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rieVinne
-
一、内涵
1、形而上学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是对存在的研究。它亦被提出为是对科学以外、无形体、不可证明的事物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它是脱离实践的,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势必导致唯心主义,原因是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并进而夸大主观的作用。
形而上学在不同的语境下的意义,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指:以用超验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观或者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而非科学研究现实世界的现象及规律;另一个指的是:与辩证法对立的 ,用孤立 、静止 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超自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灵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等。
2、“形而下学”是由“形而上学”逆向推演出来的概念,是指:“对可证明的客观实在进行的研究分析,是一种具体地、客观地、运动地观察方法和思维模式。
二、区别
1、本质不同
形而上学的本质是一切形式之上的本质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形而下学的本质是一切形式之下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第一性。
2、目的不同
形而上学试图揭示组成物质世界的本体的不变性,形而下学揭示了物质在现实世界中的变化性。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唯心哲学,它和形而下学的关系类似于今天我们政治课本上讲的唯物与唯心的关系。
3、来源不同
形而上学,英文是metaphysics,它源于希腊文,字根为meta及physica,字面意思为物理学之后。而形而下学的理论继承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认为形而上者道,形而下者器。(一切形式之下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第一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形而上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形而下学
- 北有云溪
-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内涵如下:
形而上学一种哲学研究,其目的在于确定事物的真实本质,也就是确定存在物的意义、结构和原理。
形而下学是近代唯物主义的概念是指对可证明的客观实在进行的研究分析,是一种具体地、客观地、运动地观察方法和思维模式。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的区别:
1、二者研究内容不同:
形而上学,指研究科学以外的、没有形体、不可证明的事物,是脱离实践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
反之,形而下学便是一种具体地、客观地、运动地观察方法和思维模式,是对可证明的客观实在进行的研究分析。
2、二者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手段不同:
形而下学的理论根据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它主要是以万事万物为线索,根据物质的运动、发展和变化情况,研究和认识各种事物并解释现实问题,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变化的。
研究和论述形而上学,首先要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进行全面而又准确的认识和界定后,才能够推断本质物质的有关情况,这种学说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
3、二者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同:
形而上学试图揭示组成物质世界的本体的不变性;
形而下学揭示了物质在现实世界中的变化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形而下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形而上学
- 墨然殇
-
形而上学就是“纯哲学”。那么,什么可称之为纯哲学呢?实际上,当人们问到“所有的存在者从何而来”时,哲学便已产生。当问到“作为所有存在者的最后根据的那个终极的存在者”时,人们不外乎有三种回答:一是世界、或者“物质”之类;二是上帝、或“天”;三是人的先验的“性”。但它们实质上都是先验的主体性、实体性,如黑格尔所言:“实体即是主体。”进行这种思考和工作的可称之为哲学家,而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就是追问作为所有存在者的最后根据的那个终极的存在者,亦即追问作为所有的物的“本”“体”的那个物。《易·系辞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学是关于“道”的哲学,“形而下学”是关于“器”的科学技术、伦理道德、制度安排等等。
作为哲学名词,其涵义有:⑴从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形而上学的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形而上学的思想在古代即已产生。在欧洲,流行于15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当时科学家们将自然界划分为各个部分,并从外部分门别类地加以考察.这种思想方法,由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上,就造成了当时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⑵在哲学史上,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有时也指对哲学本体论的研究.现代有的唯心主义还常用"形而上学"来指责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metaphysics
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也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一词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初使用,原意为物理学之后。作为思维方式,它把研究宏观物体机械运动的科学,即经典力学的观点和方法无条件地加以普遍化,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
形而下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处于最低层、最末端,是原理的具体化和实际运用,是一种技术知识、应用科学;在逻辑方法上是“多元主义”,反对“一致性原则”,主张“认识论的无政府主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讲主义,“怎么都行”;在学科内容上铭刻着科学主义(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客观的,精确的,实证的和实用的,科学是人类理性的极致和骄傲,科学是最高理性,“科学之外无知识”;在学科功能上是实用主义,学以致用,“有用的就是真理”,“真理就是工具”。形而下学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工具性和功利性。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有何区别- -
《易.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就是:
在世界万物形成之前,物质还没有可见的形状,这是"形而上",即有形物质形成之前的物质,《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道"。"道"是无形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物的本质、根源和本体。因为它是一种物质,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本质物质;当本质物质、本体或"道"发展变化为万物以后,物质具有了可见的形状,这就是"形而下",即有形以后的物质,《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器"。"器"就是拥有具体形态、形体、质量和硬度的世界万物,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现实物质。"道"是"器"的根源、本质和本体,"器"是"道"的发展态。
在各种哲学理论中,对"形而上"的"道"、也就是现实物质世界形成之前的无形的本质物质世界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上学;对"形而下"的"器"、也就是现实世界形成以后的有形的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下学。
研究和论述形而上学,首先要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进行全面而又准确的认识和界定后,才能够推断本质物质的有关情况,这种学说认为物质在本质上是不变的。
形而下学的理论根据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它主要是以万事万物为线索,根据物质的运动、发展和变化情况,研究和认识各种事物并解释现实问题,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变化的。
形而上学揭示了组成物质世界的本体的不变性,形而下学揭示了物质在现实世界中的变化性。总之,在这里的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哲学,它和形而下学的关系类似于今天我们政治课本上讲的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回
- Jm-R
-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有何区别- -
《易.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就是:
在世界万物形成之前,物质还没有可见的形状,这是"形而上",即有形物质形成之前的物质,《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道"。"道"是无形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物的本质、根源和本体。因为它是一种物质,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本质物质;当本质物质、本体或"道"发展变化为万物以后,物质具有了可见的形状,这就是"形而下",即有形以后的物质,《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器"。"器"就是拥有具体形态、形体、质量和硬度的世界万物,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现实物质。"道"是"器"的根源、本质和本体,"器"是"道"的发展态。
在各种哲学理论中,对"形而上"的"道"、也就是现实物质世界形成之前的无形的本质物质世界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上学;对"形而下"的"器"、也就是现实世界形成以后的有形的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下学。
研究和论述形而上学,首先要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进行全面而又准确的认识和界定后,才能够推断本质物质的有关情况,这种学说认为物质在本质上是不变的。
形而下学的理论根据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它主要是以万事万物为线索,根据物质的运动、发展和变化情况,研究和认识各种事物并解释现实问题,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变化的。
形而上学揭示了组成物质世界的本体的不变性,形而下学揭示了物质在现实世界中的变化性。总之,在这里的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哲学,它和形而下学的关系类似于今天我们政治课本上讲的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形而上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形:具体的,能看到的东西以及能够感知的东西。哲学上的形而上是指:超越感性的理性思维,是一种脱离实体的纯粹理性思维。可以说:主观的抽象思维都叫形而上。2023-07-16 09:53:291
什么叫 形而上
。形而上楼下一层说的对。叔本华、尼采等 所做的 对传统的 形而上哲学的批判属于后现代2023-07-16 09:53:456
啥是形而上,啥是形而下,啥又是形而上学?
