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萦
-
周易上好象有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指无形的
东西,器是指有形的东西。
近现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之所以在欧洲地区,在思想学术这个原由或层面上(来看),在于欧洲成功地实现了学问、学术的“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离;这种分离按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的说法大约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即欧洲的地中海地区走出“中世纪”的时期。恩格斯说早期的科学是“深深地禁锢在神学之中”[3]的,此一如欧洲近代的大学大多是从教会学校发展、衍变而来的一样;而学问、学术上“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离,也恰恰就是西洋“形而上”性质的“宗教神学”与“形而下”性质的“理性科学”的分离。“文艺复兴”时期,尤“文艺复兴”之后,关于世界整体的认知体系与关于世界物具体认识的学科门类,从此逐步分离开来并逐渐获得了展开:一个干脆还原给了宗教或神学,一个则给予了近现代科学,形而上与形而下、世界之观与物理之识、情感与理性、模糊与清晰、神秘与实证,从中世纪走了出来……恩格斯说:“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尽管个别的相互对立的见解的争论一直拖延到现在……但是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而且得到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说是与从其出发点起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4]——中西方思想学术的“剪刀差”,亦从此展开来了(当然16世纪中西展开的“剪刀差”是多方面的)……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对象化、具体化,是学问“深入”的必由之路。当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种学术,一种思想,还依恋与停留在“天人不分”的模糊性或模态性的于宇宙、世界之认知上,还停留在“天人不分”的于宇宙、世界的综括性的认识兴趣与叙述体式上,那么,它就没有走出古典文明的时代,没有走出古典学术的时代,也即没有走上近现代的学术之路。——追求对宇宙、世界包罗性或综括性的整体认识(形上),或是古典文明、古典学术的最大特征与古典时代的思想家的最高追求;当认知的起点与终点尚未从整体宇宙观、世界观里分离出来而付诸于具体或具象或具识时(从具体“物事”出发来现象观测与理论演绎,而不从整体“世界”出发来思想观照和理论演绎),那么,近现代实证式的分门别类之“科学”是一定不会产生的。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的学术不断将哲学从神学中分离出来,又将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不再执迷于“坚持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5](中国并没有神学,而科学则一直服从于易道哲学)。所以,恩格斯明确指出:“因此,精确的自然研究只是亚历山大时期的希腊人那里才开始,而后来在中世纪由阿拉伯人继续发展下去;可是真正的自然科学只是从十五世纪下半叶才开始,从这时起它就获得了日益迅速的进展。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各种自然过程和自然对象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6]
爱因斯坦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7]近代科学的形下性与实证性是近代科学的根本特征,这一点在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8]的培根(1561-1626)的看法里,体现得就最为明显或系统。因为在培根看来,只有出于感觉与经验的知识才是可靠的,感觉与经验这可实证的东西才是一切知识的泉源。恩格斯说:“按照他的学说……科学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是用理性的研究方法去整理感官所提供的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形式。”[9]也就是说,近代的科学都是以经验、实验、实证为基础,观察与实验的实证法是它的主要研究方法,乃至近代以来的所谓“哲学”其实也是靠可推理或可实证的自然哲学来发展的,恩格斯评价培根时谓之:“在他看来,自然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物理学是自然哲学的最主要的部分。”[10]“哲学”尚且如此(科学化),近代所谓“科学”的形而下性,也就可想而知了,亚·沃尔夫谓之“在近代之初,科学还没有与哲学分离……近代科学先驱者们的数学和实验倾向,不可避免地导致分化成精密科学即实验验证的科学和纯思辩的哲学”[11]。然而,恰恰是中华学术、学问,15、16世纪并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离(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是严重的“科学化”,近代之前的中国科学则是严重的“哲学化”,如天文学和医药学等),16世纪以来直至19世纪乃至20世纪初,都还一直徘徊在古典文明的时代,乃至明末以来经史方面朴学的实证精神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与传承。
参考资料:http://bbs.kaoyan.com/archiver/?tid-1057194.html
- FinCloud
-
人的认识和认识的积累与提萃,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
(形而上不是形而上学,形而下也不是形而下学。)
形而上是对具体的客体的抽象和超越,也可以叫哲学;
形而下是以具体的客体为基础的研究,也可以叫科学。
- 余辉
-
周易上好象有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指无形的
东西,器是指有形的东西。
近现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之所以在欧洲地区,在思想学术这个原由或层面上(来看),在于欧洲成功地实现了学问、学术的“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离;这种分离按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的说法大约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即欧洲的地中海地区走出“中世纪”的时期。恩格斯说早期的科学是“深深地禁锢在神学之中”[3]的,此一如欧洲近代的大学大多是从教会学校发展、衍变而来的一样;而学问、学术上“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离,也恰恰就是西洋“形而上”性质的“宗教神学”与“形而下”性质的“理性科学”的分离。“文艺复兴”时期,尤“文艺复兴”之后,关于世界整体的认知体系与关于世界物具体认识的学科门类,从此逐步分离开来并逐渐获得了展开:一个干脆还原给了宗教或神学,一个则给予了近现代科学,形而上与形而下、世界之观与物理之识、情感与理性、模糊与清晰、神秘与实证,从中世纪走了出来……恩格斯说:“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尽管个别的相互对立的见解的争论一直拖延到现在……但是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而且得到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说是与从其出发点起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4]——中西方思想学术的“剪刀差”,亦从此展开来了(当然16世纪中西展开的“剪刀差”是多方面的)……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对象化、具体化,是学问“深入”的必由之路。