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

2023-07-16 13:21:59
tt白

形而上学是指对世界本质的研究,即研究一切存在者,一切现象(尤其指抽象概念)的原因及本源。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所构建,称其为“第一哲学”、“第一科学”。

形而上学,是原始哲学的一个门类,指对在无法用经验证据证明的情况下,对世界本质的猜测。[1]它最初是研究"存在"的本体论体系,其理论原则是柏拉图的"世界二重化"。13世纪起被作为哲学名词,用以指研究超经验的东西(灵魂、意志自由等)的学问。

在现代科学发轫之前,科学问题被当做哲学的一部分来研究,被称为自然哲学。

术语“science”(科学,拉丁语为scientia)原本只有“knowledge”(知识)的意思。然而,随着科学方法的广泛运用,自然哲学逐渐转变为了一种源于实验和数学的可靠方法体系,与哲学的其他领域分道扬镳。到了十八世纪末,它开始被称为“科学”以示其与哲学的区别。

gitcloud

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形而上学”一词,最初是由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编排者所使用的,用以命名这本著述。“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字面义是“在《物理学》之后”(after the Physics)。

在此之后,哲学家们渐渐开始用“形而上学”一词,来指代亚里士多德创建的那门学科。尽管有时也用“第一哲学”、“神学”等其他名称,但“形而上学”是更常用的名称。

扩展资料:

马克思提出,形而上学因缺乏客观性和可靠性,由唯物辩证法取代已经是事实。在哲学通向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的途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了抽象、思辨的形而上学哲学,把现实的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出发点,把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作为哲学研究的主题,把人的解放、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追寻的价值目标。

于是在当代的哲学环境中,为形而上学正名不但显得不合时宜,而且显得困难重重。这主要是由于从近代哲学开始,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深入人心,科学崛起并且超越哲学,使得哲学的地位和作用下降。虽然形而上学在历史上多次受到批判,但是,从来没有像当代这样,无论中外哲学都对形而上学做出了严厉的批判。

形而上学被康德和黑格尔做了深刻的分析和批评后,其哲学意义不再有效,其前途被科学的前途所取代。即使是“存在”这种哲学中最大的问题也已经可以用科学解答。

哲学史表明,形而上学由于缺乏客观性和可靠性,被唯物辩证法取代已经是事实。中国哲学的反形而上学的结果也同样形成与西方哲学相同的结果。

在哲学通向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的途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终结了抽象、思辨的形而上学哲学,把现实的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出发点,把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作为哲学研究的主题,把人的解放、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追寻的价值目标。

Ntou123

形而上学在不同的语境下的意义,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指:以用超验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观或者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而非科学研究现实世界的现象及规律;另一个指的是:与辩证法对立的 ,用孤立 、静止 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超自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灵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等。

形而上学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其是对存在的研究。它亦被提出为是对科学以外、无形体、不可证明的事物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它是脱离实践的,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势必导致唯心主义,原因是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并进而夸大主观的作用。

扩展资料

1、尽管亚里士多德在实质上创建了这门学科,但他却从来没用过“形而上学”这个术语来指代这门学科。亚里士多德使用的四个词是,“第一哲学”(first philosophy)、“第一科学”(first science)、“智慧”(wisdom)和“神学”(theology)。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本人其实并不知道“形而上学”。

2、对形而上学对象的最明确限定,或许是由中世纪最著名的阿拉伯哲学家伊本·西那(拉丁名“阿维森纳”,卒于1037)提出的。伊本·西那的重要性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在伊本·西那之前,中世纪阿拉伯哲学家们读亚里士多德;但在伊本·西那之后,中世纪阿拉伯哲学家们只读伊本·西那。

3、形而上学实质上是由亚里士多德创建的,但“形而上学”这个名称却是其著作编排者给予的。"形而上学”,从中文理解,并不是对亚里士多德“metaphysics”的理想翻译,因为“metaphysics”远非中国哲学中的“道学”。“形而上学”,是研究“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一切存在者的学科;各门科学则仅研究某一部分存在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_形而上学(哲学的一个门类)

黑桃花

形而上学 指对世界本质的研究,即研究一切存在者,一切现象(尤其指抽象概念)的原因及本源。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所构建,称其为“第一哲学”、“第一科学”。

指同辩证法根本对立的哲学理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

而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由于外力的推动。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发展的动力。指研究超感觉、超经验的东西(如上帝、灵魂、意志自由等)的哲学。

扩展资料: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绝对真理,形而上学认为真理是永恒不变的,是绝对的。辩证法认为一切真理都是建立在相应的条件之上。

当条件发生改变则真理也相应的发生改变,当阐述一个理论观点的同时却不明确其对应的条件就是在耍流氓,辩证法本质上不承认绝对真理,只承认相对真理。

形而上学探究宇宙万物根本原理的那一部分,它关注的问题有: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宇宙万物的生成和演化,时间和空间的本质,自然界的规律法则,灵魂是否存在,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自由意志等。总之,存在,虚无,宇宙,灵魂,自由意志,都属于古老的形而上学话题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形而上学

铁血嘟嘟

“如何理解形而上学”这个问题如果用日常生活话语来表达的话,可以表述为“什么是形而上学”。但是当我们说“什么是形而上学”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是站在形而上学之外来理解形而上学。比如我们问这样一个问题:思想是什么?当问思想是什么的时候,实际上将思想看做是宾语,这个宾语能够把思想的一部分内涵揭示出来。当我们问什么是形而上学的时候,形而上学按照大家的理解,好像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为什么会孤立、片面、静止地看问题呢?实际上,每个人看问题都有孤立的一方面,都有片面的一方面。因为站的角度、主体的定势和背景是不同的。当我问什么是形而上学的时候,我已把形而上学看做是外在对象,我可以提出一些规定。比如:我面前有一根粉笔,那么,“粉笔是什么”应当是一个提问方式。对于这个提问方式,一定会有一个结论代替所有的“什么”,得出一个本质的结论。这就是一般意义的提问方法,我们把这种提问方式概括为常识的、科学的提问方法。但是哲学不一样,当我们问“什么是哲学”的时候,实际上我们仍然有个角度怎么看哲学。因而今天这个问题没有叫“什么是形而上学”,而是说“如何理解形而上学”,这实际上是哲学的一种提问方式。哲学的提问方式是这样的:形而上学之所以成为形而上学,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从一个片断来理解形而上学,进而来把握什么是形而上学。?

按照形而上学的双重含义,实际上在座各位所理解的形而上学概念是哲学史上一个非常暂时的阶段对形而上学的定义。这个定义是由黑格尔提出的。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是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所谓思维方式,在黑格尔看来也就是一种看问题的角度。在座各位都是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我一直这样理解:小学的知识是以肯定性的方式来理解的,小学老师在教书的时候不能说1+1=2,又说1+1≠2,因为他必须用肯定方式。这个时候他实际上是在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待知识体系。到了中学,中学实际上是以分析综合为主,它对应主体的分析综合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是把知识的单向规定变成似乎是整体规定,扩展为总体知识,但是它没有达到一种反思水平。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学、中学学的知识是以肯定性为主。以肯定性为主的东西一定是在一个片断、一种情景、一定条件下所规定、所设定的知识体系。进入大学,我个人觉得,进入大学听老师讲课,实际上老师讲解的是一条思路,而不是知识体系。严格意义上来讲,听哲学课应当产生一系列疑问。我们在听课的时候,比如听知识体系的东西,老师只要讲清楚我就理解了,但哲学再讲清楚也不会达到知识性的理解。为什么呢?因为哲学在讲解的过程中实际上总是带有个性化的话语、个性化的理解思路。当个性化的理解话语和思路进入哲学的时候,你一定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能进入哲学。就形而上学来讲,这是第一种理解。这种理解大家非常熟悉。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理解形而上学的困难就在这里,因为在座各位已经有了先有的观念,这种先有的观念带有一种对形而上学本能的反感性质。?

今天我主要讲形而上学的原初含义。形而上学的原初含义是什么呢?就是哲学。几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都把形而上学看做是哲学。为什么要把形而上学看做是哲学?形而上学和哲学在什么意义上是等同的?我简单地讲一下。形而上学研究什么呢?研究“形而上”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实际上有两种对象,是双重化的对象。一个是有形的对象,我们一般从宗教来讲把它称之为“有”。“有”的对象就现代性来讲越来越多。我们为什么愿意忘记“形而上”的东西呢?因为形而下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充斥到我们面前,而且后现代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把形而下的东西不断地以时尚的方式推到在座各位的面前,因而当我们经历、描述形而下的时候,“形而上”的已经被淡化了。然而,人类存在的另一个对象是“形而上”。“形而上”是什么呢?“形而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概括成这样几个内容。

?

第一,它应当是一种思想。思想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思想在现实客观过程中确实起到作用,但思想却是以无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那么面对有形的东西它就是形而上的东西。所以黑格尔强调,精神应当是最高的形而上。?