形而上是哲学 形而下是自然科学2023-07-16 09:54:156
为何叫做“形而上学”
任何永恒的概念都是形而上的感念2023-07-16 09:54:356
政治哲学中“形而上学”什么意思?求解义。
用静止,孤立,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刚从高考走过来的人的记忆。。高考复习是这么讲的。。不够具体,但求理解)2023-07-16 09:54:543
什么叫做行而上、行而下?
真羡慕ylxyhz这位五级经理啊,有如此好的政治老师,要是人文学科的老师都是这样的,那就好了!2023-07-16 09:55:163
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师此器 是什么意识? 求详解~~谢谢了~~
这是哲学范畴的问题。所谓形而上,就是一个人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当成是什么,就认为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比如晚上听见风声,认为是鬼经过,所以他认为世界上有鬼,这就叫形而上,是抽象的。形而下与此相反,是具体的东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形而上的人,什么都看不到(也就是这个东西无形无影),也认为是这个道理。形而下的人,有实际的东西存在(情绪、情感、样子、容貌、外形),从这些里面学到(师)、了解事物的本质。大概这么个意思,古汉语,特别是这种话,不好详细翻译,供参考。2023-07-16 09:55:241
形而上学和形而上有关系么???
有某种存在形式上的基础性相似之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经典基础;形而上则是道德的基础。它们都具有规律的普遍性,但是表现的性质、范畴、深度有所不同。2023-07-16 09:55:335
“形而上”中的“而”表示什么意思?
没有意义的,只是文言文中的语气词2023-07-16 09:55:483
什么叫“形而上”?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2023-07-16 09:55:598
形而上与什么相对?
绝大部分中国学者对“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都没有搞清楚,索性就是干脆不搞清楚,j就是囫囵吞枣的照搬原文“形而上”“形而下”。实际上,古代华文是一音一字一词一意对应的表达法则,单字词语是神洲华语的语文根基,现代华语是在单字词语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双字词与单字词为主,以多字词语为补充的表达规则。不搞清楚这个语言问题,上面的现代理解就无法转换为现代语言。通读原文可知,“形”是天然变易产生的存态或物态,“器”是人心变易——人心认知天物本原后法道以改易天物产生的物态——人造物态。先不解释这句话,而是先看道家的思想:没有施加人力的变易,即天然变易叫天易;天易生成形物的变易有同定性的法则程式,就是老子所说的“天道”。施加人类力量形成的变易过程叫“人易”,也是文化的本质。而人能够“易”不是像动物一样依靠体力与固定模式,而是依靠脑心的变易思惟生理机能——灵思本性——人的第一本性。人利用灵思本性认识天易事物的变易存态本原,再仿照天易的同定性法则——天道,改易天物或设创事物,就是人类的“法道”;人认知天然变易生成形物的本原天道,再效法天道或受到启发而改易“天易”形物,产生的物态——人造器物,就是人类高于动物之根本所在。再回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基准是“形”即天易物态。这里的“上”与“下”不是位置高低,而是“变易”的层次性高低或者顺序前后或先后,这里就是在“天然变易产生的形物”这个过程的前后或先后。“而”在这里是“之”,表示偏正关系“的”,不是连词;“者”是代词,表示“某某的存在”;“之”是代词,意识是“它”;“谓”就是“称”“叫做”的意思。因此,这就话的意思就是:在天然变易形物生存前的存在(即同定性的规则程序),称它为“道”;在天然变易形物之后(法道改易)形成的存在,就是“器”。“器”是人类认知天易道法而法道改易思创的物态,即人造物态,引申为人造器具、工具,再引申泛指物态、形物(不分天易人易)。所以,天易变易生成形物的同定性规则程序,就是“道”即老子说的“天道”;引申为同定性规则程序即普遍规律或通贯规则(大道、贯道、通理)、规则、法术,再引申为方法、学术、策谋等。古代人把道看成先天存在,具有主观主义色彩,但是认识到“道”是天然变易的客观规律,是远古认知最伟大、最深弘的认知。2023-07-16 09:56:251
什么叫“形而上”?
那是"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相对于唯物论的一种辩证法2023-07-16 09:56:482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学是指哲学中探究宇宙万物根本原理的那一部分,在中国,也称作玄学,它和我们通常说的孤立、静止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两个不同的东西。马克思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固定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以及点动的相对趋势,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有似于物理学中的矢量(位移)。由于反感教条主义的只讲形式,不究实质,黑格尔把形而上学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因此形而上学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远不变的。马克思沿用了黑格尔的这种定义。2023-07-16 09:56:5912
什么是形而上学
哲学用语2023-07-16 09:57:526
什么叫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这几个字原本来自中国,而我们习惯上也给西方的类似的思维套上这个名字,形而上学原本并不带有贬义,仅仅是反应了一个人类特殊时期的思维形式和存在的写照。西方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专指那些晦涩难懂又抽象的问题,包括数学、纯理性追求、对最高精神或真理的追逐等等,加上一些特殊神话教义的影响,就逐渐诞生了一些非常抽象的理念,人们这些早期的原始性的简单抽象思维叫做形而上的学问,形而上就是高于具体形体形象的东西。事实上人类后来的很多知识都是缘于这些形而上的奠基。相比之下中国的形而上也基本经历了一个类似于西方的形而上的时代,从早期的易经智慧,到老子,很多思想都类似于西方的形而上,不过,在中国我们通常把魏晋时代的玄学称为形而上学,这时的玄学开始重视哲理,重视理念,传统的易经和老庄智慧得到哲理的提升,真正的哲学智慧开始被追究起来,经验层次下降一格,类似于一般意义上的抽象探索,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的哲学比较早熟,在西方形而上是根基,而中国似乎有趣就在于,形而上晚于经验,西方很有点哲学孕育科学的思维,而中国正好相反,早期的依赖经验,像科学,而中期后的才越发的像西方的传统哲学。这或许和中国早期这个大农业国对于经验的渴望直接相关。西方后来的科学诞生直接推动了西方的资本世界的发展,而中国那种追求哲理的漫无边际的农业遐想一直延续到近代,在经历了被动和列强的藐视之后才大醉方省的思索图存之路,不过,在我看来,即使是今天,那些追求奴隶嘴脸似的屈躬卑膝者也大有人在,她们还在整天的玩弄占卜算卦,把自己打扮成一副五千年前巫师的模样,也不知道是真奴隶还是装奴隶2023-07-16 09:58:081
什么叫形而上的人?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2023-07-16 09:58:193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
所谓形而上学,在哲学史上有两种含义: 1、哲学中探究宇宙本体或本源的的哲学理论体系,即本体论。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在主要西方语言中其形式都很相似,如英语的“metaphysics”、法语中的“la metaphysique”、德语中的“die Metaphysik”、意大利语中的“la metafisica”等。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而亚里士多德可能称做“第一原理”、“哲学”。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笛卡尔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2、与辩证法相对的哲学世界观或方法论。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而探究本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也叫玄学。2023-07-16 09:58:4714
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区别是什么?