当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种学术,一种思想,还依恋与停留在“天人不分”的模糊性或模态性的于宇宙、世界之认知上,还停留在“天人不分”的于宇宙、世界的综括性的认识兴趣与叙述体式上,那么,它就没有走出古典文明的时代,没有走出古典学术的时代,也即没有走上近现代的学术之路。——追求对宇宙、世界包罗性或综括性的整体认识(形上),或是古典文明、古典学术的最大特征与古典时代的思想家的最高追求;当认知的起点与终点尚未从整体宇宙观、世界观里分离出来而付诸于具体或具象或具识时(从具体“物事”出发来现象观测与理论演绎,而不从整体“世界”出发来思想观照和理论演绎),那么,近现代实证式的分门别类之“科学”是一定不会产生的。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的学术不断将哲学从神学中分离出来,又将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不再执迷于“坚持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5](中国并没有神学,而科学则一直服从于易道哲学)。所以,恩格斯明确指出:“因此,精确的自然研究只是亚历山大时期的希腊人那里才开始,而后来在中世纪由阿拉伯人继续发展下去;可是真正的自然科学只是从十五世纪下半叶才开始,从这时起它就获得了日益迅速的进展。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各种自然过程和自然对象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6]
爱因斯坦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7]近代科学的形下性与实证性是近代科学的根本特征,这一点在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8]的培根(1561-1626)的看法里,体现得就最为明显或系统。因为在培根看来,只有出于感觉与经验的知识才是可靠的,感觉与经验这可实证的东西才是一切知识的泉源。恩格斯说:“按照他的学说……科学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是用理性的研究方法去整理感官所提供的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形式。”[9]也就是说,近代的科学都是以经验、实验、实证为基础,观察与实验的实证法是它的主要研究方法,乃至近代以来的所谓“哲学”其实也是靠可推理或可实证的自然哲学来发展的,恩格斯评价培根时谓之:“在他看来,自然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物理学是自然哲学的最主要的部分。”[10]“哲学”尚且如此(科学化),近代所谓“科学”的形而下性,也就可想而知了,亚·沃尔夫谓之“在近代之初,科学还没有与哲学分离……近代科学先驱者们的数学和实验倾向,不可避免地导致分化成精密科学即实验验证的科学和纯思辩的哲学”[11]。然而,恰恰是中华学术、学问,15、16世纪并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离(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是严重的“科学化”,近代之前的中国科学则是严重的“哲学化”,如天文学和医药学等),16世纪以来直至19世纪乃至20世纪初,都还一直徘徊在古典文明的时代,乃至明末以来经史方面朴学的实证精神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与传承。
形而上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形:具体的,能看到的东西以及能够感知的东西。哲学上的形而上是指:超越感性的理性思维,是一种脱离实体的纯粹理性思维。可以说:主观的抽象思维都叫形而上。2023-07-16 09:53:291
什么叫 形而上
。形而上楼下一层说的对。叔本华、尼采等 所做的 对传统的 形而上哲学的批判属于后现代2023-07-16 09:53:456
啥是形而上,啥是形而下,啥又是形而上学?
形而上是哲学 形而下是自然科学2023-07-16 09:54:156
为何叫做“形而上学”
任何永恒的概念都是形而上的感念2023-07-16 09:54:356
政治哲学中“形而上学”什么意思?求解义。
用静止,孤立,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刚从高考走过来的人的记忆。。高考复习是这么讲的。。不够具体,但求理解)2023-07-16 09:54:543
什么叫做行而上、行而下?
真羡慕ylxyhz这位五级经理啊,有如此好的政治老师,要是人文学科的老师都是这样的,那就好了!2023-07-16 09:55:163
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师此器 是什么意识? 求详解~~谢谢了~~
这是哲学范畴的问题。所谓形而上,就是一个人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当成是什么,就认为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比如晚上听见风声,认为是鬼经过,所以他认为世界上有鬼,这就叫形而上,是抽象的。形而下与此相反,是具体的东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形而上的人,什么都看不到(也就是这个东西无形无影),也认为是这个道理。形而下的人,有实际的东西存在(情绪、情感、样子、容貌、外形),从这些里面学到(师)、了解事物的本质。大概这么个意思,古汉语,特别是这种话,不好详细翻译,供参考。2023-07-16 09:55:241
形而上学和形而上有关系么???
有某种存在形式上的基础性相似之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经典基础;形而上则是道德的基础。它们都具有规律的普遍性,但是表现的性质、范畴、深度有所不同。2023-07-16 09:55:335
“形而上”中的“而”表示什么意思?
没有意义的,只是文言文中的语气词2023-07-16 09:55:483
什么叫“形而上”?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2023-07-16 09:55:598
形而上与什么相对?
绝大部分中国学者对“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都没有搞清楚,索性就是干脆不搞清楚,j就是囫囵吞枣的照搬原文“形而上”“形而下”。实际上,古代华文是一音一字一词一意对应的表达法则,单字词语是神洲华语的语文根基,现代华语是在单字词语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双字词与单字词为主,以多字词语为补充的表达规则。不搞清楚这个语言问题,上面的现代理解就无法转换为现代语言。通读原文可知,“形”是天然变易产生的存态或物态,“器”是人心变易——人心认知天物本原后法道以改易天物产生的物态——人造物态。先不解释这句话,而是先看道家的思想:没有施加人力的变易,即天然变易叫天易;天易生成形物的变易有同定性的法则程式,就是老子所说的“天道”。施加人类力量形成的变易过程叫“人易”,也是文化的本质。而人能够“易”不是像动物一样依靠体力与固定模式,而是依靠脑心的变易思惟生理机能——灵思本性——人的第一本性。人利用灵思本性认识天易事物的变易存态本原,再仿照天易的同定性法则——天道,改易天物或设创事物,就是人类的“法道”;人认知天然变易生成形物的本原天道,再效法天道或受到启发而改易“天易”形物,产生的物态——人造器物,就是人类高于动物之根本所在。再回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基准是“形”即天易物态。这里的“上”与“下”不是位置高低,而是“变易”的层次性高低或者顺序前后或先后,这里就是在“天然变易产生的形物”这个过程的前后或先后。“而”在这里是“之”,表示偏正关系“的”,不是连词;“者”是代词,表示“某某的存在”;“之”是代词,意识是“它”;“谓”就是“称”“叫做”的意思。因此,这就话的意思就是:在天然变易形物生存前的存在(即同定性的规则程序),称它为“道”;在天然变易形物之后(法道改易)形成的存在,就是“器”。“器”是人类认知天易道法而法道改易思创的物态,即人造物态,引申为人造器具、工具,再引申泛指物态、形物(不分天易人易)。所以,天易变易生成形物的同定性规则程序,就是“道”即老子说的“天道”;引申为同定性规则程序即普遍规律或通贯规则(大道、贯道、通理)、规则、法术,再引申为方法、学术、策谋等。古代人把道看成先天存在,具有主观主义色彩,但是认识到“道”是天然变易的客观规律,是远古认知最伟大、最深弘的认知。2023-07-16 09:56:251
什么叫“形而上”?
