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一尺是多少厘米腰围

2023-07-07 06:56:47
TAG: 厘米
韦斯特兰

一尺腰围等于33.3厘米。一尺(yīchǐ)为长度单位,十寸为一尺。也作为量词,形容极短或极宽,多含夸张之意,非实指。3尺≈1米(m),1尺≈33.3333厘米(cm)。

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纳米(n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一尺等于多少厘米

33.33333333厘米
2023-07-07 02:24:462

一尺等于多少厘米?

1尺约等于33.33厘米。计算过程如下:1米=3尺,所以1尺约等于33.33厘米。扩展阅读:尺,是一种长度单位,中国叫“市尺”(三尺等于一米),英国有“英尺”。有时我们也把测量长度的工具叫做尺,例如“竹尺”,“钢尺”。有时我们把像尺的东西也叫做“尺”例如:铁~(古代侠客用来比斗的武器)、戒~(宗教场所或教育机构用来体罚学员使之更加虔诚刻苦的器械)。
2023-07-07 02:25:001

一尺有多少厘米

一尺为30厘米
2023-07-07 02:25:183

一尺是多少厘米?

现代:1尺=33.3333333厘米。此外,一尺在每个朝代的标准都不同。1、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2、周代,一尺合今23.1cm;3、秦时,一尺约23.1cm;4、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5、三国,一尺合今24.2cm。 现代:1尺=33.3333333厘米。 此外,一尺在每个朝代的标准都不同。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秦时,一尺约23.1cm;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近现代3尺≈1米(m),1尺≈33.3333厘米(cm)。
2023-07-07 02:25:401

一尺是多少厘米

唐朝时,一尺约等于现在的九寸三分(30.7cm);详细:中国度制以尺为基本单位,由于历代尺度单量不一,尺的长短代有不同,在我国历史上尺度是由短变长的,周朝时的一尺,约等于现在的五寸九分多;秦朝时的一尺约合现在的七寸二分;汉同秦制,但新莽时,一百粒粟子挨个排列一列,其长为一尺,合二十三厘米,相当于现在的六寸九分;唐朝时,一尺约等于现在的九寸三分;清朝的一尺等于现在的九寸六分;现在我国使用的市尺长度是十寸,合三十三厘米。 由于尺的用途不同,我国的尺制历史上有三个系统。 一是律用尺。这是法定尺,也即官尺。“度之制,生于律,因考律而定尺,是为历朝定制”。八把古尺中的古律尺、周尺、工部营造尺都为法定之官尺。古律尺相传为黄帝命伶伦造律之尺;周尺是周时的法定尺;工部营造尺则是清朝法定之尺,清初,度量衡的标准沿袭明遗制,较紊乱,到康熙、乾隆时经过整理、厘定才渐划一,由工部制造法定器具颁发全国,统一标准,所以工部营造尺又名“部尺”。 二是木工尺。中国的木工因农业而兴起,木工造车及农具本应用律用尺,但自周代起,木工自造用尺,并师徒相传,自成一个体系。鲁班是木工之圣,所以木工尺又称“鲁班尺”。
2023-07-07 02:25:552

一尺到底是多少厘米啊?

一尺是多少厘米可以在电脑上搜索“单位换算”即可方便快捷得出正确答案:一尺是约等于33.3厘米厘米 。
2023-07-07 02:26:011

一尺是多少

  一尺等于33.3333厘米。尺是一个计量单位,是中国古代沿用下来的,中国有一种说法叫作市尺,一市尺就相当于是一米。英国有英尺,一英尺等于0.305米。我们也可以把测量长度的工具叫作尺,比如竹尺、钢尺等,尺在古代的时候还可以作为一种武器。   计量单位指的是根据相关的规定得到的一种名称或者是符号,各种物理量都有自己的计量单位,比如时间的计量单位是秒、长度的计量单位是米,质量的计量单位是千克,温度的计量单位是安培等。
2023-07-07 02:26:441

古代一尺是多少?