1、意思不同。所谓“形而上”是指具体的物质、物体的形态之上,高度抽象、总体概括的内容,所以有“形而上者谓之道”的说法。即“形而上”是脱离了具体物体形象,看不见、摸不到的认知、思想、精神、道理、理论等意识形态和规律法则。“形而下”则指具体的、客观的物质分类,依如生物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之下,各种客观物体分类之下的非常具体的有形态、形状的具体东西,所以有“形而下者谓之器”。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那么,“形而下”可以包括具体的时间、空间、环境(场合)、人、事、物的个体。2、不同的研究对象。形而上学是对科学无法证明的事物的研究,即没有身体,不能被看见或触摸。对物理的研究是客观的、物理的和事物的。3、不同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态思维来观察和分析事物。物理学习是指用客观的、能动的、辩证的思维来观察和分析事物。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形而上;百度百科-形而下2023-07-16 10:00:021
什么叫形而上和形而下?
你连这都不知道,我知道,但是不是给你说,因为你这种对于别人的依赖会害了自己的,2023-07-16 10:00:226
什么叫形而上学
1、"形而上"是一个哲学名词,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 对称。2、"形而上"用来说明“道” (形而上)与 “器”(形而下) 的关系,即本源、本体和器物、现象的关系。3、“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 “形”而下之“器”,“器”在“地”上,而“器”再“上”面是“道”,因此,所谓“形而上”的具体意思是指“道”。中国人很重视这个“道”,认为它是起主导作用的,它支配着“地”上的一切“形”、“器”、“象”。2023-07-16 10:00:561
什么叫形而上学?
1、"形而上"是一个哲学名词,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 对称。2、"形而上"用来说明“道” (形而上)与 “器”(形而下) 的关系,即本源、本体和器物、现象的关系。3、“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 “形”而下之“器”,“器”在“地”上,而“器”再“上”面是“道”,因此,所谓“形而上”的具体意思是指“道”。中国人很重视这个“道”,认为它是起主导作用的,它支配着“地”上的一切“形”、“器”、“象”。扩展资料:1、按道家学说,形而上者是超越了一切世间存在,包括精神思想意识这些存在的。道是一切的本源所在,而人的思想意识精神是由道而生的、不永恒的存在,故万万不可认为形而上就是精神方面的抽象思维。2、人的精神思想意识,均属于形而下的“器”,甚至于人建模创造的包括时间、空间在内的一切概念,也只是接近真理而并非真理,是形而下的“器”,我们所能说所能想的,均不离“器”的范畴,”道“是说不出想不出的,说出想出即变质离道远矣。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形而上2023-07-16 10:01:161
"形而上者谓之气,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意思
《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通常的理解是,大道无形,故旧形而上,器用之物为有形,是为形而下。“形而上学”一词与传统用法中的玄学、理学大体相通,现在则通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哲学或人文学科,“形而下学”则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科学,近代中国学人将西文metaphysics翻译为“形而上学”,在学术上精细的理解和分析一直纷争无定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易传》中“道”的意义是多样的,把它统一到一起就是“三才之道”即天道、地道、人道。《易传》中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三才之道”的合一。中国古典哲学谈“天人合一”是先讲统一,后讲对立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易传·系辞》),前些天,我提到“道”字说中国古典哲学无论是儒道释三家,他们所说的“道”归根到底是一样的,都是天地人等万物如何生成,在运行规律上有分歧,这也是为什么成为不同派别的主要原因。儒家认为这个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道在于天,这个天我认为有自然之天和主宰之天两种,儒家主要讲主宰之天。有些把这个天神化,有些认为是理,认为是心,认为是气等等。它的统一部分就是道是可知的,可以感悟到的。 《易传》说:“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系辞》)有一定的形状才叫器。在这个问题上,《易传》认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系辞》)象与形是相互对待的。张载认为“象”也是形而上的,“气化”就是道;程颐、朱熹则认为“象”是形而下的,与“器”同类。其实,“象”也是有分类的,“在天成象”,这个象和器一样都是“道”的具体形态而已。我前面说“道”也有分类。朱熹认为天地一理,万物中又各自有各自的理是有道理的。这个象也一样,有微观可见的,也有宏观的可与“道”混淆的。“器”是“象”在人可见的物质的具体形态。 那么,为什么说“形而上”与“形而下”呢?我前些天便开始思考这个“形”字。“形”不能简单的解释为“形状”,从这句话的意义上来讲,一是“道”与“器”的分界,二是接近“器”。这个“形”按我的理解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那么“器”也是物质的具体形态,怎样分哪?我认为“形”只是具体形态中的初步,比如我们说的原意;器就是引申义了。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认识的还不够确切,我以后还会进一步研究的。 孔颖达《周易注疏》提出“形由道而立”,“先道后形”。先秦所谓上下,有时间先后的意思,另外也有高卑之义。孔《疏》中说的“形由道而立”,我是认同的。但“先道后形”我不这样认为,张岱年先生说“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肯定‘道"是高于‘器"的”。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道与器的先后,我认为不存在时间先后,而存在逻辑上的先后,有道无物和无道有物都是不存在的。 “道”与“器”不是独立的,而是有联系的,谈到“道器问题”就不能不说到“道”与“器”的转化。张载在谈易变思想时,说到三个方面,即动静、变化、神理。这个“道器”的转化,可以从动静、变化两个方面来说明一二。《易传》曰:“一阴一阳谓之道。”动与静是相互对待的,没有动就没有静,宋明理学家认为“静”是主要的,动是从属于“静”的。张载认为“动”与“静”如闭门与开门一样,“阖户,静密也;辟户,动达也。”(《正蒙·大易篇》)动静又是统一的,这个好理解,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张载的易变思想中还有一个内容就是“动静”的法则,理学家认为“静”的主要性。动静法则中有辨证思想,中国古典哲学中也认同对立统一,但统一是第一位的,理学家的这种认识,与此是一致的。为什么说动静与道器转化有关系哪?