那是"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相对于唯物论的一种辩证法2023-07-16 09:56:482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学是指哲学中探究宇宙万物根本原理的那一部分,在中国,也称作玄学,它和我们通常说的孤立、静止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两个不同的东西。马克思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固定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以及点动的相对趋势,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有似于物理学中的矢量(位移)。由于反感教条主义的只讲形式,不究实质,黑格尔把形而上学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因此形而上学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远不变的。马克思沿用了黑格尔的这种定义。2023-07-16 09:56:5912
什么是形而上学
哲学用语2023-07-16 09:57:526
什么叫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这几个字原本来自中国,而我们习惯上也给西方的类似的思维套上这个名字,形而上学原本并不带有贬义,仅仅是反应了一个人类特殊时期的思维形式和存在的写照。西方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专指那些晦涩难懂又抽象的问题,包括数学、纯理性追求、对最高精神或真理的追逐等等,加上一些特殊神话教义的影响,就逐渐诞生了一些非常抽象的理念,人们这些早期的原始性的简单抽象思维叫做形而上的学问,形而上就是高于具体形体形象的东西。事实上人类后来的很多知识都是缘于这些形而上的奠基。相比之下中国的形而上也基本经历了一个类似于西方的形而上的时代,从早期的易经智慧,到老子,很多思想都类似于西方的形而上,不过,在中国我们通常把魏晋时代的玄学称为形而上学,这时的玄学开始重视哲理,重视理念,传统的易经和老庄智慧得到哲理的提升,真正的哲学智慧开始被追究起来,经验层次下降一格,类似于一般意义上的抽象探索,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的哲学比较早熟,在西方形而上是根基,而中国似乎有趣就在于,形而上晚于经验,西方很有点哲学孕育科学的思维,而中国正好相反,早期的依赖经验,像科学,而中期后的才越发的像西方的传统哲学。这或许和中国早期这个大农业国对于经验的渴望直接相关。西方后来的科学诞生直接推动了西方的资本世界的发展,而中国那种追求哲理的漫无边际的农业遐想一直延续到近代,在经历了被动和列强的藐视之后才大醉方省的思索图存之路,不过,在我看来,即使是今天,那些追求奴隶嘴脸似的屈躬卑膝者也大有人在,她们还在整天的玩弄占卜算卦,把自己打扮成一副五千年前巫师的模样,也不知道是真奴隶还是装奴隶2023-07-16 09:58:081
什么叫形而上的人?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2023-07-16 09:58:193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
所谓形而上学,在哲学史上有两种含义: 1、哲学中探究宇宙本体或本源的的哲学理论体系,即本体论。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在主要西方语言中其形式都很相似,如英语的“metaphysics”、法语中的“la metaphysique”、德语中的“die Metaphysik”、意大利语中的“la metafisica”等。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而亚里士多德可能称做“第一原理”、“哲学”。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笛卡尔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2、与辩证法相对的哲学世界观或方法论。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而探究本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也叫玄学。2023-07-16 09:58:4714
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区别是什么?
1、意思不同。所谓“形而上”是指具体的物质、物体的形态之上,高度抽象、总体概括的内容,所以有“形而上者谓之道”的说法。即“形而上”是脱离了具体物体形象,看不见、摸不到的认知、思想、精神、道理、理论等意识形态和规律法则。“形而下”则指具体的、客观的物质分类,依如生物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之下,各种客观物体分类之下的非常具体的有形态、形状的具体东西,所以有“形而下者谓之器”。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那么,“形而下”可以包括具体的时间、空间、环境(场合)、人、事、物的个体。2、不同的研究对象。形而上学是对科学无法证明的事物的研究,即没有身体,不能被看见或触摸。对物理的研究是客观的、物理的和事物的。3、不同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态思维来观察和分析事物。物理学习是指用客观的、能动的、辩证的思维来观察和分析事物。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形而上;百度百科-形而下2023-07-16 10:00:021
什么叫形而上和形而下?
你连这都不知道,我知道,但是不是给你说,因为你这种对于别人的依赖会害了自己的,2023-07-16 10:00:226
什么叫形而上学
1、"形而上"是一个哲学名词,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 对称。2、"形而上"用来说明“道” (形而上)与 “器”(形而下) 的关系,即本源、本体和器物、现象的关系。3、“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 “形”而下之“器”,“器”在“地”上,而“器”再“上”面是“道”,因此,所谓“形而上”的具体意思是指“道”。中国人很重视这个“道”,认为它是起主导作用的,它支配着“地”上的一切“形”、“器”、“象”。2023-07-16 10:00:561
什么叫形而上学?
