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t白
-
尺和厘米的换算方式是:3尺等于1米,1尺等于0.333米,即一尺等于33.3厘米。
尺,是一种长度单位,中国叫"市尺"(现代三尺等于一米),英国有"英尺"。有时我们也把测量长度的工具叫做尺,例如"竹尺","钢尺"。有时我们把像尺的东西也叫做"尺"例如:铁~(古代侠客用来比斗的武器)、戒~(宗教场所或教育机构用来体罚学员使之更加虔诚刻苦的器械)。
一尺等于多少厘米
33.33333333厘米2023-07-07 02:24:462
一尺等于多少厘米?
1尺约等于33.33厘米。计算过程如下:1米=3尺,所以1尺约等于33.33厘米。扩展阅读:尺,是一种长度单位,中国叫“市尺”(三尺等于一米),英国有“英尺”。有时我们也把测量长度的工具叫做尺,例如“竹尺”,“钢尺”。有时我们把像尺的东西也叫做“尺”例如:铁~(古代侠客用来比斗的武器)、戒~(宗教场所或教育机构用来体罚学员使之更加虔诚刻苦的器械)。2023-07-07 02:25:001
一尺有多少厘米
一尺为30厘米2023-07-07 02:25:183
一尺是多少厘米?
现代:1尺=33.3333333厘米。此外,一尺在每个朝代的标准都不同。1、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2、周代,一尺合今23.1cm;3、秦时,一尺约23.1cm;4、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5、三国,一尺合今24.2cm。 现代:1尺=33.3333333厘米。 此外,一尺在每个朝代的标准都不同。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秦时,一尺约23.1cm;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近现代3尺≈1米(m),1尺≈33.3333厘米(cm)。2023-07-07 02:25:401
一尺是多少厘米
唐朝时,一尺约等于现在的九寸三分(30.7cm);详细:中国度制以尺为基本单位,由于历代尺度单量不一,尺的长短代有不同,在我国历史上尺度是由短变长的,周朝时的一尺,约等于现在的五寸九分多;秦朝时的一尺约合现在的七寸二分;汉同秦制,但新莽时,一百粒粟子挨个排列一列,其长为一尺,合二十三厘米,相当于现在的六寸九分;唐朝时,一尺约等于现在的九寸三分;清朝的一尺等于现在的九寸六分;现在我国使用的市尺长度是十寸,合三十三厘米。 由于尺的用途不同,我国的尺制历史上有三个系统。 一是律用尺。这是法定尺,也即官尺。“度之制,生于律,因考律而定尺,是为历朝定制”。八把古尺中的古律尺、周尺、工部营造尺都为法定之官尺。古律尺相传为黄帝命伶伦造律之尺;周尺是周时的法定尺;工部营造尺则是清朝法定之尺,清初,度量衡的标准沿袭明遗制,较紊乱,到康熙、乾隆时经过整理、厘定才渐划一,由工部制造法定器具颁发全国,统一标准,所以工部营造尺又名“部尺”。 二是木工尺。中国的木工因农业而兴起,木工造车及农具本应用律用尺,但自周代起,木工自造用尺,并师徒相传,自成一个体系。鲁班是木工之圣,所以木工尺又称“鲁班尺”。2023-07-07 02:25:552
一尺到底是多少厘米啊?
一尺是多少厘米可以在电脑上搜索“单位换算”即可方便快捷得出正确答案:一尺是约等于33.3厘米厘米 。2023-07-07 02:26:011
一尺是多少厘米腰围
一尺腰围等于33.3厘米。一尺(yīchǐ)为长度单位,十寸为一尺。也作为量词,形容极短或极宽,多含夸张之意,非实指。3尺≈1米(m),1尺≈33.3333厘米(cm)。 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纳米(n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2023-07-07 02:26:351
一尺是多少
一尺等于33.3333厘米。尺是一个计量单位,是中国古代沿用下来的,中国有一种说法叫作市尺,一市尺就相当于是一米。英国有英尺,一英尺等于0.305米。我们也可以把测量长度的工具叫作尺,比如竹尺、钢尺等,尺在古代的时候还可以作为一种武器。 计量单位指的是根据相关的规定得到的一种名称或者是符号,各种物理量都有自己的计量单位,比如时间的计量单位是秒、长度的计量单位是米,质量的计量单位是千克,温度的计量单位是安培等。2023-07-07 02:26:441
古代一尺是多少?
