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赏析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诗人想要收复国土和报效祖国的壮志,虽然诗人年岁已高,但是却还是满腔热血,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诗的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使人可以感受到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 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但没有因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要替国家戍守边疆。 夜将尽时,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赏析 诗的一、二句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虽然他年事已高,但是却没有因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仍然想要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诗的三、四句紧承上两句,表现出作者因为国家的风雨飘摇而夜不能寐,“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水元素sl2023-07-16 12:46:451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陆游》原文与赏析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此诗系陆游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闲居山阴时所作,时年六十八。在此前二年,他遭弹劾从礼部免职回乡。然而,仕途的挫折丝毫未减陆游的报国雄心;个人的困顿和病痛,也并不能磨灭诗人的爱国豪情。在那风雨大作的冬夜,他内心高昂的爱国 *** 无法抑制,喷薄而出,化为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起首两句言志。“僵卧孤村”,即形容自己的老弱衰病,也刻画出处境的困顿艰难。但诗人困居在这荒僻的山村却并不自哀,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轮台”,汉时西域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县,借指西北边疆。陆游遭谗落职,身居困境,年虽近古稀而且身体赢弱,却仍持“一身报国有万死”(《夜泊水村》)的素志,渴望为国效力,驰骋疆场。这种高昂的爱国 *** 和英雄气概,多么感人肺腑,令人激奋。 三四两句记梦。说自己深夜躺在床上,听到风吹雨打之声,竟做了一个骑着披戴铁甲的战马,飞驰过冰封的河面去杀敌的梦。正因为陆游一心向往驰骋疆场,收复失地,所以才魂系梦绕,寤寐不忘中原。《瓯北诗话》说陆游记梦诗共有九十九首之多,此诗也是其中之一。他如《秋雨渐凉有怀兴元》,说“忽闻雨掠蓬窗过,犹作当时铁马看。”有时“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有时“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有时“梦绕梁州古战场”,有时“梦中夺得松亭关”。这种种梦境,正寄托着诗人老而弥坚的报国理想,折射出陆游爱国精神的闪光。 此诗诗风豪迈,气势宏大,想象丰富,感情炽烈。诗人于免职乡居之时,报国雄心却一如当年,令人肃然起敬。特别是由听风雨而梦铁马冰河,报国杀敌,更让人在敬仰之余,又对诗人请缨无路,备受打击的不幸遭遇和可悲现实深感愤慨。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清〕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卷四十五)北境漫步2023-07-16 12:46:441
河东赋原文、注释及赏析
原文: 河东赋 两汉:杨雄 其三月,将祭后土,上乃帅群臣横大河,凑汾阴。既祭,行游介山,回安邑,顾龙门,览盐池,登历观,陟西岳以望八荒,迹殷周之虚,眇然以思唐虞之风。雄以为临川羡鱼不如归而结罔,还,上《河东赋》以劝,其辞曰: 伊年暮春,将瘗后土,礼灵祇,谒汾阴于东郊,因兹以勒崇垂鸿,发祥隤祉,饮若神明者,盛哉铄乎,越不可载已! 于是命群臣,齐法服,整灵舆,乃抚翠凤之驾,六先景之乘,掉奔星之流旃,彏天狼之威弧。张燿日之玄旄,扬左纛,被云旓。奋电鞭,骖雷辎,鸣洪钟,建五旗。羲和司日,颜伦奉舆,风发飙拂,神腾鬼趡;千乘霆乱,万骑屈桥,嘻嘻旭旭,天地稠?。簸丘跳峦,涌渭跃泾。秦神下詟,跖魂负沴;河灵矍踢,爪华蹈襄。遂臻阴宫,穆穆肃肃,蹲蹲如也。灵祇既乡,五位时叙,絪缊玄黄,将绍厥后。 于是灵舆安步,周流容与,以览乎介山。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禹于龙门,洒沈灾于豁渎兮,播九河于东濒。登历观而遥望兮,聊浮游以经营。乐往昔之遗风兮,喜虞氏之所耕。瞰帝唐之嵩高兮,眽隆周之大宁。汩低回而不能去兮,行睨垓下与彭城。濊南巢之坎坷兮,易豳岐之夷平。乘翠龙而超河兮,陟西岳之峣崝。云霏霏而来迎兮,泽渗漓而下降,郁萧条其幽蔼兮,滃泛沛以丰隆。叱风伯于南北兮,呵雨师于西东,参天地而独立兮,廓汤汤其亡双。 遵逝乎归来,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建乾坤之贞兆兮,将悉总之以群龙。丽钩芒与骖蓐收兮,服玄冥及祝融。敦众神使式道兮,奋六经以摅颂。逾于穆之缉熙兮,过《清庙》之雝雝;轶五帝之遐迹兮,蹑三皇之高踪。既发轫于平盈兮,谁谓路远而不能从? 译文: 汉成帝元延二年农历三月,皇上准备祭地神,于是率领群臣渡过黄河,奔赴汾阴县。祭祀完毕后,一路上游历了介山,绕过安邑县,瞻望龙门山,游览了盐池,登上了历山。当登上了历山,就可以看到八方荒远之地,寻觅到殷、周的遗址,自然就追思昔时唐尧、虞舜的风尚。而扬雄以为与其仰慕古时的善美风俗,不如自己去建立一种好的风尚,于是回来后就向皇上进献《河东赋》以为讽劝,这篇赋的文辞是: 这一年的农历三月,将要祭地神,祈求神赐福苍生,就赴京师长安之东的汾阴县去朝拜,借此机会留下一件大的功业和不朽的名声,创造祥和的环境,让神降下福泽,而这项活动中敬顺神明之事十分盛美,无法全部记载下来。 当时皇上命令众臣统一穿戴礼法规定的服饰,准备好天子的车辆,就乘着以翠羽装饰的凤形车,那是用六匹马拉着的非常迅疾的车,挥动着绘有流星的曲柄旗,还有绘有天狼星、弧星的旗帜。张开泛着阳光的黑旗,皇车左边作装饰的彝牛尾或雉尾随风荡起,旌旗下边绣着云纹的飘带也飞舞起来。扬起闪电一般的鞭子,以三匹马拉着有帷盖的大车。敲响大钟,扛起五色旗。让羲和为天子驾车,让颜伦侍奉于车右。车像旋风一般驰过,如神鬼一般来去无踪。成千辆车子如雷鸣般轰隆隆奔驶,上万匹马昂首前进,尽管骑手们都怡然自得,然而已被震得天摇地动,简直要使丘山动荡,泾渭之水沸扬。使传说中的秦神恐惧起来,魂跳出水中,躲在水边的高地旁,河神受到惊动,一掌搭着华山,一足踩着襄山,就这样到达汾阴的`行宫。当时四周静谧,众人恭恭敬敬,行步稳重。当神灵享受了祭献,五方之神都在相应的位置,这时显现出一股阴阳协和的天地之气。 这时天子缓缓步行,四处游览,悠然自得,观看介山。于是就嗟叹晋文公奖赏功臣而怜悯介子推,又觉得大禹治水时凿通龙门山十分辛勤,他疏通河道,分流洪水,把分散的黄河九道的水都引到东海之滨。接着登上历山向远处嘹望,姑且漫游往来。很高兴地看到古代留下的好风尚,在这虞舜耕作过的地方游玩。再远望唐尧的高大形象,并注视昌盛的周王朝所出现的太平岁月。真是越向前越留恋而舍不得离去,又斜视项羽兵败的垓下与他曾建都的彭城。看到了夏桀的流放地南巢荒芜而坎坷不平,也高兴地看到周王朝的发祥地豳地与岐山十分平坦。乘着翠龙马而过了黄河,登上了高峻的华山。云朵涌起而来相迎,雨露淅淅沥沥地向下降,云层聚集,四周寂寞清泠,幽暗不明,云神布起了浓厚的乌云。在此呵叱风神向南向北,还吆喝雨神向东向西,皇上与天地三者相等而独立于世,在这空阔旷大中是独一无二的。 沿着前人走过的路归来,再包容整个中华民族史中的汉王朝,那么前人又哪里够得上与汉王朝比功业。从“乾”、“坤”二卦得吉兆,亦获得“乾”的六爻全部吉兆。让东方之神与西方之神并驾拉车,让玄冥与祝融也陪着拉车。勉励众神领先开路,发扬六经的精义,用以颂扬帝业的伟大。汉王朝的功德已超过了昌盛的周王朝,超越了五帝在远古年代的业绩,追随着上古三皇的崇高功绩。既然我们已经在这平坦的道路上启动车子,有谁说路远而不能跟上? 注释: 其三月,将祭后土,上乃帅群臣横大河,凑汾(fén)阴。既祭,行游介山,回安邑(yì),顾龙门,览盐池,登历观,陟(zhì)西岳以望八荒,迹殷周之虚,眇然以思唐虞之风。雄以为临川羡鱼不如归而结罔(wǎng),还,上《河东赋》以劝,其辞曰: 汾阴:在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介山:在汾阴东北,即今山西省万荣县境内的孤山。回:绕过。安邑:在山西省今夏县西北,,龙门:山名。在陕西省韩城市与山西省河津市间的黄河上。盐池:在山西省今夏县南。历观:历山,在今山西省运城市。 伊年暮春,将瘗(yì)后土,礼灵祇(qí),谒汾阴于东郊,因兹以勒崇垂鸿,发祥隤(tuí)祉,饮若神明者,盛哉铄(shuò)乎,越不可载已! 瘗:埋物祭地。铄:美也。 于是命群臣,齐法服,整灵舆(yú),乃抚翠凤之驾,六先景之乘,掉奔星之流旃(zhān),彏(jué)天狼之威弧。张燿日之玄旄(máo),扬左纛(dào),被云旓(shāo)。奋电鞭,骖(cān)雷辎(zī),鸣洪钟,建五旗。羲和司日,颜伦奉舆,风发飙(biāo)拂,神腾鬼趡(cuǐ);千乘霆乱,万骑屈(jué)桥,嘻嘻旭旭,天地稠(chóu)?(áo)。簸(bǒ)丘跳峦,涌渭跃泾。秦神下詟(zhé),跖(zhí)魂负沴(lì);河灵矍(jué)踢,爪华蹈襄。遂臻(zhēn)阴宫,穆穆肃肃,蹲蹲如也。灵祇既乡,五位时叙,絪(yīn)缊(yūn)玄黄,将绍厥后。 先景之乘:跑在影子前的车。旃:古代一种赤色曲柄的旗。彏天狼之威弧:天狼,星名。弧,即弧矢星官名,属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东南,其中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故有此名。云旓:绣着云纹的飘带。旓,旌旗上的飘带。奋电鞭:扬起闪电一般的鞭子。。骖雷辎:以三匹马拉着有帷盖的大车。辎,有帷盖、可载重的车。五旗:五色之旗。羲和:羲氏、和氏,传说是唐虞时掌管天地四时之官。颜伦:古代善御者。趡:奔跑。屈桥:形容壮捷,昂首前进。嘻嘻旭旭:形容自得。秦神:传说秦文公时有个怪物化入丰水,被称为神。跖魂负沴:魂跳出水中,躲在水边的高地旁。跖,跳跃。沴,原指水流不畅,引申为阻挡水的高地。河灵:河神。矍踢:形容受到惊动。爪:古“掌”字。华:华山。襄:襄山,《汉书》作“衰”,但“蹈襄”与“矍踢”协韵,所以“衰”字不确。五位:五方之神。 于是灵舆安步,周流容与,以览乎介山。嗟文公而愍(mǐn)推兮,勤大禹于龙门,洒沈灾于豁()渎(dú)兮,播九河于东濒。登历观而遥望兮,聊浮游以经营。乐往昔之遗风兮,喜虞氏之所耕。瞰(kàn)帝唐之嵩高兮,眽(mò)隆周之大宁。汩(gǔ)低回而不能去兮,行睨(nì)垓(gāi)下与彭城。濊(huì)南巢之坎坷兮,易豳(bīn)岐(qí)之夷平。乘翠龙而超河兮,陟西岳之峣(yáo)崝(zhēng )。云霏霏而来迎兮,泽渗漓而下降,郁萧条其幽蔼兮,滃(wěng)泛沛以丰隆。叱(chì)风伯于南北兮,呵雨师于西东,参天地而独立兮,廓汤汤其亡双。 文公: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沈灾:洪水。渎:江、河、淮、济四渎。九河:古人将黄河自孟津以下分为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洁、钩盘、鬲津九道。眽:视。垓下:项羽失败处,在今安徽省灵璧市东南。彭城:项羽之都,今江苏省徐州市。南巢:汤放逐桀之处。豳:邑名,在今陕西省彬县东北。岐: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 遵逝乎归来,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建乾坤之贞兆兮,将悉总之以群龙。丽钩芒与骖蓐(rù)收兮,服玄冥及祝融。敦众神使式道兮,奋六经以摅颂。逾于穆之缉熙兮,过《清庙》之雝(yōng)雝;轶五帝之遐迹兮,蹑三皇之高踪。既发轫(rèn)于平盈兮,谁谓路远而不能从? 乾坤:《周易》中的两卦名。缉熙:光明。 赏析: 《河东赋》是西汉辞赋家扬雄创作的一篇赋,是作者“四大赋”之一。此赋先写赴祭的壮观,再叙汉成帝的游历,最后才通过夸赞大汉圣皇丰功伟业而勉励汉成帝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向唐尧虞舜学习。全赋虽较短,但与“四大赋”其余三赋一样用意曲折而铺陈委婉。 此赋篇幅虽短而结构极有层次,正文前的序曲为叙述而用长短自如的散体,委婉地指出了汉成帝到汾阴的目的。正文则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天子帅群臣,仪队威盛而庞大,前往汾阴宫,极尽夸张之能事,显出大汉天子之威灵,以描写带出叙述,其句法本自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而尤为谐整,读之如见一路逶迤情状。 第二、三部分为抒情而借用骚体,颇有一唱三叹之致。其中,第二部分写汉天子浮游周览,役使群神,观览古圣帝王的遗迹而发为嗟叹,而“簸丘跳峦,涌渭跃泾。秦神下詟,跖魂负沴;河灵矍踢,爪华蹈襄”数句铸词奇崛,遂成模式,时地人物,无施不可。 第三部分就汉天子归来,极力赞颂汉德广大,以为前古未有,尧舜禹汤周皆不在话下,直可追蹑三皇,希踪五帝,从一个侧面曲折地反映了汉代的隆盛和士大夫的自豪与信心。 全赋变飘缈沉郁为欣然欢快,以喜悦之情怀古,已非汉成帝出行和祭祀前后的壮观场面的直接再现,显示了远古帝王的行为及其治理下层的社会局面,而又无形中虚化了成帝的心境,通过艺术手法表现了汉成帝对唐尧、虞舜风习的向往,勉励汉成帝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向唐尧虞舜学习。拌三丝2023-07-16 12:45:281
苏州沧浪亭集句对联赏析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梁章钜撰苏州沧浪亭集句联——这是一副巧妙的集句联,上联见欧阳修长诗《沧浪亭》,下联见苏舜钦诗《过苏州》。虽是集句,读起来却是一副佳联,上下契合,天衣无缝。上联,清风明月是无价之宝,意境是那样雅淡、疏朗;下联,远山近水都是有情之物,情韵是那样缠绵、妩媚。使人入得园来,觉得这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分外可亲,满园美景都是无价之宝,真令人留恋难舍。名园对名联,相映成趣。倘若我们略加分析,此联就更加值得玩味。中国的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受佛道的影响很深,崇尚高雅、清淡、闲适的意境。由于中国社会政体的特殊性,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具对社会政治实体的依附性。儒道两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两大精神支柱,达则尊孔孟,积极入世,讲究修、齐、治、平;否则重老庄、消极出世,转向自然,寄情山水。在古典诗歌中,家国之忧与对山林的陶醉是两个基本母题。对政治的消极引来了对审美的积极,换句话说,消极的人生态度恰与积极的审美态度接壤。由此,在文艺作品中士大夫通过移情作用,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溪都感到亲切和愉悦,从大自然与秀丽中得到美的享受,当西方文学家把大自然视为恶敌,笔下常指写人与自然力的搏斗,流露出恐惧之意时,中国的文学艺术却在大自然中怡情养性,自得其乐。话说回来,清水、明月这自然之物是特别受文人青睐的,吟水弄月者为高人雅士。如苏轼曾在《前赤壁赋》中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再看欧阳修《会老堂口号》是“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文人对山水有情的就更多,如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清风、明月、近水、遥山成了失意文人心灵的避难所,所以这副对联情趣的高雅获得了普遍的赞赏。瑞瑞爱吃桃2023-07-16 12:42:201
《散步》 莫怀戚 的赏析
这个标题好,因为一切所见所闻所想都由散步而起,也就是说“散步”是全文的“线索”。换一个角度(从景物描写和抒情哲理的角度):标题可为:《生命》,《幸福》,《希望》,或是这三者合起来《生命,幸福,希望》....理由:叙事加抒情散文寓意深刻,此篇文章写初春散步,而其实散步之中自有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散步,作者体会到了从来被忽视的日常小事中流露出的情感,从而生发出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家人的珍惜之情。2.理解:这是三代人,“我”的一家三口和母亲;母亲是因为老了,累了,而作者也愿意背负;儿子因为年龄小,妻子愿意背负;“我”和妻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出于对各自背上的亲人的关爱,出于对生命的赞美和爱护;正如作者自己说的“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确,对于作者来说,就是整个世界,母亲为自己操劳了一辈子,到了垂暮之年,儿子应该好好让其享天伦之乐,作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小心翼翼地背着;儿子是未来的希望,是新生事物,是“我”的延续,所以,“我们”小心翼翼地,这对于作者来说,就是整个世界凡尘2023-07-16 12:41:401
《散步》 莫怀戚 的赏析
这个标题好,因为一切所见所闻所想都由散步而起,也就是说“散步”是全文的“线索”。换一个角度(从景物描写和抒情哲理的角度):标题可为:《生命》,《幸福》,《希望》,或是这三者合起来《生命,幸福,希望》....理由:叙事加抒情散文寓意深刻,此篇文章写初春散步,而其实散步之中自有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散步,作者体会到了从来被忽视的日常小事中流露出的情感,从而生发出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家人的珍惜之情。2.理解:这是三代人,“我”的一家三口和母亲;母亲是因为老了,累了,而作者也愿意背负;儿子因为年龄小,妻子愿意背负;“我”和妻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出于对各自背上的亲人的关爱,出于对生命的赞美和爱护;正如作者自己说的“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确,对于作者来说,就是整个世界,母亲为自己操劳了一辈子,到了垂暮之年,儿子应该好好让其享天伦之乐,作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小心翼翼地背着;儿子是未来的希望,是新生事物,是“我”的延续,所以,“我们”小心翼翼地,这对于作者来说,就是整个世界ardim2023-07-16 12:41:301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话如何赏析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二、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互文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东犬西吠”亦属此类。二、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u投在线2023-07-16 12:38:241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话如何赏析 谢咯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诗里的“将军”和“壮士”、“百战”和“十年”互文见义,意思是说:将军和壮士们经历了很长时间很多次大大小的战斗,有的牺牲了,幸存者胜利归来.上下句意思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内涵十分丰富,行文极其精炼.gitcloud2023-07-16 12:38:201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话如何赏析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二、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互文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东犬西吠”亦属此类。二、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gitcloud2023-07-16 12:38:191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话如何赏析?
修辞方法——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正确理解应该是:将军和壮士们经过多年征战有的光荣殉国,有的载誉而归。前句省略壮士,后句省略将军,百和十都是虚指,形容身经百战和很长的时间。表现了战争的残酷,衬托出花木兰参军的艰辛,歌颂了木兰替父出征的孝心。这句诗侧面烘托出了木兰的伟大,更具有说服力,也更具有诗歌的美感。诗文大家们总是尽可能运用汉字的多义性和暗示性使有限的文字产生尽可能多的意义。互文就是这样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它的运用,使得诗文取得了言约意丰含蕴丰富的艺术效果。这个问题其实牵扯到了我国古代诗文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互文,它的特点就是两个词组或句子上下对照,各举一端,同时各个词组或句子除了本身的意义之外,还含有其对应词组或句子的意义。正如唐贾公彦《仪礼疏》中所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苏萦2023-07-16 12:38:181
赏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修辞方法——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正确理解应该是:将军和壮士们经过多年征战有的光荣殉国,有的载誉而归。前句省略壮士,后句省略将军,百和十都是虚指,形容身经百战和很长的时间。表现了战争的残酷,衬托出花木兰参军的艰辛,歌颂了木兰替父出征的孝心。这句诗侧面烘托出了木兰的伟大,更具有说服力,也更具有诗歌的美感。诗文大家们总是尽可能运用汉字的多义性和暗示性使有限的文字产生尽可能多的意义。互文就是这样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它的运用,使得诗文取得了言约意丰含蕴丰富的艺术效果。这个问题其实牵扯到了我国古代诗文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互文,它的特点就是两个词组或句子上下对照,各举一端,同时各个词组或句子除了本身的意义之外,还含有其对应词组或句子的意义。正如唐贾公彦《仪礼疏》中所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真颛2023-07-16 12:38:173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话如何赏析
用了互文的手法,表现了当时战争的惨烈豆豆staR2023-07-16 12:38:174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话如何赏析?