1、"形而上"是一个哲学名词,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 对称。2、"形而上"用来说明“道” (形而上)与 “器”(形而下) 的关系,即本源、本体和器物、现象的关系。3、“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 “形”而下之“器”,“器”在“地”上,而“器”再“上”面是“道”,因此,所谓“形而上”的具体意思是指“道”。中国人很重视这个“道”,认为它是起主导作用的,它支配着“地”上的一切“形”、“器”、“象”。扩展资料:1、按道家学说,形而上者是超越了一切世间存在,包括精神思想意识这些存在的。道是一切的本源所在,而人的思想意识精神是由道而生的、不永恒的存在,故万万不可认为形而上就是精神方面的抽象思维。2、人的精神思想意识,均属于形而下的“器”,甚至于人建模创造的包括时间、空间在内的一切概念,也只是接近真理而并非真理,是形而下的“器”,我们所能说所能想的,均不离“器”的范畴,”道“是说不出想不出的,说出想出即变质离道远矣。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形而上2023-07-16 10:01:161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有什么区别?分别是什么内涵?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有何区别- -《易.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就是:在世界万物形成之前,物质还没有可见的形状,这是"形而上",即有形物质形成之前的物质,《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道"。"道"是无形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物的本质、根源和本体。因为它是一种物质,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本质物质;当本质物质、本体或"道"发展变化为万物以后,物质具有了可见的形状,这就是"形而下",即有形以后的物质,《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器"。"器"就是拥有具体形态、形体、质量和硬度的世界万物,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现实物质。"道"是"器"的根源、本质和本体,"器"是"道"的发展态。 在各种哲学理论中,对"形而上"的"道"、也就是现实物质世界形成之前的无形的本质物质世界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上学;对"形而下"的"器"、也就是现实世界形成以后的有形的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下学。 研究和论述形而上学,首先要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进行全面而又准确的认识和界定后,才能够推断本质物质的有关情况,这种学说认为物质在本质上是不变的。 形而下学的理论根据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它主要是以万事万物为线索,根据物质的运动、发展和变化情况,研究和认识各种事物并解释现实问题,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变化的。 形而上学揭示了组成物质世界的本体的不变性,形而下学揭示了物质在现实世界中的变化性。总之,在这里的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哲学,它和形而下学的关系类似于今天我们政治课本上讲的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2023-07-16 10:02:024
"形而上者谓之气,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意思
《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通常的理解是,大道无形,故旧形而上,器用之物为有形,是为形而下。“形而上学”一词与传统用法中的玄学、理学大体相通,现在则通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哲学或人文学科,“形而下学”则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科学,近代中国学人将西文metaphysics翻译为“形而上学”,在学术上精细的理解和分析一直纷争无定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易传》中“道”的意义是多样的,把它统一到一起就是“三才之道”即天道、地道、人道。《易传》中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三才之道”的合一。中国古典哲学谈“天人合一”是先讲统一,后讲对立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易传·系辞》),前些天,我提到“道”字说中国古典哲学无论是儒道释三家,他们所说的“道”归根到底是一样的,都是天地人等万物如何生成,在运行规律上有分歧,这也是为什么成为不同派别的主要原因。儒家认为这个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道在于天,这个天我认为有自然之天和主宰之天两种,儒家主要讲主宰之天。有些把这个天神化,有些认为是理,认为是心,认为是气等等。它的统一部分就是道是可知的,可以感悟到的。 《易传》说:“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系辞》)有一定的形状才叫器。在这个问题上,《易传》认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系辞》)象与形是相互对待的。张载认为“象”也是形而上的,“气化”就是道;程颐、朱熹则认为“象”是形而下的,与“器”同类。其实,“象”也是有分类的,“在天成象”,这个象和器一样都是“道”的具体形态而已。我前面说“道”也有分类。朱熹认为天地一理,万物中又各自有各自的理是有道理的。这个象也一样,有微观可见的,也有宏观的可与“道”混淆的。“器”是“象”在人可见的物质的具体形态。 那么,为什么说“形而上”与“形而下”呢?我前些天便开始思考这个“形”字。“形”不能简单的解释为“形状”,从这句话的意义上来讲,一是“道”与“器”的分界,二是接近“器”。这个“形”按我的理解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那么“器”也是物质的具体形态,怎样分哪?我认为“形”只是具体形态中的初步,比如我们说的原意;器就是引申义了。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认识的还不够确切,我以后还会进一步研究的。 孔颖达《周易注疏》提出“形由道而立”,“先道后形”。先秦所谓上下,有时间先后的意思,另外也有高卑之义。孔《疏》中说的“形由道而立”,我是认同的。但“先道后形”我不这样认为,张岱年先生说“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肯定‘道"是高于‘器"的”。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道与器的先后,我认为不存在时间先后,而存在逻辑上的先后,有道无物和无道有物都是不存在的。 “道”与“器”不是独立的,而是有联系的,谈到“道器问题”就不能不说到“道”与“器”的转化。张载在谈易变思想时,说到三个方面,即动静、变化、神理。这个“道器”的转化,可以从动静、变化两个方面来说明一二。《易传》曰:“一阴一阳谓之道。”动与静是相互对待的,没有动就没有静,宋明理学家认为“静”是主要的,动是从属于“静”的。张载认为“动”与“静”如闭门与开门一样,“阖户,静密也;辟户,动达也。”(《正蒙·大易篇》)动静又是统一的,这个好理解,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张载的易变思想中还有一个内容就是“动静”的法则,理学家认为“静”的主要性。动静法则中有辨证思想,中国古典哲学中也认同对立统一,但统一是第一位的,理学家的这种认识,与此是一致的。为什么说动静与道器转化有关系哪?因为动静引起变化,变化与道器有很直接的关系。一定数量的“器”的变化可以引起“道”的质变,动静变化可以使事物随之变化。朱熹格物致知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与之一致。“道”的动静变化必然引起“器”的变化,而人们通过“器”来认识“道”也是通过变化来得到的。 “道器问题”是儒家一个重要的命题。宇宙论和人性论钩铸了儒家学说的两大支柱,其中的天人关系、利义关系、知行关系、体用关系、道器关系等又像经线一样贯穿其中。“道器问题”很关键的是讲求实践精神,朱熹提出了“博学—积累—贯通—推类”的格物致知模式,博学为积累做了准备,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贯通而得到一普遍原理,用得到的这个普遍原理推类就可以知道那些未知的事物之理。经过这样一个步骤就可以达到格物致知。朱熹提倡的先知后行在这里很明显的显示出来了。 这无非就是通过学习实践、行为实践来做到从道向器,从器向道的转化。儒家在体用关系上讲隐微的本质与显露的现象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和表示不变的统一的大道与变动的多样的功能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2023-07-16 10:02:381
“形而上者谓之理,形而下者谓之器”到底形而上学是什么东西?