333.3333mm
2023-07-07 02:27:0614

一尺等于多少米?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周代,一尺合今23.1cm;秦时,一尺约23.1cm;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三国,一尺合今24.2cm;南朝,一尺约25.8cm;北魏,一尺合今30.9cm。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周代的一尺是现在的19.91厘米。到战国时,一尺是现在的22.12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扩展资料:码的由来:英皇亨利一世在位时,曾亲自组织有关人员讨论一码(yard,缩写为yd.,合一英尺,约91.4 cm)到底应该定为多长,大臣们为此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在一旁听得不厌烦的大英皇帝一急之下,顾不上尊严,一拍大腿,伸手指着臣下道:笨蛋,一码就是从我的鼻尖到我的食指尖之间的长度。码就是这样在一气之下随便地定下来的。英尺的由来:英尺(foot,缩写为ft.等于12英寸,1/3码,0.3048 m)在英文中的本意是“脚”。实际上,一英尺就是一个成年男子一只脚的长度。由于脚的长度因人而异,在使用时有必要规定一个标准的脚长。到了16世纪,德国人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解决了此事。他们在一个礼拜日,让从教堂里走出来的16个男子站在一起,然后将其左脚的长度加在一起,除以16,求出一个平均的脚长。这就是使用的英尺。
2023-07-07 02:27:342

一尺等于多少寸 你知道吗

1、1尺等于10寸,1寸约合3.33公分(厘米)。 2、尺,chǐ、chě。从尸从乙。乙,所识也。 3、尺,是一种长度单位,中国叫“市尺”(现代三尺等于一米),英国有“英尺”。有时我们也把测量长度的工具以及像尺的东西也叫做“尺”。
2023-07-07 02:27:511

木匠一尺竖两尺横什么意思啊

老木匠尺一尺多少厘米拼搏奋斗 2021-08-19好评回答老木匠尺一尺多少厘米老木匠尺一尺大约33厘米。三尺等于一米,一米等于一百厘米,所以一尺等于33厘米。英制长度单位:1英尺=0.305米,市制长度单位:1尺=0.333米。生活离不开尺,建屋量地,造物制衣等。据《吕氏春秋·季夏纪·古乐篇》记载,中国古人按乐律的音频为“黄钟”的乐器长度来确定尺的长度,所以古尺又称乐尺、律尺、黄钟尺,是度量横制定的基础。后来,历代尺度因时代不同又各有所差异。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现代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现代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周代的一尺是现代的19.91厘米。到战国时,一尺是现代的22.12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
2023-07-07 02:27:571

一尺是多少厘米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现近代3尺≈1米(m)  1尺≈33.3333厘米(cm)
2023-07-07 02:28:191

一尺有多少厘米长?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资料2:古代“尺”有多长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了.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还有“忽”与“微”连用的,也喻指极细微,如《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2023-07-07 02:28:381

一尺有多少厘米

三分之一百厘米!
2023-07-07 02:28:4811

一尺多少厘米

现在的一尺等于33.333333333333333333333…………………………厘米(无限循环小数)
2023-07-07 02:29:295

一尺是多少厘米的?

7.几
2023-07-07 02:29:489

一尺等于多少厘米 一尺等于几厘米

1、现代:1尺=33.3333333厘米。 2、此外,一尺在每个朝代的标准都不同。(1)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2)周代,一尺合今23.1cm;(3)秦时,一尺约23.1cm;(4)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5、三国,一尺合今24.2cm。
2023-07-07 02:30:131

一尺是多少米或厘米

一尺是1/3米或100/3厘米
2023-07-07 02:30:222

秦国的一尺和一寸等于多少厘米

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即23厘米;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
2023-07-07 02:30:372

一尺是多少厘米

一尺(yīchǐ)为长度单位,十寸为一尺。表度量。十寸为一尺。现代三尺约等于1m。所以一尺等于33.33厘米望采纳~~~~~~
2023-07-07 02:31:161

一尺是多少厘米 尺怎么换算

  尺和厘米的换算方式是:3尺等于1米,1尺等于0.333米,即一尺等于33.3厘米。   尺,是一种长度单位,中国叫"市尺"(现代三尺等于一米),英国有"英尺"。有时我们也把测量长度的工具叫做尺,例如"竹尺","钢尺"。有时我们把像尺的东西也叫做"尺"例如:铁~(古代侠客用来比斗的武器)、戒~(宗教场所或教育机构用来体罚学员使之更加虔诚刻苦的器械)。
2023-07-07 02:31:251

一尺,一寸,一丈分别有多长?