军百战死,壮士十归两句诗军壮士、百战十互文见义,意思说:军壮士经历间战斗,牺牲,幸存者胜利归.句意思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内涵十丰富,行文极其精炼.苏萦2023-07-16 12:38:153
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运用互文修辞,瑞瑞爱吃桃2023-07-16 12:38:043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话如何赏析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二、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互文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东犬西吠”亦属此类。二、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九万里风9 2023-07-16 12:37:551
儿童散学归来早的下一句诗词是什么 儿童散学归来早原诗及译文赏析
1、“儿童散学归来早”的下一句是“忙趁东风放纸鸢”,出自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 2、《村居》 清代: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翻译:二月时节,草木生长,鸟儿飞舞,杨柳拂过堤岸,好像醉倒在这朦胧的烟雾里。村里的孩童散学之后早早归来,连忙趁着东风放起了纸鸢。 4、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草木开始萌发,黄莺等鸟儿在空中飞舞,雾气里的杨柳枝条轻轻飘动,拂过堤岸,好像在这春烟里沉醉。 后两句写人,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在散学之后,早早的回到家里,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Jm-R2023-07-16 12:35:571
赏析 寒食一 陈与义 草草随时事,萧萧傍水门。 浓阴花照艳,寒食柳围村。 客袂空佳节,莺声忽故园。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奔波仕途、怀才不遇、内心愁苦、思念家乡的诗人形象。他自嘲自己为斗粟而奔走仕途,虚度人生,无计建功立业,只能以诗抒怀;寒食时节,人在旅途,看到天上归雁,空中飞絮,耳闻杂乱莺啼,更是倍添愁苦、无限落寞。 “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 这两句对联式的诗,十分工整,表达也比较明确: 有诗酬岁月,说的是诗人常在赋诗填词上下功夫,而不计较岁月的流失; 无梦到功名,则是说诗人对于官宦仕途没有兴趣,也不去作这样的梦想. 总起来说,这诗句是表达诗人的一种志向.最后一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杨花不懂人事,随风飞舞,突出了自己的寂寞愁苦无人理解,无法排遣。/ 飞絮漫天营造了一种凄迷的景象,以景衬情,更让诗人感觉心境悲凉。/ 杨花倚风轻狂,比喻小人得志,与自己的不得志形成对比,流露出自己对世事的不满。北有云溪2023-07-16 12:34:331
赏析《黄鹤楼》(李白的)
看《古诗词简析》啊Chen2023-07-16 12:33:165
唐·韩偓 写的《金陵》的 译文 和 赏析。
金陵的凤凰台上曾有凤凰来游,现在凤凰飞去后,只留下空荡荡的楼台和那独自奔流的长江。昔日吴国的宫殿已长满埋没幽僻小径的花草,晋代的豪门大户已变成古老的荒丘。高耸的三座山峰将青天遮蔽在外,白鹭洲在这里将长江分成两条支流。总认为飘荡的乌云能遮住光芒四射的太阳,啊,长安呀,看不到你使人发愁。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为李白奉命“赐金还山”、南游金陵时所作。全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杼。从远古时代开始,凤凰便一直被认为有祥瑞的意义,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美好的时代,凤凰鸟则从天而降,一片天籁之声。因此,凤凰鸟的出现,多半显示着称颂的意义。然而李白在这里首先点出凤凰,却恰恰相反:他所抒发则是由繁华易逝,圣时难在,惟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其中的启示意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风流倜傥的六朝人物,以及众多的统治者,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成为历史的陈迹;就连那巍峨的宫殿如今也已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残垣。煊赫与繁华究竟留给历史什么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呢?这里含蕴着李白独特的历史感喟。那些“投汩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功高不受赏,长揖归故园”的高士、哲人,获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时,李白敢于藐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偶像的精神束缚,以至于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所以,李白对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没有丝毫惋惜。那么,当他把历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时候,蔑视的态度是显而易见。花草蓬勃,天地依旧,一切都按照规律变化发展着。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千古的兴亡!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接下二句表现出李白没有让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当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怀。三山亦为地点,旧说在金陵西南的江边。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又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恰好笺注说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隐若现的景象描写。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鹭洲”,横亘于金陵西长江里,竟把长江分割成为两半。于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阔,赋予人以强健的气势,宽广的胸怀,也把人从历史的遐想中拉回现实,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无限。 李白虽然具有超脱尘俗的理想愿望,但他的心却始终关切着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于是当他对历史与自然进行亲切的光顾之后,又把自己的眼睛转向现实政治。他极目远眺,试图从六朝的帝都放眼到当时的权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长安。然而他的努力失败了,原因是“总为浮云能蔽日”,只好“长安不见使人愁”。于是,浮云悠悠,愁思无限,壮志难酬,哀怨如缕。在这里李白化用了陆贾《新论61慎微篇》中的“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的说法,用来寄予自己的内心怀抱。他的痛苦,他的疾恶如仇,他的“与尔同消万古愁”的情结,仿佛也就容易理解。特别是其中的“长安不见”又内含远望之“登”字义,既与题目遥相呼应,更把无限的情思涂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峥嵘的青山与澄澈无际的天空当中。这样心中情与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织在一起,于是山光水色,发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载;江水滔滔,吟伤今之离恨,流韵无穷。 2 诗的第一句点题。“凤凰台上凤凰游”,很自然地 将凤凰台的得名点了出来,起句自然飘逸。而接着的一句,却是那样的无限感慨:“凤去台空江自流”!一个“ 自 ”字,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这里的“凤凰”,一语双关,既点明了凤凰台的由来,又有人世的沧桑蕴含其中。韵致高逸,寄慨遥深。 接着的三、四两句承上,以“吴宫”、“晋代”一联,概指了凤凰台作为六朝故都所见证的历史兴亡。语言平缓而对仗精工,寄寓着无限的悲凉。“吴宫花草”,表现昔日吴王的苑囿的似锦繁华和如今的湮没幽径。“晋代衣冠”,是表现当年东晋的豪门权贵,是何等的荣耀,如今他们的孤冢却散落在荒烟蔓草之中。 这一联浸透了无限的凄凉。韦斯特兰2023-07-16 12:33:081
六年级短古文言文赏析
1. 求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赏析理解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比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 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 “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 这是总提,仅用32字,行文简洁可见。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像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 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像成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像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 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 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问题研究 沈复《浮生六记》中“闲情记趣”一章,主要记作者长大后对花木的喜爱和婚后跟妻子一同美化居室及周围环境的琐事;记童年趣事的只有开头一小段,因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描写儿童观物的心理过程上颇具特色,值得研究。 年幼的作者由群蚊乱飞想到“群鹤舞于空中”,这是所谓类似联想;再想到“鹤唳云端”,则是接近联想。这后一种联想又促使他产生了模仿的意愿,于是“留蚊于素帐中,使之冲烟而飞鸣”,再经过凝神细观,“果如鹤唳云端”,这是年幼作者的错觉,但又是他所追求的目标——这是一个很美好的画面,很值得玩味。 观虫斗一节与上述过程大体相似,“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都属于类似联想,“庞然大物”的出现,也是错觉;所不同的是这种错觉产生的原因。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虾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这种错觉是在极短时间内经受强刺激而突然产生的,跟“鹤唳云端”的有意而为不同。 我们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像力,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对加强记忆力和促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大大有益。 练习说明 一 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 为什么作者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趣”?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把文言文学活。凡记叙文都应当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内容大意,这正是学活的办法之一;如果一开始学文言就句句搞文白对详,则无异于堵塞学活之路。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的复述成分应予肯定,只纠正明显的错误。 第一问要放在学生基本成诵后作答(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第二问是开放性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可以从学生的课余爱好入手,启发培养学生的情趣和联想、想像能力。 二 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 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1)项为之强(2)果如鹤唳云端(3)以丛草为林(4)兴正浓(5)方出神(6)驱之别院 2.下面的词。 2. 一至六年级的全部古诗词 文言文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郎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 有关六年级的文言文阅读一定要是六年级的文言文,要简短,最好有注 工之侨献琴 刘基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译文:工之侨得到一块好的桐木,砍来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象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 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说:“(这琴)不古老。” 便把琴退还回来。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 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 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可悲啊,这样的社会!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整个世风无不如此啊。 ”问题: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答案: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从浮华的外表来下结论。 只有本质上是好的东西,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否则,再华丽的外表也只能作为摆设,起不到任何作用。 同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学会变通地适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 4. 1 去查这本书其中包括了:鹅 锄禾 静夜思 坐井观天 春晓 曹冲称象 刻舟求剑 夜宿山寺 登鹳雀楼 古风 蚕妇 揠苗助长 守株待兔 小池 小儿垂钓 舟夜书所见 江上渔者 掩耳盗铃 亡羊补牢 望庐山瀑布 绝句 朝发白帝城 山行 咏柳 宿新市徐公店 寻隐者不遇 题西林壁 宿建德江 鹿砦 晏子使楚 江雪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游园不值 送孟浩然之广陵 滥竽充数 画蛇添足 买椟还珠 泊船瓜洲 示儿 暮江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赠汪伦 惊弓之鸟 将相和 早春 三衢道中 马 塞下曲 前出塞 附阅读与欣赏篇目 秋歌 杂诗 芙蓉楼送辛渐 游子吟 泊秦淮 饮湖上初晴后雨 天净沙·秋思 赤日 囚歌 冬夜杂咏。 5. 六年级句子赏析,赏析20字,短句 乌云散开,风力锐减,雨势顿消,云缝间的星星若隐若现.又前进一会儿,满天的乌云一丝都看不见了,圆圆的月亮,四周镶着美丽的月晕,在蓝天上静静地悬着,船外一缕风都感觉不到,只有巨大的浪涛使夜海显得不那么平静. 赏析:这是描写船进入台风眼时的情景,描绘在风暴中心恍如隔世的景象,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大自然美丽而又残酷的一面. ①就让生命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吧. ②犹如窗前乌桕,荣枯之间,自有一份圆润丰满的喜悦. 第一句:生命的意义在于其过程的坦然精彩和醉人!即便短暂,即便忧伤,即便清苦,更即便生死恋人的决诀,那每一点每一滴不也都是生命天空的云彩,人生旅途的风景,其间不也有着绚目醉人的篇章吗?诸如初恋,诸如鲜花……· 就让生命随时动起来,在每一个欢欣忧伤的日子,每一个相聚别离的时刻,坦然的放开心扉,拥抱阳光,用如花的心情去迎接每一天的到来,用如水的柔情去关爱感激心爱的人,更用那天空一样纯净的心胸和灵魂去感激那每一时刻的生命,感动那每一刹那的感动!即便只活一天,也够了!因此,只要恬淡坦然,不用刻意,简单的生活就好. 第二句:懂得舍,懂得放,自然春风和煦,月明风清.人生就在于一份坦然自出,正如那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6. 求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赏析理解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比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 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 “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 这是总提,仅用32字,行文简洁可见。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像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 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像成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像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 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 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问题研究 沈复《浮生六记》中“闲情记趣”一章,主要记作者长大后对花木的喜爱和婚后跟妻子一同美化居室及周围环境的琐事;记童年趣事的只有开头一小段,因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描写儿童观物的心理过程上颇具特色,值得研究。 年幼的作者由群蚊乱飞想到“群鹤舞于空中”,这是所谓类似联想;再想到“鹤唳云端”,则是接近联想。这后一种联想又促使他产生了模仿的意愿,于是“留蚊于素帐中,使之冲烟而飞鸣”,再经过凝神细观,“果如鹤唳云端”,这是年幼作者的错觉,但又是他所追求的目标——这是一个很美好的画面,很值得玩味。 观虫斗一节与上述过程大体相似,“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都属于类似联想,“庞然大物”的出现,也是错觉;所不同的是这种错觉产生的原因。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虾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这种错觉是在极短时间内经受强刺激而突然产生的,跟“鹤唳云端”的有意而为不同。 我们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像力,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对加强记忆力和促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大大有益。 练习说明 一 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 为什么作者说这两件事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34303138都有“物外之趣”?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把文言文学活。凡记叙文都应当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内容大意,这正是学活的办法之一;如果一开始学文言就句句搞文白对详,则无异于堵塞学活之路。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的复述成分应予肯定,只纠正明显的错误。 第一问要放在学生基本成诵后作答(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第二问是开放性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可以从学生的课余爱好入手,启发培养学生的情趣和联想、想像能力。 二 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 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1)项为。无尘剑 2023-07-15 09:41:141
巜白洋淀纪事》芦花荡摘抄和赏析。(摘抄和赏析尽量一样多。)
“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荡》”人类地板流精华2023-07-15 09:38:494
《白洋淀纪事》摘抄加赏析有哪些?
自己去看书,找不到再说吧韦斯特兰2023-07-15 09:38:4815
白洋淀纪事读书笔记佳句摘抄和赏析
1. 《白洋淀纪事》摘抄加赏析有哪些 一、摘抄:“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赏析:“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 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 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情怀。 二、摘抄:“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 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 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赏析:把女孩子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 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三、摘抄:“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赏析:这样一句简单的描述就真实还原出白洋淀人们生活的特色,同时也不乏生动性和形象性,把人比作鸟儿既真切自然,又贴切形象。 扩展资料: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 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 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选自《白洋淀纪事》,与《荷花淀》是姊妹篇,是“白洋淀纪事之一”,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品。 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 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 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芦花荡。 2. 巜白洋淀纪事》芦花荡摘抄和赏析 一、摘抄:“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赏析:“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 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情怀。 二、摘抄:“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赏析:把女孩子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三、摘抄:“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赏析:这样一句简单的描述就真实还原出白洋淀人们生活的特色,同时也不乏生动性和形象性,把人比作鸟儿既真切自然,又贴切形象。以上供参考。 3. 白洋淀纪事写景段落并赏析 白洋淀纪事好段赏析如下:一、摘抄:“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赏析:“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 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情怀。二、摘抄:“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 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 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赏析:把女孩子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 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三、摘抄:“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赏析:这样一句简单的描述就真实还原出白洋淀人们生活的特色,同时也不乏生动性和形象性,把人比作鸟儿既真切自然,又贴切形象。以上供参考。 4. 白洋淀纪事好段赏析,两三段就行不用太多 白洋淀纪事好段赏析如下: 一、摘抄:“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赏析:“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 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情怀。 二、摘抄:“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赏析:把女孩子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三、摘抄:“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赏析:这样一句简单的描述就真实还原出白洋淀人们生活的特色,同时也不乏生动性和形象性,把人比作鸟儿既真切自然,又贴切形象。以上供参考。北营2023-07-15 09:38:461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注释译文及赏析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注释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注释译文及赏析 篇1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⑴晓出:太阳刚刚升起。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⑵毕竟:到底。六月中:六月中旬。 ⑶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同:相同。 ⑷接天:像与天空相接。无穷:无边无际。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⑸映日:日红。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译文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绝。此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首二句以“毕竟”二字领起,一气而下,既协调了平仄,又强调了内心在瞬间掠过的独特感受。然后顺理成章,具体描绘这使他为之倾倒与动情的特异风光,着力表现在一片无穷无尽的碧绿之中那红得“别样”、娇艳迷人的荷花,将六月西湖那迥异于平时的绮丽景色,写得十分传神。诗的后两句是互文,文义上交错互见,使诗句既意韵生动,又凝练含蓄。 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诗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这种在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杨万里的诗以白描见长,就这点来说,这是诗不失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从艺术上来说,出了白描以外,此诗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实相生。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二是刚柔相济。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无穷”。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注释译文及赏析 篇2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原文: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鉴赏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隐喻含义 在这首诗中,“毕竟”一词表现出杨万里的急切心情。“西湖”是指西湖所在地南宋首都临安。“六月中”指朝廷。诗歌第二句“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含义是:在朝廷里任职和其他地方任职是不一样的。“天”和“日”都指皇帝。“接”有“挨着”的意思。“映”映衬,在太阳下。“莲叶”、“荷花”都指林子方。“无穷碧”、“别样红”是说前途大好,一片光明。 整首诗的隐喻含义是: 毕竟是朝廷里面,和外面官场不一样。你只有在皇帝身边,才能有所成就,前途光明。 但林子方并没看懂,大喊“好诗”便去福州了。从此林子方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左迁2023-07-15 09:38:411