就是哲学2023-07-16 10:02:472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为之物,形而下为之器,上是意识形态法律,法规,下就是实体,高楼大厦 形而上出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体.形而上是指思维的和宏观的范畴,这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也是Metaphysical的中文翻译:不存在于时间、空间的现象,自身即是超自然的存在,以理性的思维,或是与生俱来的第六感才能感觉到的究极之物.1.一种超出具体科学的纯学术研究,含义基本可以等同为哲学,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很多代的弟子整理他的学说,发现有一些学说无法归入具体的科学中,于是他生造了一个词,来表示这种学问,我国的一个翻译家发现不好翻,在翻阅古籍的时候,发现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于是把这个词翻为形而上学.也成为玄学.2.纯学术的研究容易流为教条主义的说教,黑格尔把形而上学做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因此这个词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是贬义的.3.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更变,且原因不在内部而在事务外部.形而上学的另外一个意思是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4.马克思哲学也是对其进行强烈批判.形而下就是辨证(就是用全面 发展 运动)的看问题,是科学的世界观.形而上指片面 静止的看问题 .只讲形式和表面,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下则相反.形而上:从现实到理论,形而下:从理论到现实 形而上学,哲学术语,表示一种看待事物的方法,它把事物看成是静止的,片面地,非矛盾的,又分为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形而上学,与之对应的是辩证法,它把事物看成是联系的 发展的 运动的,也分为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和“形而上学”不一样,“形而上”这个词是出自于《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指物质之外的东西,就是意识.“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学科,按希腊语原意解释为“物理学之后”,是在对现实存在的物的本质和规律研究以外的对世界本原的思考.我国学者取“形而上”为之命名.形而上主要有两种意思:1.就是柏拉图的一本著作的中文译名,叫做《形而上学》,这个译名的来源是来源于《易经》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就是在物质之上的,抽象的东西,而这个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就是研究的这种抽象事物的方法和学问 2.就是马克思主义中的形而上学,这个是个贬义的用法,主要来源于黑格尔对于形而上学的定义,也就是孤立、静止、片面的,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相对立,由于马克思受黑格尔的影响很大,所以也沿用了黑格尔关于形而上学的定义.2023-07-16 10:03:061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的形而上学啥意思
形而上 就是与辨证法相对的 不用发展的 矛盾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023-07-16 10:03:165
什么是形而上学?
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哲学这个词是外国传来的,大约百年历史。在没有这个词之前,我们汉语把西方哲学称为形而上学。民国以前还是这样的,电视剧里清朝皇宫戏不是有个西洋人么,教皇帝贝勒学数学,那时叫算学。2023-07-16 10:03:315
“行而上”和“行而下”蕴含着什么意思?
行而上,指的是行的人就上位,有能力的人上位。行而下,指的是有能力的人反而被打压,处于下位,类似劣币驱逐良币。2023-07-16 10:04:051
什么叫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95423.html2023-07-16 10:04:253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2023-07-16 10:04:351
哲学问题五十四:从爱人宏观哲学思想理论中,我们怎样理解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区别?
这个哲学问题,中国与世界没有办法接轨。黑格尔盗取了【易经】中太极生两仪(后又被马克思窃取改为【一分为二】)。西方哲学家生生伪造出中国哲学是形而上学哲学,并主观主义的论证起来。日本亦有随声符合者,而【易经】发祥地中国正值一片混乱无人顾及。中国人自己后来也蒙了。无法说清。数百年来,中国哲学家们一直试图揭开这个谜。又因【易经】牵扯【卦象】被打入【封建迷信】的冷宫。中国易经的【形而上谓之道】,用现代语言解释:决定表面现象变化是,受表面现象之上的【客观规律】支配。换做最简汉语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国易经的【形而下谓之器】,用现代语言解释:改变表面现象是【器】(既:办法、措施、手段)】。是工匠手中的工具器物。只能简单粗略应付,本人无陈景润先生之命运。2023-07-16 10:04:454
怎么理解“形而上学”?与之相对的是什么?