一尺等于十千米,一窜等你拾取。
2023-07-07 02:31:3510

一尺等于现在多少厘米?

1米=3尺 1米=100厘米 1尺约等于33.3厘米
2023-07-07 02:32:273

一尺是多少厘米? 一寸是多少厘米!

一尺是:33.3厘米!一寸是:3.33厘米!
2023-07-07 02:32:369

一尺腰围等于多少厘米?

一尺腰围等于等于100/3厘米,约等于33.33厘米两尺以内的尺和厘米转化对照表:①50厘米(1尺5) ②52厘米(1尺56) ③54厘米(1尺6)④56厘米(1尺68)⑤58厘米(1尺75) ⑥60厘米(1尺8) ⑦62厘米(1尺85) ⑧64厘米(1尺9) ⑨66厘米(2尺)
2023-07-07 02:32:521

一尺等于多少厘米

我国传统的长度单位有里、丈、尺、寸等。1丈=10尺,1尺=10寸。1丈=3.33米,1尺=3.33分米,1寸=3.33厘米。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2023-07-07 02:33:011

唐朝的一尺是现在的多少厘米

古代尺要短于今天尺初尺指男人伸展拇指和指之间距离大约20厘米周代尺现19.91厘米战国时尺23.12厘米左右秦汉时期尺27.7厘米唐朝小尺:1尺=31.1厘米;大尺:1尺=36厘米宋元30.7厘米明清35厘米左右现代33.33厘米准确说米三尺十米三丈亩666.67平方米
2023-07-07 02:33:112

一尺有多少厘米?

现今1尺=0.333米,7尺=2.331米;古代时常说的七尺男儿,大约是现在的165-175厘米左右。拓展资料各个时代一尺的长度: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周代,一尺合今19.9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27.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一尺》
2023-07-07 02:33:391

一尺是多少寸啊?

现代:1尺=33.3333333厘米。此外,一尺在每个朝代的标准都不同。1、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2、周代,一尺合今23.1cm;3、秦时,一尺约23.1cm;4、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5、三国,一尺合今24.2cm。 现代:1尺=33.3333333厘米。 此外,一尺在每个朝代的标准都不同。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秦时,一尺约23.1cm;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近现代3尺≈1米(m),1尺≈33.3333厘米(cm)。
2023-07-07 02:33:551

一尺是多少厘米?一寸是多少厘米?

1尺=33.33厘米,1寸=3.333厘米
2023-07-07 02:34:1615

一寸,一尺是多少公分?

三尺是一米,一尺就是33.3333CM,一寸就是3.3333CM
2023-07-07 02:35:054

一尺是多少厘米?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资料2:古代“尺”有多长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了。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还有“忽”与“微”连用的,也喻指极细微,如《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2023-07-07 02:35:121

一尺是多少厘米

一尺等于30.48厘米
2023-07-07 02:35:202

一尺是多少厘米

一尺等于30.48厘米
2023-07-07 02:35:393

从氢硫酸露空放置容易变质,产生浑浊的事实,推出o的非金属性比s强对吗

  可以。  因为发生的反应是:2H2S+O2=2H2O+2S,在反应中氧气是氧化剂,S是氧化产物,氧气的氧化性比硫强,也就是说明氧气比硫易得电子,也就是非金属性强。
2023-07-07 02:26:381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采用互文了吗?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出自杜甫《秋兴八首》,这两句诗没有来用互文的修辞方法。
2023-07-07 02:26:453

氢硫酸长时间置于空气中为什么变黄

氢硫酸极易被氧化,氢硫酸的还原性比硫化氢更强,氢硫酸在空气中放置时就会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或与SO2反应而析出硫单质:2H2S(溶液)+O2==2S↓+2H2O2H2S(气体)+SO2==3S↓+2H2O所以氢硫酸不宜在空气中长久保存。硫化氢在常温时很难被空气中的O2氧化。 氢硫酸是弱电解质。硫单质是黄的
2023-07-07 02:26:471