白洋淀纪事赏析及摘抄 十句左右?
一、摘抄:“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赏析:“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情怀。二、摘抄:“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赏析:把女孩子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三、摘抄:“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赏析:这样一句简单的描述就真实还原出白洋淀人们生活的特色,同时也不乏生动性和形象性,把人比作鸟儿既真切自然,又贴切形象。扩展资料: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选自《白洋淀纪事》,与《荷花淀》是姊妹篇,是“白洋淀纪事之一”,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品。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肖振2023-07-15 09:38:381
【双调】水仙子_依山傍水盖茅斋原文_翻译及赏析
依山傍水盖茅斋,镟买奇花赁地栽。深耕浅种无灾害,学刘伶死便埋,促光阴晓角时牌。新酒在槽头醉,活鱼向湖上买,算天公自有安排。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踏雪溪桥路,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寿阳宫额得魁名,南浦西湖分外清。横斜疏影窗间印,惹诗人说到今,万花中先绽琼英。自古诗人爱,骑驴踏雪寻,忍冻在前村。闲时高卧醉时歌,守己安贫好快活。杏花村里随缘过,胜尧夫安乐窝,任贤愚后代如何。失名利痴呆汉,得清闲谁似我,一任他们外风波。六神和会自安然,一日清闲自在仙。浮云富贵无心恋,盖茅庵近水边,有梅兰竹石萧然。趁村叟鸡豚社,随斗牛儿沽酒钱,直吃到月坠西边。黄金散尽学风流,学得风流两鬓秋。笑煞那看钱奴枉了干生受,我觑荣华似水上沤,则不如趁中年散诞优游。斟绿酒低低的劝,ue3a5红妆慢慢的讴,醉时节锦被里舒头。灯花占信又无功,鹊报佳音耳过风。绣衾温暧和谁共?隔云山千万重,因此上惨绿愁红。不付能博得个团圆梦,觉来时又扑个空,杜鹃声又过墙东。 自足杏花村里旧生涯,瘦竹疏梅处士家。深耕浅种收成罢,酒新ド鱼镟打,有鸡豚竹笋藤花。客到家常饭,僧来谷雨茶,闲时节自炼丹砂。 东湖所见东风深处有娇娃,杏脸桃腮鬓似鸦。见人羞行入花阴下,笑吟吟回顾咱,惹诗人纵步随他。见软地儿把金莲印,唐土儿将绣底儿踏,恨不得双手忙拿。——元代·杨朝英《【双调】水仙子_依山傍水盖茅斋》 【双调】水仙子_依山傍水盖茅斋 依山傍水盖茅斋,镟买奇花赁地栽。深耕浅种无灾害,学刘伶死便埋,促光 阴晓角时牌。新酒在槽头醉,活鱼向湖上买,算天公自有安排。 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踏雪溪桥路,笑王维作画图,拣梅 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 寿阳宫额得魁名,南浦西湖分外清。横斜疏影窗间印,惹诗人说到今,万花 中先绽琼英。自古诗人爱,骑驴踏雪寻,忍冻在前村。 闲时高卧醉时歌,守己安贫好快活。杏花村里随缘过,胜尧夫安乐窝,任贤 愚后代如何。失名利痴呆汉,得清闲谁似我,一任他们外风波。 六神和会自安然,一日清闲自在仙。浮云富贵无心恋,盖茅庵近水边,有梅 兰竹石萧然。趁村叟鸡豚社,随斗牛儿沽酒钱,直吃到月坠西边。 黄金散尽学风流,学得风流两鬓秋。笑煞那看钱奴枉了干生受,我觑荣华似 水上沤,则不如趁中年散诞优游。斟绿酒低低的劝,ue3a5红妆慢慢的讴,醉时节锦 被里舒头。 灯花占信又无功,鹊报佳音耳过风。绣衾温暧和谁共?隔云山千万重,因此 上惨绿愁红。不付能博得个团圆梦,觉来时又扑个空,杜鹃声又过墙东。 自足 杏花村里旧生涯,瘦竹疏梅处士家。深耕浅种收成罢,酒新ド鱼镟打,有鸡 豚竹笋藤花。客到家常饭,僧来谷雨茶,闲时节自炼丹砂。 东湖所见 东风深处有娇娃,杏脸桃腮鬓似鸦。见人羞行入花阴下,笑吟吟回顾咱,惹 诗人纵步随他。见软地儿把金莲印,唐土儿将绣底儿踏,恨不得双手忙拿。 元代文学家,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未详,《录鬼簿》及《录鬼簿续编》皆失载。青城(青城县有二,一在今山东,一在今四川,论者多以为杨朝英是)人。曾任郡守、郎中,后归隐。他最重要的贡献是选录元人散曲,辑为《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朝野新声太平乐府》二集,人称“杨氏二选”。选辑认真,搜罗甚富,元人散曲多赖以传世,“二选”是研究元代散曲的重要资料。同时他也是一位散曲作家作品存小令约27首见于“二选”中。 杨朝英 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南北朝·萧纲《蜀道难·其二》 蜀道难·其二 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 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 古诗三百首 , 乐府写山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代·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宋代 : 陆游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古诗三百首 , 国中古诗 , 爱国壮志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nìng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qí。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jì,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令陈人武臣、张耳、陈余徇赵地,令汝阴人邓宗徇九江郡。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葛婴至东城,立襄强为楚王。婴后闻陈王已立,因杀襄强,还报。至陈,陈王诛杀葛婴。陈王令魏人周市北徇魏地。吴广围荥阳。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吴叔弗能下。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周文,陈之贤人也,尝为项燕军视日,事春申君,自言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人奴产子生,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周文败,走出关,止次曹阳二三月。章邯追败之,复走次渑池十余日。章邯击,大破之。周文自刭,军遂不战。武臣到邯郸,自立为赵王,陈余为大将军,张耳、召骚为左右丞相。陈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诛之。柱国曰:“秦未亡而诛赵王将相家属,此生一秦也。不如因而立之。”陈王乃遣使者贺赵,而徙系武臣等家属宫中,而封耳子张敖为成都君,趣赵兵,亟入关。赵王将相相与谋曰:“王王赵,非楚意也。楚已诛秦,必加兵于赵。计莫如毋西兵,使使北徇燕地以自广也。赵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不敢制赵。若楚不胜秦,必重赵。赵乘秦之弊,可以得志于天下。”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而遣故上谷卒史韩广将兵北徇燕地。燕故贵人豪杰谓韩广曰:“楚已立王,赵又已立王。燕虽小,亦万乘之国也,原将军立为燕王。”韩广曰:“广母在赵,不可。”燕人曰:“赵方西忧秦,南忧楚,其力不能禁我。且以楚之彊,不敢害赵王将相之家,赵独安敢害将军之家!”韩广以为然,乃自立为燕王。居数月,赵奉燕王母及家属归之燕。当此之时,诸将之徇地者,不可胜数。周市北徇地至狄,狄人田儋杀狄令,自立为齐王,以齐反击周市。市军散,还至魏地,欲立魏后故宁陵君咎为魏王。时咎在陈王所,不得之魏。魏地已定,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不肯。使者五反,陈王乃立宁陵君咎为魏王,遣之国。周市卒为相。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曰:“周章军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围荥阳城弗能下,秦军至,必大败。不如少遗兵,足以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今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因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于陈王。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田臧乃使诸将李归等守荥阳城,自以精兵西迎秦军于敖仓。与战,田臧死,军破。章邯进兵击李归等荥阳下,破之,李归等死。阳城人邓说将兵居郯,章邯别将击破之,邓说军散走陈。铚人伍徐将兵居许,章邯击破之,伍徐军皆散走陈。陈王诛邓说。陈王初立时,陵人秦嘉﹑铚人董譄﹑符离人朱鸡石﹑取虑人郑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将兵围东海守庆于郯。陈王闻,乃使武平君畔为将军,监郯下军。秦嘉不受命,嘉自立为大司马,恶属武平君。告军吏曰:“武平君年少,不知兵事,勿听!”因矫以王命杀武平君畔。章邯已破伍徐,击陈,柱国房君死。章邯又进兵击陈西张贺军。陈王出监战,军破,张贺死。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陈胜葬砀,谥曰隐王。陈王故涓人将军吕臣为仓头军,起新阳,攻陈下之,杀庄贾,复以陈为楚。初,陈王至陈,令铚人宋留将兵定南阳,入武关。留已徇南阳,闻陈王死,南阳复为秦。宋留不能入武关,乃东至新蔡,遇秦军,宋留以军降秦。秦传留至咸阳,车裂留以徇。秦嘉等闻陈王军破出走,乃立景驹为楚王,引兵之方与,欲击秦军定陶下。使公孙庆使齐王,欲与并力俱进。齐王曰:“闻陈王战败,不知其死生,楚安得不请而立王!”公孙庆曰:“齐不请楚而立王,楚何故请齐而立王!且楚首事,当令于天下。”田儋诛杀公孙庆。秦左右校复攻陈,下之。吕将军走,收兵复聚。鄱盗当阳君黥布之兵相收,复击秦左右校,破之青波,复以陈为楚。会项梁立怀王孙心为楚王。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高祖时为陈涉置守頉三十家砀,至今血食。褚先生曰:地形险阻,所以为固也;兵革刑法,所以为治也。犹未足恃也。夫先王以仁义为本,而以固塞文法为枝叶,岂不然哉!吾闻贾生之称曰:“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飘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回响,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不铦于钩戟长铩也;适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肴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索隐述赞】天下匈匈,海内乏主,掎鹿争捷,瞻乌爰处。陈胜首事,厥号张楚。鬼怪是凭,鸿鹄自许。葛婴东下,周文西拒。始亲朱房,又任胡武。伙颐见杀,腹心不与。庄贾何人,反噬城父!——两汉·司马迁《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 两汉 : 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nìng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qí。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jì,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令陈人武臣、张耳、陈余徇赵地,令汝阴人邓宗徇九江郡。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葛婴至东城,立襄强为楚王。婴后闻陈王已立,因杀襄强,还报。至陈,陈王诛杀葛婴。陈王令魏人周市北徇魏地。吴广围荥阳。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吴叔弗能下。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 周文,陈之贤人也,尝为项燕军视日,事春申君,自言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人奴产子生,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周文败,走出关,止次曹阳二三月。章邯追败之,复走次渑池十余日。章邯击,大破之。周文自刭,军遂不战。 武臣到邯郸,自立为赵王,陈余为大将军,张耳、召骚为左右丞相。陈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诛之。柱国曰:“秦未亡而诛赵王将相家属,此生一秦也。不如因而立之。”陈王乃遣使者贺赵,而徙系武臣等家属宫中,而封耳子张敖为成都君,趣赵兵,亟入关。赵王将相相与谋曰:“王王赵,非楚意也。楚已诛秦,必加兵于赵。计莫如毋西兵,使使北徇燕地以自广也。赵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不敢制赵。若楚不胜秦,必重赵。赵乘秦之弊,可以得志于天下。”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而遣故上谷卒史韩广将兵北徇燕地。 燕故贵人豪杰谓韩广曰:“楚已立王,赵又已立王。燕虽小,亦万乘之国也,原将军立为燕王。”韩广曰:“广母在赵,不可。”燕人曰:“赵方西忧秦,南忧楚,其力不能禁我。且以楚之彊,不敢害赵王将相之家,赵独安敢害将军之家!”韩广以为然,乃自立为燕王。居数月,赵奉燕王母及家属归之燕。 当此之时,诸将之徇地者,不可胜数。周市北徇地至狄,狄人田儋杀狄令,自立为齐王,以齐反击周市。市军散,还至魏地,欲立魏后故宁陵君咎为魏王。时咎在陈王所,不得之魏。魏地已定,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不肯。使者五反,陈王乃立宁陵君咎为魏王,遣之国。周市卒为相。 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曰:“周章军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围荥阳城弗能下,秦军至,必大败。不如少遗兵,足以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今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因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于陈王。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田臧乃使诸将李归等守荥阳城,自以精兵西迎秦军于敖仓。与战,田臧死,军破。章邯进兵击李归等荥阳下,破之,李归等死。 阳城人邓说将兵居郯,章邯别将击破之,邓说军散走陈。铚人伍徐将兵居许,章邯击破之,伍徐军皆散走陈。陈王诛邓说。 陈王初立时,陵人秦嘉﹑铚人董譄﹑符离人朱鸡石﹑取虑人郑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将兵围东海守庆于郯。陈王闻,乃使武平君畔为将军,监郯下军。秦嘉不受命,嘉自立为大司马,恶属武平君。告军吏曰:“武平君年少,不知兵事,勿听!”因矫以王命杀武平君畔。 章邯已破伍徐,击陈,柱国房君死。章邯又进兵击陈西张贺军。陈王出监战,军破,张贺死。 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陈胜葬砀,谥曰隐王。 陈王故涓人将军吕臣为仓头军,起新阳,攻陈下之,杀庄贾,复以陈为楚。 初,陈王至陈,令铚人宋留将兵定南阳,入武关。留已徇南阳,闻陈王死,南阳复为秦。宋留不能入武关,乃东至新蔡,遇秦军,宋留以军降秦。秦传留至咸阳,车裂留以徇。 秦嘉等闻陈王军破出走,乃立景驹为楚王,引兵之方与,欲击秦军定陶下。使公孙庆使齐王,欲与并力俱进。齐王曰:“闻陈王战败,不知其死生,楚安得不请而立王!”公孙庆曰:“齐不请楚而立王,楚何故请齐而立王!且楚首事,当令于天下。”田儋诛杀公孙庆。 秦左右校复攻陈,下之。吕将军走,收兵复聚。鄱盗当阳君黥布之兵相收,复击秦左右校,破之青波,复以陈为楚。会项梁立怀王孙心为楚王。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高祖时为陈涉置守頉三十家砀,至今血食。 褚先生曰:地形险阻,所以为固也;兵革刑法,所以为治也。犹未足恃也。夫先王以仁义为本,而以固塞文法为枝叶,岂不然哉!吾闻贾生之称曰: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飘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回响,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不铦于钩戟长铩也;适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肴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国中文言文 , 咏史 , 传记叙事余辉2023-07-15 09:38:121
王安石游记赏析 菩萨蛮王安石晚年之作
王安石游记 要论王安石游记中最为出彩的要算《游褒蝉山记》,这是一篇游记,北宋思想家王安石通过追忆的形式写下的一篇作品,讲述的是王安石辞职回家途中的故事,王安石从京城辞职后回到自己的故乡,途中游览褒蝉山故此写下这部作品。 游褒蝉山记原文 这篇游记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对于现世来说也存在着深远的意义。整部作品因事见理,叙述和议论相结合,将诸多思想进行了阐述,对后世影响之大。 王安石游记创作于1054年,先前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后辞职回家探亲,途中路过褒蝉山,对褒蝉山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明则写所见实则写所感,并且寄情于景,以此为喻,以此为志,也表明自己的决心,要实现大理想。 从王安石游记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的精髓所在。王安石写下游记4年后,就向宋仁宗上书,写了一分万言书,其主旨内容是改革政治。后来宋神宗即位,支持王安石变法,王安石不顾保守派反对,推行新法,并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观点与王安石游记的主旨内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整观这部作品,其风格与形式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有着其独特的特色,手法采用记叙和议论这两个层次进行深入描写,全文共有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讲述褒蝉上的由来;第二个阶段记叙游览的所见所闻;第三个阶段主要讲述自己不能进入华山后洞的心理活动;第四个阶段讲述仆碑所引发的头脑风暴;第五阶段讲述游览的人员名单及创作时间。 王安石游记明则是一篇游记,实则是游后感。 菩萨蛮王安石 《菩萨蛮》是一首词,创作于王安石晚年时期,这段期间王安石被罢相,退居金陵,开始了隐居生活。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诗人,这首词旨在表达一个“闲”字,同时也表明了诗人理想中的生活,远离仕宦,远离喧嚣。 菩萨蛮书法作品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数间茅草屋悠闲的依河而建,我头戴小短帽身穿窄小的衬衫穿梭在垂下来的杨柳中。今年的花比不上去年的花来的红艳,因为去年的一夜春风就把花吹开了,怎么可能不红艳呢? 今晚的月亮在树梢仰卧着,我中午的时候喝酒喝醉了等我醒来就是晚上了。要问世间什么东西最能关系到感情,思来想去还是在那幽静的山林中黄鹂的鸟叫声了。 《菩萨蛮》的创作时间在从其小序中可以看出是创作于王安石晚年时期,归隐钟山,即兴创作。这时候的王安石变法失败,新法遭废除,王安石则辞职离京,事业生活都一落千丈,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句交代了诗人的生活环境,带小帽穿窄衫,住水边茅屋,以前穿的是冠带蟒服,住的金碧辉煌的官宦居处,形成鲜明发对比。但是即使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诗人穿梭在垂柳中,欣赏着红艳的花,心情愉悦,一种安然自适的处世态度。 第二句花是去年红,不免心生悲切,因为物是人非,年华老去,依然老无所依,对未来难免忧虑。不仅忧虑自己,更是忧国忧民。 第三句酒醉自然醒,不用担心上朝迟到也不用担心获罪,怡然自得,安然闲适。 第四句寄情黄鹂,从而展现诗人孤介傲岸,超凡脱俗之品格。 渔家傲王安石 《渔家傲》是王安石山水词作品中的一篇名作,被收录在《全宋词》中,全名叫做《渔家傲u30fb平岸小桥千嶂抱》。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山水作品,写景起,用情结,可谓是妙趣横生,有情有景,艺术与自然的结合之作。 渔家傲诗配画 引全文: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小桥流水被周边层层叠叠的山川所环绕,繁华翠草被碧绿的河水所萦绕。数间茅屋被幽深秀美的竹林所环绕。房屋内总没有灰尘,因为经常会有和煦的春风来为我打扫。 美美的午觉醒来耳朵边充盈着清脆的鸟叫声,枕着枕头,不由的想起以前做官的时候,每每听着早朝的鸡鸣声,恍如隔世之感。忽然想起自己的老故人都已经老去了,自己也会同样的结局,现在的我享受着闲适,早已忘却了早年建功立业的美梦了。 《渔家傲》这首词作品创作于王安石二次罢相后,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抛下以前的一切,归于平静,心境也有了很多的变化。王安石纵情于山水间,沉醉于山水间,从而创作了大量的景物词和山水。 《渔家傲》可以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主要是写景的,讲述了山水之美,讲述了屋舍之美,从而向人们展示了一幅隐居图景。下篇主要写生活情趣,听着鸟鸣起床,无忧无虑。所以整部作品的基调就是纯净脱俗的,诗人远离官场,虽然没有了那种鸿鹄之志却有了另外一种心境与闲适。所以情景交融,让人赏心悦目。 王安石的诗句 王安石是北宗著名的诗人,其一生创作了很多的作品,留存至今的作品有一千五百多首,这些作品中不乏一些名言名句被人们所传诵,成为千古佳句,如梅花中的“遥知不是雪,未有暗香来”等均是王安石的诗句作品。 王安石的作品又被收入各语文课本,为后人所称赞学习。下面我们来列举较著名的作品。 王安石《梅花》书法 一:梅花 这是一首文学体裁为五言绝句的作品,诗人托物言志,诗中将梅花的坚强品质与高洁的气质进行了高度的颂扬,从而笔风一转,通过梅花来暗喻那些情操高洁的人们,这群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与操守,为了正义,为了真理而坚持不懈,而据理力争,从而对这一批人进行了高度颂扬。 名句:遥知不是雪,未有暗香来 二:元日 《元日》是一首七言绝句,描写的是新年新气象,举国上下欢度新年,处处洋溢着欢乐与热闹,每户人家都张灯结彩,处处都是一派新气象。 《元日》是一首政治诗,王安石通过过新年这一新气象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变法。那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新法推行被获准的第一年王安石看着春节景象,不觉得心情愉悦,想到变法后的新气象他很是开心与激动,所以整首作品积极向上,充满欢乐。 名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三: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将无法量化的春意变成了物化的实景,着实让人对其写作手法与用字大为赞叹。 王安石的诗句中还有大量的佳作,我们今天就只罗列了以上几句。 王安石名句 王安石不仅在政治上有作为,其在文坛也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生作品丰富,更有不少千古佳句被后人所传诵,王安石的作品有诗歌,有散文,每个作品均有其独特的个性与想法,今天就给大家罗列下王安石名句。 王安石名句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话出自《泊船瓜洲》,诗人借用“春风”来表现他的第二层深意,当时王安石被宋神宗恢复宰相之位,王安石上京入职,这无疑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重新燃起新希望,就像春风吹过,大地复苏之感。一个绿字将江岸两边的春色描绘的淋漓尽致,极富表现力。 2.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出自王安石的《读史》,这是一首咏史诗,表达诗人对于后人对自己评价的忧虑,在当世当时都难以将一件事表述清楚,更何况是后世呢?古人留下的也只是糟粕,真正的好东西流传不下来的,就像画像再好的画师也画不出其精气神。这首作品中,诗人忧己忧古人,从而起到警示作用,告诉后人史书记载也不准确,大家要相信历史真相。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是出自王安石的《梅花》,在诗中王安石赞美梅花的坚强与高雅,在严寒的冬日,它依然独自绽放。从而情感升华,从赞美梅花升华到颂扬在逆境中努力奋斗的人,这群人不畏强权,坚持理想,不放弃,奋斗在第一线,诗人给予最肯定的评价。 王安石名句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bikbok2023-07-15 09:38:081
【双调】寿阳曲 梅影原文_翻译及赏析
枝横水,花未雪,镜中春玉痕明灭。梨云梦残人瘦也,弄黄昏半窗明月。 手帕香多处,情万缕,织春愁一方柔玉。寄多才怕不知心内苦,带胭脂泪痕将去。 春情心疼事,肠断词,背秋千泪痕红渍。剔春纤碎榴花瓣儿,就窗纱砌成愁字。昨宵是,你自说,许是咱这般时节。到西厢等的人静也,又不成再推明夜。闲情绪,深院宇,正东风满帘飞絮。怕梨花不禁三月雨,是谁教燕衔春去? 醉姬绯霞佩,金缕衣,枕东风美人深醉。便休将玉箫花下吹,怕惊回海棠春睡。 柳腰连环玉,一搦酥,舞春风柳丝相妒。沈东阳带红香双抱住,怕随着彩云飞去。——元代·徐再思《【双调】寿阳曲 梅影》 【双调】寿阳曲 梅影 枝横水,花未雪,镜中春玉痕明灭。梨云梦残人瘦也,弄黄昏半窗明月。 手帕 香多处,情万缕,织春愁一方柔玉。寄多才怕不知心内苦,带胭脂泪痕将去。 春情 心疼事,肠断词,背秋千泪痕红渍。剔春纤碎榴花瓣儿,就窗纱砌成愁字。 昨宵是,你自说,许是咱这般时节。到西厢等的人静也,又不成再推明夜。 闲情绪,深院宇,正东风满帘飞絮。怕梨花不禁三月雨,是谁教燕衔春去? 醉姬 绯霞佩,金缕衣,枕东风美人深醉。便休将玉箫花下吹,怕惊回海棠春睡。 柳腰 连环玉,一搦酥,舞春风柳丝相妒。沈东阳带红香双抱住,怕随着彩云飞去。 徐再思引(1320年前后在世),元代散曲作家。字德可,曾任嘉兴路吏。因喜食甘饴,故号甜斋。浙江嘉兴人。生卒年不详,与贯云石为同时代人,今存所作散曲小令约100首。作品与当时自号酸斋的贯云石齐名,称为“酸甜乐府”。后人任讷又将二人散曲合为一编,世称《酸甜乐府》,收有他的小令103首。 徐再思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两汉·刘向《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 两汉 : 刘向 国小文言文 , 寓言 , 故事哲理落花飞絮茫茫,古来多少愁人意。游丝窗隙,惊飙树底,暗移人世。一梦醒来,起看明镜,二毛生矣。有葡萄美酒,芙蓉宝剑,都未称,平生志。我是垦塞倍客,二十年、软红尘里。无言独对,青灯一点,神游天际。海水浮空,空中楼阁,万重苍翠。待骖鸾归去,层霄回首,又西风起。——清代·文廷式《水龙吟·落花飞絮茫》 水龙吟·落花飞絮茫 清代文廷式 落花飞絮茫茫,古来多少愁人意。 游丝窗隙,惊飙树底,暗移人世。 一梦醒来,起看明镜,二毛生矣。 有葡萄美酒,芙蓉宝剑,都未称,平生志。 我是垦塞倍客,二十年、软红尘里。 无言独对,青灯一点,神游天际。 海水浮空,空中楼阁,万重苍翠。 展开阅读全文∨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nìng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qí。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jì,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令陈人武臣、张耳、陈余徇赵地,令汝阴人邓宗徇九江郡。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葛婴至东城,立襄强为楚王。婴后闻陈王已立,因杀襄强,还报。至陈,陈王诛杀葛婴。陈王令魏人周市北徇魏地。吴广围荥阳。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吴叔弗能下。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周文,陈之贤人也,尝为项燕军视日,事春申君,自言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人奴产子生,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周文败,走出关,止次曹阳二三月。章邯追败之,复走次渑池十余日。章邯击,大破之。周文自刭,军遂不战。武臣到邯郸,自立为赵王,陈余为大将军,张耳、召骚为左右丞相。陈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诛之。柱国曰:“秦未亡而诛赵王将相家属,此生一秦也。不如因而立之。”陈王乃遣使者贺赵,而徙系武臣等家属宫中,而封耳子张敖为成都君,趣赵兵,亟入关。赵王将相相与谋曰:“王王赵,非楚意也。楚已诛秦,必加兵于赵。计莫如毋西兵,使使北徇燕地以自广也。赵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不敢制赵。若楚不胜秦,必重赵。赵乘秦之弊,可以得志于天下。”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而遣故上谷卒史韩广将兵北徇燕地。燕故贵人豪杰谓韩广曰:“楚已立王,赵又已立王。燕虽小,亦万乘之国也,原将军立为燕王。”韩广曰:“广母在赵,不可。”燕人曰:“赵方西忧秦,南忧楚,其力不能禁我。且以楚之彊,不敢害赵王将相之家,赵独安敢害将军之家!”韩广以为然,乃自立为燕王。居数月,赵奉燕王母及家属归之燕。当此之时,诸将之徇地者,不可胜数。周市北徇地至狄,狄人田儋杀狄令,自立为齐王,以齐反击周市。市军散,还至魏地,欲立魏后故宁陵君咎为魏王。时咎在陈王所,不得之魏。魏地已定,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不肯。使者五反,陈王乃立宁陵君咎为魏王,遣之国。周市卒为相。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曰:“周章军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围荥阳城弗能下,秦军至,必大败。不如少遗兵,足以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今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因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于陈王。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田臧乃使诸将李归等守荥阳城,自以精兵西迎秦军于敖仓。