因为动静引起变化,变化与道器有很直接的关系。一定数量的“器”的变化可以引起“道”的质变,动静变化可以使事物随之变化。朱熹格物致知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与之一致。“道”的动静变化必然引起“器”的变化,而人们通过“器”来认识“道”也是通过变化来得到的。 “道器问题”是儒家一个重要的命题。宇宙论和人性论钩铸了儒家学说的两大支柱,其中的天人关系、利义关系、知行关系、体用关系、道器关系等又像经线一样贯穿其中。“道器问题”很关键的是讲求实践精神,朱熹提出了“博学—积累—贯通—推类”的格物致知模式,博学为积累做了准备,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贯通而得到一普遍原理,用得到的这个普遍原理推类就可以知道那些未知的事物之理。经过这样一个步骤就可以达到格物致知。朱熹提倡的先知后行在这里很明显的显示出来了。 这无非就是通过学习实践、行为实践来做到从道向器,从器向道的转化。儒家在体用关系上讲隐微的本质与显露的现象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和表示不变的统一的大道与变动的多样的功能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2023-07-16 10:02:381
“形而上者谓之理,形而下者谓之器”到底形而上学是什么东西?
就是哲学2023-07-16 10:02:472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为之物,形而下为之器,上是意识形态法律,法规,下就是实体,高楼大厦 形而上出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体.形而上是指思维的和宏观的范畴,这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也是Metaphysical的中文翻译:不存在于时间、空间的现象,自身即是超自然的存在,以理性的思维,或是与生俱来的第六感才能感觉到的究极之物.1.一种超出具体科学的纯学术研究,含义基本可以等同为哲学,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很多代的弟子整理他的学说,发现有一些学说无法归入具体的科学中,于是他生造了一个词,来表示这种学问,我国的一个翻译家发现不好翻,在翻阅古籍的时候,发现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于是把这个词翻为形而上学.也成为玄学.2.纯学术的研究容易流为教条主义的说教,黑格尔把形而上学做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因此这个词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是贬义的.3.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更变,且原因不在内部而在事务外部.形而上学的另外一个意思是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4.马克思哲学也是对其进行强烈批判.形而下就是辨证(就是用全面 发展 运动)的看问题,是科学的世界观.形而上指片面 静止的看问题 .只讲形式和表面,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下则相反.形而上:从现实到理论,形而下:从理论到现实 形而上学,哲学术语,表示一种看待事物的方法,它把事物看成是静止的,片面地,非矛盾的,又分为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形而上学,与之对应的是辩证法,它把事物看成是联系的 发展的 运动的,也分为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和“形而上学”不一样,“形而上”这个词是出自于《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指物质之外的东西,就是意识.“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学科,按希腊语原意解释为“物理学之后”,是在对现实存在的物的本质和规律研究以外的对世界本原的思考.我国学者取“形而上”为之命名.形而上主要有两种意思:1.就是柏拉图的一本著作的中文译名,叫做《形而上学》,这个译名的来源是来源于《易经》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就是在物质之上的,抽象的东西,而这个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就是研究的这种抽象事物的方法和学问 2.就是马克思主义中的形而上学,这个是个贬义的用法,主要来源于黑格尔对于形而上学的定义,也就是孤立、静止、片面的,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相对立,由于马克思受黑格尔的影响很大,所以也沿用了黑格尔关于形而上学的定义.2023-07-16 10:03:061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的形而上学啥意思
形而上 就是与辨证法相对的 不用发展的 矛盾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023-07-16 10:03:165
什么是形而上学?
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哲学这个词是外国传来的,大约百年历史。在没有这个词之前,我们汉语把西方哲学称为形而上学。民国以前还是这样的,电视剧里清朝皇宫戏不是有个西洋人么,教皇帝贝勒学数学,那时叫算学。2023-07-16 10:03:315
“行而上”和“行而下”蕴含着什么意思?
行而上,指的是行的人就上位,有能力的人上位。行而下,指的是有能力的人反而被打压,处于下位,类似劣币驱逐良币。2023-07-16 10:04:051
什么叫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95423.html2023-07-16 10:04:253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2023-07-16 10:04:351
哲学问题五十四:从爱人宏观哲学思想理论中,我们怎样理解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区别?
这个哲学问题,中国与世界没有办法接轨。黑格尔盗取了【易经】中太极生两仪(后又被马克思窃取改为【一分为二】)。西方哲学家生生伪造出中国哲学是形而上学哲学,并主观主义的论证起来。日本亦有随声符合者,而【易经】发祥地中国正值一片混乱无人顾及。中国人自己后来也蒙了。无法说清。数百年来,中国哲学家们一直试图揭开这个谜。又因【易经】牵扯【卦象】被打入【封建迷信】的冷宫。中国易经的【形而上谓之道】,用现代语言解释:决定表面现象变化是,受表面现象之上的【客观规律】支配。换做最简汉语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国易经的【形而下谓之器】,用现代语言解释:改变表面现象是【器】(既:办法、措施、手段)】。是工匠手中的工具器物。只能简单粗略应付,本人无陈景润先生之命运。2023-07-16 10:04:454
怎么理解“形而上学”?与之相对的是什么?
与之对应的是唯物辩证法 下面是解释: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2023-07-16 10:05:031
新词,?什么是形而上和形而下?