第二,它应当是一种对人生的终极解释。人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永远只是暂时的存在,所以叔本华面对生命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当我们永恒地追求生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可避免地面对死?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从人生暂时的存在中寻找一种终极解释。结论可能不一样,但是终极解释的寻求应当是必然的。因为只有终极解释才能在自己波动的人生中有一个使人安身立命的东西。就这个意义来说,它追求的应当是一种终极解释。我们怎么能够达到终极解释呢?不论从逻辑上、理性上还是历史条件上,我们都达不到终极解释,但是人类就要有这样一种追求,追求一种终极解释,它总是要形成所谓的最终结论。所谓的最终结论对哲学家来讲,他本人不可能把它看做是一种永恒的真理,但是他认为至少给人类提供一个问题、提供一个结论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它表现为观念的冲突。一个人安身立命总要设定一种观念,一个时代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设定一个观念。在座各位当中可能有学经济的,比如亚当·斯密写《国富论》,他设定了一个经济人的假设,这是资本主义最大的一个理论假设,这个假设实际上并不能概括所有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在哲学中,有一个概念提出,则必然有另一个概念与之相对立,这一点和科学、和我们的经验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在观念矛盾的设定中,我们寻找一种观念、确立一种观念。比如,康德认为人类对两个东西最感兴趣,或者说产生惊奇。哪两个东西呢?第一是夜空中的星辰。面对夜空中的星辰,我们会产生无限的惊奇的联想,我们要探求宇宙的奥秘,因而这种惊奇实际上是对外在对象的惊奇。另外,康德认为我们还必然对内心的道德律产生惊奇。内心的道德律究竟是谁赋予的?原因、来源、基础、前提我们无从察觉,但是人的内心必然有一个道德律,对道德律的惊奇是必然的。这个用柏拉图的观点可以解释得更明确。就从个体来讲可能看到某个人是漂亮的,但是当你说她最漂亮的时候,你一定认为还有一个更漂亮的,因而在我们看到自认为最漂亮的人之外,在经验事实上定有一个比她更漂亮的。这就说明你内心有一个绝对的、无限的审美观点。这种审美观点究竟怎么纳入我的心中、纳入我头脑中的呢?它不是一个追问的问题,所以康德把它称之为先验问题。面对这两个东西,我们必然产生惊奇,必须寻找终极解释。如果没有这个终极解释,科学就失去了它发展的动因,对外在对象的探索就失去了它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终极性的解释寻求,那么人的内心怎么能够设立一个最终的道德律?我们的良心安在?在这个社会上为什么还需要有良心?而这个终极解释必须通过两个相反的、对立的观念表现出来。两个观念的对立特别是在人文精神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我们假设人性是善的,则必然有一个相反命题即人性是恶的。人性是善的和恶的观点的对立,恰好是观念设定的结果。我们在什么基础上来设定这个观念,反之我们也会在一个极端基础上来设定这个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没有最终的结论。哲学本身实际上是通过走极端来展现问题的内蕴,展现问题的理论空间。当把一个问题的某方面充分展现的时候,这一个问题对立方面就变得十分重要。比如黑格尔把精神观念、精神状态、绝对精神谈到最高地步,与此相对立,从反面提出问题才有必要,因而费尔巴哈、马克思才有在客观现实的历史条件下成为思想家的可能。我们在座各位学了很多辩证法,其实辩证法不是中庸地融合,而是在问题对立的两极中、在深化的过程中使问题的另一方面充分地展现出来。用这样一个观点来理解我们的现实,比如说公平和效率问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问题,两手抓、两手硬问题,这些理想的话语必须通过两极的对立才能深刻地表现出来。举一个例子,美国9·11被袭事件,美国人为什么要开战呢?美国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来理解什么是正义:出了这个事件,如果不对恐怖主义加以打击的话,正义安在?反过来,恐怖主义也是在他特定的弱势集团、弱势条件下来理解正义的。他怎样完成这种正义的行为呢?用一个西方政治学家的观点说,他只能用最原始的手段——暴力,来使这个社会呈现一种正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观念永远是对立的,而观念矛盾双方的对立恰好使问题本身展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唯物主义也好,唯心主义也好,它实际上是问题的两端,问题的两端才能使问题的所有内蕴、性质、内涵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展开。所以,形而上学在这个意义上说只是我们寻求的理论的设定。如果就自然科学来讲、就具体的一个学科来讲,它必须有理论设定。比如就法学来讲,法学的理论必须设定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他有行为责任能力,他有选择的自由,否则法律的惩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观念的问题不是以单个的方式、单种概念的方式提出,它必须是成对出现的。这种成对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人类本身的文明蕴涵着不可解脱的矛盾。这个矛盾在不断地发现问题的一端,从而使问题的另一端在凸现的过程中得以深化。因此,形而上学在这个意义上是问题对立概念的一种理论设定。

?

形而上学就其词源学来讲,metaphysics,即物理学加前缀“meta”。“meta”这个词非常重要,但是一般把它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来理解。表面上看起来,形而上学是这两个词加在一起,实际上,理解这个词非常重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哲学的性质实际上是对物理学的一个依附关系的表现。这个依附关系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physics这个学科,我们简单地把它称之为物理学。实际上,这里的物理学不仅仅代表物理学,而是代表一种实证知识体系。如果“meta”和物理学这个词单纯是依存性关系的话,问题变得十分好理解。问题的关键是meta在解释实证知识的时候,它的依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这种复杂性意味着哲学本身的性质不是通过一种关系、一种规定来加以确定的。这个词最早的形成,实际上是后人加给亚里士多德身上的。亚里士多德曾经写过物理学,当他写完物理学以后,他写了关于哲学第一实体、第二实体的一些手稿。这些手稿在亚里士多德死了若干年之后被人发现,并且发现这些手稿没有题目,后人给它加了一个meta,然后变成“形而上学”。后人解释他的物理学研究的是形而下的,一加上meta,研究的便是形而上学。在这个意义上,这种解释似乎就成了一个天经地义的解释。这种解释方式是将meta 前缀加到物理学上,实际上哲学被看做是“物理学之后”,这是它的第一层含义。查韦伯斯特的词典能看出这种含义,可以看出meta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按照这样一种方式来探讨的话,哲学、形而上学应当是在物理学之后的知识,我们才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正好是黑格尔总结了古希腊哲学一直延续到他谈哲学时产生的一个结论,就是形而上学和哲学应当是科学之科学,应当是科学之后所形成的一种学科。英文的标准翻译不是“科学之科学”,而是把哲学看做是科学的母体,这是解释的一个方向。这种解释方向认为科学在下、在基础性上来起作用,哲学应当高于科学。?

这个解释问题的方向把整个哲学思维复杂的兴趣变得单一化。这种单一化在理解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偏差,把哲学看成是类似于知识的东西。它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后果呢?似乎哲学是可以传授的,哲学通过知识的方式可以传授、可以理解。但是一旦把它变成知识体系的话,我们会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呢?我们学哲学不过是学习一些知识概念,这些知识概念并不能形成一种灵性和活性的整体。所以这种解释问题的方向使哲学按照科学知识来剪裁、按照科学知识来判断,从而变成一个知识体系。?

meta解释的第二种方向,韦伯斯特词典解释哲学和具体实用知识的第二种关系是哲学在科学之中。可以这样说,后现代主义已经在反对哲学中达到了极端。这种达到极端的一个主要的表现,就是认为哲学根本不在上,而应当与其他学科平起平坐。他们认为哲学是学科的沙文主义、学科的专制主义。持这个基本观点的包括美国哲学家罗蒂,他研究的问题都是要把哲学加以消解。消解不过是把空间上高于科学的部分消解在科学之中。维也纳学派在这方面做了十分杰出的工作,力求使哲学高于科学的部分消解在科学之中。不管他们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语义分析的方法、经验证实的方法,以至于反对哲学、造成哲学危机的各种叫嚣,都要达到这一点。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第二个方向就是哲学既不高于科学,同时也不能高于其他学科,它们是平起平坐的。这种平起平坐代表一个时代的潮流。不仅仅是人应当民主和平等,任何一个学科也都是和其他学科平起平坐的,具有宽容、平等和民主的色彩。这是第二种解释方向。?

第三种解释方向我觉得最为关键。这个方向是德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海德格尔开辟的。海德格尔认为哲学既不在知识之后也不在知识之中,而应当在知识之前。从这个意义上,meta 实际上是一个原初的东西,在这原初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科学和知识。我用一个通俗的概念来加以表述。我们都知道死亡问题。对死亡,我们可以从知识角度、技术角度下很多定义,我们的定义永远只能面对死亡的事实而不可能涵盖死亡的全部规定。死亡这个事实先于所有的知识。在这个意义上,哲学研究的全部问题如果是人文精神、如果是人的奥秘、如果是人的存在,人的问题应当先于所有技术和实证知识,它应当是一个基础和前提的东西,所有的知识怎样发展都不能完全涵盖这个规定。这意味着它本身就是一个无底洞,所有的知识的动力都是无底洞来提供的。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研究的问题——生存哲学,生存哲学为什么变得至为关键呢?因为人的生存一旦成为人的基础和前提的话,所有的知识都是对人的知识的推进,但是永远不能穷尽人的知识。这个观点用萨特的观点可以概括:人的存在永远不能完全还原于知识。如果不能完全还原于知识的话,哲学的地位、哲学的合法性、哲学存在的根据,显而易见在历史的过程中就已经展开了。?

所以,“形而上学”这个词本身的三种方向至少意味着哲学有三个出路、三种思路。这三种思路使得对形而上学理解变得异乎寻常的复杂。异乎寻常的复杂再参以各种方法、以各种概念,在论证的过程中,就使形而上学理解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我们要注意,形而上学作为哲学来讲,它实际上应当是一个多样化的存在。?

刚才我讲的是理解形而上学。如果从词源学的角度再来理解哲学的话,我们在座各位可能都知道至少这样两层含义。?

