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蒜读音
腊八蒜的意思
词语解释:
旧俗腊月初八,大蒜去皮后泡入醋中,数日后蒜的颜色变绿,略带酸味,称“腊八蒜”。
引证解释
⒈ 旧俗腊月初八,大蒜去皮后泡入醋中,数日后蒜的颜色变绿,略带酸味,称“腊八蒜”。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腊八蒜
腊八蒜相关词语
- 1 腊毒
- 腊毒,即高山中毒,一个人从平地、峡谷到一定的海拔高度时就会出现心慌、气急、头晕、头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人们还发现一些植物能预防和减轻“腊毒”引起的症状。
- 2 腊候
- 犹言寒冬时节。 唐 皇甫冉 《送令狐明府》诗:“行当腊候晚,共惜岁阴残。” 前蜀 韦庄 《颍阳县》诗:“树老风声壮,山高腊候浓。” 宋 苏舜钦 《依韵和王景章见寄》:“岁律峥嵘腊候深,一天风雪卷愁阴。”
- 3 腊田
- 干枯的田。专指秋天缺少雨水时所耕之田。 贾思勰 《齐民要术·耕田》引《氾胜之书》:“秋,无雨而耕,绝土气,土坚垎,名曰腊田。”参见“ 脯田 ”。
- 4 腊鸡
- 腊鸡是我国南方的传统禽肉制品,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四川等均有生产,又以湖南永州崖柏腊味之腊鸡最出名。
- 5 腊糟
- 腊糟,是一个汉语词汇,冬日酿酒的酒糟。用于腌制食物。
- 6 腊飨
- 腊飨,读音 là xiǎng,汉语词语,犹腊祭。
- 7 腊面
- 解释:亦称“腊八麪”。明时宫中于十二月初八日赐食之面。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列朝一·赐百官食》:“腊月八日吃腊麪。”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腊八面》:“十二月初八日,释氏以饧果诸物煮粥,名腊八粥。 明 宫中有腊八麪。”
- 8 腊肥
- 指冬至到大寒时给小麦等越冬作物施的肥。
- 9 腊赐
- 腊赐,是汉代朝廷在每年腊日给文武百官的赏赐,包括钱、粮、牛肉等。
- 10 腊月
- 农历十二月又称为腊月,也称蜡月。在腊月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很多。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以岁时之祭祀有关。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汉应劭《风俗通义》谓“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动,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
- 11 腊肠
- 中国腊肠约创制于南北朝以前,始见载于北魏《齐民要术》的“灌肠法”,其法流传至今。腊肠可分为三大类:生抽肠,又名“白油肠”;老抽肠及鸭或猪肝肠(统称润肠)。腊肠为广东、香港和澳门和南方其他地区常见的食品,是把猪肉放入用猪小肠制成的肠衣,经过压缩、脱水及晒干等程序而成。广东腊肠是其代表。广东腊肠是以猪肉为原料,经切碎或绞碎成丁,用食盐、硝酸盐(防腐)、白糖、曲酒、酱油等畏料腌制后,充填入天然肠衣中,经晾晒、风干或烘烤等工艺而制成的一类生干肠制品。贮放腊肠,如放冰箱内,通常可保存鲜味3个月左右。主要产地有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及上海等。各种腊肠除了用料略有分别外,制法是大致相同的。
- 12 腊肉
- 腊(xī là 同“臘”)肉是指肉经腌制后再经过烘烤(或日光下曝晒)的过程所制成的加工品。腊肉的防腐能力强,能延长保存时间,并增添特有的风味,这是与咸肉的主要区别。腊肉并非因为在腊月所制,而为腊肉,腊月的腊(là)与腊肉的腊(xī)在古文里并非同一个字,亦即,腊月的腊是繁体的腊,而腊肉的腊本来就是腊月的腊的简化字。所以,腊肉之所以称为腊肉,至于为什么现在人们都读là,而不读xī,除了简化字的原因使两个字没有了区别以外,可能确实跟腊肉一般都在腊月里制作以待年夜饭之用有关。
- 13 腊人
- 腊人:《周礼》记载的古官职名
- 14 腊序
- 1.谓腊冬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