333.3333mm2023-07-07 02:27:0614
一尺等于多少米?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周代,一尺合今23.1cm;秦时,一尺约23.1cm;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三国,一尺合今24.2cm;南朝,一尺约25.8cm;北魏,一尺合今30.9cm。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周代的一尺是现在的19.91厘米。到战国时,一尺是现在的22.12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扩展资料:码的由来:英皇亨利一世在位时,曾亲自组织有关人员讨论一码(yard,缩写为yd.,合一英尺,约91.4 cm)到底应该定为多长,大臣们为此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在一旁听得不厌烦的大英皇帝一急之下,顾不上尊严,一拍大腿,伸手指着臣下道:笨蛋,一码就是从我的鼻尖到我的食指尖之间的长度。码就是这样在一气之下随便地定下来的。英尺的由来:英尺(foot,缩写为ft.等于12英寸,1/3码,0.3048 m)在英文中的本意是“脚”。实际上,一英尺就是一个成年男子一只脚的长度。由于脚的长度因人而异,在使用时有必要规定一个标准的脚长。到了16世纪,德国人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解决了此事。他们在一个礼拜日,让从教堂里走出来的16个男子站在一起,然后将其左脚的长度加在一起,除以16,求出一个平均的脚长。这就是使用的英尺。2023-07-07 02:27:342
一尺等于多少寸 你知道吗
1、1尺等于10寸,1寸约合3.33公分(厘米)。 2、尺,chǐ、chě。从尸从乙。乙,所识也。 3、尺,是一种长度单位,中国叫“市尺”(现代三尺等于一米),英国有“英尺”。有时我们也把测量长度的工具以及像尺的东西也叫做“尺”。2023-07-07 02:27:511
木匠一尺竖两尺横什么意思啊
老木匠尺一尺多少厘米拼搏奋斗 2021-08-19好评回答老木匠尺一尺多少厘米老木匠尺一尺大约33厘米。三尺等于一米,一米等于一百厘米,所以一尺等于33厘米。英制长度单位:1英尺=0.305米,市制长度单位:1尺=0.333米。生活离不开尺,建屋量地,造物制衣等。据《吕氏春秋·季夏纪·古乐篇》记载,中国古人按乐律的音频为“黄钟”的乐器长度来确定尺的长度,所以古尺又称乐尺、律尺、黄钟尺,是度量横制定的基础。后来,历代尺度因时代不同又各有所差异。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现代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现代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周代的一尺是现代的19.91厘米。到战国时,一尺是现代的22.12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2023-07-07 02:27:571
一尺是多少厘米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现近代3尺≈1米(m) 1尺≈33.3333厘米(cm)2023-07-07 02:28:191
一尺有多少厘米长?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资料2:古代“尺”有多长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了.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还有“忽”与“微”连用的,也喻指极细微,如《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2023-07-07 02:28:381
一尺有多少厘米
三分之一百厘米!2023-07-07 02:28:4811
一尺多少厘米
现在的一尺等于33.333333333333333333333…………………………厘米(无限循环小数)2023-07-07 02:29:295
一尺是多少厘米的?
7.几2023-07-07 02:29:489
一尺等于多少厘米 一尺等于几厘米
1、现代:1尺=33.3333333厘米。 2、此外,一尺在每个朝代的标准都不同。(1)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2)周代,一尺合今23.1cm;(3)秦时,一尺约23.1cm;(4)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5、三国,一尺合今24.2cm。2023-07-07 02:30:131
一尺是多少米或厘米
一尺是1/3米或100/3厘米2023-07-07 02:30:222
秦国的一尺和一寸等于多少厘米
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即23厘米;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2023-07-07 02:30:372
一尺是多少厘米
一尺(yīchǐ)为长度单位,十寸为一尺。表度量。十寸为一尺。现代三尺约等于1m。所以一尺等于33.33厘米望采纳~~~~~~2023-07-07 02:31:161
一尺,一寸,一丈分别有多长?