与战,田臧死,军破。章邯进兵击李归等荥阳下,破之,李归等死。阳城人邓说将兵居郯,章邯别将击破之,邓说军散走陈。铚人伍徐将兵居许,章邯击破之,伍徐军皆散走陈。陈王诛邓说。陈王初立时,陵人秦嘉﹑铚人董譄﹑符离人朱鸡石﹑取虑人郑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将兵围东海守庆于郯。陈王闻,乃使武平君畔为将军,监郯下军。秦嘉不受命,嘉自立为大司马,恶属武平君。告军吏曰:“武平君年少,不知兵事,勿听!”因矫以王命杀武平君畔。章邯已破伍徐,击陈,柱国房君死。章邯又进兵击陈西张贺军。陈王出监战,军破,张贺死。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陈胜葬砀,谥曰隐王。陈王故涓人将军吕臣为仓头军,起新阳,攻陈下之,杀庄贾,复以陈为楚。初,陈王至陈,令铚人宋留将兵定南阳,入武关。留已徇南阳,闻陈王死,南阳复为秦。宋留不能入武关,乃东至新蔡,遇秦军,宋留以军降秦。秦传留至咸阳,车裂留以徇。秦嘉等闻陈王军破出走,乃立景驹为楚王,引兵之方与,欲击秦军定陶下。使公孙庆使齐王,欲与并力俱进。齐王曰:“闻陈王战败,不知其死生,楚安得不请而立王!”公孙庆曰:“齐不请楚而立王,楚何故请齐而立王!且楚首事,当令于天下。”田儋诛杀公孙庆。秦左右校复攻陈,下之。吕将军走,收兵复聚。鄱盗当阳君黥布之兵相收,复击秦左右校,破之青波,复以陈为楚。会项梁立怀王孙心为楚王。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高祖时为陈涉置守頉三十家砀,至今血食。褚先生曰:地形险阻,所以为固也;兵革刑法,所以为治也。犹未足恃也。夫先王以仁义为本,而以固塞文法为枝叶,岂不然哉!吾闻贾生之称曰:“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飘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回响,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不铦于钩戟长铩也;适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肴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索隐述赞】天下匈匈,海内乏主,掎鹿争捷,瞻乌爰处。陈胜首事,厥号张楚。鬼怪是凭,鸿鹄自许。葛婴东下,周文西拒。始亲朱房,又任胡武。伙颐见杀,腹心不与。庄贾何人,反噬城父!——两汉·司马迁《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 两汉 : 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展开阅读全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nìng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qí。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jì,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令陈人武臣、张耳、陈余徇赵地,令汝阴人邓宗徇九江郡。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葛婴至东城,立襄强为楚王。婴后闻陈王已立,因杀襄强,还报。至陈,陈王诛杀葛婴。陈王令魏人周市北徇魏地。吴广围荥阳。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吴叔弗能下。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 周文,陈之贤人也,尝为项燕军视日,事春申君,自言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人奴产子生,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周文败,走出关,止次曹阳二三月。章邯追败之,复走次渑池十余日。章邯击,大破之。周文自刭,军遂不战。 武臣到邯郸,自立为赵王,陈余为大将军,张耳、召骚为左右丞相。陈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诛之。柱国曰:“秦未亡而诛赵王将相家属,此生一秦也。不如因而立之。”陈王乃遣使者贺赵,而徙系武臣等家属宫中,而封耳子张敖为成都君,趣赵兵,亟入关。赵王将相相与谋曰:“王王赵,非楚意也。楚已诛秦,必加兵于赵。计莫如毋西兵,使使北徇燕地以自广也。赵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不敢制赵。若楚不胜秦,必重赵。赵乘秦之弊,可以得志于天下。”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而遣故上谷卒史韩广将兵北徇燕地。 燕故贵人豪杰谓韩广曰:“楚已立王,赵又已立王。燕虽小,亦万乘之国也,原将军立为燕王。”韩广曰:“广母在赵,不可。”燕人曰:“赵方西忧秦,南忧楚,其力不能禁我。且以楚之彊,不敢害赵王将相之家,赵独安敢害将军之家!”韩广以为然,乃自立为燕王。居数月,赵奉燕王母及家属归之燕。 当此之时,诸将之徇地者,不可胜数。周市北徇地至狄,狄人田儋杀狄令,自立为齐王,以齐反击周市。市军散,还至魏地,欲立魏后故宁陵君咎为魏王。时咎在陈王所,不得之魏。魏地已定,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不肯。使者五反,陈王乃立宁陵君咎为魏王,遣之国。周市卒为相。 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曰:“周章军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围荥阳城弗能下,秦军至,必大败。不如少遗兵,足以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今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因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于陈王。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田臧乃使诸将李归等守荥阳城,自以精兵西迎秦军于敖仓。与战,田臧死,军破。章邯进兵击李归等荥阳下,破之,李归等死。 阳城人邓说将兵居郯,章邯别将击破之,邓说军散走陈。铚人伍徐将兵居许,章邯击破之,伍徐军皆散走陈。陈王诛邓说。 陈王初立时,陵人秦嘉﹑铚人董譄﹑符离人朱鸡石﹑取虑人郑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将兵围东海守庆于郯。陈王闻,乃使武平君畔为将军,监郯下军。秦嘉不受命,嘉自立为大司马,恶属武平君。告军吏曰:“武平君年少,不知兵事,勿听!”因矫以王命杀武平君畔。 章邯已破伍徐,击陈,柱国房君死。章邯又进兵击陈西张贺军。陈王出监战,军破,张贺死。 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陈胜葬砀,谥曰隐王。 陈王故涓人将军吕臣为仓头军,起新阳,攻陈下之,杀庄贾,复以陈为楚。 初,陈王至陈,令铚人宋留将兵定南阳,入武关。留已徇南阳,闻陈王死,南阳复为秦。宋留不能入武关,乃东至新蔡,遇秦军,宋留以军降秦。秦传留至咸阳,车裂留以徇。 秦嘉等闻陈王军破出走,乃立景驹为楚王,引兵之方与,欲击秦军定陶下。使公孙庆使齐王,欲与并力俱进。齐王曰:“闻陈王战败,不知其死生,楚安得不请而立王!”公孙庆曰:“齐不请楚而立王,楚何故请齐而立王!且楚首事,当令于天下。”田儋诛杀公孙庆。 秦左右校复攻陈,下之。吕将军走,收兵复聚。鄱盗当阳君黥布之兵相收,复击秦左右校,破之青波,复以陈为楚。会项梁立怀王孙心为楚王。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高祖时为陈涉置守頉三十家砀,至今血食。 褚先生曰:地形险阻,所以为固也;兵革刑法,所以为治也。犹未足恃也。夫先王以仁义为本,而以固塞文法为枝叶,岂不然哉!吾闻贾生之称曰: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飘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回响,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不铦于钩戟长铩也;适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肴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国中文言文 , 咏史 , 传记叙事凡尘2023-07-15 09:38:061
《曹刿论战》原文翻译赏析,曹刿论战全诗的意思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徧 同:遍)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作者】: 左丘明 (前556年-前451年),姓丘,名明。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为春秋末期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晚年双目失明,相传著有...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注释】: 1.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4.伐:攻打。 5.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6.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7.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8.谋:谋议。 9.间(jiàn):参与。 10.鄙:鄙陋,目光短浅。 11.乃:于是,就。 12.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14.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15.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16.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17.加:虚报夸大。 18.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19.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0.狱:(诉讼)案件。 21.察:明察。 22.情:实情。 23.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24.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25.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26.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7.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28.败绩:军队溃败。 29.驰:驱车追赶。 30.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31.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32.遂:于是,就。 33.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34.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35.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36.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37.再:第二次。 38.三:第三次。 39.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40.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 41.伏:埋伏。 42.靡(mǐ):倒下。 43.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 【赏析】: 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 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当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才建议击鼓,一鼓作气,战胜齐军于长勺,这件事也成为以弱胜强的典范。《左传》对这场战争没有细致的描绘,简单地用曹刿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战争的经过,以便使战前战后的论战更加突出。如果说战前论战体现了曹刿的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那么,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的战术思想,“一鼓作气”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不过他不是只凭借勇力,“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则体现了他谨慎的态度。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Chen2023-07-15 09:37:501
曹刿论战翻译及赏析
《曹刿论战》翻译如下: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赏析文章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mlhxueli 2023-07-15 09:37:481
悯农原文_翻译及赏析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著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宋代·杨万里《悯农》 悯农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著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农民同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 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简析 这首诗揭示了农民的悲惨遭遇。诗首句言稻谷因旱灾欠收,次句言荞麦因霜冻绝收,勤苦一年,连遭灾害侵袭,心境凄惨可想而知。三句是一个顿宕,说已做好心理准备忍受长年的饥荒,四句又是一个转折,闰月使时光愈觉难熬,先说准备忍,再说实不堪忍,将农民的悲苦无助描写到极致。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杨万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唐代·张籍《野老歌 / 山农词》 野老歌 / 山农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乐府 , 田园 , 农民 , 生活 , 抒情写狗古诗18首海人无家海里住,采珠役象为岁赋。 恶波横天山塞路,未央宫中常满库。——唐代·王建《海人谣》 海人谣 海人无家海里住,采珠役象为岁赋。 恶波横天山塞路,未央宫中常满库。 乐府 , 忧国忧民 , 农民生活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宋代·范成大《田舍》 田舍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农村 , 农民生活wpBeta2023-07-15 09:35:271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自宋代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全诗赏析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诗的前两句,作者讲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只有少年时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他从古人做学问入手,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此乃言切切,情深深。 诗的后两句,作者谈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他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这是学者的一种“躬行”,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他的独到见解,不仅在古代,对做学问、求知识之人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即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仍然具有较强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全文翻译及注释 全文翻译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注释 ①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②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③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④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⑤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苏萦2023-07-15 09:35:171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自宋代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全诗赏析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诗的前两句,作者讲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只有少年时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他从古人做学问入手,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此乃言切切,情深深。 诗的后两句,作者谈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他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这是学者的一种“躬行”,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他的独到见解,不仅在古代,对做学问、求知识之人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即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仍然具有较强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全文翻译及注释 全文翻译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注释 ①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②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③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④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⑤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西柚不是西游2023-07-15 09:35:151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1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自宋代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 全诗赏析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诗的前两句,作者讲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只有少年时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他从古人做学问入手,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此乃言切切,情深深。 诗的后两句,作者谈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他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这是学者的一种“躬行”,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他的独到见解,不仅在古代,对做学问、求知识之人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即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仍然具有较强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1 全文翻译及注释 全文翻译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注释 ①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②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③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④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⑤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1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瑞瑞爱吃桃2023-07-15 09:35:051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代·苏轼《赠刘景文》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出自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 古诗三百首 , 国小古诗 , 写景 , 勉励惜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著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苏轼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赏析三 此诗写初冬。第一句写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近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第三句则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萧瑟秋风、严寒冬日为苦,作者却偏偏赞之为“一年好景”,且谆谆嘱咐“君须记”,此真以平淡无奇之语言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于收句,倘无力回天,则全诗必成虎头蛇尾,强弩之末。而作者乃从花写到枝,从枝叶写到果实,所谓“正是橙黄橘绿时”,乃金秋乍逝,百物丰收的季节,“橙黄橘绿”,又呈现一派熙熙融融景象,在前两句枯淡凄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了炫目摇情的色彩,真使人疑为神来之笔。然而作者除了用几个植物名称和几种简单明快的色调之外,再无其他噶枝蔓之句,这就给予作者一种踏实稳重、矜平躁释的美的感受。古人说:“情随事迁”。而东坡妙处,竟能用景移情,把日渐凋残的初冬一下子打扮成一片金黄翠绿,虽说用笔雅淡温柔,却具有不尽的蓬勃朝气。写冬景而能化凋谢零落为饱满丰硕,非贤如东坡诚不可臻化。 然此诗乃东坡写赠刘景文者。刘固以世家子弟而潦倒终身,年近六十,犹朝不保夕。作者第二次到杭州做官,与刘一见如故。既悯伤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不致因老病困穷而长此颓唐下去。就此诗首句而言,荷所以比君子;而时值岁尾,荷枯叶尽,正以喻君子生不逢辰,难免潦倒失路;次句言菊,菊所以喻晚节,而景文晚年并无亏缺,犹有凌霜傲雪之姿。但人到暮年,加上一生失意,总不免多向消沉颓唐一面着想;而对于读书人,特别是对有理想抱负者来说,却还有收之桑榆、获取丰收的一面。所以诗人乃以三、四两句对刘勖勉有加,给以支持,使刘认识到前景还是大有可为的。“橙黄橘绿”才是人生最成熟的收缘结果之期,这使刘不仅看到荷枯叶尽的一面,还有傲霜雪抗严寒和收成果实的一面,希望他能振作起来,坚持下去。只是诗人纯用比兴手法,没有把本意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罢了。 赏析二 诗中所咏为初冬景物。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领 *** 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苏轼用擎雨无盖说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花残了,枝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矣,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矣!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难怪诗人要对它特别垂青!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陶小凡2023-07-15 09:34:121
未若柳絮因风起全诗赏析
诗词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编辑本段]注释译文(1)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史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2)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 (3)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凭借 )(“因”在这里有特殊含义) (4)讲论文义(讲解诗文)(讲:讲解 )(论:讨论 ) (5)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 不久,一会儿 )(骤;急速,大 )(欣然:高兴的样子) (6)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这儿当“子侄辈”讲,即年轻一辈) (7)内集:家庭聚会。 (8)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9)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10)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11)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12)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13)古今异义 儿女 古义:子侄辈的年轻一代 今义:自己亲生的儿子与女儿 因 古义:趁,乘 今义:因为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又急又大,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就是谢太傅的大哥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大鱼炖火锅2023-07-15 09:33:231
未若柳絮因风起赏析
这句诗的意思是,不如把它(白雪)比作借着风而飘飞的柳絮. 语出《世说新语 咏雪》,说者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从形上,若柳絮,因为柳絮的特点也是轻、小,柔,细,随风起舞。从姿上,这句话是由女子所想,女子心中的白雪,也是带点美好意味的,柳絮翩翩,若莺燕,若轻柔的舞女,在风的衬托下,为我们展示柔美的身姿。春意,本来白雪飘飘是不可能写到春的,但是同样,柳絮这种在春天发绿的东西也当然不应该出现在形容白雪上,作者却用了。因风起,要凭借风才能飘起了,暗示严寒快要走到尽头,美好的春天就要来了。Jm-R2023-07-15 09:33:212
赏析“未若柳絮因风起”。谢谢
比喻神似,生动形象。NerveM 2023-07-15 09:33:192
文言文《咏雪》中,赏析“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
这句诗的意思是,不如把它(白雪)比作借着风而飘飞的柳絮从形上,若柳絮,因为柳絮的特点也是轻、小,柔,细,随风起舞.从姿上,这句话是由女子所想,女子心中的白雪,也是带点美好意味的,柳絮翩翩,若莺燕,若轻柔的舞女,在风的衬托下,为我们展示柔美的身姿.春意,本来白雪飘飘是不可能写到春的,但是同样,柳絮这种在春天发绿的东西也当然不应该出现在形容白雪上,作者却用了.因风起,要凭借风才能飘起了,暗示严寒快要走到尽头,美好的春天就要来了.求采纳~北有云溪2023-07-15 09:33:172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这首诗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了思念家乡怀念朋友的感情,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杨花落尽子规啼 ”,是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 .“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生活条件艰苦.王昌龄从江宁启程,要沿长江逆水而上,过洞庭,入沅江,然后才能抵达偏远荒凉的龙标.诗中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内心凄楚更兼环境萧凉,更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这首诗歌感情深挚,意境高远,胸襟开阔,给人以奋发昂扬的感觉.李白视仕进为其次,而将“人生贵相知” 、珍视友谊放在首位.表现出飘逸豪放的情怀.全诗的格调、境界也因诗人思想的高逸而变得高远深沉.bikbok2023-07-15 09:30:471