什么是哲学呢?哲学应当是一种智慧。当哲学是一种智慧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已经把智慧看做是主体之外的东西。我承认哲学是一种智慧,我就可以获取这种智慧,充填到自己的大脑之中,分享这种智慧,这是一种提法。它把哲学看做是一种智慧的结晶和智慧的产物。哲学还有第二概念,这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即世界观。哲学是一种世界观,进而在世界观的基础上才能派生方法论,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尽管我们对这一命题不一定能够深解。黑格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是熟知的东西我们不一定真知。因为我们把它看做是天经地义的东西,于是我们就无法认识它的深刻背景。哲学这个词的内在涵义指的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哲学在英文中写作philosophy,这个词一般被理解成名词,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巨大的误会。philo是一个前缀,它实际上是一个介词,近似于“趋向”的意思;sophia是“智慧”的意思。把哲学等同于“智慧”的话,就把这个词给抹掉了。所以哲学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趋向于智慧”、追求智慧而永远不能获得智慧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哲学这个词应当是一个动词。雅斯贝尔斯在写哲学的时候始终认为,哲学一旦被当作名词来理解的话,是对哲学最大的误解。反过来讲,一旦把它变成动词的话,所有的追求都应当是暂时的,所有的追求都应当是值得质疑的,所有的追求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变成历史的遗迹。?

如果这样来理解智慧的话,我觉得在理解哲学智慧的时候还有两点提请在座各位考虑。

?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智慧?智慧和知识有什么样的区别?知识体系严格来讲应当具有清晰性,就知识体系来讲应当在同等约束条件存在的情况下这个现象会反复出现,知识本身应当具有确定性、普遍性和必然性。而智慧,我个人理解,智慧始终是一种活性和灵性的问题,作为活性和灵性的东西,它实际上不断制约着你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方式,实际上是完成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同时又转换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所以,智慧和知识的界线应当是理解形而上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具体来理解的话,我觉得有这样几个观点提请大家注意。?

首先,智慧本身在接受的过程中是非常个性化的,而知识在接受过程中会达到共同的理解性。如果达不到共同的理解性,它就不是知识。而人文精神特别是对哲学来讲,在接受过程中都是依据个性化的接受方式,按照自己意义的注入原则来理解所谓的智慧。所以听一堂哲学课,它不是达到一个普遍性的理解,而是每个人依据自己的人生态度、人生履历和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东西来理解哲学。比如,为什么这个社会存在悲观主义哲学,为什么在悲观主义哲学存在的情况下还有乐观主义哲学,每个人在接受这个哲学的时候是不是从道理上、从知识的传递上来理解呢?绝大多数情形不是按这样一种方式来接受的,他们大体是按照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天赋和理论气质来接受这个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智慧是非常个性化的表达。在这个意义上,作为智慧的哲学不是哲学系本身的传授所能够学到的。即使不在哲学系学习,也可能以其他方式、非常个性化的方式进入哲学。哲学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哲学家都是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哲学的。这种进入哲学方式的个性化印证了智慧和知识的传递方式是不一样的。?

知识和智慧的第二个区别,就是知识实际上是通过记忆达到一种理解,而智慧是在理解的过程中达到一种信念的确定。在大学学习,我们在毕业之后可能不从事所学的具体专业,于是专业知识不断被削减下去。但是大学应当提供一种精神性的东西,这种精神性的东西应当是大学校园智慧最重要的内容。所以我在学校讲课的时候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即使你不在大学校园,你也可能达到硕士、博士毕业生的水平,但是你缺乏一个重要的无形的东西,这种无形的东西实际上是灵魂最重要的一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座各位在这里学了四年,毕业之后许多都忘了,但还剩下一点东西,这一点是你在大学智慧和文化价值所提供的结果。所以智慧在表述的过程中和知识在传递的效果上有着很重要的区别。?

第三点区别,知识和智慧实际上不是处在同一平台上。它很可能是矛盾的。也就是整个的生命智慧和他的技术才能很可能是成反差,很可能出现十分悬殊的反差和区别。我们这个社会有一个最大的弊病就是太愿意讲技术化,太愿意讲实证化。关注这种有形的东西的喧嚣,而不注意对无形的东西的尊重。比如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泰勒斯非常聪明,大家讥讽他之后,他也做了一批买卖,赚了很多钱。他要得出一个结论,即哲学家也不是不能赚钱。别人嘲笑他什么呢?嘲笑他经常盯着遥远的东西。有一次,他老盯着遥远的东西,最后掉到坑里。与其盯着遥远的地方还不如盯着眼前的东西。这是常识和经验的一般思维方式。但是这个社会上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古怪的人盯着遥远的东西,你怎么能够去体会人是有差异的?特别是在精神的关注力方面有这样的差异?因而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我觉得非常正确,真正的哲学家应当是一批十分古怪的人和“精神病人”。这种“精神病人”实际上是有特定的精神关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的多样化是通过这样一些人表现出来的。为理解这种智慧,我想用几个哲学家的观点来说明。什么是智慧呢?海德格尔称之为艰深的东西、精神的东西。什么是精神的东西呢?就是很多常人都无法达到但是有少数人想达到这个阶梯。海德格尔不无赞赏地说:“所谓的精神、所谓的艰深,就是一种高尚。一个人能爬到艰深精神之高峰,实际上就体现着一种高尚,显示出一种孤独的人格在追求的过程中、在思想的旅途中所付出的努力。”马克思把哲学的智慧看做是什么呢?看做是一种境界。我比较欣赏马克思“未来的世界将是哲学的世界”这句话。马克思实际上对以往的哲学都持一种批判的态度,但是为什么在理解未来的世界中把它看做是哲学的世界呢?这与理解形而上学、理解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什么是哲学呢?哲学不是困守于有形,而是起步于有形,展现于无形。换句话来讲,哲学作为一种精神观念,实际上体现了更大的自由。黑格尔曾经分类:一个对象实体的物质性越多,在这个社会等级中是越低下。什么最高尚呢?就是精神的因素、精神的分量占到足够多的时候,它应当是高尚的东西。所以它产生了一个等级排列,一方面是纯精神,另一方面是纯物质。在这一点上,他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大体一致。因而在精神上应当有一个自由,这种自由体现了一种发展的观念。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智慧的时候,我觉得是理解形而上学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重要场所,这是我想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样理解形而上学。?

第二个问题,我想讲一讲形而上学的历史命运。形而上学的历史命运实际上是形而上学发展的逻辑和它本身受到质疑的过程。如果按照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历史的逻辑来概括的话,形而上学依次表现为三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是面对客体对象、外在对象的终极解释。形而上学表现了这样一个动因,这个动因就是我们看到的事物都是暂时的,但是人的能力一定要把暂时的东西的背后这种存在揭示出来。所以第一种形而上学的存在状态表现为本体论。这个本体论,用我个人的话概括,是从现存性出发来挖掘背后不现存的东西。用海德格尔的观点可以这样概述:我们实际上每天接触的东西都是当下的在场,但是当下的在场都不确定。比如这个人肯定会离开我们,不管他能活多长,他终究是要离开我们的,因而他不是一个永久的、永恒的存在。生命背后有一个永恒的存在使当下的在场不断地涌现,因而我们要揭示最后不在场的东西,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把它看做所谓的本质。因而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要通过现象这种流动、转瞬即逝的这种对象来挖掘背后所存在的根据和本质。这是形而上学的一种解释,这种终极性的解释遇到了困难。它的困难在哪里呢?它的困难在于任何终极解释都必须通过一种具体解释才能验证。因为终极解释是一种假设,它必须通过具体经验的解释加以验证。从逻辑角度来讲,它必须通过原因分析结果,这个结果实际上是下一个结果的原因,它应当通过具体解释的追溯表现出来,而这个追溯的逻辑终端就是终极解释。那么,在这里就遇到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任何具体的解释都具有经验性,而任何具体的解释都具有暂时性,我们凭什么用暂时性、经验性这种推论所得出的具体解释来推论出一个先验性的终极解释呢?这个困难通过科学的、哲学的内在矛盾表现出来。原来几乎所有的实证知识都在哲学的怀抱,但是在每一次具体解释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从哲学的怀抱中分离出某种学科。这种学科的分离状况意味着曾经在哲学的怀抱中所有的学科一旦接触了经验、一旦涉及了具体解释,而这个具体解释又通过具体经验加以确认,它一定要同哲学分离。所以有个德国哲学家说过,科学的进步则是哲学的耻辱。科学的进展、哲学的耻辱就意味着哲学终极性的解释不能通过经验加以说明。维也纳学派、科学主义都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消解哲学的。所以哲学最早存在的状态,恰好也是它最早失去的状态。现在的哲学不再寻求终极解释,因为终极解释是不可能的,无论是休谟问题,还是其他所有学派的努力,都是从反面提供了这个问题结论。这是形而上学的第一种状态。?

形而上学的第二种状态,我把它看做是观念的二律背反。也就是说形而上学的第二种状态应当是在认识论的观念设定基础上展开的。在整个的认识过程中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我们不寻求终极解释,但我们至少应当有一个理论的推断,达到一定的限度。当这个限度不能进展的时候,我们把这个限度看做是理论的假设。因而在逻辑的推论过程中,它不想超越这个理论限度的范围,只在这个理论限度范围内来进行。换句话来讲,它在理论限制的终端要设立一种概念,设立这种概念使问题似乎加以消解。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的主体能力在本体论、终极解释失败之后表现为一种退却。这种退却的结果仍然是寻找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是观念。观念的设定就成为第二种形而上学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在康德那里表现得最为明显,近代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争论从反面也把这个问题凸现出来。

?