一尺等于十千米,一窜等你拾取。2023-07-07 02:31:3510
一尺等于现在多少厘米?
1米=3尺 1米=100厘米 1尺约等于33.3厘米2023-07-07 02:32:273
一尺是多少厘米? 一寸是多少厘米!
一尺是:33.3厘米!一寸是:3.33厘米!2023-07-07 02:32:369
一尺腰围等于多少厘米?
一尺腰围等于等于100/3厘米,约等于33.33厘米两尺以内的尺和厘米转化对照表:①50厘米(1尺5) ②52厘米(1尺56) ③54厘米(1尺6)④56厘米(1尺68)⑤58厘米(1尺75) ⑥60厘米(1尺8) ⑦62厘米(1尺85) ⑧64厘米(1尺9) ⑨66厘米(2尺)2023-07-07 02:32:521
一尺等于多少厘米
我国传统的长度单位有里、丈、尺、寸等。1丈=10尺,1尺=10寸。1丈=3.33米,1尺=3.33分米,1寸=3.33厘米。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2023-07-07 02:33:011
唐朝的一尺是现在的多少厘米
古代尺要短于今天尺初尺指男人伸展拇指和指之间距离大约20厘米周代尺现19.91厘米战国时尺23.12厘米左右秦汉时期尺27.7厘米唐朝小尺:1尺=31.1厘米;大尺:1尺=36厘米宋元30.7厘米明清35厘米左右现代33.33厘米准确说米三尺十米三丈亩666.67平方米2023-07-07 02:33:112
一尺有多少厘米?
现今1尺=0.333米,7尺=2.331米;古代时常说的七尺男儿,大约是现在的165-175厘米左右。拓展资料各个时代一尺的长度: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周代,一尺合今19.9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27.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一尺》2023-07-07 02:33:391
一尺是多少寸啊?
现代:1尺=33.3333333厘米。此外,一尺在每个朝代的标准都不同。1、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2、周代,一尺合今23.1cm;3、秦时,一尺约23.1cm;4、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5、三国,一尺合今24.2cm。 现代:1尺=33.3333333厘米。 此外,一尺在每个朝代的标准都不同。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秦时,一尺约23.1cm;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近现代3尺≈1米(m),1尺≈33.3333厘米(cm)。2023-07-07 02:33:551
一尺是多少厘米?一寸是多少厘米?
1尺=33.33厘米,1寸=3.333厘米2023-07-07 02:34:1615
一寸,一尺是多少公分?
三尺是一米,一尺就是33.3333CM,一寸就是3.3333CM2023-07-07 02:35:054
一尺是多少厘米?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资料2:古代“尺”有多长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了。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还有“忽”与“微”连用的,也喻指极细微,如《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2023-07-07 02:35:121
一尺是多少厘米
一尺等于30.48厘米2023-07-07 02:35:202
一尺是多少厘米
一尺等于30.48厘米2023-07-07 02:35:393
消除空气中大量的有毒的H2S用什么试剂?
