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辩诡辞简介
析辩诡辞的意思
解释:
亦作“析辨诡词”。谓巧言邪说。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下》:“即为怪迂,析辩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
语法:
析辩诡辞作宾语、定语;指巧言邪说。
析辩诡辞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析辨诡词
析辩诡辞相关词语
- 1 析精剖微
- 指剖析精微深奥的道理。出处:清恽敬《读一》:“盖知者至广极大,析精剖微不可端倪者也。”语法:析精剖微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2 游辞浮说
- 游:虚浮不实。虚浮不实的议论出处:《晋书·范汪传》:“王何蔑弃典文,不遵礼度,游辞浮说,波荡后生,饰华言以翳实,骋繁文以惑世。”语法:游辞浮说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3 大辩若讷
- 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出处:《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语法:大辩若讷作宾语、定语;指人沉稳。示例:唐·杨炯《梓州官僚赞》:“大辩若讷,历官有声。是司出纳,我庾如京。”
- 4 百口莫辩
- 莫:不能;辩:辩白。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辩白不清。形容不管怎样辩白也说不清楚。出处:清 俞樾《右台仙馆笔记 大虹村》:“细细幻形以挫辱之耳,然自此百口莫辩矣。”语法:百口莫辩主谓式;作谓语;形容有口难辩。示例:玉林和忠和醒悟了,一打便是祸事,若是李三顺身上有了伤,便百口莫辩,“官司”非输不可。(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 5 张大其辞
- 把原来的事情夸大。形容言过其实。同“张大其词”。出处:《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卿于席间,张大其辞,虽然存了齐国一时体面,只恐三杰之后,难乎其继。如之奈何?”
- 6 言不诡随
- 诡随:随机应变。说话不谲诈善变出处:唐·张说《齐黄门侍郎卢公神道碑》:“清明虚受,磊落标奇,言不诡随,行不苟合,游必英俊,门无尘杂。”语法:言不诡随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等。
- 7 辞不达义
- 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语本《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出处:语出《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语法:辞不达义作谓语、宾语、状语;指表达不当。示例:语言糊涂曰辞不达义。清顾张思《土风录》卷十二
- 8 过甚其辞
- 话说得超过了实际。出处: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三:“说来恐怕有些人不大肯信,以为我是过甚其辞。”语法:过甚其辞作宾语、定语;指言词过头。示例:当第一天传锣号召那些身居黑籍的可怜虫的时侯,因为那打更匠的过甚其辞,大家以为真的不出任何费用,来的很是不少。沙汀《淘金记》十九
- 9 辩才无碍
- 碍:滞碍。本是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出处:《大乘起信论》:“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语法:辩才无碍主谓式;作谓语;形容言辞流畅,能言善辩。示例:这可见韵高的辩才无碍,说得顽石点头了。(清 曾朴《孽海花》第十三回)
- 10 一言半辞
- 见“一言半语”。出处:《史记·魏公子列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语法:一言半辞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极少的语言。
- 11 分丝析缕
- 喻明察入微。出处:明·徐渭《代江北事平赐金币谢表》:“分丝析缕,不以善小而弗旌。”语法:分丝析缕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12 能言善辩
- 善:擅长;辩:辩论。形容很会说话;善于辩论;口才好。出处:元 尚仲贤《气英布》:“若得能言巧辩之士,说他归降。”语法:能言善辩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人善于言辩。示例:而且伶牙俐齿,能言善辩。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
- 13 一代辞宗
- 一个时代为人所尊崇的文学家。
- 14 恶言詈辞
- 中伤辱骂的言辞。出处:宋·王观国《学林·冰》:“愈独判二年,日与宦者为敌,相伺候罪过,恶言詈辞,狼藉公牒。”语法:恶言詈辞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用于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