所以,我们在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要有个性化色彩,要有自己形成的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树立自己看问题的一种方式十分重要。哲学不能告诉你实用技术,哲学不能告诉你选择专业的时候有更高的实习或操作方法或技能,但是哲学告诉你判断这个问题的时候有没学哲学的判断所不具有的魅力。这句话还可以这样说:哲学不告诉你烤面包,但是学哲学的人在吃面包的时候与不学哲学的人在吃面包的时候,其意义和体味不同。大学四年,一般十七八岁入校,二十一二岁离开学校,四年里身体不会发生更大的变化,但是变化在哪里

ardim

形而上学在不同的语境下的意义,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指:以用超验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观或者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而非科学研究现实世界的现象及规律;另一个指的是:与辩证法对立的 ,用孤立 、静止 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形而上学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是对存在的研究。它亦被提出为是对科学以外、无形体、不可证明的事物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它是脱离实践的,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

扩展资料

形而上学被康德和黑格尔做了深刻的分析和批评后,其哲学意义不再有效,其前途被科学的前途所取代。即使是“存在”这种哲学中最大的问题也已经可以用科学解答。

哲学史表明,形而上学由于缺乏客观性和可靠性,被唯物辩证法取代已经是事实。中国哲学的反形而上学的结果也同样形成与西方哲学相同的结果。

在哲学通向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的途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终结了抽象、思辨的形而上学哲学,把现实的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出发点,把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作为哲学研究的主题,把人的解放、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追寻的价值目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形而上学

LuckySXyd

形而上学:哲学名词.是脱离感知经验,而主观臆断地去考察事物,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

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例子: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的观点就是片面静止的看事物的观点。

因为,社会主义可以搞计划经济,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还可以搞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任何事情,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就是形而上学!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FinCloud

形而上学就是“纯哲学”。那么,什么可称之为纯哲学呢?实际上,当人们问到“所有的存在者从何而来”时,哲学便已产生。当问到“作为所有存在者的最后根据的那个终极的存在者”时,人们不外乎有三种回答:一是世界、或者“物质”之类;二是上帝、或“天”;三是人的先验的“性”。但它们实质上都是先验的主体性、实体性,如黑格尔所言:“实体即是主体。”进行这种思考和工作的可称之为哲学家,而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就是追问作为所有存在者的最后根据的那个终极的存在者,亦即追问作为所有的物的“本”“体”的那个物。《易·系辞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学是关于“道”的哲学,“形而下学”是关于“器”的科学技术、伦理道德、制度安排等等。

作为哲学名词,其涵义有:⑴从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形而上学的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形而上学的思想在古代即已产生。在欧洲,流行于15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当时科学家们将自然界划分为各个部分,并从外部分门别类地加以考察.这种思想方法,由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上,就造成了当时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⑵在哲学史上,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有时也指对哲学本体论的研究.现代有的唯心主义还常用"形而上学"来指责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

metaphysics

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也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一词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初使用,原意为物理学之后。作为思维方式,它把研究宏观物体机械运动的科学,即经典力学的观点和方法无条件地加以普遍化,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

形而下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处于最低层、最末端,是原理的具体化和实际运用,是一种技术知识、应用科学;在逻辑方法上是“多元主义”,反对“一致性原则”,主张“认识论的无政府主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讲主义,“怎么都行”;在学科内容上铭刻着科学主义(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客观的,精确的,实证的和实用的,科学是人类理性的极致和骄傲,科学是最高理性,“科学之外无知识”;在学科功能上是实用主义,学以致用,“有用的就是真理”,“真理就是工具”。形而下学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工具性和功利性。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有何区别- -

《易.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就是:

在世界万物形成之前,物质还没有可见的形状,这是"形而上",即有形物质形成之前的物质,《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道"。"道"是无形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物的本质、根源和本体。因为它是一种物质,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本质物质;当本质物质、本体或"道"发展变化为万物以后,物质具有了可见的形状,这就是"形而下",即有形以后的物质,《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器"。"器"就是拥有具体形态、形体、质量和硬度的世界万物,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现实物质。"道"是"器"的根源、本质和本体,"器"是"道"的发展态。

在各种哲学理论中,对"形而上"的"道"、也就是现实物质世界形成之前的无形的本质物质世界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上学;对"形而下"的"器"、也就是现实世界形成以后的有形的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下学。

研究和论述形而上学,首先要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进行全面而又准确的认识和界定后,才能够推断本质物质的有关情况,这种学说认为物质在本质上是不变的。

????? 形而下学的理论根据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它主要是以万事万物为线索,根据物质的运动、发展和变化情况,研究和认识各种事物并解释现实问题,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变化的。

形而上学揭示了组成物质世界的本体的不变性,形而下学揭示了物质在现实世界中的变化性。总之,在这里的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哲学,它和形而下学的关系类似于今天我们政治课本上讲的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Jm-R

形而上学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是对存在的研究。它也被提出为是对科学以外、无形体、不可证明的事物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它是脱离实践的,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势必导致唯心主义,原因是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并进而夸大主观的作用。

形而上学在不同的语境下的意义,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指:以用超验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观或者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而非科学研究现实世界的现象及规律;另一个指的是:与辩证法对立的 ,用孤立 、静止 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超自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灵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等。

扩展资料

形而上学的分支

1、本体论——探究客观存在以外的、一切现象之外的所谓终极实在。比如,本体论可以研究一个任意物体在任意世界的性质会怎么样,其实都是无意义的研究。

2、古代宇宙论——探究宇宙的生成、变化,时空结构等问题。古代宇宙论早已经被现代宇宙论取代。

3、玄学——用非科学手段来臆测生命的起源、进化和本质,以及生命与宇宙、终极实在之间的关系。比如,常说的“天人合一”就属于这种探讨的范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形而上学

北境漫步

所谓“形而上学”,要搞清楚它的含义,首先要知道,这个词出自四书五经的五经之首《易经》,《易经·系辞》中有这么一段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我们看这一句“形而上者谓之道“,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就是:形而上的称之为“道”。那什么是“形而上”呢,“形而上”字面的意思就是:比“形“更高级的的事物,这个”形“就是形状,形态。就是世界上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听到的,身体触觉到的,鼻子嗅觉到的,具体的事物。象生活中的一切东西,道路、楼房、汽车,包括人的肉体,都是”形“。形而上学,就是:关于比“形”更高级的事物的学问。

由上面的解读,我们知道了,“形而上学”这个词汇,“学”是主语,“形而上”是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主语“学”的。就如同“数学”这个词汇,“数”字是定语,“学”字是主语,“数学”就是关于“数”的学问。那么“形而上学”是一种怎样的学问呢?这里我仍要引用《易经·系辞》中的这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上学,就是关于“道”的学问。我们打破砂锅问到底,什么是“道”?这个学问就大了,从辞源角度来说,比如我们常说的“知道”,就像张学友《等到花儿也谢了》中的歌词,“你知不知道,我等到花儿也谢了”,就是这个“知道”,这是个多么常见的词,天天挂在嘴边上,但就是这个简单的词,含义是很深的,“知道”,知是“知识”、“知晓”、“理解”的意思,“道”就是上面我们说的那个“道”。

汉字词是不断发展的,存在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

这个问题我会逐步完善,如果看到答案不完整,见谅。

真颛

形而上学就是“纯哲学”。那么,什么可称之为纯哲学呢?实际上,当人们问到“所有的存在者从何而来”时,哲学便已产生。当问到“作为所有存在者的最后根据的那个终极的存在者”时,人们不外乎有三种回答:一是世界、或者“物质”之类;二是上帝、或“天”;三是人的先验的“性”。但它们实质上都是先验的主体性、实体性,如黑格尔所言:“实体即是主体。”进行这种思考和工作的可称之为哲学家,而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就是追问作为所有存在者的最后根据的那个终极的存在者,亦即追问作为所有的物的“本”“体”的那个物。《易·系辞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学是关于“道”的哲学,“形而下学”是关于“器”的科学技术、伦理道德、制度安排等等。

作为哲学名词,其涵义有:⑴从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形而上学的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形而上学的思想在古代即已产生。在欧洲,流行于15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当时科学家们将自然界划分为各个部分,并从外部分门别类地加以考察.这种思想方法,由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上,就造成了当时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⑵在哲学史上,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有时也指对哲学本体论的研究.现代有的唯心主义还常用"形而上学"来指责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

metaphysics

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也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一词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初使用,原意为物理学之后。作为思维方式,它把研究宏观物体机械运动的科学,即经典力学的观点和方法无条件地加以普遍化,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

形而下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处于最低层、最末端,是原理的具体化和实际运用,是一种技术知识、应用科学;在逻辑方法上是“多元主义”,反对“一致性原则”,主张“认识论的无政府主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讲主义,“怎么都行”;在学科内容上铭刻着科学主义(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客观的,精确的,实证的和实用的,科学是人类理性的极致和骄傲,科学是最高理性,“科学之外无知识”;在学科功能上是实用主义,学以致用,“有用的就是真理”,“真理就是工具”。形而下学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工具性和功利性。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有何区别- -

《易.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就是:

在世界万物形成之前,物质还没有可见的形状,这是"形而上",即有形物质形成之前的物质,《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道"。"道"是无形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物的本质、根源和本体。因为它是一种物质,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本质物质;当本质物质、本体或"道"发展变化为万物以后,物质具有了可见的形状,这就是"形而下",即有形以后的物质,《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器"。"器"就是拥有具体形态、形体、质量和硬度的世界万物,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现实物质。"道"是"器"的根源、本质和本体,"器"是"道"的发展态。

在各种哲学理论中,对"形而上"的"道"、也就是现实物质世界形成之前的无形的本质物质世界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上学;对"形而下"的"器"、也就是现实世界形成以后的有形的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下学。

研究和论述形而上学,首先要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进行全面而又准确的认识和界定后,才能够推断本质物质的有关情况,这种学说认为物质在本质上是不变的。