周易上好象有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指无形的 东西,器是指有形的东西。 近现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之所以在欧洲地区,在思想学术这个原由或层面上(来看),在于欧洲成功地实现了学问、学术的“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离;这种分离按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的说法大约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即欧洲的地中海地区走出“中世纪”的时期。恩格斯说早期的科学是“深深地禁锢在神学之中”[3]的,此一如欧洲近代的大学大多是从教会学校发展、衍变而来的一样;而学问、学术上“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离,也恰恰就是西洋“形而上”性质的“宗教神学”与“形而下”性质的“理性科学”的分离。“文艺复兴”时期,尤“文艺复兴”之后,关于世界整体的认知体系与关于世界物具体认识的学科门类,从此逐步分离开来并逐渐获得了展开:一个干脆还原给了宗教或神学,一个则给予了近现代科学,形而上与形而下、世界之观与物理之识、情感与理性、模糊与清晰、神秘与实证,从中世纪走了出来……恩格斯说:“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尽管个别的相互对立的见解的争论一直拖延到现在……但是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而且得到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说是与从其出发点起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4]——中西方思想学术的“剪刀差”,亦从此展开来了(当然16世纪中西展开的“剪刀差”是多方面的)……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对象化、具体化,是学问“深入”的必由之路。当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种学术,一种思想,还依恋与停留在“天人不分”的模糊性或模态性的于宇宙、世界之认知上,还停留在“天人不分”的于宇宙、世界的综括性的认识兴趣与叙述体式上,那么,它就没有走出古典文明的时代,没有走出古典学术的时代,也即没有走上近现代的学术之路。——追求对宇宙、世界包罗性或综括性的整体认识(形上),或是古典文明、古典学术的最大特征与古典时代的思想家的最高追求;当认知的起点与终点尚未从整体宇宙观、世界观里分离出来而付诸于具体或具象或具识时(从具体“物事”出发来现象观测与理论演绎,而不从整体“世界”出发来思想观照和理论演绎),那么,近现代实证式的分门别类之“科学”是一定不会产生的。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的学术不断将哲学从神学中分离出来,又将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不再执迷于“坚持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5](中国并没有神学,而科学则一直服从于易道哲学)。所以,恩格斯明确指出:“因此,精确的自然研究只是亚历山大时期的希腊人那里才开始,而后来在中世纪由阿拉伯人继续发展下去;可是真正的自然科学只是从十五世纪下半叶才开始,从这时起它就获得了日益迅速的进展。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各种自然过程和自然对象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6] 爱因斯坦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7]近代科学的形下性与实证性是近代科学的根本特征,这一点在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8]的培根(1561-1626)的看法里,体现得就最为明显或系统。因为在培根看来,只有出于感觉与经验的知识才是可靠的,感觉与经验这可实证的东西才是一切知识的泉源。恩格斯说:“按照他的学说……科学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是用理性的研究方法去整理感官所提供的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形式。”[9]也就是说,近代的科学都是以经验、实验、实证为基础,观察与实验的实证法是它的主要研究方法,乃至近代以来的所谓“哲学”其实也是靠可推理或可实证的自然哲学来发展的,恩格斯评价培根时谓之:“在他看来,自然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物理学是自然哲学的最主要的部分。”[10]“哲学”尚且如此(科学化),近代所谓“科学”的形而下性,也就可想而知了,亚·沃尔夫谓之“在近代之初,科学还没有与哲学分离……近代科学先驱者们的数学和实验倾向,不可避免地导致分化成精密科学即实验验证的科学和纯思辩的哲学”[11]。然而,恰恰是中华学术、学问,15、16世纪并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离(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是严重的“科学化”,近代之前的中国科学则是严重的“哲学化”,如天文学和医药学等),16世纪以来直至19世纪乃至20世纪初,都还一直徘徊在古典文明的时代,乃至明末以来经史方面朴学的实证精神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与传承。2023-07-16 10:05:583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为之物,形而下为之器,上是意识形态法律,法规,下就是实体,高楼大厦 形而上出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体.形而上是指思维的和宏观的范畴,这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也是Metaphysical的中文翻译:不存在于时间、空间的现象,自身即是超自然的存在,以理性的思维,或是与生俱来的第六感才能感觉到的究极之物.1.一种超出具体科学的纯学术研究,含义基本可以等同为哲学,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很多代的弟子整理他的学说,发现有一些学说无法归入具体的科学中,于是他生造了一个词,来表示这种学问,我国的一个翻译家发现不好翻,在翻阅古籍的时候,发现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于是把这个词翻为形而上学.也成为玄学.2.纯学术的研究容易流为教条主义的说教,黑格尔把形而上学做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因此这个词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是贬义的.3.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更变,且原因不在内部而在事务外部.形而上学的另外一个意思是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4.马克思哲学也是对其进行强烈批判.形而下就是辨证(就是用全面 发展 运动)的看问题,是科学的世界观.形而上指片面 静止的看问题 .只讲形式和表面,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下则相反.形而上:从现实到理论,形而下:从理论到现实 形而上学,哲学术语,表示一种看待事物的方法,它把事物看成是静止的,片面地,非矛盾的,又分为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形而上学,与之对应的是辩证法,它把事物看成是联系的 发展的 运动的,也分为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和“形而上学”不一样,“形而上”这个词是出自于《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指物质之外的东西,就是意识.“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学科,按希腊语原意解释为“物理学之后”,是在对现实存在的物的本质和规律研究以外的对世界本原的思考.我国学者取“形而上”为之命名.形而上主要有两种意思:1.就是柏拉图的一本著作的中文译名,叫做《形而上学》,这个译名的来源是来源于《易经》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就是在物质之上的,抽象的东西,而这个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就是研究的这种抽象事物的方法和学问 2.就是马克思主义中的形而上学,这个是个贬义的用法,主要来源于黑格尔对于形而上学的定义,也就是孤立、静止、片面的,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相对立,由于马克思受黑格尔的影响很大,所以也沿用了黑格尔关于形而上学的定义.2023-07-16 10:06:091
如何理解“形而上学”的字面含义,或者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谢谢!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对子. 辩证是指用发展的、变化的、矛盾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发展。与之相反的,当然就是用静止的、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发展。 形而上学就是这个意思。2023-07-16 10:06:282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者谓之道】道,抽象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道路有宽度之规、坡度之律。【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有形的存在,大器者,名也,即文字文理真理公理,是道之载体。形而上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 对称。用来说明“道” (形而上)与 “器”(形而下) 的关系,即法则、规律、道理和器物的关系。【哲学范畴】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宏观范畴,用抽象(理性)思维,形而上者道理,起于学,行于理,止于道,故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是物质方面的微观范畴,用具体(感性)思维,形而下者器物,起于教,行于法,止于术,故有形而下者谓之器。2023-07-16 10:06:393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通常的理解是,大道无形,故旧形而上,器用之物为有形,是为形而下。“形而上学”一词与传统用法中的玄学、理学大体相通,现在则通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哲学或人文学科;“形而下学”则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科学,近代中国学人将西文metaphysics翻译为“形而上学”,在学术上精细的理解和分析一直纷争无定论。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易传》中“道”的意义是多样的,把它统一到一起就是“三才之道”即天道、地道、人道。《易传》中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三才之道”的合一。中国古典哲学谈“天人合一”是先讲统一,后讲对立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易传·系辞》)。2023-07-16 10:07:005
政治上说的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呢?