关于捣衣的思乡诗句

1. 关于捣衣砧的诗句 关于捣衣砧的诗句 1. 古诗捣衣砧诗句 闻砧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 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 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夜捣衣/捣练子[宋] 贺铸收锦字,下鸳机。 净拂床砧夜捣衣。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 杵声齐贺铸 (宋)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定风波》李珣雁过秋空夜未央,隔窗烟月锁莲塘。 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纵有回文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 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长。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 古意 / 独不见沈佺期 (唐)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齐天乐·蟋蟀[ 宋 ] 姜夔庾郎先自吟愁赋。 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 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 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西窗又吹暗雨。 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 幽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 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宣政间有士大夫制蟋蟀吟。 子夜吴歌李白 (唐)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捣练子令李煜 (五代)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秋兴八首·其一唐代: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 古诗捣衣砧诗句 闻砧 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 夜捣衣/捣练子 [宋] 贺铸 收锦字,下鸳机。净拂床砧夜捣衣。 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 杵声齐 贺铸 (宋) 砧面莹,杵声齐。 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 戍人犹在玉关西。 《定风波》 李珣 雁过秋空夜未央,隔窗烟月锁莲塘。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 纵有回文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长。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 古意 / 独不见 沈佺期 (唐)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齐天乐·蟋蟀 [ 宋 ] 姜夔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幽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宣政间有士大夫制蟋蟀吟。 子夜吴歌 李白 (唐)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捣练子令 李煜 (五代) 深院静,小庭空, 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 数声和月到帘栊。 秋兴八首·其一 唐代: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3.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譬如"捣衣砧上拂还来","何来万户捣衣声 捣衣 在《春江花月夜》中解释为垂打衣服或布料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待惆怅情绪.词调中有《捣练子》等阕,即其本意.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南朝宋谢惠连《捣衣》诗:“櫩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头).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唐李白《捣衣篇》:“晓吹筼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又《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虔,良人罢远征?”宋李煜《捣练子令》词:“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宋贺铸《捣练子》词:“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参考资料:。 4. 有关捣衣的诗句 捣衣诗[南朝]谢惠连 衡纪无淹度。晷运倏如催。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螀啼。夕阴结空幕。宵月皓中闺。美人戒裳服。端饰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盈箧自余手。幽缄俟君开。腰带准畴昔。不知今是非。 写闺怨的作品《捣衣》也很有名,钟嵘《诗品》卷中曰:“《秋怀》、《捣衣》之作,虽复灵运锐思,亦何以加焉。”又评其为“五言之警策”。捣衣在唐人作品中是极常见的题材,惠连这篇作品不仅出现时间更早,且情态毕呈,无愧于钟嵘的赞赏。 《夜听捣衣》晋·曹毗 寒兴御纨素,佳人治衣衾。冬夜清且永,皓月照堂阴。纤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捣衣 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试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月下听砧 唐 刘长卿 夜静掩寒城,清砧发何处?声声捣秋月,肠断卢龙戍。未得寄征人,愁霜复愁露。 秋夜闻砧 唐 杜荀鹤 荒凉客舍眠秋色,砧杵家家弄月明。不及巴山听猿声,三声中有不愁声。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节选)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今译】月光照进闺房,珠帘卷它不去;月光照在捣衣砧上,拂去它又重来。 【赏析】长诗《春江花月夜》中着力描写的是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这里两句是其中描写月光的名句。它不是孤立地描写月光,而是借此来烘托出人的思想感情。