与之对应的是唯物辩证法 下面是解释: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2023-07-16 10:05:031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为之物,形而下为之器,上是意识形态法律,法规,下就是实体,高楼大厦 形而上出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体.形而上是指思维的和宏观的范畴,这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也是Metaphysical的中文翻译:不存在于时间、空间的现象,自身即是超自然的存在,以理性的思维,或是与生俱来的第六感才能感觉到的究极之物.1.一种超出具体科学的纯学术研究,含义基本可以等同为哲学,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很多代的弟子整理他的学说,发现有一些学说无法归入具体的科学中,于是他生造了一个词,来表示这种学问,我国的一个翻译家发现不好翻,在翻阅古籍的时候,发现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于是把这个词翻为形而上学.也成为玄学.2.纯学术的研究容易流为教条主义的说教,黑格尔把形而上学做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因此这个词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是贬义的.3.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更变,且原因不在内部而在事务外部.形而上学的另外一个意思是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4.马克思哲学也是对其进行强烈批判.形而下就是辨证(就是用全面 发展 运动)的看问题,是科学的世界观.形而上指片面 静止的看问题 .只讲形式和表面,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下则相反.形而上:从现实到理论,形而下:从理论到现实 形而上学,哲学术语,表示一种看待事物的方法,它把事物看成是静止的,片面地,非矛盾的,又分为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形而上学,与之对应的是辩证法,它把事物看成是联系的 发展的 运动的,也分为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和“形而上学”不一样,“形而上”这个词是出自于《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指物质之外的东西,就是意识.“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学科,按希腊语原意解释为“物理学之后”,是在对现实存在的物的本质和规律研究以外的对世界本原的思考.我国学者取“形而上”为之命名.形而上主要有两种意思:1.就是柏拉图的一本著作的中文译名,叫做《形而上学》,这个译名的来源是来源于《易经》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就是在物质之上的,抽象的东西,而这个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就是研究的这种抽象事物的方法和学问 2.就是马克思主义中的形而上学,这个是个贬义的用法,主要来源于黑格尔对于形而上学的定义,也就是孤立、静止、片面的,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相对立,由于马克思受黑格尔的影响很大,所以也沿用了黑格尔关于形而上学的定义.2023-07-16 10:06:091
如何理解“形而上学”的字面含义,或者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谢谢!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对子. 辩证是指用发展的、变化的、矛盾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发展。与之相反的,当然就是用静止的、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发展。 形而上学就是这个意思。2023-07-16 10:06:282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者谓之道】道,抽象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道路有宽度之规、坡度之律。【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有形的存在,大器者,名也,即文字文理真理公理,是道之载体。形而上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 对称。用来说明“道” (形而上)与 “器”(形而下) 的关系,即法则、规律、道理和器物的关系。【哲学范畴】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宏观范畴,用抽象(理性)思维,形而上者道理,起于学,行于理,止于道,故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是物质方面的微观范畴,用具体(感性)思维,形而下者器物,起于教,行于法,止于术,故有形而下者谓之器。2023-07-16 10:06:393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通常的理解是,大道无形,故旧形而上,器用之物为有形,是为形而下。“形而上学”一词与传统用法中的玄学、理学大体相通,现在则通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哲学或人文学科;“形而下学”则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科学,近代中国学人将西文metaphysics翻译为“形而上学”,在学术上精细的理解和分析一直纷争无定论。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易传》中“道”的意义是多样的,把它统一到一起就是“三才之道”即天道、地道、人道。《易传》中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三才之道”的合一。中国古典哲学谈“天人合一”是先讲统一,后讲对立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易传·系辞》)。2023-07-16 10:07:005
政治上说的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呢?
唯心主义2023-07-16 10:07:222
什么是形而上学,举例说明
级别:学者2005年8月16日1,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2,上述解释在一般辞典、书本里都能找到。很多人感到迷惑不解的根本原因不是找不到对行而上学的解释,而是不明白为什么要叫“形而上学”这么一个古怪名字?为什么不叫“学下而行”或者“下学行而”或者别的什么?因此我们必须解释“行而上学”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3,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写过一本书叫“physics”,这个词现在翻译为“物理学”,古代中国刚接触西方文化的时候把它翻译为“形学”,意思是“关于物体(形)的科学”。后来亚里斯多德把他的一些思想写成一本书,叫“metaphysics”,意思是“物理学之后(或之上)的科学”。当时中国译为“形而上学”,意思是“形学之上的科学”。这本“形而上学”的哲学观点就是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因此后来就用“形而上学”这个词来表示孤立、静止、片面的哲学观点。4,例如:刻舟求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2023-07-16 10:07:432
通俗易懂的解释"形而上" "形而下"还有"形而上学"
《易.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就是:在世界万物形成之前,物质还没有可见的形状,这是"形而上",即有形物质形成之前的物质,《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道"。"道"是无形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物的本质、根源和本体。因为它是一种物质,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本质物质;当本质物质、本体或"道"发展变化为万物以后,物质具有了可见的形状,这就是"形而下",即有形以后的物质,《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器"。"器"就是拥有具体形态、形体、质量和硬度的世界万物,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现实物质。"道"是"器"的根源、本质和本体,"器"是"道"的发展态。在各种哲学理论中,对"形而上"的"道"、也就是现实物质世界形成之前的无形的本质物质世界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上学;对"形而下"的"器"、也就是现实世界形成以后的有形的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下学。研究和论述形而上学,首先要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进行全面而又准确的认识和界定后,才能够推断本质物质的有关情况,这种学说认为物质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形而下学的理论根据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它主要是以万事万物为线索,根据物质的运动、发展和变化情况,研究和认识各种事物并解释现实问题,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变化的。形而上学揭示了组成物质世界的本体的不变性,形而下学揭示了物质在现实世界中的变化性。总之,在这里的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哲学,它和形而下学的关系类似于今天我们政治课本上讲的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2023-07-16 10:07:531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啊?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2023-07-16 10:08:049
形而上的人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在主要西方语言中其形式都很相似,如英语的“metaphysics”、法语中的“la metaphysic”、德语中的“die Metaphysik”、意大利语中的“la metafisica”等。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分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分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既在字面意义上相近,在实际意义上也很符合,属于经典的翻译。2023-07-16 10:08:571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2023-07-16 10:09:083
形而上形而下怎么解读?