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中的愁心是什么意思
这是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全诗为: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里的愁心指的是诗人李白对好友王昌龄担忧和挂念之心,全句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这里的夜郎不是指汉代的古夜郎国,而是隋代的夜郎县,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而王昌龄左迁的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凡尘2023-07-15 09:30:454
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及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注释 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省黔阳县。 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与:给。 随风:一作“随君”。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创作背景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FinCloud2023-07-15 09:30:421
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赏析
却说袁尚自斩史涣之后,自负其勇,不待袁谭等兵至,自引兵数万出黎阳,与曹军前队相迎。张辽当先出马,袁尚挺枪来战,不三合,架隔遮拦不住,大败而走。张辽乘势掩杀,袁尚不能主张,急急引军奔回冀州。 袁绍闻袁尚败回,又受了一惊,旧病复发,吐血数斗,昏倒在地。刘夫人慌救入卧内,病势渐危。刘夫人急请审配、逢纪,直至袁绍榻前,商议后事。绍但以手指而不能言。刘夫人曰:“尚可继后嗣否?”绍点头。审配便就榻前写了遗嘱。绍翻身大叫一声,又吐血斗余而死。后人有诗曰:“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气自纵横。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更怜一种伤心处,家难徒延两弟兄。”袁绍既死,审配等主持丧事。刘夫人便将袁绍所爱宠妾五人尽行杀害;又恐其阴魂于九泉之下再与绍相见,乃髡其发,刺其面,毁其尸:其妒恶如此。袁尚恐宠妾家属为害,并收而杀之。审配、逢纪立袁尚为大司马将军,领冀、青、幽、并四州牧,遣使报丧。此时袁谭已发兵离青州,知父死,便与郭图、辛评商议。图曰:“主公不在冀州,审配、逢纪必立显甫为主矣。当速行。”辛评曰:“审、逢二人,必预定机谋。今若速往,必遭其祸。”袁谭曰:“若此当何如?”郭图曰:“可屯兵城外,观其动静。某当亲往察之。”谭依言。郭图遂入冀州,见袁尚。礼毕,尚问:“兄何不至?”图曰:“因抱病在军中,不能相见。”尚曰:“吾受父亲遗命,立我为主,加兄为车骑将军。目下曹军压境,请兄为前部,吾随后便调兵接应也。”图曰:“军中无人商议良策,愿乞审正南、逢元图二人为辅。”尚曰:“吾亦欲仗此二人早晚画策,如何离得!”图曰:“然则于二人内遣一人去,何如?”尚不得已,乃令二人拈阄,拈着者便去。逢纪拈着,尚即命逢纪赍印绶,同郭图赴袁谭军中。纪随图至谭军,见谭无病,心中不安,献上印绶。谭大怒,欲斩逢纪。郭图密谏曰:“今曹军压境,且只款留逢纪在此,以安尚心。待破曹之后,却来争冀州不迟。” 谭从其言。即时拔寨起行,前至黎阳,与曹军相抵。谭遣大将汪昭出战,操遣徐晃迎敌。二将战不数合,徐晃一刀斩汪昭于马下。曹军乘势掩杀,谭军大败。谭收败军入黎阳,遣人求救于尚。尚与审配计议,只发兵五千余人相助。曹操探知救军已到,遣乐进、李典引兵于半路接着,两头围住尽杀之。袁谭知尚止拨兵五千,又被半路坑杀,大怒,乃唤逢纪责骂。纪曰:“容某作书致主公,求其亲自来救。”谭即令纪作书,遣人到冀州致袁尚,与审配共议。配曰:“郭图多谋,前次不争而去者,为曹军在境也。今若破曹,必来争冀州矣。不如不发救兵,借操之力以除之。”尚从其言,不肯发兵。使者回报,谭大怒,立斩逢纪,议欲降曹。早有细作密报袁尚。尚与审配议曰:“使谭降曹,并力来攻,则冀州危矣。”乃留审配并大将苏由固守冀州,自领大军来黎阳救谭。尚问军中谁敢为前部,大将吕旷、吕翔兄弟二人愿去。尚点兵三万,使为先锋,先至黎阳。谭闻尚自来,大喜,遂罢降曹之议。谭屯兵城中,尚屯兵城外,为掎角之势。 不一日,袁熙、高干皆领军到城外,屯兵三处,每日出兵与操相持。尚屡败,操兵屡胜。至建安八年春二月,操分路攻打,袁谭、袁熙、袁尚、高干皆大败,弃黎阳而走。操引兵追至冀州,谭与尚入城坚守;熙与于离城三十里下寨,虚张声势。操兵连日攻打不下。郭嘉进曰:“袁氏废长立幼,而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不如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操善其言,命贾诩为太守,守黎阳;曹洪引兵守官渡。操引大军向荆州进兵。 谭、尚听知曹军自退,遂相庆贺。袁熙、高干各自辞去。袁谭与郭图、辛评议曰:“我为长子,反不能承父业;尚乃继母所生,反承大爵:心实不甘。”图曰:“主公可勒兵城外,只做请显甫、审配饮酒,伏刀斧手杀之,大事定矣。”谭从其言。适别驾王修自青州来,谭将此计告之。修曰:“兄弟者,左右手也。今与他人争斗,断其右手,而曰我必胜,安可得乎?夫弃兄弟而不亲,天下其谁亲之?彼谗人离间骨肉,以求一朝之利,原塞耳勿听也。”谭怒,叱退王修,使人去请袁尚。尚与审配商议。配曰:“此必郭图之计也。主公若往,必遭奸计;不如乘势攻之。”袁尚依言,便披挂上马,引兵五万出城。袁谭见袁尚引军来,情知事泄,亦即披挂上马,与尚交锋。尚见谭大骂。谭亦骂曰:“汝药死父亲,篡夺爵位,今又来杀兄耶!”二人亲自交锋,袁谭大败。尚亲冒矢石,冲突掩杀。 谭引败军奔平原,尚收兵还。袁谭与郭图再议进兵,令岑璧为将,领兵前来。尚自引兵出冀州。两阵对圆,旗鼓相望。璧出骂阵;尚欲自战,大将吕旷,拍马舞刀,来战岑璧。二将战无数合,旷斩岑璧于马下。谭兵又败,再奔平原。审配劝尚进兵,追至平原。谭抵挡不住,退入平原,坚守不出。尚三面围城攻打。谭与郭图计议。图曰:“今城中粮少,彼军方锐,势不相敌。愚意可遣人投降曹操,使操将兵攻冀州,尚必还救。将军引兵夹击之,尚可擒矣。若操击破尚军,我因而敛其军实以拒操。操军远来,粮食不继,必自退去。我可以仍据冀州,以图进取也。”谭从其言,问曰:“何人可为使?”图曰:“辛评之弟辛毗,字佐治,见为平原令。此人乃能言之士,可命为使。”谭即召辛毗,毗欣然而至。谭修书付毗,使三千军送毗出境。毗星夜赍书往见曹操,时操屯军西平伐刘表,表遣玄德引兵为前部以迎之。未及交锋,辛毗到操寨。见操礼毕,操问其来意,毗具言袁谭相求之意,呈上书信。操看书毕,留辛毗于寨中,聚文武计议。程昱曰:“袁谭被袁尚攻击太急,不得已而来降,不可准信。”吕虔、满宠亦曰:“丞相既引兵至此,安可复舍表而助谭?”荀攸曰:“三公之言未善。以愚意度之: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不敢展足,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若二子和睦,共守成业,天下事未可知也;今乘其兄弟相攻,势穷而投我,我提兵先除袁尚,后观其变,并灭袁谭,天下定矣。此机会不可失也。”操大喜,便邀辛毗饮酒,谓之曰:“袁谭之降,真耶诈耶?袁尚之兵,果可必胜耶?”毗对曰:“明公勿问真与诈也,只论其势可耳。袁氏连年丧败,兵革疲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隙,国分为二;加之饥馑并臻,天灾人困:无问智愚,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灭袁氏之时也。今明公提兵攻邺,袁尚不还救,则失巢穴;若还救,则谭踵袭其后。以明公之威,击疲惫之众,如迅风之扫秋叶也。不此之图,而伐荆州;荆州丰乐之地,国和民顺,未可摇动。况四方之患,莫大于河北;河北既平,则霸业成矣。愿明公详之。”操大喜曰:“恨与辛佐治相见之晚也!”即日督军还取冀州。玄德恐操有谋,不跟追袭,引兵自回荆州。 却说袁尚知曹军渡河,急急引军还邺,命吕旷、吕翔断后。袁谭见尚退军,乃大起平原军马,随后赶来。行不到数十里,一声炮响,两军齐出:左边吕旷,右边吕翔,兄弟二人截住袁潭。谭勒马告二将曰:“吾父在日,吾并未慢待二将军,今何从吾弟而见逼耶?”二将闻言,乃下马降谭。谭曰:“勿降我,可降曹承相。”二将因随谭归营。谭候操军至,引二将见操。操大喜,以女许谭为妻,即令吕旷、吕翔为媒。谭请操攻取冀州。操曰:“方今粮草不接,搬运劳苦,我济河,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然后进兵。”令谭且居平原。操引军退屯黎阳,封吕旷、吕翔为列侯,随军听用。 郭图谓袁谭曰:“曹操以女许婚,恐非真意。今又封赏吕旷、吕翔,带去军中,此乃牢笼河北人心。后必终为我祸。主公可刻将军印二颗,暗使人送与二吕,令作内应。待操破了袁尚,可乘便图之。”谭依言,遂刻将军印二颗,暗送与二吕。二吕受讫,径将印来禀曹操。操大笑曰:“谭暗送印者,欲汝等为内助,待我破袁尚之后,就中取事耳。汝等且权受之,我自有主张。”自此曹操便有杀谭之心。 且说袁尚与审配商议:“今曹兵运粮入白沟,必来攻冀州,如之奈何?”配曰:“可发檄使武安长尹楷屯毛城,通上党运粮道;令沮授之子沮鹄守邯郸,遥为声援。主公可进兵平原,急攻袁谭。先绝袁谭,然后破曹。”袁尚大喜,留审配与陈琳守冀州,使马延、张顗二将为先锋,连夜起兵攻打平原。 谭知尚兵来近,告急于操。操曰:“吾今番必得冀州矣。”正说间,适许攸自许昌来;闻尚又攻谭,入见操曰:“丞相坐守于此,岂欲待天雷击杀二袁乎?”操笑曰:“吾已料定矣。”遂令曹洪先进兵攻邺,操自引一军来攻尹楷。兵临本境,楷引军来迎。楷出马,操曰:“许仲康安在?”许褚应声而出,纵马直取尹楷。楷措手不及,被许褚一刀斩于马下,余众奔溃。操尽招降之,即勒兵取邯郸。沮鹄进兵来迎。张辽出马,与鹄交锋。战不三合,鹄大败,辽从后追赶。两马相离不远,辽急取弓射之,应弦落马。操指挥军马掩杀,众皆奔散。 于是操引大军前抵冀州。曹洪已近城下。操令三军绕城筑起土山,又暗掘地道以攻之。审配设计坚守,法令甚严,东门守将冯礼,因酒醉有误巡警,配痛责之。冯礼怀恨,潜地出城降操。操问破城之策,礼曰:“突门内土厚,可掘地道而入。”操便命冯礼引三百壮士,夤夜掘地道而入。却说审配自冯礼出降之后,每夜亲自登城点视军马。当夜在突门阁上,望见城外无灯火。配曰:“冯礼必引兵从地道而入也。”急唤精兵运石击突闸门;门闭,冯礼及三百壮士,皆死于土内。操折了这一场,遂罢地道之计,退军于洹水之上,以候袁尚回兵。袁尚攻平原,闻曹操已破尹楷、沮鹄,大军围困冀州,乃掣兵回救。部将马延曰:“从大路去,曹操必有伏兵;可取小路,从西山出滏水口去劫曹营,必解围也。”尚从其言,自领大军先行,令马延与张顗断后。早有细作去报曹操。操曰:“彼若从大路上来,吾当避之:若从西山小路而来,一战可擒也。吾料袁尚必举火为号,令城中接应。吾可分兵击之。”于是分拨已定。却说袁尚出滏水界口,东至阳平,屯军阳平亭,离冀州十七里,一边靠着滏水。尚令军士堆积柴薪干草,至夜焚烧为号;遣主簿李孚扮作曹军都督,直至城下。大叫:“开门!”审配认得是李孚声音,放入城中,说:“袁尚已陈兵在阳平亭,等候接应,若城中兵出,亦举火为号。”配教城中堆草放火,以通音信。孚曰:“城中无粮,可发老弱残兵并妇人出降;彼必不为备,我即以兵继百姓之后出攻之。”配从其论。 次日,城上竖起白旗,上写“冀州百姓投降。”操曰:“此是城中无粮,教老弱百姓出降,后必有兵出也。”操教张辽、徐晃各引三千军来,伏于两边。操自乘马、张麾盖至城下、果见城门开处,百姓扶老携幼,手持白旗而出。百姓才出尽,城中兵突出。操教将红旗一招,张辽、徐晃两路兵齐出乱杀,城中兵只得复回。操自飞马赶来,到吊桥边,城中弩箭如雨,射中操盔,险透其顶。众将急救回阵。操更衣换马,引众将来攻尚寨,尚自迎敌。时各路军马一齐杀至,两军混战,袁尚大败。尚引败兵退往西山下寨,令人催取马延、张顗军来。不知曹操已使吕旷、吕翔去招安二将。二将随二吕来降,操亦封为列侯。即日进兵攻打西山,先使二吕、马延、张顗截断袁尚粮道。尚情知西山守不住,夜走滥口。安营未定,四下火光并起,伏兵齐出,人不及甲,马不及鞍。尚军大溃,退走五十里,势穷力极,只得遣豫州刺史阴夔至操营请降。操佯许之,却连夜使张辽、徐晃去劫寨。尚尽弃印绶、节钺、衣甲、辎重,望中山而逃。操回军攻冀州。许攸献计曰:“何不决漳河之水以淹之?”操然其计,先差军于城外掘壕堑,周围四十里。审配在城上见操军在城外掘堑,却掘得甚浅。配暗笑曰:“此欲决漳河之水以灌城耳。壕深可灌,如此之浅,有何用哉!”遂不为备。当夜曹操添十倍军士并力发掘,比及天明,广深二丈,引漳水灌之,城中水深数尺。更兼粮绝,军士皆饿死。辛毗在城外,用枪挑袁尚印绶衣服,招安城内之人。审配大怒,将辛毗家屋老小八十余口,就于城上斩之,将头掷下。辛毗号哭不已。审配之侄审荣,素与辛毗相厚,见辛毗家属被害,心中怀忿,乃密写献门之书,拴于箭上,射下城来。军士拾献辛毗,毗将书献操。操先下令:如入冀州,休得杀害袁氏一门老小;军民降者免死。次日天明,审荣大开西门,放曹兵入。辛毗跃马先入,军将随后,杀入冀州。审配在东南城楼上,见操军已入城中,引数骑下城死战,正迎徐晃交马。徐晃生擒审配,绑出城来。路逢辛毗,毗咬牙切齿,以鞭鞭配首曰:“贼杀才!今日死矣!”配大骂:“辛毗贼徒!引曹操破我冀州,我恨不杀汝也!”徐晃解配见操。操曰:“汝知献门接我者乎?”配曰:“不知。”操曰:“此汝侄审荣所献也。”配怒曰:“小儿不行,乃至于此!”操曰:“昨孤至城下,何城中弩箭之多耶?”配曰:“恨少!恨少!”操曰:“卿忠于袁氏,不容不如此。今肯降吾否?”配曰:“不降!不降”辛毗哭拜于地曰:“家属八十余口,尽遭此贼杀害。愿丞相戮之,以雪此恨!”配曰:“吾生为袁氏臣,死为袁氏鬼,不似汝辈谗谄阿谀之贼!可速斩我!”操教牵出。临受刑,叱行刑者曰:“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乃向北跪,引颈就刃。后人有诗叹曰:“河北多名士,谁如审正南:命因昏主丧,心与古人参。忠直言无隐,廉能志不贪。临亡犹北面,降者尽羞惭。”审配既死,操怜其忠义,命葬于城北。 众将请曹操入城。操方欲起行,只见刀斧手拥一人至,操视之,乃陈琳也。操谓之曰:“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左右劝操杀之;操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 却说操长子曹丕,字子桓,时年十八岁。丕初生时,有云气一片,其色青紫,圆如车盖,覆于其室,终日不散。有望气者,密谓操曰:“此天子气也。令嗣贵不可言!”丕八岁能属文,有逸才,博古通今,善骑射,好击剑。时操破冀州,不随父在军中,先领随身军,径投袁绍家,下马拔剑而入。有一将当之曰:“丞相有命,诸人不许入绍府。”不叱退,提剑入后堂。见两个妇人相抱而哭,不向前欲杀之。正是:四世公侯已成梦,一家骨肉又遭殃。未知性命如何,且听下文分解。赏析:袁绍刚愎自用,优柔寡断,与曹操的多谋善断、礼贤下士,形成鲜明对比,结果可想而知。书中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拍案叫绝。苏州马小云2023-07-15 09:29:442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赏析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57069012.htmlwpBeta2023-07-15 09:29:383
春风又绿江南,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赏析
正因为这首诗的主旨是浓浓的乡愁的抒发,所以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重心,也不是像一般论者所说的落在了对江南春天美景的描绘上,它的语言重心不是“绿”字而是“又”字。而人们之所以特别欣赏“绿”的形容词用作动词对春天美景的生动形象、富有色彩感和感染力的描绘,原因就在洪迈的《容斋续笔》所记载的那一段脍炙人口的炼字故事上。其实王安石在这里并不是要刻意描绘江南春景之美丽,他把诗句的重心放在“又”字而非“绿”字上,他要表达的是“春风”尚且有情,还知道一年一度“又绿江南岸”,而诗人自己呢,却不得不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违心地重登仕途。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不知何时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个“又”字,融情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遣的无限乡愁的真实写照。 正是有了前三句寓情于景的层层铺垫作势,结句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抒写乡愁的淋漓之笔,才水到渠成地直泻出来,把乡愁的抒写发挥到了极致。由此看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并不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而是一首纯粹的乡愁诗。苏萦2023-07-15 09:29:372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赏析
春风再一次吹绿了江南水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映照着我荣归故里,回到家乡的环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于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笔下.当时,王安石接到朝廷的旨令,离开定居的南京,北上进京,第二次出任宰相,在路上才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全诗是: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楼主想家了NerveM 2023-07-15 09:29:284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赏析
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静结合,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它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http://so.gushiwen.org/view_69089.aspx墨然殇2023-07-15 09:29:183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原文_翻译及赏析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古诗三百首 , 国小古诗 , 春天 , 写景 , 抒怀 , 思乡早教古诗100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赏析六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瞭望中之景。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创作背景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著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 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也望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非黑白颠倒的官场,离开那丑恶,腐朽的地方体现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 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在修辞上的锤炼。 赏析三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顾,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如此强化政治色彩来解析《泊船瓜洲》诗的诗意,是很有代表性的。 但这样的解析,却存在着无法自圆其说的自相矛盾处:诗人既想早日辞官,就不可能有奉召回京之欣喜,既想急于赴京上任,也就不可能有想早日辞官的想法,这二者犹如水火,是难以相容的。也有论者断言,诗人此次复出还政,可谓春风得意,大喜过望,那所谓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恋乡情绪,不过是虚晃一枪的矫情之词而已,是不可以认真对待的。“春风又绿江南岸”,骨子里说的是对皇恩的感激,是对新法实施前景的乐观描绘,是诗人内心的还朝施政喜悦的移情于景,诗的感情基调是欢快的,乐观的。 上述两论,是历来解读《泊船瓜洲》诗的论点中最具代表性的,但把该诗作为政治抒情诗来解读,是既不符合诗人作诗时特定的际遇和心境,也不切合诗作自身建构的艺术形象的内蕴的。《泊船瓜洲》应是一首纯粹的乡愁诗,它的感情基调应是忧郁伤感的,是毫无轻松、喜悦、乐观的色彩可言的。 诗人写作此诗时,已是五十五岁的老人了。几年来,围绕着新法旧法,朝廷上无休止地争论和攻讦,致使新法的推行十分艰难。因而本来就有些消极思想的王安石,在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罢相的坎坷遭遇之后,心力交瘁,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罢官期间,他曾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写闲情逸趣的诗作。对于这次的朝廷以“同平章事”的重任重新起用,王安石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这次的上任,从心情上说,是十分勉强的。而在他上任以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重又回到家乡江宁,过起了舒心适意的隐居生活。从这次短暂的复出过程可以看出,重新还朝施政并非王安石所期盼的,所热衷的,相反地他还把复出视为畏途而屡拒屡辞。显而易见,在这样的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不在字里行间注满忧郁、伤感、消沉的感情了,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他又怎么可能会以“春风又绿江南岸”喻皇恩浩荡,抒发什么如愿以偿的为复出而欣喜的感情呢? 再从诗作本身看。诗的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它以直抒胸臆的形式为全诗定下了忧郁、伤感的感情基调,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诗人对复出还政并无如愿以偿的喜悦,更无急不可待的热切。相反,诗人还远没有到达京城,家乡还未从视线中消失,内心里就已真诚地发出了回家乡的念头,这思乡之情还不深切真挚吗?今日明月送我而走,他日明月“何时”送我而还?仕途险恶,吉凶难测,那“何时”二字是诗人发自肺腑的一声沉重叹息,蕴含了诗人对险恶仕途的担忧,对施行新法前途的顾虑。诗意忧思深切,格调也十分苍凉,是如闻其声的一声喟然长叹,是诗人抑郁消沉心态的真实自然的流露。 从结句定下的乡愁沉重忧切的感情基调反观,“京口瓜洲一水间”也不可能是在时间上强调船行之快来写诗人心情的轻松愉快了,它与“钟山只隔数重山”一样,都是从空间上强调家乡的山山水水离此时旅次江北瓜洲的诗人距离之近。此时诗人“泊船瓜洲”,回首南望,那熟悉而亲切的“京口”仅一水相间,“钟山”也只隔数重山,真是近在咫尺。但空间距离上的近,却反衬了诗人心理距离上的远。因为家乡虽如此之近,但可望而不可及,看近实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还会越来越大,更何况这一去又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这家乡的山山水水,甚至他可能还会更为悲观地想到,将来还能不能再回到自己的家乡。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以近写远、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忧惋深切、无可奈何的伤感心情,展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巨大的失落感、孤独感。其实,一水长江,数重大山,相间相隔的空间上的距离也是很大的,诗人反以近写之,也是为了强调诗人对家乡的强烈依恋,是恋恋不舍的思乡爱乡眷乡之情的自然流露,又何来轻松愉快的喜悦心情呢? 正因为这首诗的主旨是浓浓的乡愁的抒发,所以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重心,也不是像一般论者所说的落在了对江南春天美景的描绘上,它的语言重心不是“绿”字而是“又”字。而人们之所以特别欣赏“绿”的形容词用作动词对春天美景的生动形象、富有色彩感和感染力的描绘,原因就在洪迈的《容斋续笔》所记载的那一段脍炙人口的炼字故事上。其实王安石在这里并不是要刻意描绘江南春景之美丽,他把诗句的重心放在“又”字而非“绿”字上,他要表达的是“春风”尚且有情,还知道一年一度“又绿江南岸”,而诗人自己呢,却不得不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违心地重登仕途。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不知何时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个“又”字,融情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遣的无限乡愁的真实写照。 赏析二 这首七绝触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头两句记叙北上的行程。诗人前往京城,却偏偏回首江宁,表现不愿赴任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景写心,既有变法给自己带来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照着瓜洲渡口,也照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是非非的官场,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地名介绍 京口 京口就是今日的江苏镇江市,靠长江边,瓜洲是对岸的一个小岛(现在已无),因为这儿也是大运河的长江出口,所以水上交通很繁忙。 镇江之名至今已沿用了800多年。镇江名称的演变反映了镇江一直是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自1985年以来,镇江已被列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重点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镇江港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具有比较完整的海关、商检等口岸管 理服务机构设施。从此,“镇江”之名更加声誉大振,蜚声四海、五洲。 瓜洲 瓜洲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瓜洲古渡风景区是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扬州市古运河下游与长江交汇处,距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市中心15km,润扬公路大桥、镇扬汽渡、扬州港与其毗邻相接,镇江金山寺与园区隔江相对,是历代联系大江南北的咽喉要冲,著名的千年古渡。 “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千年古渡,胜境犹存,唐代高僧鉴真从这里起航东渡日本,康乾二帝及历代诗人墨客途经瓜洲,留下了许多哙炙人口的诗篇。民间传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古渡遗址、御碑亭、沉箱亭已成为中外宾客寻幽探古的佳处。 钟山 南京城内有钟山。 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北郊,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它以中山陵为中心,包括紫金山、玄武湖两大区域,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古迹文物,有着“金陵毓秀”的称誉。 钟山为江南茅山余脉,横亘于南京中华门外,古名金陵山、圣游山,三国时东吴曾称它为蒋山。东西长7.4公里,南北宽3公里,周长约20多公里,蜿蜒起伏,抛若游龙,故古人称“钟阜龙蟠”。山上有紫色页岩层,在阳光照映下,远看紫金生耀,故人们又称它为紫金山。山有三峰:主峰北高峰,海拔468米,是金陵最高峰;第二峰偏于东南,名小茅山,海拔360米,中山陵在其南麓;第三峰偏于西南,由于太平天国曾在山上筑天堡城,故称天堡山,海拔250米,著名的紫金山天文台即建此山顶上。 玄武湖在钟山以西,南京城北,古名桑泊,又称后湖。湖光山色,景色佳丽。现建有玄武湖公园,占地面积4.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约占3.7平方公里,绕湖一周长约10公里,湖中有岛,称为洲,有桥相连。湖水碧波荡漾,岛上绿树葱茏,周围青山如黛,美景如画,亦是金陵风光旅游“宝地”。附近还有古台城遗址、鸡鸣寺、北极阁等古迹名胜。 详细地址: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北郊 。 江南 江南,字面意义为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以南。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是以楚国为背景所指的长江中游今湖南省和湖北南部、江西部分地区。 赏析五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瞭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次句“钟山只隔万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佑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这是因为:一、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二、本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春风”实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三、“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重里的顾虑。变法图强,遐希翟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都是把草绿与思归联系在一起的。本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 毋庸讳言,用绿字描写春风,唐人不乏其例。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晴听新莺百啭歌》:“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段红楼觉春好。”丘为《题农父庐舍》:“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温庭筠《敬答李先生》:“绿昏晴气春风岸,红漾轻轮野水天”,常建的《闲斋卧雨行药至山管稍次湖庭》:“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等,都为王安石提供了借鉴,但从表现思想感情的深度来说,上述数例,而“山门”“山”“草”皆可绿,而江南岸的绿却是颇有动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赏析四 这首诗作于1075年(熙宁八年)二月。当时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奉诏进京,舟次瓜洲。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沙,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1037年(景佑四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今南京紫金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把“数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数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古人云:“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洪迈《多斋续笔》卷八云:“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镟改‘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作者认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这是因为:一、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二、本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春风”实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三、‘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重里的顾虑。变法图强,遐希翟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都是把草绿与思归联系在一起的。本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 毋庸讳言,用绿字描写春风,唐人不乏其例。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晴听新莺百啭歌》:“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段红楼觉春好。”丘为《题农父庐舍》:“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温庭筠《敬答李先生》:“绿昏晴气春风岸,红漾轻轮野水天”,常建的《闲斋卧雨行药至山管稍次湖庭》:“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等,都为王安石提供了借鉴,但从表现思想感情的深度来说,上述数例,而“山门”“山”“草”皆可绿,而江南岸的绿却是颇有动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諡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 我爱山中春,苍崖鸟一声。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 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 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善士六合2023-07-15 09:29:181