氢硫酸极易被氧化,氢硫酸的还原性比硫化氢更强,氢硫酸在空气中放置时就会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或与SO2反应而析出硫单质硫化氢能溶于水,通常情况下H2S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2.6。硫化氢气的水溶液叫氢硫酸,氢硫酸是易挥发的二元弱酸,其酸性比碳酸稍弱。((喷洒水雾))2023-07-07 02:31:251
秋兴八首原文及翻译,秋兴八首原文及翻译
原文: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 题解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 “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评解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作为八首诗的开场白,这第一首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秋声秋色、秋景秋意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寄寓着诗人自伤漂泊、忧国思乡的心情。其气概和风韵,堪称压卷。 起笔两句,最称警挺,已摄秋景之神。前两联极写绝塞萧森秋景,有笼盖八章之势。江间塞上,状其悲壮;丛菊孤舟,写其凄紧。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打断,这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到夔府的往复。2023-07-07 02:31:381
氢硫酸的物理性质
硫化氢无色透明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重,15℃、1个大气压下的相对密度为1.189,式量为34。硫化氢气体容易在地势较低的地方聚集,如果存在硫化氢泄露,人就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在自然风的上风方向、地势较高地方工作。硫化氢能在液体中溶解,既能溶于水等无机溶剂,又溶于乙醇、甘油等有机溶剂。在20℃时,1体积的水可溶解2.6体积的硫化氢,生成的水溶液叫氢硫酸,摩尔浓度为0.1mol/L。氢硫酸比硫化氢气体有更强的还原性,易被空气氧化而析出硫,使溶液变浑浊。硫化氢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是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液态硫化氢的沸点很低,只有-60.2℃。硫化氢的熔点-82.9℃。硫化氢气体稳定性好,高温下才能分解。在干燥的空气中硫化氢也不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但硫化氢具备可燃性,自燃温度260℃。硫化氢气体以适当比例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后,点燃后就有可能,但不一定会爆炸。在空气中可保范围的体积比百分数为4.3%-46%。硫化氢溶于水后pH值<7,表现为明显的酸性。具有强还原性,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2023-07-07 02:31:391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迟幕回。有什么动物在里面
原文: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其中颈联和尾联便是楼主所说的诗句。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与上二句交叉承接,“丛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间”句。“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对丛菊,故云“两开”,“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诗人《客社》一诗亦云:“南菊再逢人病卧”,《九日》又云:“系舟身万里”,均可参读。此处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为下七首张目。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砧杵声是妇女制裁棉衣时,槌捣衣服的声音。砧即捣衣之石。此诗末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故能结上生下,下面接着写夔州孤城,一气蝉联。钱注杜诗称:“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从这几句中实在没有看出有动物在里面。2023-07-07 02:31:483
如何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诗的意思;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2023-07-07 02:31:561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
东西太多,多看书,别老总结,背下来还用总结吗2023-07-07 02:32:043
秋风八首(其一)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蕴含了诗人综的思想感情?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题解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评解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作为八首诗的开场白,这第一首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秋声秋色、秋景秋意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寄寓着诗人自伤漂泊、忧国思乡的心情。其气概和风韵,堪称压卷。 起笔两句,最称警挺,已摄秋景之神。前两联极写绝塞萧森秋景,有笼盖八章之势。江间塞上,状其悲壮;丛菊孤舟,写其凄紧。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打断,这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到夔府的往复。 【原载】 《杜甫诗精品赏读》,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参考资料: http://www.chinataiwan.org/web/webportal/W5267488/Uwujz/A243820.html2023-07-07 02:32:091
《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什么诗?绝句还是律诗?还是其他什么?
律诗8句话,绝句4句话。《秋兴八首》是杜甫的独创体裁,叫连章体律诗。2023-07-07 02:32:192
下列试剂不会因为空气中的氧气而变质的是( )A.过氧化钠B.氢硫酸C.硫酸亚铁D.苯
A、过氧化钠和空气中二氧化碳、水蒸气反应,但和氧气不反应,不会因空气中的氧气而变质,故A正确;B、氢硫酸和氧气反应生成硫和水,会因空气中的氧气而变质,故B错误;C、硫酸亚铁和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铁,会因空气中的氧气而变质,故错误;D、苯酚能被氧气氧化变成苯醌,会因空气中的氧气而变质,故D错误;故选A.2023-07-07 02:31:141
《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什么诗?绝句还是律诗?还是其他什么?