????? 形而下学的理论根据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它主要是以万事万物为线索,根据物质的运动、发展和变化情况,研究和认识各种事物并解释现实问题,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变化的。

形而上学揭示了组成物质世界的本体的不变性,形而下学揭示了物质在现实世界中的变化性。总之,在这里的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哲学,它和形而下学的关系类似于今天我们政治课本上讲的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对形而上学概念的学习,基本了解了它的指向。普遍以为,形而上学是一个贬义词,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因为我国奉行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而马克思也是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吸取的辩证法,所以,对形而上学的解释也继承了黑格尔的意见,也就是静止的、孤立的看待事物的一种方法论。这是所有教科书上的通用解释,这也是黑格尔的解释,是从辩证法的对立面做出的解释。黑格尔为了说明辩证法的发展性质,于是将形而上学拿出来作为对立概念加以驳斥和批判。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黑格尔为什么要将“形而上学”这个词拿出来作为辩证法的反向概念呢?或者说,“形而上学”为什么会是“静止的、孤立的看待事物”这样的概念呢?这叫要从“形而上学”这个词的起源说起了。

“形而上学”是中译文,这个词的原文是“ta meta ta Physica”,意思是“在物理学之后”。因为这个词是亚历士多德的一本书的名字,是在他写完《物理学》之后的著作,meta表示“在……之后”,所以,“形而上学”的最初的意思是“在物理学之后”也就是“后物理学”。因为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实在的,具体的,是有形的实体,也就是“形”,而在“形”之上的,就是抽象的东西,是脱离实体的意识方面的范畴。所以,“形而上学”就是脱离实物而学问。那么,抽象的,脱离实物的学问,只有一个,那就是“哲学”。所以,“形而上学”最原始的本意就是“哲学”。当然,还有另一种解释,就是说,形而上学是研究世界本原的学问,简称本体论。所以,当时的“哲学”这个概念也就是本体论的意思,也就是研究世界本原的学问。那么,为什么“形而上学”表示静止的、孤立的看待事物的方法论呢?因为形而上学产生于物理学之后,当时的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和星体的学问,所以,以物理学也就是自然为基础产生的形而上学是以单个物质个体为研究对象,还谈不上什么联系和发展,自然也就衍生成了“静止的、孤立的”方法论了。

然而,只仅仅是形而上学概念的由来而已,并且,随着当今物理学的发展,形而上学这个词已经不再与物理学有多少联系了。它更多的表示在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概念中了。我们知道,形而上学的观念来源于古典物理学的局限性,那么,为什么现代的人在学习更多知识之后,还会有形而上学的倾向呢?或者说,为什么人类在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形而上学较辩证法更容易形成呢?

CarieVinne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马克思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 ,用孤立 、静止 、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研究超自然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Chen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康康map

  所谓形而上学,在哲学史上有两种含义:

  1、哲学中探究宇宙本体或本源的的哲学理论体系,即本体论。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在主要西方语言中其形式都很相似,如英语的“metaphysics”、法语中的“la metaphysique”、德语中的“die Metaphysik”、意大利语中的“la metafisica”等。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而亚里士多德可能称做“第一原理”、“哲学”。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笛卡尔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2、与辩证法相对的哲学世界观或方法论。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而探究本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也叫玄学。

形而上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形:具体的,能看到的东西以及能够感知的东西。哲学上的形而上是指:超越感性的理性思维,是一种脱离实体的纯粹理性思维。可以说:主观的抽象思维都叫形而上。
2023-07-16 09:53:291

什么叫 形而上

。形而上楼下一层说的对。叔本华、尼采等 所做的 对传统的 形而上哲学的批判属于后现代
2023-07-16 09:53:456

啥是形而上,啥是形而下,啥又是形而上学?

形而上是哲学 形而下是自然科学
2023-07-16 09:54:156

为何叫做“形而上学”

任何永恒的概念都是形而上的感念
2023-07-16 09:54:356

政治哲学中“形而上学”什么意思?求解义。

用静止,孤立,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刚从高考走过来的人的记忆。。高考复习是这么讲的。。不够具体,但求理解)
2023-07-16 09:54:543

什么叫做行而上、行而下?

真羡慕ylxyhz这位五级经理啊,有如此好的政治老师,要是人文学科的老师都是这样的,那就好了!
2023-07-16 09:55:163

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师此器 是什么意识? 求详解~~谢谢了~~

这是哲学范畴的问题。所谓形而上,就是一个人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当成是什么,就认为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比如晚上听见风声,认为是鬼经过,所以他认为世界上有鬼,这就叫形而上,是抽象的。形而下与此相反,是具体的东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形而上的人,什么都看不到(也就是这个东西无形无影),也认为是这个道理。形而下的人,有实际的东西存在(情绪、情感、样子、容貌、外形),从这些里面学到(师)、了解事物的本质。大概这么个意思,古汉语,特别是这种话,不好详细翻译,供参考。
2023-07-16 09:55:241

形而上学和形而上有关系么???

有某种存在形式上的基础性相似之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经典基础;形而上则是道德的基础。它们都具有规律的普遍性,但是表现的性质、范畴、深度有所不同。
2023-07-16 09:55:335

“形而上”中的“而”表示什么意思?

没有意义的,只是文言文中的语气词
2023-07-16 09:55:483

什么叫“形而上”?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2023-07-16 09:55:598

形而上与什么相对?

绝大部分中国学者对“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都没有搞清楚,索性就是干脆不搞清楚,j就是囫囵吞枣的照搬原文“形而上”“形而下”。实际上,古代华文是一音一字一词一意对应的表达法则,单字词语是神洲华语的语文根基,现代华语是在单字词语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双字词与单字词为主,以多字词语为补充的表达规则。不搞清楚这个语言问题,上面的现代理解就无法转换为现代语言。通读原文可知,“形”是天然变易产生的存态或物态,“器”是人心变易——人心认知天物本原后法道以改易天物产生的物态——人造物态。先不解释这句话,而是先看道家的思想:没有施加人力的变易,即天然变易叫天易;天易生成形物的变易有同定性的法则程式,就是老子所说的“天道”。施加人类力量形成的变易过程叫“人易”,也是文化的本质。而人能够“易”不是像动物一样依靠体力与固定模式,而是依靠脑心的变易思惟生理机能——灵思本性——人的第一本性。人利用灵思本性认识天易事物的变易存态本原,再仿照天易的同定性法则——天道,改易天物或设创事物,就是人类的“法道”;人认知天然变易生成形物的本原天道,再效法天道或受到启发而改易“天易”形物,产生的物态——人造器物,就是人类高于动物之根本所在。再回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基准是“形”即天易物态。这里的“上”与“下”不是位置高低,而是“变易”的层次性高低或者顺序前后或先后,这里就是在“天然变易产生的形物”这个过程的前后或先后。“而”在这里是“之”,表示偏正关系“的”,不是连词;“者”是代词,表示“某某的存在”;“之”是代词,意识是“它”;“谓”就是“称”“叫做”的意思。因此,这就话的意思就是:在天然变易形物生存前的存在(即同定性的规则程序),称它为“道”;在天然变易形物之后(法道改易)形成的存在,就是“器”。“器”是人类认知天易道法而法道改易思创的物态,即人造物态,引申为人造器具、工具,再引申泛指物态、形物(不分天易人易)。所以,天易变易生成形物的同定性规则程序,就是“道”即老子说的“天道”;引申为同定性规则程序即普遍规律或通贯规则(大道、贯道、通理)、规则、法术,再引申为方法、学术、策谋等。古代人把道看成先天存在,具有主观主义色彩,但是认识到“道”是天然变易的客观规律,是远古认知最伟大、最深弘的认知。
2023-07-16 09:56:251

什么叫“形而上”?

那是"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相对于唯物论的一种辩证法
2023-07-16 09:56:482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学是指哲学中探究宇宙万物根本原理的那一部分,在中国,也称作玄学,它和我们通常说的孤立、静止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两个不同的东西。马克思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固定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以及点动的相对趋势,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有似于物理学中的矢量(位移)。由于反感教条主义的只讲形式,不究实质,黑格尔把形而上学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因此形而上学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远不变的。马克思沿用了黑格尔的这种定义。
2023-07-16 09:56:5912

什么是形而上学

哲学用语
2023-07-16 09:57:526

什么叫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这几个字原本来自中国,而我们习惯上也给西方的类似的思维套上这个名字,形而上学原本并不带有贬义,仅仅是反应了一个人类特殊时期的思维形式和存在的写照。西方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专指那些晦涩难懂又抽象的问题,包括数学、纯理性追求、对最高精神或真理的追逐等等,加上一些特殊神话教义的影响,就逐渐诞生了一些非常抽象的理念,人们这些早期的原始性的简单抽象思维叫做形而上的学问,形而上就是高于具体形体形象的东西。事实上人类后来的很多知识都是缘于这些形而上的奠基。相比之下中国的形而上也基本经历了一个类似于西方的形而上的时代,从早期的易经智慧,到老子,很多思想都类似于西方的形而上,不过,在中国我们通常把魏晋时代的玄学称为形而上学,这时的玄学开始重视哲理,重视理念,传统的易经和老庄智慧得到哲理的提升,真正的哲学智慧开始被追究起来,经验层次下降一格,类似于一般意义上的抽象探索,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的哲学比较早熟,在西方形而上是根基,而中国似乎有趣就在于,形而上晚于经验,西方很有点哲学孕育科学的思维,而中国正好相反,早期的依赖经验,像科学,而中期后的才越发的像西方的传统哲学。这或许和中国早期这个大农业国对于经验的渴望直接相关。西方后来的科学诞生直接推动了西方的资本世界的发展,而中国那种追求哲理的漫无边际的农业遐想一直延续到近代,在经历了被动和列强的藐视之后才大醉方省的思索图存之路,不过,在我看来,即使是今天,那些追求奴隶嘴脸似的屈躬卑膝者也大有人在,她们还在整天的玩弄占卜算卦,把自己打扮成一副五千年前巫师的模样,也不知道是真奴隶还是装奴隶
2023-07-16 09:58:081

什么叫形而上的人?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2023-07-16 09:58:193

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区别是什么?