王冕好学全文翻译及赏析
《王冕好学》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备王冕任由他的牛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想得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韩性死了以后,韩性的门人对待冕像对待韩性一样。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抚养。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归还老家,王冕就买牛来架母亲的车,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衣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善士六合2023-07-15 09:26:541
王冕好学的原文、翻译和赏析
《王冕好学》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备王冕任由他的牛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想得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韩性死了以后,韩性的门人对待冕像对待韩性一样。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抚养。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归还老家,王冕就买牛来架母亲的车,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衣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北境漫步2023-07-15 09:26:471
宋濂《王冕好学》原文及翻译赏析
王冕好学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选自《元史·王冕传》 王冕好学翻译及注释 翻译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著书就藉著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像侍奉韩性一样的侍奉王冕。那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便将母亲带入越城供养。时间久了,母亲想念故乡,王冕就买了头白牛驾着母亲,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也笑。 注释 (1)牧:放牧。(2)陇:田埂。(3)窃:偷偷地,暗中。(4)辄:总是(常常)、就。(5)或:有人;有的人(6)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7)挞:鞭打。(8)曷:通「何」,为什么。(9)去:古义—离开,离去。今义:到。。。。。。去。(10)潜:暗暗地、悄悄地。(11)执策:拿著书卷。(12)旦:早晨,天亮。(13)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4)恬:心神安适。(15)异:(意动)(16)一词多义(之)1父怒,垯之:他。2执策应长明灯读之:无实义。(17)「被」通「披」:穿戴(18)亦:也 王冕好学简析 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诗词作品: 王冕好学 诗词作者:【 明代 】 宋濂 诗词归类: 【写人】、【读书】、【励志】墨然殇2023-07-15 09:26:431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定风波》诗词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翻译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渡行。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上), 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谓了!赏析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1082年)。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静,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归"字道出了作者一心渴望归隐,不在乎官场的阴晴多变。这句话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北有云溪2023-07-15 09:26:0410
毛主席诗词《水调歌头·游泳》原文译文赏析
《水调歌头·游泳》 【原文】 才饮长沙水⑵,又食武昌鱼⑶。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⑷。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⑸,子在川上曰⑹:逝者如斯夫! 风樯⑺动,龟蛇⑻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⑼,天堑⑽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⑾,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注释】 ⑴游泳:一九五六年六月,作者曾由武昌游泳横渡长江,到达汉口。1955年6月,毛主席横渡长江。 ⑵长沙水:1958年12月21日作者自注:“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所谓无沙水,地在长沙城东,有一个有名的‘白沙井"。” ⑶武昌鱼:据《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记载: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在今南京市南)迁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里化用。武昌鱼,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鱼,称团头鳊或团头鲂。 ⑷极目楚天舒:极目,放眼远望。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所以作者把这一带的天空叫“楚天”。舒,舒展,开阔。柳永词《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一日给黄炎培的信中说:“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 ⑸宽余:指神态舒缓,心情畅快。 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⑺风樯:樯,桅杆。风樯,指帆船。 ⑻龟蛇:见《菩萨蛮.黄鹤楼》“龟蛇锁大江”注。实指龟山、蛇山。 ⑼一桥飞架南北:指当时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一九五八年版《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和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作者曾将此句改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后经作者同意恢复原句。 ⑽天堑:堑,沟壕。古人把长江视为“天堑”。据《南史?孔范传》记载,隋伐陈,孔范向陈后主说:“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⑾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将来还打算在鄂西川东长江三峡一带建立巨型水坝(“西江石壁”)蓄水发电,水坝上游原来高峡间狭窄汹涌的江面将变为平静的大湖。到那时,巫山的雨水也都得流入这个“平湖”里来。巫山上的神女当然会健在如故,她看到这种意外的景象,该惊叹世界真是大变样了。巫山,在四川省巫山县东南。巫山形成的峡谷巫峡和上游的瞿塘峡、下游的西陵峡合称三峡。”巫山云雨“,传楚宋玉《高唐赋.序》说,楚怀王在游云梦泽的高唐时曾梦与巫山神女遇,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这里只是借用这个故事中的字面和人物。 【译文】 毛主席畅游长江后向群众招手刚饮过长沙的水, 现又吃了武昌鱼。 我在万里长江上横渡, 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 哪管得风吹浪涌, 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 今天我终可以尽情流连。 孔子在岸边叹道: 光阴如流水般远去了! 江面风帆飘荡, 龟蛇二山静静伫立, 胸中宏图升起。 大桥飞跨沟通南北, 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 我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 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 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 神女想必很健康, 但她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 【赏析】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这是世人皆知的。1925年所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便是诗人青年时代奋勇进取、劈波斩浪的艺术写照。毛泽东对长江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把浩瀚的长江比作天然的的游泳池,多次畅游长江。本词便是毛泽东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词的上阙描绘了祖国江山雄伟瑰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畅游长江的豪情逸兴。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诗人将两句古童谣信手拈来,改造用之,手法高超,对仗工稳,含义深刻,一方面表明了诗人的行踪,也说明了游泳的地点。这里,“才”“又”两个副词一气连贯,不仅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作者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饮”“食”两个生活细节相映成趣,显得兴致勃勃;“水”“鱼”两种富有特色的湘湖风物,写来则亲切如见,情意拳拳。三国时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反映了一种安土重迁的封建乡土观念和保守意识。毛泽东稍加改动,一反原意,读来亲切自然,意趣横生,抒发了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深厚的感情。 接着,便以雄健的笔势,转入写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既是对游泳的特定环境、空前壮举和豪迈意志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呈现。两句词,万里江天,上下映衬,横渡纵目,情景交融。越是写出长江之大,就越是显示出词人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 再三句,直抒游泳时的强烈感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这里补写一笔大江景象,引出一个新奇的比喻,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用三层递进式的议论,酣畅地表达了在中流击浪前进的壮志豪情。前两句写游泳时的镇定和从容,后一句则写获得“自由”后的欣喜。这是解脱束缚的畅快,是长久渴望的满足,是俯仰自得的轻松,是驾驭风浪的喜悦。“今日得宽馀”是上阕的感情基调,是对这次游泳的总括。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了上阕的结束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因此他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古典诗词的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写作。他不仅能将古人诗词或其它韵文成句入诗词,而且能以散文成句入词。上二句便是毛泽东游泳之际见长江逝水,联想而及孔子之语,乃一字不易地截取了《论语?子罕》篇中的成句,赋予崭新的意义,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总之,作者对这两句古语的妙用,妥贴自然,不着斧凿痕迹,不仅加深了词的意境,而且意味更加隽永,这在古人诗词里也是十分罕见的。 词的下阕展示了一幅社会主义建设的瑰丽图景,描写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长江的伟大变革。“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开头三句,以“风”字起,紧接着上阙意脉,瞩目两岸景色:江上是风吹千帆齐飞动,两岸是龟蛇二山静相望,进而转写中国人民在风浪滚滚的大江上,开始了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计划。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以下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前两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飞”和“变”是写实,也是预期。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更立”三句,思绪遥远,神游三峡,一幅壮丽神奇的理想图景在词中展现出来。 扩展阅读:毛泽东故事之亲手干才算自己的劳动 1942年年底,延安大生产运动开始后,毛主席更忙了。他有个习惯,喜欢晚上办公,有时一忙就是一个通宵。这样他睡眠时间就越来越少了。大生产运动期间,他常常忙一晚,第二天下午照例还要和中央机关的同志们一块去参加劳动。 机要科的同志们见主席工作那么忙,休息时间却那样少,很担心他累坏了身体。趁主席到地头去的当儿,他们合计后就抢着跑到主席面前,提出帮他挖地。主席望着他们这一帮十六七岁的小青年,摆手示意不让他们帮助,并说:“你们挖的地,不算我的劳动,亲手干才算自己的劳动。” 就这样,毛主席用了几个下午的时间,亲手挖了两亩多地,并在地上浇了水,上了肥,种上了西红柿、辣椒等蔬菜。绿油油的蔬菜、丰硕的果实缀在枝头上,把枣园的后山坡装点得更加美丽了。tt白2023-07-14 07:28:081
欧体楷书《九成宫醴泉铭》赏析
gitcloud2023-07-14 07:16:531
赏析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用典,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得到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有崇高的理想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北有云溪2023-07-14 07:12:073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解读赏析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 春天的花秋天的月何时才能休歇,花前月下的欢乐往事实在太多。在小楼上彻夜不眠地听东风又吹了一夜,不忍心仰望明月下的江南故国。 长江边旧日的宫殿应该还在,只是经过风吹雨打颜色可能已经更改。你要是问我心中有多少的忧愁,那可真像无穷无尽的长江水滚滚东流。 二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南唐中宗李璟的第六子。七月七日出生,同舜和项羽一样,是重瞳子。因有异象,为避太子猜忌,早年沉湎文学,寄迹江湖,“阆苑有情千里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快活如侬有几人?” 李煜天资聪颖,精通六经,洞晓音律,工书善画,诗词文章,样样精通,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杰出天才。 宋开宝八年(975),宋军攻破金陵(今南京),李煜出降,南唐灭亡。次年被押至宋都汴梁(今开封)。在渡长江北上时望见南京城而哭泣:“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公元976年10月,宋太祖赵匡胤卒,赵光义即位,即宋太宗。李煜亡国被俘后,并不考虑宋太宗的猜忌,把亡国感受照实写出,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春天。此词含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敏感的政治内容,过的是囚居的生活,据说去世前的七夕之夜,在囚居之处演奏这首歌,声传于外,引起宋太宗的不满。 宋代王绖《默记》:“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7月8日,李煜被宋太宗赐药毒死,葬洛阳北邙山,时年四十二岁。 三 “虞美人”,这个词牌名,本是纪念项羽兵败虞姬自刎而创。这个词牌本身亦寓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春花秋月”,互文,全年的花月,代指所有的美好事物。这些美好的事物引起亡国之君、阶下之囚无尽的痛苦,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 “小楼”,是幽居之所。“小楼昨夜又东风”,抒写亡国之思,语言平白,如月光轻洒,江水流泻,荡起无尽的感情的涟漪。“又”,已经看过不止一次春花秋月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异乡蓦然看见明月,所有的情绪都在里面了。因一夜东风,睡不着觉,起来登小楼,凭栏登高见明月思故国,所以不堪回首。在统治者的文化当中,江山一直代表政权,比如说“打江山”。“千里江山”、“三千里地山河”、“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同样的意思,是故国。 “故国”,南唐政权,也指南唐所在地金陵。“雕栏玉砌”,南唐旧日的宫阙,也代指南唐政权。就在长江边,一江春水,相合。李煜时常思念故国,“故国梦重归”,抒发寂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只能在梦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路遥归梦难成”。“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物是人非,一是指宫殿颜色已经风吹雨打变了颜色;二是指宫女等星散换了新人;三是指李煜自己憔悴衰老。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旧时多以“天上”“宫阙”代表朝廷皇帝,代表江山、社稷。李后主雕栏玉砌,岳飞朝天阙,苏轼天上宫阙,都是代指象征朝廷。“雕栏玉砌”是以此代彼,以局部代整体。 “只是朱颜改”,物是人非,建筑中的人换了,“朱颜”指美人,泛指“人”。是否也是建筑物的红色呢?雕栏玉砌的颜色。红色的颜色改变了,也通。 “一江春水”,长江春天冰初化解时的江水。南京三面环江,到了北方的汴京,地理上对长江的怀念,实际是他的乡愁和故国之思。 四 生命是短暂的,一切在变化之中。人类共同的悲哀,是人生的无常。李后主的词,就能写出这种无常的变化。 流水是时间的赋形。“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渗透着人生短暂的生命忧患意识。 花开月圆,是永恒不变的;往事知多少,人事的无常,是变的。 “又东风”,是不变的;故国,是变的。 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白玉石的阶砌,是不变的;朱颜改,是变的。 北宋囚居的小楼与南唐宫殿的雕栏玉砌对比。还似旧时游上苑,故国。 李煜与阿斗是个对比,是爱国词人。刘禅“乐不思蜀”,不是爱国者,好像国家和他没关系。“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充满着极度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正如李商隐的华年一去不返,李煜的故国也永不再回。 李煜的词,与李商隐的诗,有文化血缘上的继承关系。王国维说“最爱以血泪写成的文学”,《红楼梦》如此,李商隐诗如此,李煜词如此。“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李煜的亡国,是大事件。大事件常常是创作里最重要的动力。李煜开拓了一个境界,把原属于闺情离绪的词,扩大到了悲国家兴亡和对故国的怀念,内容扩大得多了。前此词人没有把自己作为词的主人,而且词的内容都限于闺情离绪个人间的悲欢离合。李煜是第一个作这种改革的人。 李煜的词,都是叙述自己的事情,抒发自己的感情。词到李后主才开启新的境界,在国破后才体会到的。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遂大”,影响到后来的苏轼、辛弃疾。“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 正如王国维所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后主则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人间词话》) 这首词语言自然、精练、天然、本色,冲破了花间词浮靡的词风。字字达情,句句传心,反映了所有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的痛苦,深切地写出了无可遏制的怀旧之心与故国之情。tt白2023-07-14 07:10:091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及赏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句注释⑴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⑵了:了结,完结。⑶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⑷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⑸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⑹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白话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整体赏析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历历在目。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人类地板流精华2023-07-14 07:09:461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
哈喽,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思是说春花年年开放,秋月年年明亮,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在过去的岁月里,有太多令人伤心难过的往事,小楼昨夜又有东风吹来,登楼望月又忍不住回首故国,旧日金陵城里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吧,只不过里面住的人已经换了,要问心中的愁恨有多少,大概就像东流的滔滔春水一样,无穷无尽;其中【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了】的意思是了结、完结,【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雕栏玉砌】说的是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泛指南唐宫殿,【朱颜改】是形容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暗指亡国,【君】是作者的自称;《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词,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作者李煜,南唐后主,词的成就最高,被誉为【千古词帝】,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现存词可确定者三十八首,存诗十六首;余辉2023-07-14 07:09:371
田野上的白发 赏析: 先是两鬓,后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心痛
的广泛的非官方的功夫功夫的鬼地方善士六合2023-07-14 07:08:102