律诗8句话,绝句4句话。《秋兴八首》是杜甫的独创体裁,叫连章体律诗。2023-07-07 02:31:132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开”和“系”的 双关意义?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诗的意思;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2023-07-07 02:31:041
高一常用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客观事实。下面是我为您带来的高一常用化学方程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常用化学方程式(一) 1.碳与氧气(不足)的反应2C+O2==== 2CO 碳与氧气(充足)的反应C+O2==== CO2 2.一氧化碳与氧气的反应2CO+O2==== 2CO2 3.二氧化碳与碳的反应CO2+C==== 2CO 4.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NaHCO3+HCl==== NaCl+H2O+CO2u2191 5.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Na2CO3+ 2HCl==== 2NaCl+ H2O+ CO2u2191 6.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CaCO3+2HCl==== CaCl2+ H2O+ CO2u2191 7.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的反应NaHCO3+NaOH==== Na2CO3 +H2O 8.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的反应Na2CO3+Ca(OH)2==== CaCO3u2193+ 2NaOH 9.碳酸氢钠(少量)与氢氧化钙的反应NaHCO3+ Ca(OH)2==== CaCO3u2193+NaOH+ H2O 碳酸氢钠(过量)与氢氧化钙的反应2NaHCO3+ Ca(OH)2==== CaCO3u2193+Na2CO3+2H2O 10.碳酸氢钠加热的反应2NaHCO3==== Na2CO3+ H2O+CO2u2191 11.碳酸氢钙加热的反应Ca(HCO3)2==== CaCO3u2193+H2O+CO2u2191 12.碳酸钙加热的反应CaCO3==== CaO+CO2u2191 13.二氧化碳(过量)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中的反应Ca(OH)2+2CO2==== Ca(HCO3)2 二氧化碳(少量)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中的反应Ca(OH)2+CO2==== CaCO3u2193+H2O 14.氮气与氧气的反应N2+O2==== 2NO 15.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2NO+O2==== 2NO2 16.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3NO2+ H2O==== 2HNO3+ NO 17.氮气与氢气的反应N2+3H2========= 2NH3 18.氨气与水的反应NH3+H2O==== NH3?H2O 19.氨气与盐酸的反应NH3+HCl==== NH4Cl 20.氨气与硫酸的反应2NH3+H2SO4==== (NH4)2SO4 21.氨气与强酸的离子的反应NH3+H+==== NH4+ 22.氨的催化氧化的反应4NH3+5O2====== 4NO+6H2O 23.碳酸氢铵加热的反应NH4HCO3==== NH3u2191+CO2u2191+H2O 24.氯化铵加热的反应NH4Cl==== NH3u2191+HClu2191 25.碳酸铵加热的反应(NH4)2CO3==== 2NH3u2191+CO2u2191+H2O 26、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SiO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只溶于碱中的强碱) 27、SiO2 + CaCO3 == CaSiO3+CO2u2191 28、SiO2 + Na2CO3 == Na2SiO3+CO2u2191 29、SiO2 + 2C == Si + 2COu2191 (工业制粗Si) 30、SiO2 + CaO == CaSiO3 高一常用化学方程式(二) 1、2H2S(气体) + O2 (少量) 2S + 2H2O 2H2S(气体) + 3O2 (足量) 2SO2 + 2H2O 2、2H2S(溶液)+ O2 = 2Su2193 + 2H2O 2H2SO3 + O2 = 2H2SO4 (故氢硫酸与亚硫酸在空气中都易因被氧化而变质) 3、SO2 + H2O H2SO3 2SO2 + O2== 2SO3 (都为可逆反应) 4、SO2 (少量) + 2NaOH == Na2SO3 + H2O SO2(足量) + NaOH == NaHSO3 5、SO2 + 2H2S == 3Su2193+ 2H2O (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为2:1) 6、SiO2 + 4HF== SiF4u2191+ 2H2O(SiO2只溶于酸中的HF) 7、Si + 2NaOH + 4H2O == Na2SiO3 + 2H2u2191+ 3H2O 或 Si + 2NaOH + H2O == Na2SiO3 + 2H2u2191【Si只溶于碱中的强碱】 8、Si + 4HF== SiF4u2191+ 2H2u2191 (常温下,SiO2只溶于酸中的HF) 9、Si + 2F2 == SiF4 (常温下,Si只与气体中的F2反应) 10、Na2SiO3 + CO2 (少量) + H2O == H2SiO3u2193 + Na2CO3 11、Na2SiO3 + 2CO2 (过量) + 2H2O == H2SiO3u2193 + 2NaHCO3 12、H2SiO3 SiO2 + H2O 13.Cl2与Fe反应:3Cl2 + 2Fe 2FeCl3 (棕褐色烟)(常温下不反应,只有Fe3+) 14.Cl2与NaOH溶液: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15.Cl2与KBr溶液:Cl2 + 2KBr == 2KCl + Br2 16. 