百度百科上的解释已经很明了。把无形的抽象的称为形而上,有形具体的称为形而下。1、要更加透彻地解释,关键在于形、者、之的解释。如果形解释成为形容,描述的意思,者指描述事物的人,之指的事物,那么意思可以理解为:往上讲事物的原理,往下讲事物的作用。2、若形解释为品格格调,意思则是格调高上的人讲究方式,格调低下的人讲究用处。因为形上之间有而字,包含承前启后的意义,有相形而分上下的意思。3、如果谓是称为的意思,那么者就不是指的描述事物的人,而是形而上或者形而下的主语助词,就要通过对比道与器的内涵,相对确定涵义。即将两个概念并列确定各自的内涵与外延。道之于器是方法,器之于道是功用,例如说得道与否,是指是否找到了成功的方法。说成不成器,是指有没有用的意思。因此形,就是现实情形、行为模式、形式的、显示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可以是,约束现实情形的概念形式上叫做规律,落实下来叫做生效。2023-07-16 10:09:251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词语定义】形而上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对称。用来说明“道”(形而上)与 “器”(形而下) 的关系,即法则、规律、道理和器物的关系。形而上者谓之道,(道,抽象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道路有宽度之规、坡度之律。)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有形的存在,大器者,名也,即文字文理真理公理,是道之载体。)注:这里的“上与下”,指抽象的相对位置。道为上界,统领约束下界作为器的自然万物。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可道,可道之道非“常道”,可名之名非“常名”。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真正的道,可以说出来的名不是真正的名。(大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哲学范畴】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宏观范畴,用抽象(理性)思维,形而上者道理,起于学,行于理,止于道,故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是物质方面的微观范畴,用具体(感性)思维,形而下者器物,起于教,行于法,止于术,故有形而下者谓之器。2023-07-16 10:09:373
《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说简单点,行而上是指虚空的、精神的,行而下是指具体的、物质的我们传统文化是宣扬行而上,因为孔孟老庄都是大思想家,中国文化一向主张修身养性,注重精神上的修炼,不鼓励物质上的最求。而现在的社会是主张行而下,比如最求金钱、名誉、地位等“形而上”也作“自上而下”,常用来指从抽象到具体的、以思辨方式为主的研究思路,如黑格尔等。ue5e5ue5e5“形而下”也作“自下而上”,常用来指从具体到抽象的、以实证分析为主的研究思路,如德国实验美学代表人物费希纳等。亚里士多德身前在吕克昂学院讲课,去世后该学院的第11代继承人安德罗尼柯整理亚里士多德的旧稿与讲义,编纂了当时所能收集到的全部遗稿,有形物体的学说著作编在一起,取名《物理学》(希腊语作physika,拉丁语作physica,英语作physics),又把论述超感觉的即经验以外对象的文章编在《物理学》之后,取名《物理学以后(诸篇)》(希腊语作tametataphysika,拉丁语作metaphysica,英语作metaphysics,此处meta-是与after-意义相同的前缀),该书传到中国后,曾译作《玄学》,意在表明书的内容和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有相似之处,都以超感性非经验的东西为研究对象。又由于中国《周易·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意思是,在有形体的东西之上的,凭感官不能感知的东西叫做道;有形体的、凭感官可感知的东西叫做器。据此,严复把《物理学以后(诸篇)》译为《形而上学》。2023-07-16 10:09:593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是1、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2、实现中国自己独立的三极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和前提来改革西方两极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使之为中国三极文化服务,并满足中国新民主主义占人口在百分之95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要求,使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文化意识形态按照中国三极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而最终实现十全十美完全令人满意人文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文化是:指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思想,从根本上反映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制度。其基本价值取向是集体主义、奉献社会,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023-07-16 10:06:121
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是( )。
【答案】:C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 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 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 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 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本题选C。2023-07-16 10:06:26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A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B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C文化产业和文
任汝分的最后四套题里给的答案是c2023-07-16 10:06:355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2023-07-16 10:05:516
《列子》说符第八
《列子》一书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早已散佚。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列子》说符第八,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子列子学于壶丘子林。壶丘子林曰:“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列了曰: “愿闻持后。”曰:“顾若影,则知之。”列子顾而观影: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谓持后而处先。 关尹谓子列子曰:“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名也者,响也;身也者,影也。故曰:慎尔言,将有和之;慎尔行,将有随之, 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度在身,稽在人。人 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汤武爱天下,故王;桀纣恶天下,故亡,此所稽也。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不由门,行不从径也。以是求利,不亦难 乎?尝观之《神农有炎》之德,稽之虞、夏、商、周之书,度诸法士贤人之言, 所以存亡废兴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 严恢曰:“所为问道者为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子列子曰:“桀纣 唯重利而轻道,是以亡。幸哉余未汝语也!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疆食靡角,胜者为制,是禽兽也。为鸡狗禽兽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人不 尊己,则危辱及之矣。”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 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 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列子曰:“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故不班白语道失,而况行之乎?故自奋则人莫之告。人莫之告,则孤而无辅矣。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 智尽而不乱。故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三年而成。锋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国。子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 一叶,则物之叶者寡矣。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 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 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谓之 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 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 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 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 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 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 用,无定是非也。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晋文公出会,欲伐卫,公子锄仰天而笑。公问何笑。曰:“臣笑邻之人有送 其妻适私家者,道见桑妇,悦而与言。然顾视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窃笑此也。 ”公寤其言,乃止。引师而还,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晋国苦盗,有郄雍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恶侯使视盗,千百无遗一焉。晋侯大喜,告赵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奚用多 为?”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俄而 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郄雍也。“遂共盗而残之。晋侯闻而大骇,立召文子而告 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然取盗何方?”文子曰:“周谚有言:察见渊鱼 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且君欲无盗,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 下,民有耻心,则何盗之为?”于是用随会知政,而群盗奔秦焉。 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乎河梁而观焉。有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有一丈夫方将厉之。孔子使人并涯止之,曰:“此悬水三十仞, 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也。意者难可以济乎?”丈夫不以错意, 遂度而出。