1、意思不同。所谓“形而上”是指具体的物质、物体的形态之上,高度抽象、总体概括的内容,所以有“形而上者谓之道”的说法。即“形而上”是脱离了具体物体形象,看不见、摸不到的认知、思想、精神、道理、理论等意识形态和规律法则。“形而下”则指具体的、客观的物质分类,依如生物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之下,各种客观物体分类之下的非常具体的有形态、形状的具体东西,所以有“形而下者谓之器”。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那么,“形而下”可以包括具体的时间、空间、环境(场合)、人、事、物的个体。2、不同的研究对象。形而上学是对科学无法证明的事物的研究,即没有身体,不能被看见或触摸。对物理的研究是客观的、物理的和事物的。3、不同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态思维来观察和分析事物。物理学习是指用客观的、能动的、辩证的思维来观察和分析事物。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形而上;百度百科-形而下
2023-07-16 10:00:021

什么叫形而上和形而下?

你连这都不知道,我知道,但是不是给你说,因为你这种对于别人的依赖会害了自己的,
2023-07-16 10:00:226

什么叫形而上学

1、"形而上"是一个哲学名词,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 对称。2、"形而上"用来说明“道” (形而上)与 “器”(形而下) 的关系,即本源、本体和器物、现象的关系。3、“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 “形”而下之“器”,“器”在“地”上,而“器”再“上”面是“道”,因此,所谓“形而上”的具体意思是指“道”。中国人很重视这个“道”,认为它是起主导作用的,它支配着“地”上的一切“形”、“器”、“象”。
2023-07-16 10:00:561

什么叫形而上学?

1、"形而上"是一个哲学名词,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 对称。2、"形而上"用来说明“道” (形而上)与 “器”(形而下) 的关系,即本源、本体和器物、现象的关系。3、“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 “形”而下之“器”,“器”在“地”上,而“器”再“上”面是“道”,因此,所谓“形而上”的具体意思是指“道”。中国人很重视这个“道”,认为它是起主导作用的,它支配着“地”上的一切“形”、“器”、“象”。扩展资料:1、按道家学说,形而上者是超越了一切世间存在,包括精神思想意识这些存在的。道是一切的本源所在,而人的思想意识精神是由道而生的、不永恒的存在,故万万不可认为形而上就是精神方面的抽象思维。2、人的精神思想意识,均属于形而下的“器”,甚至于人建模创造的包括时间、空间在内的一切概念,也只是接近真理而并非真理,是形而下的“器”,我们所能说所能想的,均不离“器”的范畴,”道“是说不出想不出的,说出想出即变质离道远矣。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形而上
2023-07-16 10:01:161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有什么区别?分别是什么内涵?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有何区别- -《易.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就是:在世界万物形成之前,物质还没有可见的形状,这是"形而上",即有形物质形成之前的物质,《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道"。"道"是无形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物的本质、根源和本体。因为它是一种物质,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本质物质;当本质物质、本体或"道"发展变化为万物以后,物质具有了可见的形状,这就是"形而下",即有形以后的物质,《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器"。"器"就是拥有具体形态、形体、质量和硬度的世界万物,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现实物质。"道"是"器"的根源、本质和本体,"器"是"道"的发展态。 在各种哲学理论中,对"形而上"的"道"、也就是现实物质世界形成之前的无形的本质物质世界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上学;对"形而下"的"器"、也就是现实世界形成以后的有形的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下学。 研究和论述形而上学,首先要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进行全面而又准确的认识和界定后,才能够推断本质物质的有关情况,这种学说认为物质在本质上是不变的。 形而下学的理论根据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它主要是以万事万物为线索,根据物质的运动、发展和变化情况,研究和认识各种事物并解释现实问题,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变化的。 形而上学揭示了组成物质世界的本体的不变性,形而下学揭示了物质在现实世界中的变化性。总之,在这里的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哲学,它和形而下学的关系类似于今天我们政治课本上讲的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023-07-16 10:02:024

"形而上者谓之气,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意思

《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通常的理解是,大道无形,故旧形而上,器用之物为有形,是为形而下。“形而上学”一词与传统用法中的玄学、理学大体相通,现在则通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哲学或人文学科,“形而下学”则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科学,近代中国学人将西文metaphysics翻译为“形而上学”,在学术上精细的理解和分析一直纷争无定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易传》中“道”的意义是多样的,把它统一到一起就是“三才之道”即天道、地道、人道。《易传》中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三才之道”的合一。中国古典哲学谈“天人合一”是先讲统一,后讲对立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易传·系辞》),前些天,我提到“道”字说中国古典哲学无论是儒道释三家,他们所说的“道”归根到底是一样的,都是天地人等万物如何生成,在运行规律上有分歧,这也是为什么成为不同派别的主要原因。儒家认为这个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道在于天,这个天我认为有自然之天和主宰之天两种,儒家主要讲主宰之天。有些把这个天神化,有些认为是理,认为是心,认为是气等等。它的统一部分就是道是可知的,可以感悟到的。 《易传》说:“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系辞》)有一定的形状才叫器。在这个问题上,《易传》认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系辞》)象与形是相互对待的。张载认为“象”也是形而上的,“气化”就是道;程颐、朱熹则认为“象”是形而下的,与“器”同类。其实,“象”也是有分类的,“在天成象”,这个象和器一样都是“道”的具体形态而已。我前面说“道”也有分类。朱熹认为天地一理,万物中又各自有各自的理是有道理的。这个象也一样,有微观可见的,也有宏观的可与“道”混淆的。“器”是“象”在人可见的物质的具体形态。 那么,为什么说“形而上”与“形而下”呢?我前些天便开始思考这个“形”字。“形”不能简单的解释为“形状”,从这句话的意义上来讲,一是“道”与“器”的分界,二是接近“器”。这个“形”按我的理解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那么“器”也是物质的具体形态,怎样分哪?我认为“形”只是具体形态中的初步,比如我们说的原意;器就是引申义了。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认识的还不够确切,我以后还会进一步研究的。 孔颖达《周易注疏》提出“形由道而立”,“先道后形”。先秦所谓上下,有时间先后的意思,另外也有高卑之义。孔《疏》中说的“形由道而立”,我是认同的。但“先道后形”我不这样认为,张岱年先生说“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肯定‘道"是高于‘器"的”。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道与器的先后,我认为不存在时间先后,而存在逻辑上的先后,有道无物和无道有物都是不存在的。 “道”与“器”不是独立的,而是有联系的,谈到“道器问题”就不能不说到“道”与“器”的转化。张载在谈易变思想时,说到三个方面,即动静、变化、神理。这个“道器”的转化,可以从动静、变化两个方面来说明一二。《易传》曰:“一阴一阳谓之道。”动与静是相互对待的,没有动就没有静,宋明理学家认为“静”是主要的,动是从属于“静”的。张载认为“动”与“静”如闭门与开门一样,“阖户,静密也;辟户,动达也。”(《正蒙·大易篇》)动静又是统一的,这个好理解,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张载的易变思想中还有一个内容就是“动静”的法则,理学家认为“静”的主要性。动静法则中有辨证思想,中国古典哲学中也认同对立统一,但统一是第一位的,理学家的这种认识,与此是一致的。为什么说动静与道器转化有关系哪?因为动静引起变化,变化与道器有很直接的关系。一定数量的“器”的变化可以引起“道”的质变,动静变化可以使事物随之变化。朱熹格物致知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与之一致。“道”的动静变化必然引起“器”的变化,而人们通过“器”来认识“道”也是通过变化来得到的。 “道器问题”是儒家一个重要的命题。宇宙论和人性论钩铸了儒家学说的两大支柱,其中的天人关系、利义关系、知行关系、体用关系、道器关系等又像经线一样贯穿其中。“道器问题”很关键的是讲求实践精神,朱熹提出了“博学—积累—贯通—推类”的格物致知模式,博学为积累做了准备,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贯通而得到一普遍原理,用得到的这个普遍原理推类就可以知道那些未知的事物之理。经过这样一个步骤就可以达到格物致知。朱熹提倡的先知后行在这里很明显的显示出来了。 这无非就是通过学习实践、行为实践来做到从道向器,从器向道的转化。儒家在体用关系上讲隐微的本质与显露的现象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和表示不变的统一的大道与变动的多样的功能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2023-07-16 10:02:381

“形而上者谓之理,形而下者谓之器”到底形而上学是什么东西?

