身边。”
语法:
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作定语、状语、分句;指非常贫困。
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 反义词
- 腰缠万贯
英语翻译
- 英语:
be poverty-stricken
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相关词语
- 1 隶首之学
- 指算术,算学。 清 俞樾 《<显志堂集>序》:“先生治經,通小學,故不爲浮詞,尤精隸首之學,能推而行之,清丈之法生焉。”参见“ 隸首 ”。
- 2 三分鼎立
- 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三分鼎足”。出处:《魏书 匈奴刘聪等传序》:“论土不出江汉,语地仅接褒斜,而谓握皇符,乘帝籍,三分鼎立,比踪王者。”语法:三分鼎立作谓语、定语;指三足鼎立。
- 3 割地求和
- 割让土地,求得和平。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故不如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语法:割地求和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打了胜仗,反而割地求和,……就是外国人也觉得诧异。(李劼人《暴风雨前》第三部分)
- 4 一败涂地
- 一:一旦;涂地:“肝脑涂地”的省略。一旦失败就肝脑涂地。形容彻底失败;不可收拾。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语法:一败涂地紧缩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示例:一支思想涣散、纪律松弛的队伍参加比赛能不一败涂地吗?
- 5 操之过急
- 操:做;过:过分 。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过于急躁。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五行地志中之下》:“匹马觭轮无的反者,操之急矣。”语法:操之过急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劝诫别人不要鲁莽从事。示例:杨嗣昌和高起潜都没生气,劝他不要操之过急,对作战方略要慢慢详议。(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
- 6 有名无实
- 光有虚名;并无事实。指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好。出处:《国语 晋语八》:“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语法:有名无实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示例:多数政治,在将来或有做到的日子,但现在却是有名无实的。(清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
- 7 恣肆无忌
- 恣肆:放丛。任意妄为,无所顾忌。亦作“恣睢无忌”、“恣行无忌”。出处:《明史·桂萼传》:“初,议礼诸臣无力诋执政者,至萼遂斥为不道,且欲不使议。其言恣肆无忌,朝士尤疾之。”语法:恣肆无忌作谓语、定语;指肆意妄为。示例: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三卷:“故彼有恃而轻藐国法,恣肆无忌。”
- 8 传世之宝
- 流传于后世,可子孙后代相继。
- 9 囊中之物
- 囊:有底的口袋。 喻稳稳到手或不用费力就可获得的物品。形容非常容易得到的东西,办到的事。
- 10 有来无回
- 只要来了,就回不去。谓彻底被消灭。出处: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三:“有这玩艺儿,慢说他‘种殃军’,他洋爸爸鬼子来,也给他有来无回。”语法:有来无回作宾语;指单程事物。示例:[如果]胆敢侵犯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我们就一定叫他有来无回。《解放军报》1970.9.30
- 11 贤身贵体
- 指身分高贵。出处:《管子 立政》:“虽有贤身贵体,毋其爵不敢服其服;虽有富家多资,毋其禄有敢用其财。”语法:贤身贵体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2 糟糠之妇
- 糟糠: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指共过患难的妻子出处:元·高则诚《琵琶记·一门旌奖》:“允备贞洁韦柔之德,糟糠之妇,今始见之。”语法:糟糠之妇作主语、宾语;指患难发妻。
- 13 片甲无存
- 一片铠甲都没保存下来。形容全军覆没。同“片甲不存”。出处:明 梁辰鱼《浣纱记 交战》:“杀得他只轮不返,片甲无存,望风而逃,渡江去了。”明 陈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一回:“末将明日使姜尚无备,再杀他个片甲无存,早早奏凯。”语法:片甲无存作宾语、状语;指全军覆没。示例:臣闻兀术又犯中原,有岳飞青龙山大战,杀得番兵片甲无存。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二十四回
- 14 投杼之疑
- 投杼:抛下织布的梭子;疑:疑惑,疑心。比喻没有事实依据的谣言所造成的疑虑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语法:投杼之疑作宾语;指谣言。示例:《周书·唐谨传》:“向若不令检视,恐常人有投杼之疑,所以益明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