孔子问之曰:“巧乎?有道术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对 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错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者,以此也。”孔子谓弟子曰:“二三子识之!水且犹可以忠信诚身亲之,而况人乎?” 白公问孔子问:“人可与微言乎?”孔子不应。白公问曰:“若以石投水, 何如?”孔子曰:“吴之善没者能取之。”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 “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人故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 何为不可?唯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争鱼者濡,逐兽者趋, 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白公不得已,遂 死于浴室。 赵襄子使新稚穆子攻翟,胜之,取左人中人;使遽人来谒之。襄子方食而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襄子曰: “夫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不终朝,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 所施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哉!”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者 所以为昌也,喜者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楚、吴、越皆尝胜矣,然卒取亡焉,不达乎持胜也。唯有道 之主为能持胜。”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知。故善持胜者以强为弱。 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家无故黑牛生白犊,以问孔子。孔子曰:“ 此吉祥也,以荐上帝。”居一年,其父无故而盲,其牛又复生白犊。其父又复令其子问孔子。其子曰:“前问之而失明,又何问乎?”父曰:“圣人之言先迕后 合。其事未究,姑复问之。”其子又复问孔子。孔子曰:“吉祥也。”复教以祭。 其子归致命。其父曰:“行孔子之言也。”居一年,其子无故而盲。其后楚攻宋, 围其城;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丁壮者皆乘城而战,死者大半。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及围解而疾俱复。 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又有兰子 又能燕戏者,闻之,复以干元君。元君大怒曰:“昔有异技干寡人者,技无庸,适值寡人有欢心,故赐金帛。彼必闻此而进,复望吾赏。”拘而拟戳之,经月乃 放。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 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 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 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 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 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 “善。” 狐丘丈人谓孙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孙叔敖曰:“何谓也?” 对曰:“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逮之。”孙叔敖曰:“吾爵益 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于三怨,可 乎?”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亟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 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丘者,此地不利而名甚恶。楚人鬼而越人禨,可 长有者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子辞而不受,请寝丘。与之, 至今不失。 牛缺者,上地之大儒也,下之邯郸,遇盗于耦沙之中,尽取其衣装车,牛步而去。视之欢然无忧厷之色。盗追而问其故。曰:“君子不以所养害其所养。” 盗曰:“嘻!贤矣夫!”既而相谓曰:“以彼之贤,往见赵君。使以我为,必困我。不如杀之。”乃相与追而杀之。燕人闻之,聚族相戒,曰:“遇盗,莫如上地之牛缺也!”皆受教。俄而其弟适秦,至关下,果遇盗;忆其兄之戒,因与盗 力争;既而不如,又追而以卑辞请物。盗怒曰:“吾活汝弘矣,而追吾不已,迹 将著焉。既为盗矣,仁将焉在?”遂杀之,又傍害其党四五人焉。 虞氏者,梁之富人也,家充殷盛,钱帛无量,财货无訾。登高楼,临大路,设乐陈酒,击博楼上,侠客相随而行,楼上博者射,明琼张中,反两?翕鱼而笑。 飞鸢适坠其腐鼠而中之。侠客相与言曰:“虞氏富氏之日久矣,而常有轻易人之志。吾不侵犯之,而乃辱我以腐鼠。此而不报,无以立慬于天下。请与若等戮 力一志,率徒属,必灭其家为等伦。”皆许诺。至期日之夜,聚众积兵,以攻虞氏,大灭其家。 东方有人焉,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饿于道。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餐以哺之。爰旌目三哺而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 爰旌目曰:“譆!汝非盗耶?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两手据地而 欧之,不出,喀喀然遂伏而死。狐父之人则盗矣,而食非盗也。以人之盗,因谓 食为盗而不敢食,是失名实者也。 柱厉叔事莒敖公,自为不知己,去居海上。夏日则食菱芰,冬日则食橡栗。莒敖公有难,柱厉叔辞其友而往死之。其友曰:“子自以为不知己,故去。今往 死之,是知与不知无辨也。”柱厉叔曰:“不然;自以为不知,故去。今死,是 果不知我也。吾将死之,以丑后世之人主不知其臣者也。”凡知则死之,不知则 弗死,此直道而行者也。柱厉叔可谓怼以忘其身者也。 杨朱曰:“利出者实及,怨往者害来。发于此而应于外者唯请,是故贤者慎所出。”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 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 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心 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 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 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 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 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 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 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 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而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 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杨朱曰:“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利不与争期,而争及之:故君子必慎为善。” 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燕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燕君甚怒其使者,将加诛焉。幸臣谏曰:“人所忧者莫急乎死,己所重者莫过乎生。彼自丧其生, 安能令君不死也?”乃不诛。有齐子亦欲学其道,闻言者之死,乃抚膺而恨。富 子闻而笑之曰:“夫所欲学不死,其人已死而犹恨之,是不知所以为学。”胡子 曰:“富子之言非也。几人有术不能行者有矣,能行而无其术者亦有矣。卫人有善数者,临死,以诀喻其子。其子志其言而不能行也。他人问之,以其父所言告 之。问者用其言而行其术,与其父无差焉。若然,死者奚为不能言生术哉?” 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 “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 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 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替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齐有贫者,常乞于城市。城市患其亟也,众莫之与。遂适田氏之厩,从马医作役,而假食。郭中人戏之曰:“从马 医而食,不以辱乎?”乞儿曰:“天下之辱莫过于乞。乞犹不辱,岂辱马医哉?” 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 矣。” 人有枯梧树者,其邻父言枯梧之树不祥。其邻人遽而伐之。邻人父因请以为薪。其人乃不悦,曰:“邻人之父徒欲为薪,而教吾伐之也。与我邻若此,其险 岂可哉?” 人有亡鈇者,意者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作动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 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白公胜虑乱,罢朝而立,倒仗策,錣上贯颐,血流至地而弗知也。郑人闻之曰:“颐之忘,将何不忘哉?”意之所属著,其行足踬株埳,头抵植木,而不自知也。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请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 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阅读拓展 庄子在其书第一篇《逍遥游》中,就提到过列子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练就了一身卓绝的轻功。因为庄子书中常常虚构一些子虚乌有的人物,如“无名人”、“天根”,故有人怀疑列子也是“假人”。不过《战国策》、《尸子》、《吕氏春秋》等诸多文献中也都提及列子,所以列子应该实有其人。列子的学说,刘向认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尔雅.释诂》邢昺《疏》引《尸子.广泽篇》及《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战国策.韩策》有:“史疾为使楚,楚王问曰:‘客何与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贵?"曰:‘贵正"。”张湛《列子.序》认为:“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为表,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仕,顺性则所至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他因为穷而常常面有饥色,却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讳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还主张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学射》(《列子·说符》)、《纪昌学射》(《列子·汤问》)和《薛谭学讴》(《列子·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又如《承蜩犹掇》(《列子·黄帝》)告诉我们,曲背老人捕蝉的如神技艺源于他的勤学苦练;还有情节更离奇的《妻不识夫》(《列子·汤问》)说明一个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2023-07-16 10:05: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