唯心主义2023-07-16 10:07:222
什么是形而上学,举例说明
级别:学者2005年8月16日1,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2,上述解释在一般辞典、书本里都能找到。很多人感到迷惑不解的根本原因不是找不到对行而上学的解释,而是不明白为什么要叫“形而上学”这么一个古怪名字?为什么不叫“学下而行”或者“下学行而”或者别的什么?因此我们必须解释“行而上学”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3,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写过一本书叫“physics”,这个词现在翻译为“物理学”,古代中国刚接触西方文化的时候把它翻译为“形学”,意思是“关于物体(形)的科学”。后来亚里斯多德把他的一些思想写成一本书,叫“metaphysics”,意思是“物理学之后(或之上)的科学”。当时中国译为“形而上学”,意思是“形学之上的科学”。这本“形而上学”的哲学观点就是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因此后来就用“形而上学”这个词来表示孤立、静止、片面的哲学观点。4,例如:刻舟求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2023-07-16 10:07:432
通俗易懂的解释"形而上" "形而下"还有"形而上学"
《易.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就是:在世界万物形成之前,物质还没有可见的形状,这是"形而上",即有形物质形成之前的物质,《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道"。"道"是无形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物的本质、根源和本体。因为它是一种物质,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本质物质;当本质物质、本体或"道"发展变化为万物以后,物质具有了可见的形状,这就是"形而下",即有形以后的物质,《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器"。"器"就是拥有具体形态、形体、质量和硬度的世界万物,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现实物质。"道"是"器"的根源、本质和本体,"器"是"道"的发展态。在各种哲学理论中,对"形而上"的"道"、也就是现实物质世界形成之前的无形的本质物质世界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上学;对"形而下"的"器"、也就是现实世界形成以后的有形的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下学。研究和论述形而上学,首先要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进行全面而又准确的认识和界定后,才能够推断本质物质的有关情况,这种学说认为物质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形而下学的理论根据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它主要是以万事万物为线索,根据物质的运动、发展和变化情况,研究和认识各种事物并解释现实问题,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变化的。形而上学揭示了组成物质世界的本体的不变性,形而下学揭示了物质在现实世界中的变化性。总之,在这里的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哲学,它和形而下学的关系类似于今天我们政治课本上讲的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2023-07-16 10:07:531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啊?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2023-07-16 10:08:049
形而上的人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在主要西方语言中其形式都很相似,如英语的“metaphysics”、法语中的“la metaphysic”、德语中的“die Metaphysik”、意大利语中的“la metafisica”等。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分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分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既在字面意义上相近,在实际意义上也很符合,属于经典的翻译。2023-07-16 10:08:571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2023-07-16 10:09:083
形而上形而下怎么解读?
百度百科上的解释已经很明了。把无形的抽象的称为形而上,有形具体的称为形而下。1、要更加透彻地解释,关键在于形、者、之的解释。如果形解释成为形容,描述的意思,者指描述事物的人,之指的事物,那么意思可以理解为:往上讲事物的原理,往下讲事物的作用。2、若形解释为品格格调,意思则是格调高上的人讲究方式,格调低下的人讲究用处。因为形上之间有而字,包含承前启后的意义,有相形而分上下的意思。3、如果谓是称为的意思,那么者就不是指的描述事物的人,而是形而上或者形而下的主语助词,就要通过对比道与器的内涵,相对确定涵义。即将两个概念并列确定各自的内涵与外延。道之于器是方法,器之于道是功用,例如说得道与否,是指是否找到了成功的方法。说成不成器,是指有没有用的意思。因此形,就是现实情形、行为模式、形式的、显示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可以是,约束现实情形的概念形式上叫做规律,落实下来叫做生效。2023-07-16 10:09:251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词语定义】形而上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对称。用来说明“道”(形而上)与 “器”(形而下) 的关系,即法则、规律、道理和器物的关系。形而上者谓之道,(道,抽象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道路有宽度之规、坡度之律。)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有形的存在,大器者,名也,即文字文理真理公理,是道之载体。)注:这里的“上与下”,指抽象的相对位置。道为上界,统领约束下界作为器的自然万物。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可道,可道之道非“常道”,可名之名非“常名”。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真正的道,可以说出来的名不是真正的名。(大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哲学范畴】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宏观范畴,用抽象(理性)思维,形而上者道理,起于学,行于理,止于道,故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是物质方面的微观范畴,用具体(感性)思维,形而下者器物,起于教,行于法,止于术,故有形而下者谓之器。2023-07-16 10:09:373
《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说简单点,行而上是指虚空的、精神的,行而下是指具体的、物质的我们传统文化是宣扬行而上,因为孔孟老庄都是大思想家,中国文化一向主张修身养性,注重精神上的修炼,不鼓励物质上的最求。而现在的社会是主张行而下,比如最求金钱、名誉、地位等“形而上”也作“自上而下”,常用来指从抽象到具体的、以思辨方式为主的研究思路,如黑格尔等。ue5e5ue5e5“形而下”也作“自下而上”,常用来指从具体到抽象的、以实证分析为主的研究思路,如德国实验美学代表人物费希纳等。亚里士多德身前在吕克昂学院讲课,去世后该学院的第11代继承人安德罗尼柯整理亚里士多德的旧稿与讲义,编纂了当时所能收集到的全部遗稿,有形物体的学说著作编在一起,取名《物理学》(希腊语作physika,拉丁语作physica,英语作physics),又把论述超感觉的即经验以外对象的文章编在《物理学》之后,取名《物理学以后(诸篇)》(希腊语作tametataphysika,拉丁语作metaphysica,英语作metaphysics,此处meta-是与after-意义相同的前缀),该书传到中国后,曾译作《玄学》,意在表明书的内容和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有相似之处,都以超感性非经验的东西为研究对象。又由于中国《周易·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意思是,在有形体的东西之上的,凭感官不能感知的东西叫做道;有形体的、凭感官可感知的东西叫做器。据此,严复把《物理学以后(诸篇)》译为《形而上学》。2023-07-16 10:09:593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中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 (《列子》中的话)原文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于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报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 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列子说符篇》翻译列子学习射箭,已经能射中了。才去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行。”列子回 去继续学习了三年。又把学习的情况报告了关尹子。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说:“我知道能射中的缘故了。”关尹子说:“可以啦,要 牢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掉。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2023-07-16 10:02:101
健身的英文单词
搜就是了2023-07-16 10:02:106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的作者
1.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的作者是( ),我还知道他讲过的话:( ) 列御寇, 就是列子。选自《列子·汤问》 名言:“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故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 “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 “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 “五情好恶,四体安危,世事苦乐,古犹今也,人犹我也。人人相犹,损一秋豪而利人,悉天下以奉天下人。” “忧苦犯性,逸乐顺性,斯实所系者也。名不可去,亦不可宾。但恶夫守命而累实。守名而累实,将恤危亡而不救,岂徒逸乐忧苦之间哉。” 2. 求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作者的资料 蝉的如神技艺源于他的勤学苦练;还有情节更离奇的《妻不识夫》(《列子·汤问》)说明一个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列子,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所作,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成的,晋张湛注释并作序。,《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 如《列子学射》(《列子·说符》)、《纪昌学射》(《列子·汤问》)和《薛谭学讴》(《列子·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又如《承蜩犹掇》(《列子·黄帝》)告诉我们,曲背老人捕蝉的如神技艺源于他的勤学苦练;还有情节更离奇的《妻不识夫》(《列子·汤问》)说明一个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列子,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所作,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成的,晋张湛注释并作序。