送别诗: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下面是 无 为大家带来的:送别诗: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唐代: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译文 此次离别不知你们心绪何如,停住马饮酒询问被贬的去处。 巫峡猿猴悲啼令人伤心流泪,衡阳的归雁会为我捎来回书。 秋日青枫江上孤帆远远飘去,白帝城边黄叶飘零古木稀疏。 圣明朝代如今定会多施雨露,暂时分手希望你们不要踌躇。 注释 峡中:此指夔州巫山县(今属重庆)。 谪居:贬官的地方。 巫峡:地名,在今重庆市巫山县东。古民谣《巴东三峡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衡阳:地名,今属湖南。相传每年秋天,北方的南飞之雁,至衡阳的回雁峰,便折回北方。这是由长沙想到衡阳,意思要王少府至长沙后多写信来。 青枫江:地名,在花溪。秋帆:指秋风吹着小舟,送友人远去。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究在何时,已难以考定。旧编在《同陈留崔司户早春宴蓬池》诗后,可能是高适在封丘尉任内,送别遭贬的李、王二少府(唐时县尉的别称)往南方之作。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同时也是一首边塞诗,同时送别两人,且两人均为遭贬而迁。 首联“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诗人首先抓住二人都是遭贬,都有满腹愁怨,而眼下又即将分别这一共同点,以深表关切的问句开始,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对分别的惋惜。“嗟”是叹息之声,置于句首,贬谪分别时的痛苦已不言而喻。“此别”、“谪居”四字,又将题中的“送”和“贬”点出,轻灵自然,不着痕迹。作者在送别之地停下马来,与李、王二少府饮酒饯别,“意何如”、“问谪居”,反复致意,其殷切珍重之情,显而易见,一开篇就以强烈的感情,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无怪乎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说:“常侍(即高适)每工于发端。”中间两联针对李、王二少府的现实处境,从二人不同的贬谪之地分别着笔,进一步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安慰。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上句写李少府贬峡中。当时,这里路途遥远,四野荒凉,《巴东三峡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人设想李少府来到峡中,在这荒远之地听到凄厉的猿啼,不禁流下感伤的眼泪。下句写王少府贬长沙。衡阳在长沙南面,衡山有回雁峰,传说北雁南飞至此不过,遇春而回。归雁传书是借用苏武雁足系书故事,但长沙路途遥远,归雁也不能传递几封信。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上句想象长沙的自然风光。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这句写李少府到了长沙,在秋高气爽的季节,望着那明净高远、略无纤尘的蓝天,自然会洗尽烦恼。下句想象夔州(即今四川奉节县)的名胜古迹。白帝城为西汉公孙述所筑,在夔州,当三峡之口。这句写王少府到了峡中,可以去古木参天、枝叶扶疏的白帝城凭吊古迹,以求慰藉。 这四句情景相融,结合得自然巧妙,读来自有一种苍凉中饱含亲切的情味。所写之境,从巫峡到衡阳,从青枫浦到白帝城,十分开阔,而分写二人,更显出作者的艺术匠心。 作者在两联中,一句写李、一句写王,然后一句写王、一句写李,错综交织,而井然不乱,并且采用了“互文”这种修辞手法中的对句互见的方法,在一联中上句隐含着下句,下句隐含着上句,“巫峡”一联上句写贬谪荒远的凄凉,下句说要多通音信,表面看是对李、王分开讲的,实际上是对两人共同而言。同样,“青枫江”一联上句说流连光景,下句说寻访古迹,实际也是对二人共同讲的。这样,在精炼的字句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既照顾到了二人不同的地点,又表达了对双方一致的情意,诗人巧妙的处理,使写分送二人的困难迎刃而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最后一联:“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诗针对李、王二少府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圣代雨露,是古代文人诗中的惯用之语,这里用来和贬谪相连,也还深藏着婉曲的微讽之意。重点是在后一句“暂时分手莫踌躇”,意思是说:这次外贬,分别只是暂时的,你们不要犹豫不前,将来定有重归之日。全诗在这里结束,不仅与首联照应,而且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思。 叶燮在《原诗》中,曾经指责此诗中间两联连用四个地名太多。其实,高适此诗情真意挚而又气势健拔,虽然连用了四个地名,但对诗意并无影响,反而使意境显得更为开阔。凡尘2023-07-14 06:55:251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颈联的远和疏赏析?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上句想象长沙的自然风光。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这句写李少府到了长沙,在秋高气爽的季节,望着那明净高远、略无纤尘的蓝天,自然会洗尽烦恼。下句想象夔州(即今四川奉节县)的名胜古迹。白帝城为西汉公孙述所筑,在夔州,当三峡之口。这句写李少府到了峡中,可以去古木参天、枝叶扶疏的白帝城凭吊古迹,以求慰藉。陶小凡2023-07-14 06:55:021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宋代·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出自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古诗三百首 , 爱国 , 忧国忧民同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迢迢万里的银河朝西南方向下坠,喔喔的鸡叫之声在邻家不断长鸣。 疾病折磨我几乎把救亡壮志消尽,出门四望不禁手搔白发抱憾平生。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创作背景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心头枨触,成此二诗。 赏析 组诗的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从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一再鸣”三字,可见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写“有感”正面。一个“欲”字,一个“怆”字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郁胜,第二首则以雄浑胜。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才是主奏,意境更为辽阔,感情也更为沉痛。 要想理解第二首诗,必须理解“五千仞岳”,于此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诗词中找到证据。《宋史·陆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从中可以看出陆游收复中原的策略,就是通过四川进入陇右,先夺取长安,然后凭借关中的屏障进攻退守,像秦一样收复中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陆游把这么多心思用在这一块土地上,可见他的主张是横贯其诗歌创作的始终的,那么“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华山自然就最恰当了。“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著祖国的可爱,象征著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扩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薰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善士六合2023-07-14 06:55:011
【双调】蟾宫曲_碧波中范蠡原文_翻译及赏析
碧波中范蠡乘舟,殢酒簪花,乐以忘忧。荡荡悠悠,点秋江白鹭沙鸥。急棹不过黄芦岸白苹渡口,且湾在绿杨堤红蓼滩头。醉时方休,醒时扶头。傲煞人间,伯子公侯。想人生七十犹稀,百岁光阴,先过了三十。七十年间,十岁顽童,十载尪羸。五十岁除分昼黑,刚分得一半儿白日。风雨相催,兔走乌飞。子细沉吟,都不如快活了便宜。奴耕婢织生涯,门前栽柳,院后桑麻。有客来,汲清泉,自煮茶芽。稚子谦和礼法,山妻软弱贤达。守着些实善邻家,无是无非,问甚么富贵荣华。沙三伴哥来嗏,两腿青泥,只为捞虾。太公庄上,杨柳阴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剌塔,碌轴上淹著个琵琶。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海棠恰西园锦树花开,便是春满东风,燕子楼台。几处门墙,谁家桃李,自芬尘埃。记银烛红妆夜来,洞房深掩映闲斋。醉眼吟杯,林下风流,海上蓬莱。白莲映横塘烟柳风蒲,自一种仙家,玉雪肌肤。净洗炎埃,轻摇羽扇,琼立冰壶。又猜是耶溪越女,怕红裙不称情姝。香动诗臞,鸥鹭同盟,云水深居。丹桂说秋英媚妩嫦娥,共金粟如来,示现维摩。月下幽丛,淮南胜韵,招隐谁呵。管因为清香太多,这些时学我婆娑。纵览岩阿,抚节高歌,时到无何。红梅缀冰痕数点胭脂,莫猜做人间,繁杏枯枝。天竺丹成,山茶茜染,照映参差。共倚竹佳人看时,索饶他风韵些儿。脉脉奇姿,应解痴翁,鉴赏妍媸。橙杯摘将来犹带吴酸,绣毂轻纹,颜色深黄。纤手佳人,用并刀剖出甘穰。波潋灩宜斟玉浆,样团圞雅称金觞。酒入诗肠,醉梦醒来,齿颊犹香。咏别离人易水桥东,万里相思,几度征鸿。引逗凄凉,滴溜溜叶落秋风。但合眼鸳鸯帐中,急温存云雨无踪。夜半衾空,想像冤家,梦里相逢。记相逢二八芳华,心事年来,付与琵琶。密约深情,便如梦里,春镜攀花。空恁底狐灵笑耍,劣心肠作弄难拿。到了偏咱,到底亏他,不信情杂,忘了人那!丽华叹南朝六代倾危,结绮临春,今已成灰。惟有台城,挂残阳水绕山围。胭脂井金陵草凄, *** 空玉树花飞。燕舞莺啼,王谢堂前,待得春归。萧蛾梵王宫深锁娇娥,一曲篱笳,百二山河。炀帝荒淫,乐淘淘凤舞鸾歌。琼花绽春生画舸,锦帆飞兵动干戈。社稷消磨,汴水东流,千丈洪波。杨妃玉环乍出兰汤,舞按盘中,一曲霓裳。羯鼓声催,闹垓垓士马渔阳。梧桐雨凋零了海棠,荔枝尘埋没了香囊。痛杀明皇,蜀道艰辛,唐室荒凉。西施建姑苏百尺高台,贪看西施,杏脸桃腮。月暗钱塘,不堤防越国兵来。吴王冢残阳暮霭,伍员坟老树苍苔。范蠡贤哉,社稷功成,烟水船开!绿珠后堂深翠锦重重,绿软红娇,留住春风。万劫情缘,想人生乐事难终。宝鉴破香消玉容,凤楼空酒冷金钟。金谷成空,过了繁华,洛水流东。小卿暮云遮野寺山城,渡口风来,一叶帆轻。宿雁惊飞,冷清清败苇寒汀。吴江阔澄波万顷,楚天遥明月三更。金斗苏卿,一首新诗,万古离情。巫娥想巫山仙子风流,不念襄王,多病多愁。梦断阳台,冷清清玉殿珠楼。会暮雨灯昏绿牖,望朝云帘卷金钩。离恨悠悠,旧约新盟,往事难酬。商女水笼烟明月笼沙,淅沥秋风,哽咽鸣笳。闷倚篷窗,动江天两岸芦花。飞鹜鸟青山落霞,宿鸳鸯锦浪淘沙。一曲琵琶,泪湿青衫,恨满天涯!洛阳怀古河南杜鹃声啼破南柯,恨流尽繁华,洛水寒波。金谷花飞,天津老树,几被消磨。向司马家儿问他,怎直教荆棘铜驼。老子婆娑,放著行窝,不醉如何?夷门怀古汴梁想邹枚千古才名,觉苑文辞,气压西京。汴水烟波,隋堤困柳,枉共春争。恰鼓板声中太平,鹧鸪啼惊破青城。河岳丹青,临眺枯荣,陶冶襟尘。咸阳怀古京兆对关河今古苍茫,甚一笑骊山,一炬阿房。竹帛烟消,风去日月,梦寐隋唐。快寻趁王家醉乡,见终南捷径休忙。茅宇松窗,尽可栖迟,大好徜徉。邺下怀古彰德笑征衣伏枥悲吟,才鼎足功成,铜爵春深。软动歌残,无愁梦断,明月西沉。算只有韩家昼锦,对家山辉映来今。乔木空林,几度西风,憾慨登临。颍川怀古颍州笑邯郸奇货难居,似帷幄功成,身退谁欤?颍水东流,嵩岳西去,临眺踌躇。记游宦三川故都,尽龙门风物何如?吾爱吾庐,欲倩林泉,纳下樵渔。汝南怀古蔡州,今汝宁记元戎洄曲奇勋,被雪鹅池,惊倒骡军。谁杂声沉,无端世故,几度兵尘。有客子经过汝坟,望飞来辽海愁云。奄冉西昏,倚遍幽轩,吟断兰生。广陵怀古扬州对平山懒赋芜城,笑豆蔻枝头,惹住歌行。风调才情,青楼一梦,杜牧三生。更谁看桥边月明,是谁留花里飞琼?欲问承平,牛李宾朋,怀断江声。京口怀古镇江道南宅岂识楼桑,何许英雄,惊倒孙郎。汉鼎才分,流延晋宋,弹指萧梁。昭代车书四方,北溟鱼浮海吞江。临眺苍茫,醉倚歌鬟,吟断寒窗。吴门怀古平江倚夕阳麋鹿荒台,对平楚江空,老树苍崖。季子风高,闾门陈迹,抚事兴怀。谁种下吴宫祸胎,苎萝山华鸟飞来。伏节英才,倾国佳人,几度尘埃。钱塘怀古杭州问钱塘佳丽谁边?且莫说诗家,白傅坡仙。胜会华筵,江潮鼓吹,天竺云烟。那柳外青楼画船,在西湖苏小门前。歌舞留连,栖越吞吴,付与忘言。金陵怀古建康记当年六代豪夸,甚江令归来,玉树无花?商女歌声,台城畅望,淮水烟沙。问江左风流故家,但夕阳衰草寒鸦。隐映残霞,寥落归帆,呜咽鸣笳。宣城怀古宁国对江山吟断高斋,想甲第名园,棠棣花开。晓梦歌钟,高城草木,废沼荒台。快吹尽陵峰暮霭,等麻姑空翠飞来。渺渺予怀,天淡云闲,万事浮埃。浔阳怀古江州笑元规尘涴清谈,便尽自风流,用世何堪!陶谢醺酣,香消莲社,禅悦谁参?琵琶冷江空月惨,泪痕淹司马青衫。恼乱云龛,我欲寻林,结个茅庵。武昌怀古旧鄂州问黄鹤惊动白鸥,甚鹦鹉能言,埋恨芳洲。岁晚江空,云飞风起,兴满清秋。有越女吴姬楚酒,莫虚负老子南楼。身世虚舟,千载悠悠,一笑休休。江陵怀古古荆州慨星槎两度南游,想神女朝云,宋玉清秋。汉魏名流,临风吹笛,作赋登楼。谁学下宫腰种柳,又添些眉黛新愁。渔父回舟,应笑湘累,不近糟丘。长沙怀古潭州朝瀛洲暮舣湖滨,向衡麓寻诗,湘水寻春。泽国纫兰,汀洲搴若,谁与招魂?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词臣?襄阳怀古鹿门山尽好幽栖,且听甚群儿,争唱铜鞮。抚节怀予,平生传辟,须曰书痴。谁醉着花间接篱,更谁家日暮习池。憾慨兴衰,欲问沙鸥,正自忘机。箕山感怀巢由后隐者谁何?试屈指高人,却也无多。渔父严陵,农夫陶令,尽会婆娑。五柳庄瓷瓯瓦钵,七里滩雨笠烟蓑。好处如何?三径秋香,万古苍波。扬州汪右丞席上即事江城歌吹风流,雨过平山,月满西楼。几许华年,三生醉梦,六月凉秋。按锦瑟佳人劝酒,卷朱帘齐按凉州。客去还留,云树萧萧,河汉悠悠。广帅饯别席上,赠歌者江云问江云何处飞来,全不似寻常,舞榭歌台。溟海星槎,清秋月窟,流水天台。准备下新愁送客,强教他眉黛舒开。楚楚离怀,香动罗襦,梦绕金钗。寒食新野道中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老瓦盆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喔诗。云台醉归灏灵宫畔云台,日落秦川,半醉归来。古道西风,荒丛细水,老树苍苔。万古潼关过客,尽清狂得似疏斋。翠壁丹崖,题罢新诗,玉井莲开。醉赠乐府珠帘秀系行舟谁遣卿卿,爱林下风姿,云外歌声。宝髻堆云,冰弦散雨,总是才情。恰绿树南薰晚晴,险些儿羞杀啼莺。容散邮亭,楚调将成,醉梦初醒。赠歌者蕙莲刘氏问何人树蕙芳洲?便春满词林,香满歌楼。纨扇微风,罗裙纤月,作弄新秋。好客呵风流太守,怎生般玉树维舟。樽酒迟留,醉墨乌丝,当得缠头。赠歌者刘氏白沙翠竹柴门,弭节出家,已待黄昏。林下琼枝,灯前金缕,满意芳樽。谁恁地教人断魂?是东风吹堕行云。宝靥罗裙,浅笑轻颦,不枉留春。阳翟道中田家即事颍川南望襄城,邂逅田家,春满柴荆。翁媪真淳,杯盘罗列,尽意将迎。似鸡犬樵渔武陵,被东君画出升平。桃李欣荣,兰蕙芳馨,林野高情。濛江舟中值雨雨霏霏画舫亭亭,谁唤起江妃,惊动山灵。万壑千岩,空濛雾帐,掩映云屏。想猜是孤槎客星,待温存湖海飘零。且向南溟,应笑虚名,不负平生。六月望西湖夜归看西湖休比谁呵,才说到西施,便似了东坡。宝瑟鸣泉,烟鬟翠领,玉镜晴波。数十处芙蓉画舸,对三山楼观嵯峨。问夜如何,月下婆娑,恰似姮娥。冬夜宿丞天善利轩听星簪送响云林,是江上学仙,方外知音。饮溉餐松,含宫嚼羽,戛玉钟金。向方丈蓬莱夜深,莫吹笙不用鸣琴。思满冲襟,一曲将终,万簌俱沉。敬亭赠别丁太初宪使映苍崖磊砢孤松,待树蕙滋兰,分付春工。梦短歌残,霜寒木落,岁晚江空。且莫说邯郸道中,听吾诗目送飞鸿。归棹春容,政尔孙刘,未害为公。太初次韵见寄,复和以答论诗家剪取吴淞,与众鸟孤云,琢句谁工。一笑斋名,三生旧梦,思满春空。算今日东风座中,寄新词两度鳞鸿。惊动山容,唤起江声,谁更如公?正月十四日嵇秋山生日记春星初度今朝,甚却在秋山,梅阵松巢。笑掩蒙庄,金纱雾散,玉友神交。飞琼唱偏宜洞箫,似麻姑痒处能搔。有客超摇,一刻千金,最是灯宵。贾皓庵楼居即事这先生会与云闲,偏独自楼居,揽断溪山。客子寻真,林端税驾,雪意凭阑。想竹叶知人病懒,共梅花笑倒春寒。萧散襟颜,办下新声,少个仙鬟。正卿寿席问东君借得春来,早去绿歌鬟,香动梅腮。初度筵开,金兰宾友,玉树庭阶。恰侵晓交晖香霭,寿星明相近三台。林壑襟怀,文采风流,琼映霜台。肃政黎公庚戌除夜得孙,翌日见招,作此以贺映梅林修竹高邻,恰今旦开年,昨晚生孙。抚节邀宾,银釭照夜,宝篆留春。快传语江东缙绅,剩歌谣天上麒麟。昭代人门,准备诗书,等候风云。辛亥正月十日游胡仲勉家园办乌丝准备挥毫,倩昨暮东风,照缀今朝。吟断兰陔,香浮竹叶,玉绽梅梢。唱白雪新声阿娇,万两金一刻春宵。归路休教,灯月光中,踏破琼瑶。——元代·卢挚《【双调】蟾宫曲_碧波中范蠡》 【双调】蟾宫曲_碧波中范蠡 碧波中范蠡乘舟,殢酒簪花,乐以忘忧。荡荡悠悠,点秋江白鹭沙鸥。急棹不过黄芦岸白苹渡口,且湾在绿杨堤红蓼滩头。醉时方休,醒时扶头。傲煞人间,伯子公侯。想人生七十犹稀,百岁光阴,先过了三十。七十年间,十岁顽童,十载尪羸。五十岁除分昼黑,刚分得一半儿白日。风雨相催,兔走乌飞。子细沉吟,都不如快活了便宜。奴耕婢织生涯,门前栽柳,院后桑麻。有客来,汲清泉,自煮茶芽。稚子谦和礼法,山妻软弱贤达。守着些实善邻家,无是无非,问甚么富贵荣华。 沙三伴哥来嗏,两腿青泥,只为捞虾。太公庄上,杨柳阴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剌塔,碌轴上淹著个琵琶。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 海棠 恰西园锦树花开,便是春满东风,燕子楼台。几处门墙,谁家桃李,自芬尘埃。 记银烛红妆夜来,洞房深掩映闲斋。醉眼吟杯,林下风流,海上蓬莱。 白莲 映横塘烟柳风蒲,自一种仙家,玉雪肌肤。净洗炎埃,轻摇羽扇,琼立冰壶。 又猜是耶溪越女,怕红裙不称情姝。香动诗臞,鸥鹭同盟,云水深居。 丹桂 说秋英媚妩嫦娥,共金粟如来,示现维摩。月下幽丛,淮南胜韵,招隐谁呵。 管因为清香太多,这些时学我婆娑。纵览岩阿,抚节高歌,时到无何。 红梅 缀冰痕数点胭脂,莫猜做人间,繁杏枯枝。天竺丹成,山茶茜染,照映参差。 共倚竹佳人看时,索饶他风韵些儿。脉脉奇姿,应解痴翁,鉴赏妍媸。 橙杯 摘将来犹带吴酸,绣毂轻纹,颜色深黄。纤手佳人,用并刀剖出甘穰。波潋灩宜斟玉浆,样团圞雅称金觞。酒入诗肠,醉梦醒来,齿颊犹香。 咏别 离人易水桥东,万里相思,几度征鸿。引逗凄凉,滴溜溜叶落秋风。但合眼鸳鸯帐中,急温存云雨无踪。夜半衾空,想像冤家,梦里相逢。 记相逢二八芳华,心事年来,付与琵琶。密约深情,便如梦里,春镜攀花。空恁底狐灵笑耍,劣心肠作弄难拿。到了偏咱,到底亏他,不信情杂,忘了人那! 丽华 叹南朝六代倾危,结绮临春,今已成灰。惟有台城,挂残阳水绕山围。胭脂井金陵草凄, *** 空玉树花飞。燕舞莺啼,王谢堂前,待得春归。 萧蛾 梵王宫深锁娇娥,一曲篱笳,百二山河。炀帝荒淫,乐淘淘凤舞鸾歌。琼花绽春生画舸,锦帆飞兵动干戈。社稷消磨,汴水东流,千丈洪波。 杨妃 玉环乍出兰汤,舞按盘中,一曲霓裳。羯鼓声催,闹垓垓士马渔阳。梧桐雨凋零了海棠,荔枝尘埋没了香囊。痛杀明皇,蜀道艰辛,唐室荒凉。 西施 建姑苏百尺高台,贪看西施,杏脸桃腮。月暗钱塘,不堤防越国兵来。吴王冢残阳暮霭,伍员坟老树苍苔。范蠡贤哉,社稷功成,烟水船开! 绿珠 后堂深翠锦重重,绿软红娇,留住春风。万劫情缘,想人生乐事难终。宝鉴破香消玉容,凤楼空酒冷金钟。金谷成空,过了繁华,洛水流东。 小卿 暮云遮野寺山城,渡口风来,一叶帆轻。宿雁惊飞,冷清清败苇寒汀。吴江阔澄波万顷,楚天遥明月三更。金斗苏卿,一首新诗,万古离情。 巫娥 想巫山仙子风流,不念襄王,多病多愁。梦断阳台,冷清清玉殿珠楼。会暮雨灯昏绿牖,望朝云帘卷金钩。离恨悠悠,旧约新盟,往事难酬。 商女 水笼烟明月笼沙,淅沥秋风,哽咽鸣笳。闷倚篷窗,动江天两岸芦花。飞鹜鸟青山落霞,宿鸳鸯锦浪淘沙。一曲琵琶,泪湿青衫,恨满天涯! 洛阳怀古河南 杜鹃声啼破南柯,恨流尽繁华,洛水寒波。金谷花飞,天津老树,几被消磨。向司马家儿问他,怎直教荆棘铜驼。老子婆娑,放著行窝,不醉如何? 夷门怀古汴梁 想邹枚千古才名,觉苑文辞,气压西京。汴水烟波,隋堤困柳,枉共春争。恰鼓板声中太平,鹧鸪啼惊破青城。河岳丹青,临眺枯荣,陶冶襟尘。 咸阳怀古京兆 对关河今古苍茫,甚一笑骊山,一炬阿房。竹帛烟消,风去日月,梦寐隋唐。 快寻趁王家醉乡,见终南捷径休忙。茅宇松窗,尽可栖迟,大好徜徉。 邺下怀古彰德 笑征衣伏枥悲吟,才鼎足功成,铜爵春深。软动歌残,无愁梦断,明月西沉。 算只有韩家昼锦,对家山辉映来今。乔木空林,几度西风,憾慨登临。 颍川怀古颍州 笑邯郸奇货难居,似帷幄功成,身退谁欤?颍水东流,嵩岳西去,临眺踌躇。 记游宦三川故都,尽龙门风物何如?吾爱吾庐,欲倩林泉,纳下樵渔。 汝南怀古蔡州,今汝宁 记元戎洄曲奇勋,被雪鹅池,惊倒骡军。谁杂声沉,无端世故,几度兵尘。有客子经过汝坟,望飞来辽海愁云。奄冉西昏,倚遍幽轩,吟断兰生。 广陵怀古扬州 对平山懒赋芜城,笑豆蔻枝头,惹住歌行。风调才情,青楼一梦,杜牧三生。 更谁看桥边月明,是谁留花里飞琼?欲问承平,牛李宾朋,怀断江声。 京口怀古镇江 道南宅岂识楼桑,何许英雄,惊倒孙郎。汉鼎才分,流延晋宋,弹指萧梁。昭代车书四方,北溟鱼浮海吞江。临眺苍茫,醉倚歌鬟,吟断寒窗。 吴门怀古平江 倚夕阳麋鹿荒台,对平楚江空,老树苍崖。季子风高,闾门陈迹,抚事兴怀。 谁种下吴宫祸胎,苎萝山华鸟飞来。伏节英才,倾国佳人,几度尘埃。 钱塘怀古杭州 问钱塘佳丽谁边?且莫说诗家,白傅坡仙。胜会华筵,江潮鼓吹,天竺云烟。 那柳外青楼画船,在西湖苏小门前。歌舞留连,栖越吞吴,付与忘言。 金陵怀古建康 记当年六代豪夸,甚江令归来,玉树无花?商女歌声,台城畅望,淮水烟沙。 问江左风流故家,但夕阳衰草寒鸦。隐映残霞,寥落归帆,呜咽鸣笳。 宣城怀古宁国 对江山吟断高斋,想甲第名园,棠棣花开。晓梦歌钟,高城草木,废沼荒台。 快吹尽陵峰暮霭,等麻姑空翠飞来。渺渺予怀,天淡云闲,万事浮埃。 浔阳怀古江州 笑元规尘涴清谈,便尽自风流,用世何堪!陶谢醺酣,香消莲社,禅悦谁参? 琵琶冷江空月惨,泪痕淹司马青衫。恼乱云龛,我欲寻林,结个茅庵。 武昌怀古旧鄂州 问黄鹤惊动白鸥,甚鹦鹉能言,埋恨芳洲。岁晚江空,云飞风起,兴满清秋。 有越女吴姬楚酒,莫虚负老子南楼。身世虚舟,千载悠悠,一笑休休。 江陵怀古古荆州 慨星槎两度南游,想神女朝云,宋玉清秋。汉魏名流,临风吹笛,作赋登楼。 谁学下宫腰种柳,又添些眉黛新愁。渔父回舟,应笑湘累,不近糟丘。 长沙怀古潭州 朝瀛洲暮舣湖滨,向衡麓寻诗,湘水寻春。泽国纫兰,汀洲搴若,谁与招魂? 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词臣? 襄阳怀古 鹿门山尽好幽栖,且听甚群儿,争唱铜鞮。抚节怀予,平生传辟,须曰书痴。 谁醉着花间接篱,更谁家日暮习池。憾慨兴衰,欲问沙鸥,正自忘机。 箕山感怀 巢由后隐者谁何?试屈指高人,却也无多。渔父严陵,农夫陶令,尽会婆娑。 五柳庄瓷瓯瓦钵,七里滩雨笠烟蓑。好处如何?三径秋香,万古苍波。 扬州汪右丞席上即事 江城歌吹风流,雨过平山,月满西楼。几许华年,三生醉梦,六月凉秋。按锦瑟佳人劝酒,卷朱帘齐按凉州。客去还留,云树萧萧,河汉悠悠。 广帅饯别席上,赠歌者江云 问江云何处飞来,全不似寻常,舞榭歌台。溟海星槎,清秋月窟,流水天台。 准备下新愁送客,强教他眉黛舒开。楚楚离怀,香动罗襦,梦绕金钗。 寒食新野道中 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老瓦盆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喔诗。 云台醉归 灏灵宫畔云台,日落秦川,半醉归来。古道西风,荒丛细水,老树苍苔。万古潼关过客,尽清狂得似疏斋。翠壁丹崖,题罢新诗,玉井莲开。 醉赠乐府珠帘秀 系行舟谁遣卿卿,爱林下风姿,云外歌声。宝髻堆云,冰弦散雨,总是才情。 恰绿树南薰晚晴,险些儿羞杀啼莺。容散邮亭,楚调将成,醉梦初醒。 赠歌者蕙莲刘氏 问何人树蕙芳洲?便春满词林,香满歌楼。纨扇微风,罗裙纤月,作弄新秋。 好客呵风流太守,怎生般玉树维舟。樽酒迟留,醉墨乌丝,当得缠头。 赠歌者刘氏 白沙翠竹柴门,弭节出家,已待黄昏。林下琼枝,灯前金缕,满意芳樽。谁恁地教人断魂?是东风吹堕行云。宝靥罗裙,浅笑轻颦,不枉留春。 阳翟道中田家即事 颍川南望襄城,邂逅田家,春满柴荆。翁媪真淳,杯盘罗列,尽意将迎。似鸡犬樵渔武陵,被东君画出升平。桃李欣荣,兰蕙芳馨,林野高情。 濛江舟中值雨 雨霏霏画舫亭亭,谁唤起江妃,惊动山灵。万壑千岩,空濛雾帐,掩映云屏。想猜是孤槎客星,待温存湖海飘零。且向南溟,应笑虚名,不负平生。 六月望西湖夜归 看西湖休比谁呵,才说到西施,便似了东坡。宝瑟鸣泉,烟鬟翠领,玉镜晴波。 数十处芙蓉画舸,对三山楼观嵯峨。问夜如何,月下婆娑,恰似姮娥。 冬夜宿丞天善利轩 听星簪送响云林,是江上学仙,方外知音。饮溉餐松,含宫嚼羽,戛玉钟金。 向方丈蓬莱夜深,莫吹笙不用鸣琴。思满冲襟,一曲将终,万簌俱沉。 敬亭赠别丁太初宪使 映苍崖磊砢孤松,待树蕙滋兰,分付春工。梦短歌残,霜寒木落,岁晚江空。 且莫说邯郸道中,听吾诗目送飞鸿。归棹春容,政尔孙刘,未害为公。 太初次韵见寄,复和以答 论诗家剪取吴淞,与众鸟孤云,琢句谁工。一笑斋名,三生旧梦,思满春空。 算今日东风座中,寄新词两度鳞鸿。惊动山容,唤起江声,谁更如公? 正月十四日嵇秋山生日 记春星初度今朝,甚却在秋山,梅阵松巢。笑掩蒙庄,金纱雾散,玉友神交。 飞琼唱偏宜洞箫,似麻姑痒处能搔。有客超摇,一刻千金,最是灯宵。 贾皓庵楼居即事 这先生会与云闲,偏独自楼居,揽断溪山。客子寻真,林端税驾,雪意凭阑。 想竹叶知人病懒,共梅花笑倒春寒。萧散襟颜,办下新声,少个仙鬟。 正卿寿席 问东君借得春来,早去绿歌鬟,香动梅腮。初度筵开,金兰宾友,玉树庭阶。 恰侵晓交晖香霭,寿星明相近三台。林壑襟怀,文采风流,琼映霜台。 肃政黎公庚戌除夜得孙,翌日见招,作此以贺映梅林修竹高邻,恰今旦开年,昨晚生孙。抚节邀宾,银釭照夜,宝篆留春。 快传语江东缙绅,剩歌谣天上麒麟。昭代人门,准备诗书,等候风云。 辛亥正月十日游胡仲勉家园 办乌丝准备挥毫,倩昨暮东风,照缀今朝。吟断兰陔,香浮竹叶,玉绽梅梢。 唱白雪新声阿娇,万两金一刻春宵。归路休教,灯月光中,踏破琼瑶。 卢挚(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至元5年(1268)进士,任过廉访使、翰林学士。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刘卢”、“姚卢”。与白朴、马致远、珠帘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仅存小令。著有《疏斋集》(已佚)《文心选诀》《文章宗旨》传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写山林逸趣,有的写诗酒生活,而较多的是“怀古”,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今人有《卢疏斋集辑存》,《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 卢挚 猜您喜欢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宋代·张嵲《墨梅》 墨梅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咏物 ,梅花抒怀时三子已归自外家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宋代·陈师道《示三子》 示三子 宋代:陈师道 时三子已归自外家 古诗三百首思亲风急楚天秋,日落吴山暮。乌柏红梨树树霜,船在霜中住。极目落帆亭,侧听催船鼓。闻道长江日夜流,何不流侬去?——清代·陈维崧《卜运算元·租风瓜步》 卜运算元·租风瓜步 清代陈维崧gitcloud2023-07-14 06:45:031
范成大《霜天晓角》全词翻译赏析
导读:这首词写春愁。上阕的疏花、淡天、云雪营造出恬淡高雅的氛围。下阕“胜绝”转承上阕。“此情谁共说?”更增加无限孤独哀苦。结尾两句两行低雁,人倚画楼又塑愁意象。以此作结,更将春愁作了扩大。 霜天晓角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译文】 春寒凛冽,寒气已渐渐离去,傍晚时天晴雨住。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这景致真是绝美,人的愁情也无限。空对这如此的美景,我无比寂寞孤单,想倾诉心中的惆怅?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 【注释】 ①霜天晓角:词牌名。因林逋咏梅词有“霜洁”、“晓寒”、“玉龙三弄”而得名。(祥见词牌简介) ②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 ③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 ④胜绝:景色极美,人也极愁苦。 【译文二】 傍晚时天晴风歇,夜间料峭寒意终于减退。淡淡云天疏梅脉脉含情,闲云飘浮,花儿朵朵如雪。 这美妙胜景多奇绝,它勾起的愁思也超绝,满怀的怨情可向谁诉说。只有长空中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倚栏杆在画楼望月。 【评点】 本篇为咏梅抒愁之作。上片写梅花迎着风寒盛开的美姿。“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写天气转变:傍晚时天晴风歇,夜间料峭寒意终于减退。词人以一“折”字,写出昨夜的春寒,以及此时的`春暖。“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单单三句即勾勒出一幅云淡风轻的素雅图画。“脉脉”,意思是深情的样子;“花疏”,表明此时梅花已开;“天淡”是淡淡云天的意思,词人用“脉脉”来修饰“花疏天淡”,令人觉得不仅梅花脉脉含情,连那安详的淡远天空好似也在向人们致意。“云来去”以动态之势描绘了天晴风歇后,闲云飘浮之美。末句“数枝雪”呼应上文的“花疏”,形象地描绘出梅花之“疏”,又以“雪”比喻梅花的圣洁与美好。如此精心点笔,却又浑然天成,足见词人遣词造句的功力。 下片抒写词人满怀情愫无人可语的忧愁。“胜绝”二字是对上片景物的概括和总结,意为景物美妙而奇绝。 “愁亦绝”,它勾起的愁思也超绝,两个“绝”字,突出了人物心情的暗淡和愁苦。景物之极美,反衬了人之极愁,效果更佳。词人为何在美景面前愁苦愈加严重呢?一句“此情谁共说”,似回答,又不是回答,正是因为无处诉说,所以满怀的怨情才更加愁苦吧。“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三句,词人又以美景反衬自己的心情。两行低飞的鸿雁,映衬人之孤寂。而栏杆、画楼、月,又与上片淡淡的云、数枝稀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而和谐的画面,词人以淡景写浓愁,寓浓于淡,耐人寻味。 全词意境朦胧,清婉含蓄,余味不尽。 [赏析] 这首词写春愁。上阕的疏花、淡天、云雪营造出恬淡高雅的氛围。下阕“胜绝”转承上阕。“此情谁共说?”更增加无限孤独哀苦。结尾两句两行低雁,人倚画楼又塑愁意象。以此作结,更将春愁作了扩大。 这首词以“梅”为题,写出了怅惘孤寂的幽愁。 上阕写景之胜,下阕写愁之绝。 起首二句先写天气转变之佳:傍晚,天晴了,风歇了,春寒料峭的威力,有所折损。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现在春暖之和。紧接“晚晴风歇”,展示了一幅用淡墨素彩勾画的绝妙画面。脉脉,是含情的样子:“花疏”,点出梅花之开。以“脉脉”加诸“花疏天淡”之上,就使人感到不仅那脉脉含情的梅花,就连安详淡远天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天淡”是静态,接“云来去”成为动态,更见“晚晴风歇”之后,气清云闲之美。“花疏”与“天淡”相谐,既描写了“天”之“淡”,所以末一句“数枝雪”,又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如此精心点笔。生动景物立于眼前了“脉脉”二,也就不是泛泛而说了。显然,词人缀字的针线是十分细密的;而其妙处在天然浑成,能够运密入疏。 下阕“胜绝”是对上阕的概括。景物美极了,而“愁亦绝”。“绝”字重叠,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这层意思。如果说原来春零抖峭,馀寒犹厉,景象的凄冷萧疏,与人物心情之暗淡愁苦是一致的话,那么,景物之极美,与人之极愁,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阔了。 其实这种“不一致”,正是词人匠心独运之所在。“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以景色之优美,反衬人之孤寂,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两个所指相反的“绝”字,在这里却表现了矛盾的统一。词中的主人到底为什么景愈美而愁愈甚呢?“此情谁共说”。无处诉说,这就衬出了悲愁的深度。结尾三句,又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至今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下片所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时间上来说,比上片已经迟了;但是,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调和的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越是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以淡景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的。wpBeta2023-07-14 06:44:591
兰亭序翻译赏析
《兰亭序》又称为《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一篇作品,记叙的聚会的欢乐之情。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兰亭序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兰亭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兄册衡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hallo.yi45xe.cn/article/725438.html》《hallo.yi45xe.cn/article/523674.html》《hallo.xcuvrqn.cn/article/879412.html》《hallo.nyaaypb.cn/article/387460.html》《hallo.85820.cn/article/610854.html》《hallo.fjxjkj.cn/article/815472.html》阿啵呲嘚2023-07-14 06:40:012
兰亭集序中的翻译和赏析。
