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读音
三朝的意思
词语解释:
1.正月初一为一岁年、月、日之始,故称正月初一为“三朝”。
2.三日、三天。
3.俗称新婚、产后第三天。
1.古代天子、诸侯处理政事的场所,分为外朝、内朝、燕朝。
2.三个朝代或三个帝王。
2.三日、三天。
3.俗称新婚、产后第三天。
1.古代天子、诸侯处理政事的场所,分为外朝、内朝、燕朝。
2.三个朝代或三个帝王。
引证解释
⒈ 正月一日。为岁、月、日之始,故曰三朝。
引《文选·班固<东京赋>》:“春王三朝,会同汉京。”
李善注:“三朝,岁首朔日也。”
《汉书·孔光传》:“岁之朝,曰三朝。”
颜师古注:“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
唐耿湋《元日早朝》诗:“九陌朝臣满,三朝候鼓赊。”
宋杨万里《诚斋荆溪集序》:“戊戌三朝,时节赐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诗。”
⒉ 谓三日。
引唐李白《上三峡》诗:“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鬢成丝。”
⒊ 旧时婚后或出生后第三日均称“三朝”。
引宋吴自牧《梦粱录·嫁娶》:“三日,女家送冠花、彩段、鹅蛋……并以茶饼鹅羊果物等合送去壻家,谓之‘送三朝礼’也。”
《四游记·玉帝起赛宝通明会》:“却説那小公子灵光,纔三朝便能言语。”
清孙枝蔚《新嫁娘》诗:“从今愁妇职,人莫羡三朝。”
⒋ 外朝、内朝、燕朝。
引《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 汉郑玄注:“周天子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内朝之在路门内者或谓之燕朝。”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二:“古者天子三朝:外朝、内朝、燕朝。外朝在王宫库门外,有非常之事以询万民於宫中。内朝在路门外,燕朝在路门内,盖内朝以见羣臣,或谓之路朝,燕朝以听政,犹今之奏事,或谓之燕寝。”
⒌ 指前后三代君主统治的时期。
引唐李德裕《离平泉马上作》诗:“十年紫殿掌洪钧,出入三朝一品身。”
唐李远《赠写御容李长史》诗:“三朝供奉无人敌,始觉僧繇浪得名。”
宋苏轼《题永叔会老堂》诗:“三朝出处共雍容,岁晚交情见二公。”
国语词典
正月初一为一岁年、月、日之始,故称正月初一为「三朝」。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三朝造句
- 通过对宋初三朝三衙将帅的出身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大都与皇帝有特殊关系。
- 他一生最具影响的剧目几乎都与咸、同、光三朝的重大事件的重要人物密切相关。
- 她(女子)已经嫁到夫家了,而且她丈夫会出来迎接这些写了贺三朝书的人,会跟她们一起喝酒、吃饭。
- 许多的宫殿和寺庙藏身于武当山古建筑群中,有著世俗和宗教并存的景象。而这些建筑群更可说明元、明、清三朝建筑和艺术的成就。
- 元明清三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国家统一的阶段。
- 中国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
- 她是夏国的亡国公主,也是三朝帝王的挚爱,却只能终身为妃。
- 上千位计程车司机周三朝市府大楼游行抗议撤销管制规定,但镇暴警察的封锁使多数人无法到达目标。
- 汉魏晋三朝是我国散文大发展的时代,名家辈出,杰作不断,对后世的散文产生了深远影响。
- 下一个环节就叫做吃三朝。
三朝相关词语
- 1 三宫六院
- 三宫六院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故宫的建筑而来。“三宫六院”都在故宫的内廷。泛指帝王的妃嫔。出自元·无名氏《抱妆盒》楔子:“兀那三宫六院,妃嫔彩女听者:明日圣驾亲到御园,打一金弹,金弹落处,有拾得者。”
- 2 三花马
- 三花马是汉语词汇,拼音sān huā mǎ ,出自《新唐书·百官志二》。
- 3 三杰
- 三杰,拼音:sān jié,分为有汉代三杰、蜀汉三杰、唐代三杰。
- 4 三茶六礼
- 三茶六礼是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嫁娶过程中的一种习俗礼仪,现也用于代指生意、交易、合作等。三茶,指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和同房时的“合茶”。 六礼,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种仪式。三茶六礼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使结婚的夫妇取得祖先神灵的认可和承担履行对父母及亲属的权利义务。在古代,男女若非完成三茶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媒正娶。
- 5 三白
- 三白是汉语词汇,拼音sān bái,出自《全唐诗》卷八八载《占年》。
- 6 三迁
- 三迁,读音sān qiān,是一个汉语词语。指三次迁徙。
- 7 三千世界
- 三千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并非成语。
- 8 三尸神
- 三尸神又称“三彭”或“三虫”,成形于阴阳五行学说 ,渗透到医学领域,对藏象学说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道教认为,人身中有三条虫,称为上尸、中尸、下尸,分别居于上、中、下三丹田。尸者,神主之意。道教认为人体有上中下三个丹田,各有一神驻跸其内,统称"三尸"。据说,三尸姓"彭",上尸名"踞",中尸名"踬",下尸名"蹻"。
- 9 三宥
- 三宥又称“三侑”。秦代称“三环(读作原)”,汉称“三原中茵古时犯人可以得到宽大处理的三种情况。一是不识,即因不知法而犯罪(一说不识即不审,即因错误而犯,例如将乙当作甲而误杀之);二是过失,即因疏忽大意而犯罪;三是遗忘,即因忘记法律的规定而犯罪。对于上述三种情况,可以给予赦宥,不追究刑事责任。
- 10 三只手
- 提起“三只手”,人们都知道指的是扒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从别人身上偷东西的小偷”。“三只手”(pickpocket,five-finger,itchypalm)指“小偷”。这个词的来历有不同说法。
- 11 三献
- 三献,古代聘礼及祭祀典礼,奠酒仪式分初献、亚献、终献,合称三献。《仪礼·聘礼》:“荐脯醢,三献。”意谓先陈设肉菜等奠品,然后行三次献酒之礼。祀孔行三献礼,主祭者均为朝廷特派或礼法规定之主祭人员,并按爵位或年望高低排列初、亚、终献之行次。《新唐书·礼乐志五》记载中春中秋(即春二月,秋八月)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国学以祭酒、司业、博士分别三献。贞观间皇太子于国学行释奠礼于先圣先师,皇太子为初献,国子祭酒为亚献,国子司业为终献。
- 12 三司
- 西汉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见三有事)。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东汉末年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两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终止。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
- 13 三老五更
- 三老五更,古代荣誉称号。相传周天子为提倡孝悌,设此位以父兄之礼尊养年老德高、阅事深的退休官员。《礼记·文王世子》:“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郑玄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又《乐记》:“食三老五更于大学。”郑玄注:“三老五更互言之耳, 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孔颖达疏:“三德谓正直、刚、柔;五事谓貌、言、视、听、思也。”这种制度秦汉还保存着。《史记·陈涉世家》:“陈胜⋯⋯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汉书·礼乐志》:“养三老五更于辟雍。”考释不一,郑玄以三老五更为各一人,蔡邕以三老为三人,五更为五人。
- 14 三亲六故
- 三亲六故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 sān qīn liù gù,意思是亲戚故旧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