,《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 如《列子学射》(《列子·说符》)、《纪昌学射》(《列子·汤问》)和《薛谭学讴》(《列子·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 3. 两小儿辩日的作者+翻译+原文 《两小儿辩日》一文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 文章通过两小儿辩日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说明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从而体现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列子》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距离人近,然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距离人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第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刚升起时大得像个车篷,到了中午的时候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距离我们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距离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十分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距离近的东西让人觉得越热,而距离我们远的东西让人觉得越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4. 两小儿辩日的作者+翻译+原文 《两小儿辩日》一文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文章通过两小儿辩日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说明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从而体现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列子》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距离人近,然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距离人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第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刚升起时大得像个车篷,到了中午的时候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距离我们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距离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十分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距离近的东西让人觉得越热,而距离我们远的东西让人觉得越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5. 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作者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御寇所编的《列子·汤问》,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 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就《两小儿辩日》写作背景而言可以这样来理解:从列子人生轨迹来看,春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据《汉书 艺术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各学派都在宣扬自己的思想,儒家如(代表孔子、孟子)是,法家(代表韩非、李斯)如是,阴阳家(代表邹衍,即邹子)如是,还有墨家(代表墨子),纵横家(代表苏秦、张仪 ),兵家(代表孙武、孙膑),杂家(代表吕不韦)等等,诚然,道家亦如是,各家的思想必然不尽相同,所阐述的内容必然就有客观的和主观的,就好像我们现在的学术界一样混乱。所以,列子通过《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来表现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治学态度,从而体现出列子要表达的做学问要本着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以上为个人见解,不足之处,见谅。)。 6. 两小儿辩日的作者是谁啊 [编辑本段]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孩子争辩不已,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但是到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车篷般大,到了正午看起来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读法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中心思想 《两小儿辩日》通过对话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知的可贵精神。 对于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有人认为是列子用来讽刺孔子写的。科学解释 原因根据不同感觉来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并不正确。 《两小儿辩日》里的一个小孩说因为早晨太阳冷,中午的热所以早上远中午近 另外一个说早上的太阳大,中午小,所以早上的近中午的远 而且事实的观察的确如此,那么如何解释?到底又是怎么回事? 看起来早晨的太阳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眼睛的错觉。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 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比中午时大些的原因。 总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 事实上由于中午的太阳辐射过于强烈,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的大小是不现实的。 这可能也是造成了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午的太阳只是一个明亮的点,而日出日落的太阳是可以观察到的一个圆形。 还有,中午比早晨时热,是不是因为中午时太阳离我们比早晨时离我们近呢?也不是。 那又是因为什么呢? 中午时比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比早晨时热。 而实际上,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的辐射强度所决定的,但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因为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是太阳辐射总热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热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传热方式向上传导给空气,这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总之,每天中午较热,早晨较冷,并非太阳离我们地面有远有近之故。[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 御寇是战国时期道教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本来是列子(战国初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约在战国 后期成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 《列子》被禁。汉初崇尚黄老,《列子》得行于世。 汉武帝独 尊儒术,罢黜百家,《列子》散落民间。汉成帝求遗书于天下,刘向将《列子》编成八篇, 藏于内宫秘府。 东晋时,张湛撰《列子注》问世,《列子》得以广泛流传。《列子·汤问》是_列子_所辑注,里面具有许多_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有的人也说是孔子所著,到现在还没有定论。)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国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与郑缪公同时。 今郑州市东30里圃田乡圃田村北有列子祠。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今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全书共载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 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以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 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博个好士之。 7. 两小儿辩日作者和著作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御寇所编的《列子·汤问》,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文言文。通过两小儿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的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列子(本人与弟子)著有《列子》,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列子》中的“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而这些学说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列子》属于早期黄老道家的一部经典著作。列子书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西汉时仍盛行,西晋遭永嘉之乱,渡江后始残缺。其后经由张湛蒐罗整理加以补全。现存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其中《两小儿辩日》被纳入小学语文人教版6年级下册第1篇课文;《愚公移山》被纳入初中语文人教版9年级下册第23课,北师大版第六单元第11课。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 8. 文言文学弈两小儿辩日古诗词七步诗鸟言三间芙蓉楼送辛渐江畔独步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乎?七步诗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学奕孟子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fu)若与(yú)?,曰:“非然也.”《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9. 两小儿辩日的文言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翻译: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盖。到了正午就像圆盘一样大,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孔子不能决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啊?”2023-07-16 10:02:161
木叶和晓中的人名用英文和日文咋写?