“玉户帘中”、“捣衣砧上”都使人感到有一个怀念征人的少妇存在,她不论是独处深闺,还是在为征人赶制寒衣,月光都紧紧地陪伴着她,而且“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着这一少妇始终未能摆脱相思之苦。这两句诗宛转生动,声情并美,艺术性很强。 5. 关于捣衣的诗句 《更漏子·风带寒》 年代: 唐 作者: 冯延巳 风带寒,秋正好,蕙兰无端先老。云杳杳,树依依,离人殊未归。 搴罗幕,凭朱阁,不独堪悲寥落。月东出,雁南飞,谁家夜捣衣。 《子夜四时歌:秋歌》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少年游·西楼别后》 年代: 宋 作者: 晏几道 西楼别后,风高露冷,无奈月分明。飞鸿影里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1326237,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王孙此际,山重水远,何处赋西征。金闺魂梦枉丁宁,寻尽短长亭。 《长信秋词五首·其五》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冬日五湖馆水亭怀别》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芦荻花多触处飞,独凭虚槛雨微微。寒林叶落鸟巢出,古渡浪高鱼艇稀。 云抱四山终日在,草荒三径几时归。 江城向暝东风急,一半乡愁闻捣衣。 《孤寝怨》 年代: 唐 作者: 崔珪 征戍动经年,含情拂玳筵。花飞织锦处,月落捣衣边。 灯暗愁孤坐,床空怨独眠。自君辽海去,玉匣闭春弦。 《杨固店》 年代: 唐 作者: 岑参 客舍梨叶赤,邻家闻捣衣。夜来尝有梦,坠泪缘思归。 洛水行欲尽,缑山看渐微。长安只千里,何事信音稀。 《风流子·木叶亭皋下》 年代: 宋 作者: 张耒 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奈愁入庾肠,老侵潘鬓,谩簪黄菊,花也应羞。楚天晚,白苹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临江仙·木落江寒秋色晚》 年代: 宋 作者: 谢逸 木落江寒秋色晚,飕飕吹帽风轻。丹枫楼外捣衣声。登高怀远,山影雁边横。 露染宫黄庭菊浅,茱萸烟拂红轻。尊前谁整醉冠倾。酒香薰脸,落日断霞明。 《风入松·归鞍尚欲小徘徊》 年代: 宋 作者: 刘克庄 归鞍尚欲小徘徊,逆境难排。人言酒是消忧物,奈病余、孤负金罍。萧瑟捣衣时候,凄凉鼓缶情怀。 远林摇落晚风哀,野店犹开。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逆旅主人相问,今回老似前回。 6. 含有“捣衣”的诗句 1.晓吹筼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虔,良人罢远征? 3.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4.櫩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头)。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 5.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6.深院静,小巷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7.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8.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9.荒凉客舍眠秋色,砧杵家家弄月明。不及巴山听猿声,三声中有不愁声。 10.夜静掩寒城,清砧发何处?声声捣秋月,肠断卢龙戍。未得寄征人,愁霜复愁露。 只找到这些了…… 7. 捣衣砧有什么寓意 捣衣诗① 温子升 长安城中秋夜长, 佳人锦石捣流黄②。 香杵纹砧知近远, 传声递响何凄凉。 七夕长河烂③, 中秋明月光。 蠮螉塞边绝候雁④, 鸳鸯楼上望天狼⑤ ①本诗写思妇秋夜捣衣,思念征夫。意境凄美,七言、五言相间,音调悠长宛转。捣衣,古时衣料质地粗硬,须用木杵在捣衣石上捣软,方可缝制。②锦石:即下句中的"纹砧(zhēn珍)",有美丽花纹的砧石。砧,捣衣石。流黄:一种杂色的丝织品。③七夕:指七月七日牛郎织女渡河相会之夜。长河:银河。④蠮螉(yēwēng噎翁)塞: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绝候雁:指音信断绝。候雁,雁为候鸟,秋天南飞,故云。⑤天狼:星宿名。古人认为此星现隐主战事有无。 还有:以下两首诗用同样的手法写思妇秋夜捣衣的凄美意境。 捣衣砧诗 萧衍 驾言易水北。送别河之阳。沉思惨行镳。如梦在空床。既寤丹绿谬。始知纨素伤。中州木叶下。边城应早霜。阴虫日惨烈。庭草复芸黄。金风徂清夜。明月悬洞房。袅袅同宫女。助我理衣裳参差夕杵引。哀怨秋砧扬。轻罗飞玉腕。弱翠低红妆。朱颜日已兴。眄睇色增光。捣以一匪石。文成双鸳鸯。制握断金刀。熏用如兰芳。佳期久不归。持此寄寒乡。妾身谁为容。思君苦入肠。 捣衣诗 谢惠连 朝代:南北 衡纪无淹度。 晷运倏如催。 白露滋园菊。 秋风落庭槐。 肃肃莎鸡羽。 烈烈寒螀啼。 夕阴结空幕。 宵月皓中闺。 美人戒裳服。 端饰高砧响发。 楹长杵声哀。 微芳起两袖。 轻汗染双题。 纨素既已成。 君子行未归。 裁用笥中刀。 缝为万里衣。 盈箧自余手。 幽缄俟君开。 腰带准畴昔。 不知今是非。 8. 有捣衣的诗句有什么 捣衣篇 李白 闺里佳人年十馀,颦蛾对影恨离居。忽逢江上春归燕, 衔得云中尺素书。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 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燕泛中洲。君边云拥青丝骑, 妾处苔生红粉楼。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明月高高刻漏长, 真珠帘箔掩兰堂。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 琼筵宝幄连枝锦,灯烛荧荧照孤寝。有便凭将金剪刀, 为君留下相思枕。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拭泪生氤氲, 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9.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譬如"捣衣砧上拂还来","何来万户捣衣声", 捣衣 在《春江花月夜》中解释为垂打衣服或布料 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待惆怅情绪。词调中有《捣练子》等阕,即其本意。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南朝宋谢惠连《捣衣》诗:“櫩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头)。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唐李白《捣衣篇》:“晓吹筼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又《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虔,良人罢远征?”宋李煜《捣练子令》词:“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宋贺铸《捣练子》词:“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参考资料:可以从百度百科查到
2023-07-07 02:26:521