就是哲学
2023-07-16 10:02:472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为之物,形而下为之器,上是意识形态法律,法规,下就是实体,高楼大厦 形而上出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体.形而上是指思维的和宏观的范畴,这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也是Metaphysical的中文翻译:不存在于时间、空间的现象,自身即是超自然的存在,以理性的思维,或是与生俱来的第六感才能感觉到的究极之物.1.一种超出具体科学的纯学术研究,含义基本可以等同为哲学,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很多代的弟子整理他的学说,发现有一些学说无法归入具体的科学中,于是他生造了一个词,来表示这种学问,我国的一个翻译家发现不好翻,在翻阅古籍的时候,发现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于是把这个词翻为形而上学.也成为玄学.2.纯学术的研究容易流为教条主义的说教,黑格尔把形而上学做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因此这个词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是贬义的.3.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更变,且原因不在内部而在事务外部.形而上学的另外一个意思是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4.马克思哲学也是对其进行强烈批判.形而下就是辨证(就是用全面 发展 运动)的看问题,是科学的世界观.形而上指片面 静止的看问题 .只讲形式和表面,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下则相反.形而上:从现实到理论,形而下:从理论到现实 形而上学,哲学术语,表示一种看待事物的方法,它把事物看成是静止的,片面地,非矛盾的,又分为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形而上学,与之对应的是辩证法,它把事物看成是联系的 发展的 运动的,也分为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和“形而上学”不一样,“形而上”这个词是出自于《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指物质之外的东西,就是意识.“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学科,按希腊语原意解释为“物理学之后”,是在对现实存在的物的本质和规律研究以外的对世界本原的思考.我国学者取“形而上”为之命名.形而上主要有两种意思:1.就是柏拉图的一本著作的中文译名,叫做《形而上学》,这个译名的来源是来源于《易经》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就是在物质之上的,抽象的东西,而这个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就是研究的这种抽象事物的方法和学问 2.就是马克思主义中的形而上学,这个是个贬义的用法,主要来源于黑格尔对于形而上学的定义,也就是孤立、静止、片面的,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相对立,由于马克思受黑格尔的影响很大,所以也沿用了黑格尔关于形而上学的定义.
2023-07-16 10:03:061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的形而上学啥意思

形而上 就是与辨证法相对的 不用发展的 矛盾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023-07-16 10:03:165

什么是形而上学?

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哲学这个词是外国传来的,大约百年历史。在没有这个词之前,我们汉语把西方哲学称为形而上学。民国以前还是这样的,电视剧里清朝皇宫戏不是有个西洋人么,教皇帝贝勒学数学,那时叫算学。
2023-07-16 10:03:315

“行而上”和“行而下”蕴含着什么意思?

行而上,指的是行的人就上位,有能力的人上位。行而下,指的是有能力的人反而被打压,处于下位,类似劣币驱逐良币。
2023-07-16 10:04:051

什么叫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95423.html
2023-07-16 10:04:253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2023-07-16 10:04:351

哲学问题五十四:从爱人宏观哲学思想理论中,我们怎样理解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区别?

这个哲学问题,中国与世界没有办法接轨。黑格尔盗取了【易经】中太极生两仪(后又被马克思窃取改为【一分为二】)。西方哲学家生生伪造出中国哲学是形而上学哲学,并主观主义的论证起来。日本亦有随声符合者,而【易经】发祥地中国正值一片混乱无人顾及。中国人自己后来也蒙了。无法说清。数百年来,中国哲学家们一直试图揭开这个谜。又因【易经】牵扯【卦象】被打入【封建迷信】的冷宫。中国易经的【形而上谓之道】,用现代语言解释:决定表面现象变化是,受表面现象之上的【客观规律】支配。换做最简汉语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国易经的【形而下谓之器】,用现代语言解释:改变表面现象是【器】(既:办法、措施、手段)】。是工匠手中的工具器物。只能简单粗略应付,本人无陈景润先生之命运。
2023-07-16 10:04:454

怎么理解“形而上学”?与之相对的是什么?

与之对应的是唯物辩证法 下面是解释: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2023-07-16 10:05:031

新词,?什么是形而上和形而下?

周易上好象有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指无形的 东西,器是指有形的东西。 近现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之所以在欧洲地区,在思想学术这个原由或层面上(来看),在于欧洲成功地实现了学问、学术的“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离;这种分离按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的说法大约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即欧洲的地中海地区走出“中世纪”的时期。恩格斯说早期的科学是“深深地禁锢在神学之中”[3]的,此一如欧洲近代的大学大多是从教会学校发展、衍变而来的一样;而学问、学术上“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离,也恰恰就是西洋“形而上”性质的“宗教神学”与“形而下”性质的“理性科学”的分离。“文艺复兴”时期,尤“文艺复兴”之后,关于世界整体的认知体系与关于世界物具体认识的学科门类,从此逐步分离开来并逐渐获得了展开:一个干脆还原给了宗教或神学,一个则给予了近现代科学,形而上与形而下、世界之观与物理之识、情感与理性、模糊与清晰、神秘与实证,从中世纪走了出来……恩格斯说:“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尽管个别的相互对立的见解的争论一直拖延到现在……但是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而且得到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说是与从其出发点起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4]——中西方思想学术的“剪刀差”,亦从此展开来了(当然16世纪中西展开的“剪刀差”是多方面的)……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对象化、具体化,是学问“深入”的必由之路。当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种学术,一种思想,还依恋与停留在“天人不分”的模糊性或模态性的于宇宙、世界之认知上,还停留在“天人不分”的于宇宙、世界的综括性的认识兴趣与叙述体式上,那么,它就没有走出古典文明的时代,没有走出古典学术的时代,也即没有走上近现代的学术之路。——追求对宇宙、世界包罗性或综括性的整体认识(形上),或是古典文明、古典学术的最大特征与古典时代的思想家的最高追求;当认知的起点与终点尚未从整体宇宙观、世界观里分离出来而付诸于具体或具象或具识时(从具体“物事”出发来现象观测与理论演绎,而不从整体“世界”出发来思想观照和理论演绎),那么,近现代实证式的分门别类之“科学”是一定不会产生的。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的学术不断将哲学从神学中分离出来,又将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不再执迷于“坚持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5](中国并没有神学,而科学则一直服从于易道哲学)。所以,恩格斯明确指出:“因此,精确的自然研究只是亚历山大时期的希腊人那里才开始,而后来在中世纪由阿拉伯人继续发展下去;可是真正的自然科学只是从十五世纪下半叶才开始,从这时起它就获得了日益迅速的进展。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各种自然过程和自然对象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6] 爱因斯坦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7]近代科学的形下性与实证性是近代科学的根本特征,这一点在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8]的培根(1561-1626)的看法里,体现得就最为明显或系统。因为在培根看来,只有出于感觉与经验的知识才是可靠的,感觉与经验这可实证的东西才是一切知识的泉源。恩格斯说:“按照他的学说……科学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是用理性的研究方法去整理感官所提供的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形式。”[9]也就是说,近代的科学都是以经验、实验、实证为基础,观察与实验的实证法是它的主要研究方法,乃至近代以来的所谓“哲学”其实也是靠可推理或可实证的自然哲学来发展的,恩格斯评价培根时谓之:“在他看来,自然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物理学是自然哲学的最主要的部分。”[10]“哲学”尚且如此(科学化),近代所谓“科学”的形而下性,也就可想而知了,亚·沃尔夫谓之“在近代之初,科学还没有与哲学分离……近代科学先驱者们的数学和实验倾向,不可避免地导致分化成精密科学即实验验证的科学和纯思辩的哲学”[11]。然而,恰恰是中华学术、学问,15、16世纪并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离(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是严重的“科学化”,近代之前的中国科学则是严重的“哲学化”,如天文学和医药学等),16世纪以来直至19世纪乃至20世纪初,都还一直徘徊在古典文明的时代,乃至明末以来经史方面朴学的实证精神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与传承。
2023-07-16 10:05:583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为之物,形而下为之器,上是意识形态法律,法规,下就是实体,高楼大厦 形而上出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体.形而上是指思维的和宏观的范畴,这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也是Metaphysical的中文翻译:不存在于时间、空间的现象,自身即是超自然的存在,以理性的思维,或是与生俱来的第六感才能感觉到的究极之物.1.一种超出具体科学的纯学术研究,含义基本可以等同为哲学,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很多代的弟子整理他的学说,发现有一些学说无法归入具体的科学中,于是他生造了一个词,来表示这种学问,我国的一个翻译家发现不好翻,在翻阅古籍的时候,发现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于是把这个词翻为形而上学.也成为玄学.2.纯学术的研究容易流为教条主义的说教,黑格尔把形而上学做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因此这个词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是贬义的.3.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更变,且原因不在内部而在事务外部.形而上学的另外一个意思是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4.马克思哲学也是对其进行强烈批判.形而下就是辨证(就是用全面 发展 运动)的看问题,是科学的世界观.形而上指片面 静止的看问题 .只讲形式和表面,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下则相反.形而上:从现实到理论,形而下:从理论到现实 形而上学,哲学术语,表示一种看待事物的方法,它把事物看成是静止的,片面地,非矛盾的,又分为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形而上学,与之对应的是辩证法,它把事物看成是联系的 发展的 运动的,也分为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和“形而上学”不一样,“形而上”这个词是出自于《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指物质之外的东西,就是意识.“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学科,按希腊语原意解释为“物理学之后”,是在对现实存在的物的本质和规律研究以外的对世界本原的思考.我国学者取“形而上”为之命名.形而上主要有两种意思:1.就是柏拉图的一本著作的中文译名,叫做《形而上学》,这个译名的来源是来源于《易经》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就是在物质之上的,抽象的东西,而这个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就是研究的这种抽象事物的方法和学问 2.就是马克思主义中的形而上学,这个是个贬义的用法,主要来源于黑格尔对于形而上学的定义,也就是孤立、静止、片面的,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相对立,由于马克思受黑格尔的影响很大,所以也沿用了黑格尔关于形而上学的定义.
2023-07-16 10:06:091

如何理解“形而上学”的字面含义,或者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谢谢!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对子. 辩证是指用发展的、变化的、矛盾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发展。与之相反的,当然就是用静止的、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发展。 形而上学就是这个意思。
2023-07-16 10:06:282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者谓之道】道,抽象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道路有宽度之规、坡度之律。【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有形的存在,大器者,名也,即文字文理真理公理,是道之载体。形而上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 对称。用来说明“道” (形而上)与 “器”(形而下) 的关系,即法则、规律、道理和器物的关系。【哲学范畴】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宏观范畴,用抽象(理性)思维,形而上者道理,起于学,行于理,止于道,故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是物质方面的微观范畴,用具体(感性)思维,形而下者器物,起于教,行于法,止于术,故有形而下者谓之器。
2023-07-16 10:06:393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通常的理解是,大道无形,故旧形而上,器用之物为有形,是为形而下。“形而上学”一词与传统用法中的玄学、理学大体相通,现在则通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哲学或人文学科;“形而下学”则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科学,近代中国学人将西文metaphysics翻译为“形而上学”,在学术上精细的理解和分析一直纷争无定论。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易传》中“道”的意义是多样的,把它统一到一起就是“三才之道”即天道、地道、人道。《易传》中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三才之道”的合一。中国古典哲学谈“天人合一”是先讲统一,后讲对立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易传·系辞》)。
2023-07-16 10:07:005

政治上说的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呢?