兰亭集序一句一翻译:1、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译文: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2、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译文: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3、原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译文: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4、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译文: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5、原文: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译文: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6、原文: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译文: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7、原文: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译文: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注释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年—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2、暮春:阴历三月。暮,晚。会:集会。3、会[kuài]稽:郡名,今浙江绍兴。山阴:今绍兴越城区。4、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5、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6、毕至:全到。毕:全、都。7、少长:年少的年长的。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8、咸:都。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10、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长,引申为高。1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12、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1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1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18、是日也:这一天。Chen2023-07-14 06:39:421
兰亭集序翻译及赏析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兰亭集序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兰亭集序赏析 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先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其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孔子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主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能与时风为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hi投2023-07-14 06:39:141
兰亭集序全文翻译及赏析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豆豆staR2023-07-14 06:39:051
兰亭集序翻译原文及赏析
看了这篇《兰亭集序》,你对它的意思和含义又有怎样的了解呢?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翻译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兰亭集序原文 王羲之【魏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翻译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此后故乡只2023-07-14 06:39:051
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 孙绰 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辽落之志兴。仰瞻羲唐,邈已远矣;近咏台阁,顾深增怀。为复于暖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永一日之足,当百年之溢。 以暮春之始,禊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长湖万顷,隆屈澄汪之势,可为壮矣。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畼。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决然兀矣,焉复觉鹏鷃之二物哉?耀灵纵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原诗人之致兴,谅歌咏之有由。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巳节,孙绰与谢安、王羲之、许询、支遁、孙统等四十一人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兰亭举行了一次集会,这是按古人修禊习俗,在三月第一个巳日临水洗濯,以去除不祥。他们曲水流觞,临流赋诗,将这些诗作汇集起来,编为《兰亭诗集》,孙绰和王羲之都曾为此集作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因其书法精妙,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引出后代无数奇异的故事与传说,真迹被唐太宗作为陪葬埋入昭陵,而他的文章却不胫而走,历来脍炙人口。孙绰的这篇《兰亭诗序》则鲜为人知,还是靠了唐人的类书《艺文类聚》与《初学记》才得以保留下来。 此文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结构上有类似之处,即全文分为两个部份,一为写景叙事,一为理论的阐发,只是王序先描写后议论,而孙作反是。文章开头便提出山水可移人性情的主张。水因渟蓄和流动的不同,故清浊迥异;人因境遇遭际的不一,性情志趣也不尽一致。久处城市的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利欲薰心,忧愁遂生,解脱之法是借山水的自然情趣来陶冶性情,解除心中郁结。在这一大段的议论中,作者不仅指出了山水有移人性情,解人愁思的作用,而且还指出了山水可契于道的价值,“于暧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寄情山水,可“永一日之足,当百年之溢”,就是山水给人的最高启示。第二段又可分两层意思,前半描写周围的景色和人们的动态,而动态又完全是融化在自然景物之中的:“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人们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于是心旷神怡,与自然冥契。 由此而产生出物我齐一的玄学思想,因而过渡到了最后的议论:在万古如此的自然面前,人便显得渺小了。一切人世的贫富穷达、生死悲乐都是无足轻重的。庄子《逍遥游》所说的大鹏与小鸟的小大之辩,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不再有任何区别。亿万年来,日既月徂,人命的修短、人生的苦乐都随之而去,走向同样的归宿,因而孙绰提出了“齐以达观”的人生哲学,他以为这就是兰亭雅集给予人们的启示,也是当时诗人们所歌咏的自然与人生的真谛。 孙绰是当时著名的玄学家,其思想显然常有老庄哲学影响的烙印。如他对客观事物取等量齐观的态度,对人生的悲喜寿夭也一视同仁,都来源于庄子的齐物思想。这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思想就很不一样。王羲之虽与孙绰生活在同一个玄风独盛的时代,然其用世之心终未泯灭,故他的《兰亭集序》由眼前的美景和盛会联想到的是情随事迁,老之将至。人生的雅哲,良辰美景的难得令人悲从中来,故以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妾作。”如果说孙绰之文力求取达观的态度,则王羲之之文不无悲观的阴影。然而孙文所追求的是虚幻的玄理,王文则基于现实的人生之中,这不仅说明了他们两人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不同,而且也由此可以窥见为何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历来被人传诵而孙兴公此文较少读者问津的原由吧。苏萦2023-07-14 06:38:561
一滴水到海洋赏析
一滴水到海洋 从数理化角度来看,一滴水是海洋的最小单位。但是从生态角度,一滴水也有着它的重要性和价值。本文将探讨从一滴水到海洋的脉络,探究它背后所蕴含的生态人文意义。一滴水的来龙去脉 一滴水一般是由蒸发后形成的水蒸气在空气中凝结而成。在天然界中,一滴水可以来自雨、云、露水或地下水等。在现代社会,一滴水还可以来自自来水、纯净水或者雨水收集系统中。不同的水源,水质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但是不管它来自哪里,一滴水都带着滋润万物的能力,小小的一滴却承载着生命的诞生和繁衍。一滴水的重要性 一滴水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存在,但是它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一滴水是生命的基础,动植物都需要水才能存活。在人类的生活中,水有着重要的地位。生命的成长离不开水的滋润,人的每天所需要的水也极为重要。同时,水也是一个环境指标。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水的颜色,浊度,臭味,PH值等来判断水的质量,因此一滴水的质量也是反映一个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之一。一滴水的价值 尽管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关注,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但仍有一部分人们不懂得节约用水,白天洗车,浪费水资源就是其中的一例。虽然单个人的节约用水量微不足道,但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就有可能在全社会层面上起到抗旱、保水的作用。一滴水到海洋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而人类生产和习惯所产生的废水,也无可避免的排放到环境中。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如果不经过处理随意排放,就会给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这些废水流入河流、湖泊、海洋后,会造成水体污染,导致生态系统退化,殃及人类健康。因此,保护每一滴水资源,控制废水排放,才能真正意义上保护人类家园。结语 一滴水可能非常渺小,但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在使用水的时候一定要懂得节约用水,从自身做起,把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一种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把一滴水汇聚成万亿之巨的大海。CarieVinne 2023-07-14 06:38:541
急求林语堂翻译的《兰亭集序》的英文赏析
这件事情不是太难啊!你从词典上漫漫的查单词啊可桃可挑2023-07-14 06:38:4811
《兰亭集序》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原 文] 永和(1九)年,岁在癸丑②,暮春③之初,会于会稽④山阴之兰亭,修⑤禊⑥事也。群贤毕至⑦,少长咸集⑧。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⑨竹,又有清流激湍⑩,映带(11)左右。引以为流觞(11)曲水(13),列坐其次(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是日(18)也,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22)骋怀(23),足以极(24)视听之娱(25),信(26)可乐也。 夫(27)人之(28)相与(29),俯仰(30一)世。或(31)取诸(32)怀抱,晤言一室之内(33);或因(34)寄(35)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7)。虽趣舍(38万)殊(39),静躁(4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41),暂得于己(42),快然(43)自足,曾(44)不知老之将至(45);及(46)其所之(47)既倦(48),情随事迁(48),感慨系(50)之矣。向(51)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52)不能不以之(53)兴怀(54);况修短随化(55),终期于尽(56)。古人云,“死生亦大矣(57)。”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58),若合一契(59),未尝不临(60)文嗟悼(61),不能喻(62)之于怀。固(63)知一(64)死生为虚诞(65),齐(66)彭殇(67)为妄作(68)。后之(70)视今,亦犹今之(71)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72)世殊事异,所以(73)兴怀,其致(74一○75)也。后之览者(76),亦将有感于斯文(77)。 [注 释] ①永和:东晋穆帝的年号。②癸(guǐ)丑:古代用干支纪年,这个癸丑年为永和九年(353年)。暮春之初:阴历三月初。③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④会稽(kuàijī):郡名,在现在浙江北部和江苏东南部一带。⑤修:举行。⑥禊(xì):即“祓禊”。起源于周代,最早是在每年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用香薰草药沐浴,以祓除不祥。曹魏以后固定在三月三日,内容与变成了水边宴饮、郊外春游一类的活动。⑦群贤毕至:众多贤才都会聚在这里。群贤,指孙绰、谢安、支遁等人。毕,全。⑧少长咸集: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少者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长者如谢安、王羲之等。咸,都。⑨修:高高的。⑩激湍(tuān):流势很急的水。(11)映带:映衬环绕。带,围绕。(12)流觞(shāng):把盛好酒的杯子浮放在上游水面,让它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觞,酒杯。(13)曲水,引水环曲为渠。(14)次:旁,水边。(15)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即“盛大之丝竹管弦”。热闹的音乐演奏。丝竹管弦,都是乐器。箫笛用竹制成,是管类。琴瑟的弦用丝制成,是弦类。盛,盛大,热闹。(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觞,名词用如动词,指饮酒。(17)幽情:内心深藏的感情。(18)是日:这一天。(19)惠风:和风。(20)品类之盛:定语后置,即繁多的万物。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盛,繁多。(21)所以:借以,用以。(21)游目:放眼四望。游,使动词,使……遨游。(23)骋(chěng)怀:使胸怀开扩。骋,使动词,使……舒展。(24) 极:穷尽。这里指充分享受。(25)视听之娱:视听的乐趣。(26)信:实在,确实。(27)夫(fú):发语词,引起下文的议论。(28)之:取消“人相与”的独立性,使它充当主语。(29)相与:相交往。(30)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很快便度过一生。(31)或:有的人。(32)诸:之于。(33)晤言一室之内:“晤言于一室之内”的省略。晤,会面。言,交谈。(34)因:依,随着。(35)寄:寄托。(36)所托:指所爱好的事物。(37)放浪形骸之外:指形体不受礼法拘束。放浪,放纵。形骸,身体,形体。(38)趣(qǔ)舍:趣,通“趋”。舍,舍弃。(39万)殊:千差万别。(40)静躁:安静与躁动。这里泛指人的个性。(41)欣于所遇: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42)暂得于己:一时感到自得。暂,短暂、一时。(43)快然:高兴的样子。(44)曾(zēng):乃,竟。(45)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46)及:等到。(47)所之:所至之处,引申为“经历”。之,往,到达。(48)既倦:已经厌倦。(49)迁:变化。(50)系:关联,附着。(51)向:过去,以前。(52)犹:仍然。(53)以之:因它。(54)兴怀: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兴,发生、引起。(55)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造化,指自然。(56)终期于尽:总归有到头的那一天。期,期限。(57)死生亦大矣:死生也是件大事啊。语见《庄子·德充符》篇中假托孔子所说的话。(58)由:缘由。(59)若合一契:像符契那样相合(意思是感触相同)。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60)临:面对。(61)嗟悼:叹息哀伤。(62)喻:明白。(63)固:本来,当然。(64一):数词用如意动词,把……看作一样。(65)虚诞,虚妄荒诞。(66)齐:形容词用如意动词,认为……是同样的。(67)彭殇(shāng):彭,即彭祖。殇,未成年死去的人。(68)妄作:揑造,胡说。(69)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70)之:取消“后视今”的独立性,使它充当主语。(71)之:取消“今视昔”的独立性,使它充当宾语。(72)虽:即使,纵使。(73)所以:……的原因。(74)致:思想情趣。(75一):形容词,一样的。(76)览者:读者。(77)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译 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三月上旬,(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众多贤德的人全来了,老老少少都会集在一起。这里有崇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翠竹。又有清水急流,辉映环绕在兰亭左右,可把它引来作为酒杯漂流的曲折水道。大家依次坐在曲水边,虽然没有热闹的管弦齐奏,但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畅叙内心深处的情怀。这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煦。仰观浩瀚的宇宙,俯看繁盛的万物,借此让双眼任意遨游,使胸怀无比开阔。足以尽享耳目的欢娱,实在令人痛快! 人与人相处,一生的时间极为短促。有的人和朋友在室内晤谈,倾吐自己的衷曲;有的人则寄情山水,无拘无束地游乐。虽然所取和所舍的大不相同,性格或恬静或浮躁也不一样,但是当他们因接触到的事物而喜悦,一时得意,都会感到心满意足,这时竟然连衰老将要到来的事都忘记了。等到他们对所追求的已感厌倦,心情也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就会随之而来。以前所享受过的快乐,顷刻间已成旧痕,仍然不能不因此而引发感慨;何况寿命的长短全凭造化(的安排),终归有穷尽的那一天。古人说,“生死也是大事情啊!”(想到这些)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对生死)发生感慨的原由,(同我的想法)如同符契那样吻合,没有一次不面对着前人的诗文而嗟叹悲伤,(而)心里却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本来就知道把死亡和生存等同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看待也是虚妄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好像今人看待前人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此次与会的人,抄录下他们所写的诗篇。纵使时代不同,情况各异,但引起人们感慨的缘由,以及诗中抒发的情致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大概也将由这些诗文引起同样的感慨吧。 [鉴 赏] 文章着力描绘了兰亭聚会的盛况和欢乐,引发出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也反映出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赞同在崇尚玄学、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所流行的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论调,从个人生命的有限推展到人类世代延续的无限,既点出了作序的因由,又引发人们对人生哲理的回味。 文章清新自然,虽然运用了较多的骈句,却并不拘谨呆板,这在当时同类文章中,是很少有的。tt白2023-07-14 06:38:371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及赏析
文言文的存在使我们更加相信我国文化底蕴的丰厚,中华民族文化的强大。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翻译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兰亭集序赏析 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序兰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做诗的缘由;有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景,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的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同时,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全文共分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先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暂,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 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几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优,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孔子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 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主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能与时风为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善士六合2023-07-14 06:38:271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作者是东晋“书圣”王羲之。本文是一篇书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农、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谮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困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生死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翻译 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愉快地自满起来,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从前所喜欢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已经变为陈旧的事物,还不能不因此而产生感慨。何况寿命长短,跟着自然界变化,终究要走向结束。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难道不令人悲痛吗! 每次我看到从前人产生感慨的原因,同我们好像契约一样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悲伤感叹,可是心里又不明白会这样。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诞的。后来的人看现在,也象现在的人看从前一样,这是多么可悲啊!所以我把与会的人一个一个地记下来,并且把他们所作的诗抄录下来。虽然时代不同,事情也两样,但是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那情景还是一样的。后代阅读的人,也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吧。 《兰亭集序》作品赏析 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先交代集会的时间、地点和原因,接着描写兰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等景色以及与会者的高雅之举和乐趣,由此抒发作者的人生感受,最后点明写序的缘由,“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通篇着眼“死生”二字,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盛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哲学观点,于悲伤感慨中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北境漫步2023-07-14 06:38:271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我们的确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确很好的生活方式的不同的方式来了一,我的人生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确很好的生活方式的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我的人生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确很好的生活方式的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我的人生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确很好的生活方式的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我的人生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生活方式kikcik2023-07-13 09:37:5511
饮酒 归园田居 译文及赏析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⑤。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⑥。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⑦。 【注释】①野外:郊野。罕:少。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这句是说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 ②穷巷:偏僻的里巷。鞅(yīng央):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 ③白日:白天。荆扉:柴门。尘想:世俗的观念。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④时复:有时又。曲:隐僻的地方。墟曲:乡野。披:拨开。这两句是说有时拨开草莱去和村里人来往。 ⑤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但道:只说。这句和下句是说和村里人见面时不谈官场的事,只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 ⑥这两句是说桑麻一天天在生长,我开垦的土地一天天广大。 ⑦霰(xiàn现):小雪粒。莽:草。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来临,使桑麻如同草莽一样凋零。其中也应该含有在屡经战乱的柴桑农村还可能有风险。无尘剑 2023-07-13 09:37:541
《归园田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 赏析 急用~~~~~~~~~~
query取得iframe中元素的几种方法在iframe子页面获取父页面元素代码如下:$(康康map2023-07-13 09:37:523
种豆南山下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左迁2023-07-13 09:37:522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全文
1、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2、译文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NerveM 2023-07-13 09:37: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