完全变质化学方程式

(1)H 2 S、H 2 SO 3 、Na 2 SO 3 均具有强还原性,能被空气中的O 2 氧化而变质,反应方式为 2H 2 S+O 2 =2S↓+2H 2 O 2H 2 SO 3 +O 2 =2H 2 SO 4 2Na 2 SO 3 +O 2 =2Na 2 SO 4 (2)①检验变质与否 H 2 S:有浅黄色沉淀则变质,否则未变质。 H 2 SO 3 :再加入BaCl 2 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变质,否则未变质。 Na 2 SO 3 :加入足量的盐酸酸化,再加BaCl 2 溶液,有白色沉淀则变质,否则未变质。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H 2 S+O 2 =2S↓+2H 2 O H 2 SO 4 +BaCl 2 =BaSO 4 ↓+2HCl Na 2 SO 3 +2HCl=2NaCl+SO 2 ↑+H 2 O ②检验是否完全变质 H 2 S:加入CuSO 4 ,有黑色沉淀生成,则未完全变质,否则完全变质。 H 2 S+CuSO 4 =H 2 SO 4 +CuS↓ H 2 SO 3 :滴入品红溶液褪色,说明未完全变质,否则完全变质。 Na 2 SO 3 :加入盐酸,产生气泡,说明未完全变质,否则完全变质。 Na 2 SO 3 +2HCl=2NaCl+SO 2 ↑+H 2 O
2023-07-07 02:26:551

杜甫七言律诗

杜甫七言律诗示儿可以算一首此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2023-07-07 02:27:014

氢硫酸长期露置在空气中

分解变成S和H2
2023-07-07 02:27:033

有氢硫酸、亚硫酸、亚硫酸钠三瓶溶液,它们在空气中均易变质

(1)2H2S+O2=2S+2H2O2H2SO3+O2=2H2SO42Na2SO3+02=2Na2SO4(2)H2S:加入CuSO4看是否有沉淀CuSO4+H2S=CuS(沉淀)+H2SO4H2SO3和Na2SO3相同,加入Ba(NO3)2,得到沉淀后取出再加入HCL,看沉淀是否有溶解H2SO3+Ba(NO3)2=2HNO3+BaSO3(沉淀)BaSO3+2HCL=BaCl2+H2O+SO2(气体)
2023-07-07 02:27:091