唯心主义
2023-07-16 10:07:222

什么是形而上学,举例说明

级别:学者2005年8月16日1,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2,上述解释在一般辞典、书本里都能找到。很多人感到迷惑不解的根本原因不是找不到对行而上学的解释,而是不明白为什么要叫“形而上学”这么一个古怪名字?为什么不叫“学下而行”或者“下学行而”或者别的什么?因此我们必须解释“行而上学”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3,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写过一本书叫“physics”,这个词现在翻译为“物理学”,古代中国刚接触西方文化的时候把它翻译为“形学”,意思是“关于物体(形)的科学”。后来亚里斯多德把他的一些思想写成一本书,叫“metaphysics”,意思是“物理学之后(或之上)的科学”。当时中国译为“形而上学”,意思是“形学之上的科学”。这本“形而上学”的哲学观点就是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因此后来就用“形而上学”这个词来表示孤立、静止、片面的哲学观点。4,例如:刻舟求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023-07-16 10:07:432

通俗易懂的解释"形而上" "形而下"还有"形而上学"

《易.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就是:在世界万物形成之前,物质还没有可见的形状,这是"形而上",即有形物质形成之前的物质,《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道"。"道"是无形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物的本质、根源和本体。因为它是一种物质,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本质物质;当本质物质、本体或"道"发展变化为万物以后,物质具有了可见的形状,这就是"形而下",即有形以后的物质,《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器"。"器"就是拥有具体形态、形体、质量和硬度的世界万物,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现实物质。"道"是"器"的根源、本质和本体,"器"是"道"的发展态。在各种哲学理论中,对"形而上"的"道"、也就是现实物质世界形成之前的无形的本质物质世界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上学;对"形而下"的"器"、也就是现实世界形成以后的有形的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下学。研究和论述形而上学,首先要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进行全面而又准确的认识和界定后,才能够推断本质物质的有关情况,这种学说认为物质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形而下学的理论根据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它主要是以万事万物为线索,根据物质的运动、发展和变化情况,研究和认识各种事物并解释现实问题,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变化的。形而上学揭示了组成物质世界的本体的不变性,形而下学揭示了物质在现实世界中的变化性。总之,在这里的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哲学,它和形而下学的关系类似于今天我们政治课本上讲的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023-07-16 10:07:531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啊?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2023-07-16 10:08:049

形而上的人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在主要西方语言中其形式都很相似,如英语的“metaphysics”、法语中的“la metaphysic”、德语中的“die Metaphysik”、意大利语中的“la metafisica”等。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分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分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既在字面意义上相近,在实际意义上也很符合,属于经典的翻译。
2023-07-16 10:08:571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2023-07-16 10:09:083

形而上形而下怎么解读?

百度百科上的解释已经很明了。把无形的抽象的称为形而上,有形具体的称为形而下。1、要更加透彻地解释,关键在于形、者、之的解释。如果形解释成为形容,描述的意思,者指描述事物的人,之指的事物,那么意思可以理解为:往上讲事物的原理,往下讲事物的作用。2、若形解释为品格格调,意思则是格调高上的人讲究方式,格调低下的人讲究用处。因为形上之间有而字,包含承前启后的意义,有相形而分上下的意思。3、如果谓是称为的意思,那么者就不是指的描述事物的人,而是形而上或者形而下的主语助词,就要通过对比道与器的内涵,相对确定涵义。即将两个概念并列确定各自的内涵与外延。道之于器是方法,器之于道是功用,例如说得道与否,是指是否找到了成功的方法。说成不成器,是指有没有用的意思。因此形,就是现实情形、行为模式、形式的、显示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可以是,约束现实情形的概念形式上叫做规律,落实下来叫做生效。
2023-07-16 10:09:251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词语定义】形而上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对称。用来说明“道”(形而上)与 “器”(形而下) 的关系,即法则、规律、道理和器物的关系。形而上者谓之道,(道,抽象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道路有宽度之规、坡度之律。)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有形的存在,大器者,名也,即文字文理真理公理,是道之载体。)注:这里的“上与下”,指抽象的相对位置。道为上界,统领约束下界作为器的自然万物。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可道,可道之道非“常道”,可名之名非“常名”。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真正的道,可以说出来的名不是真正的名。(大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哲学范畴】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宏观范畴,用抽象(理性)思维,形而上者道理,起于学,行于理,止于道,故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是物质方面的微观范畴,用具体(感性)思维,形而下者器物,起于教,行于法,止于术,故有形而下者谓之器。
2023-07-16 10:09:373

《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说简单点,行而上是指虚空的、精神的,行而下是指具体的、物质的我们传统文化是宣扬行而上,因为孔孟老庄都是大思想家,中国文化一向主张修身养性,注重精神上的修炼,不鼓励物质上的最求。而现在的社会是主张行而下,比如最求金钱、名誉、地位等“形而上”也作“自上而下”,常用来指从抽象到具体的、以思辨方式为主的研究思路,如黑格尔等。ue5e5ue5e5“形而下”也作“自下而上”,常用来指从具体到抽象的、以实证分析为主的研究思路,如德国实验美学代表人物费希纳等。亚里士多德身前在吕克昂学院讲课,去世后该学院的第11代继承人安德罗尼柯整理亚里士多德的旧稿与讲义,编纂了当时所能收集到的全部遗稿,有形物体的学说著作编在一起,取名《物理学》(希腊语作physika,拉丁语作physica,英语作physics),又把论述超感觉的即经验以外对象的文章编在《物理学》之后,取名《物理学以后(诸篇)》(希腊语作tametataphysika,拉丁语作metaphysica,英语作metaphysics,此处meta-是与after-意义相同的前缀),该书传到中国后,曾译作《玄学》,意在表明书的内容和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有相似之处,都以超感性非经验的东西为研究对象。又由于中国《周易·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意思是,在有形体的东西之上的,凭感官不能感知的东西叫做道;有形体的、凭感官可感知的东西叫做器。据此,严复把《物理学以后(诸篇)》译为《形而上学》。
2023-07-16 10:09:593

列子是什么时期什么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初中语文教材中什么一文是出自列子汤问?

烈子是春秋时期的道家的代表人物
2023-07-16 09:58:574

cody是什么意思

哈哈~~以前我也好迷蒙~现在知道啦~其实就是造型师一类的~就经常帮明星们搭配衣服、画个妆什么的~
2023-07-16 09:59:315

感受用文言文怎么说

1. 【列子说符翻译秦穆公谓伯乐曰从文言文中体会到了什么】 翻译: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岁高了!您的子孙中有可以派去寻求天下好马的人吗?”伯乐答道:“一般的好马可通过形体状貌辨识,天下的好马(即千里马),若有若无,若隐若现.像这样的马绝于尘土消失蹄印.我的儿子们都是才能一般的人,能够教会他们识别一般的好马,无法教他们识别天下的千里马.我有一个曾在一起扛过东西打过柴草的朋友,叫九方皋,这个人对于马的识别本领不在我之下,请求您召见他.穆公召见了他,派他外出找马,三个月后方九皋返回报告说:“已经得到它了,在沙丘.”穆公问:“什么马?”方九皋答道:“是一匹黄色母马.“穆公派人前去取得它,却是一匹黑色公马.穆公不高兴,召唤伯乐对他说:“糟糕,你所派遣的找马人!毛色雌雄尚且不能知道,又能知道什么马?”伯乐长长地叹息道:“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吗?这正是方九皋比我强千万倍还不止的原因哪!像九方皋所观察的,天地间的奥妙:得到了它的精微,而放弃了它的粗略,省察其内部而忘却其表象,看见了他所应当看见的地方,而没有看见他不必看见的地方,考察了他所应当考察的地方,抛弃了他所不必考察的地方.像九方皋这种善于识别千里马的人,实在有比千里马更可宝贵的地方啊!”马到达,果然是天下的好马啊. 体会: 观察事物,要抓住主要矛盾,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2. 请问 用文言文 怎么说 做事之前考虑下别人的感受 万分感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他人思。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名言: 一个人要帮助弱者,应当自己成为强者,而不是和他们一样变成弱者。 -- 罗曼·罗兰 把自己体验到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托尔斯泰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英·莎士比亚) 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美·爱因斯坦) 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 歌德
2023-07-16 09:59:321

摆造型,英文怎写!

pose
2023-07-16 09:58:453

橡树有什么特点

落叶长青。啦啦啦啦啦喂喂喂喂喂喂。
2023-07-16 09:5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