漩涡鸣人:うずまき ナルト(UZUMAKI NARUTO)UZUMAKI就是漩涡的意思NARUTO有2种意思:首先NARUTO是日本一种拉面调料,是用鱼酱做的,粘粘的,通常是灰白色中带着淡淡的粉红色。(这也就是鸣人钟爱拉面的秘密吧);其次,NARUTO还是日本一座城市的名字,该城市因为有座名门大桥而成为著名的观光点,据说从该桥上看水面上的巨大漩涡非常过瘾。宇智波佐助:うちは サスケ(UCHIHA SASUKE)UCHIHA来自于“UCHIWA”。 UCHIWA是日本的一种纸扇,形状就是宇智波家徽的样子。日本流行家徽,家徽在日语里面写作家纹(KAMON)。SASUKE的名字源于日本历史传奇忍者--猿飞佐助(SARUTOBI SASUKE)。春野樱:春野 サクラ(HARUNO SAKURA)HARUNO意思为春天的野外。SAKURA樱花,纯正的樱花是粉红色(虽然也有白的和红的,但粉红才是樱花的王道。她的话语是生命)日本的国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小樱头发是粉红。犬冢牙:犬冢 キバ(INUZUKA KIBA)KIBA是日本传统的常规名字。INU日文里面代表狗、犬、狼等的尖牙,犬牙,(毒蛇的)毒牙,牙根,尖端。犬冢:狗的家油女志乃:油女 シノ(ABURAME SHINO)ABURAME是一种鱼。ABURAMUSHI是一种虫子。SHINO是竹叶的意思。日向雏田:日向 ヒナタ(HYUGA HINATA)HYUGA是日本南部一座城市的名字--日向市。HYUGA的日语意思是阳光普照的地方,这和雏田MM害羞老是躲在人生的阴影下正好相反,希望她能闪耀靓丽如同夏日葵花。日向可以读做HYUGA或HINATA。奈良鹿丸:奈良 シカマル(NARA SHIKAMARU)NARA是日本一个行政区。奈良県(NARA PREFECTURE)以这个地区的鹿(SHIKA)著称于日本,作为日本的古都,奈良还有一尊著名的大佛,当然最出名的还是奈良公园(NARA PARK)喜欢亲近人的鹿群,鹿せんべい(SHIKA-SENBEI)。年老的鹿会抢你的便当,小鹿会给你闹着玩,如果你不拿自己的小吃喂它,它会把你顶下池塘(……)SHIKA是鹿的意思。MARU,日语里面是圆圈的意思,但通常用在男孩名字最后,翻译成“丸”其实就是粪球的意思(巨汗….),和中国传统男名“狗蛋”有异曲同工之处(再次巨汗….)。秋道丁次:秋道 チョージ(AKIMICHI CHOJI)AKIMICHI是常规日本姓氏。AKI秋天,MICHI街道。秋天被日本人认为是读书和野炊的季节。秋天的慢慢长夜用来读书,秋天瓜果成熟,渔业丰收,正是放开肠胃大吃的季节,丁次是个不错的名字,听上去比较正规的日本人名。CHO来自蝶(CHOU)。很多名字以“JI”结尾。就像“MARU”丸一样,有这个字根的名字一定是男孩。非要在中国名字里面找个近的,我想狗剩比较适合,呵呵。山中井野:山中 イノ(YAMANAKA INO)YAMANAKA山中是另一个日本常见姓氏。YAMA是山,NAKA是中的。INO意思是野猪。所以,她的名字是山中的野猪。她的攻击方式只能是一条直线,据我所知,野猪也只能沿一条直线攻击冲击,笨笨的猪,呵呵INO在日本汉字(KANJI)里面可以写作“亥”或者(猪)。中忍考试的时候井野把这个字印在T-SHIRE上。日本的十二生肖里面也有猪,但好像顺序不和我们一样。日向宁次:日向 ネジ(HYUGA NEJI)NEJI在日文里面就是旋转。查字典也没有其它适当的意思,而且发音相近的词也没。宁次的绝招是八卦和点穴,都是来自中华功夫,而且,在日本NEJI不算一个正规的名字,含义是“旋转”,引申为“太极”。顺便补充一下,回天的日文是KAITEN,太极是TAIJUTSU。李洛克:ロック リー(ROCK LEE)小李的原型是谁?就是华裔著名功夫巨星--李小龙(BRUCE LEE),不仅招式,造型,英文名象,而且生日都是一天11.27号。这是中国功夫的传奇呀!天天:テンテン(TENTEN)天天,功夫是暗器,绝招中隐含“龙”,穿中国的旗袍和小偏襟上装,发型是中国传统的发髻发缵,而在日本,天天这个名字通常是用来命名大熊猫的,尤其是中国出生的大熊猫。PS:这个组是毫无疑问的中国文化背景小组,和我们颇有渊源。不仅仅装束外表。还有名字由来。2023-07-16 10:02:011
汪中,狐父之盗颂的翻译
[1]《列子说符》:《列子》,传为战国列御寇著,八卷。《说符》为第八篇。原文在这个故事后还有爰旌目不愿食狐父之盗的饮食,硬吐死去。汪中只取这个故事的前半,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2]适:往。[3]狐父:地名。在今河南永城芒砀山北麓。[4]税:休息。道周:道旁弯曲处。[5]惟:发语词。[6]贸贸然来:《礼记檀弓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贸贸,目不明的样子。[7]馁:饥饿。踣:跌倒。[8]盱睢(xū huī):张目仰视的样子。[9]匪:非。昏媾:姻亲。[10]嗒然:失魂落魄的样子。七尺:七尺之躯。[11]奄:气息微弱。[12]裁:通“才”。属:连接。[13]懿筐:深筐。[14]箪(dān):盛饭的器具。[15]芒芒:辽远的样子。[16]外御国门:《孟子万章下》:“今有御人于国门之外者。”赵注:“御人,以兵御人而夺之货。”[17]内意窟室:《庄子胠箧》:“盗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窟室:地窖。[18]勇夫:指官兵。寝戈:枕戈而卧。[19]淅:淘米。[20]薄夫:凉薄的人。《孟子万章下》:“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21]天:天性。2023-07-16 10:01: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