石灰水,氢硫酸,FESO4放在空气中,会……

没错,就是这样
2023-07-07 02:26:314

行路难内心悲愤的诗句

1. 关于内心悲愤的诗句 关于内心悲愤的诗句 1.表达出杜甫内心悲愤的诗句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兴·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李白《怨情》 2、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3、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4、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李白《春思》 5、一寸相思千万绪。——李冠《蝶恋花·春暮》 6、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留别妻》 7、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留别妻》 8、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李白《杨叛儿》 9、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李商隐《风雨》 10、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王维《西施咏》 11、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李白《怨歌行》 12、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 13、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卓文君《白头吟》 14、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班婕妤《怨歌行》 等等。 2.李白《行路难》中运用行为细节描写提示内心悲愤的诗句是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 ①珍馐:名贵的菜肴。 ②垂钓坐溪上:传说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垂钓。 ③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合用这两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无常,多出于偶然。 【简析】 ”行路难”多写世道艰难,表达离情别意。李白《行路难》共三首,蘅塘退士辑 选其一。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 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诗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停 杯投箸”、“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 “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3.形容悲愤的诗句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不我以,其后也悔 多少离愁谁得会?人事改,空追悔,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 益悔风流多不足,须知恩爱是愁根。 4.表达出杜甫内心悲愤的诗句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秋兴·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1、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李白《怨情》2、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3、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4、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李白《春思》5、一寸相思千万绪。 ——李冠《蝶恋花·春暮》6、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留别妻》7、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苏武《留别妻》8、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李白《杨叛儿》9、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李商隐《风雨》10、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王维《西施咏》11、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 ——李白《怨歌行》12、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13、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卓文君《白头吟》14、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班婕妤《怨歌行》等等。 5.宣泄心中悲愤的古诗句 满江红——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还有杜甫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6.抒发心情悲痛悔恨的诗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秋风秋雨愁煞人!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本将心比明月,奈何明月照清渠。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2023-07-07 02:26:271

请高手指教:如何检验氢硫酸、亚硫酸、亚硫酸钠置于空气中是否变质?若变质,又如何检验是否完全变质?

H2S:加入CuSO4看是否有沉淀 CuSO4+H2S=CuS(沉淀)+H2SO4 H2So3加Bacl2,先有白色沉淀,后加Hcl,看沉淀是否溶解,如果加Ba(NO3)2,硝酸根会把H2SO3氧化成硫酸,没有检验。H2So3+Bacl2=Baso3+Hcl.Baso3+2Hcl=Bacl2+So2+H2o 亚硫酸钠也是同样的办法,先加Bacl2,再加Hcl,看看是否产生刺激气体反应方程式Bacl2+Na2So3=Baso3+2Nacl.Baso3+2Hcl=Bacl2+So2+H2o 最后,送你一句,检验有还原性的物质时,不可以先加有强氧化性的物质,如硝酸,Cl2的水溶液,酸性Kmno4
2023-07-07 02:26:231

求大神: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平仄是如何交替的?二四六分明,为什么菊是平,舟也是平

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继续相互支持,增进政治互信。中方坚定激情沙方推动的经济多元化和社会改革,坚定支持沙方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稳定所作努力。
2023-07-07 02:26:124

从炼字的角度对“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进行赏析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2023-07-07 02:26:041

氢硫酸是H 2 S气体的水溶液,常温下久置于空气中会产生淡黄色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 2 S+O 2 ═2H

A、由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 2 S+O 2 ═2H 2 O+2S↓,可知常温下硫的溶解度很小,说法正确,故A错误;B、复分解反应是化合物与化合物反应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化合物与化合物,而O 2 、S都是单质,则虽由沉淀生成,但不属于复分解反应,说法错误,故B正确;C、在H 2 S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生成物单质S中元素化合价为0,则该反应中硫元素化合价升高,说法正确,故C错误;D、反应前为H 2 S气体的水溶液,显酸性,反应后为水,显中性,则氢硫酸久置于空气中pH会增大,说法正确,故D错误;故选B.
2023-07-07 02:26:041

药品变质问题

楼上说的部分正确 只是氢硫酸的PH是先变小后变大因为当他被氧化以后,他是弱酸,促进了硫化氢的电离,所以酸性增强,PH变小,但随着时间过后,酸性就逐渐减弱,PH变大. 浓盐酸 易挥发 所以PH变大亚硫酸 被氧化 所以PH变小
2023-07-07 02:25:582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诗人…

你好:《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该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砧杵声是妇女制裁棉衣时,槌捣衣服的声音。砧即捣衣之石。此诗末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故能结上生下,下面接着写夔州孤城,一气蝉联。钱注杜诗称:“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赏析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23-07-07 02:25: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