2HClO ==== 2HCl+O2u2191 (说明HClO不稳定) 17.Cl2与FeCl2溶液:Cl2 + 2FeCl2 == 2FeCl3 18.少量Cl2与FeBr2溶液:3Cl2 + 6FeBr2== 2FeCl3 + 4FeBr3(Fe2+还原性大于Br-) 19.过量Cl2与FeBr2溶液:3Cl2 + 2FeBr2== 2FeCl3 + 2Br2 20.MnO2与浓HCl反应:MnO2 + 4HCl(浓)== MnCl2 + Cl2u2191+ 2H2O 21.KMnO4溶液与浓HCl反应:2KMnO4 + 16HCl(浓)=2KCl+ 2MnCl2 + 5Cl2u2191+8H2O 22.KClO3与浓HCl反应:KClO3+6HCl(浓)=KCl+3Cl2u2191+3H2O (转移的电子数为5) 23. Cl2 + 2Na == 2NaCl (白色的烟) Cl2 + H2 == 2HCl (苍白色的雾) 24. Cl2与H2O反应:Cl2 +H2O = HCl + HClO ; 离子方程式:Cl2 + H2O = H+ + Cl- + HClO 25.2Cl2 + 2Ca(OH)2= CaCl2 + Ca(ClO)2 + 2H2O (漂白粉的制备) 26. Ca(ClO)2 + CO2 + H2O=CaCO3u2193+ 2HClO(漂白粉的漂白原理,也说明碳酸大于次氯酸) 27、2F2 + 2H2O = 4HF + O2 (在暗处都能反应,说明F2的氧化性极强) 28、3S + 6KOH == 2K2S + K2SO3 + 3H2O 【n(氧化剂):n(还原剂)=2:1】 29、S + Fe FeS S + 2Cu Cu2S (S与金属反应,生成的亚态金属,证明了S的氧化性比O2弱,比氯气更弱) 30、S + O2 SO2 (无论O2少量还是过量,产物都是SO2) 高一常用化学方程式(三)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u2193+ 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u2193 + 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u2191 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 2Cu + CO2u2191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 + Na2CO3 = CaCO3u2193+ 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 Na2O2 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u2191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10、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u2191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F3O4 + 4H2u2191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u2191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1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 + 3NaOH = Fe(OH)3u2193+ 3NaCl 1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O4 + 2NaOH = Fe(OH)2u2193+ Na2SO4 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 2H2O + O2 = 4Fe(OH)3 20、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e(OH)3 △ Fe2O3 + 3H2Ou2191 21、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Al2(SO4)3 + 6NH3u2022H2O = 2Al(OH)3u2193 + 3(NH3)2SO4 22、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23、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24、氢氧化铝加热分解:2Al(OH)3 △ Al2O3 + 3H2O 25、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eCl3 + Fe = 3FeCl2 26、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l2 + Cl2 = 2FeCl3 27、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 + 4HF = SiF4 + 2H2O 硅单质与氢氟酸反应:Si + 4HF = SiF4 + 2H2u2191 28、二氧化硅与氧化钙高温反应:SiO2 + CaO 高温 CaSiO3 29、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 30、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SiO3 + CO2 + H2O = Na2CO3 + H2SiO3u21932023-07-07 02:31:031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开”和“系”的 双关意义?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诗的意思;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2023-07-07 02:30:571
如何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2023-07-07 02:30:512
一道化学题!!!
C2023-07-07 02:30:464
氢硫酸是酸吗
氢硫酸是酸。是一种弱无机酸。化学式:H2S2023-07-07 02:30: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