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讬读音
讽讬的意思
词语解释:
讽喻寄托。《新唐书·刘禹锡传》:“禹锡 久落魄,鬱鬱不自聊,其吐辞多讽託幽远,作《问大钧》、《謫九年》等赋数篇。”
引证解释
讽喻寄托。
《新唐书·刘禹锡传》:“ 禹锡久落魄,鬱鬱不自聊,其吐辞多讽託幽远,作《问大钧》、《謫九年》等赋数篇。”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讽讬
讽讬相关词语
- 1 讽习
- 讽诵学习。《南史·徐君蒨传》:“ 君蒨文冠一府,特有轻艶之才,新声巧变,人多讽习,竟卒於官。” 唐 柳宗元 《答元饶州论书》:“往年曾记裴封叔宅,闻兄与裴太常言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肴一义,尝讽习之。” 清 吴定《紫石泉山房记》:“而予又私爱古人之文艺诗歌,早夜讽习,以分其勤。”
- 2 讽寤
- 《新唐书·逆臣传下·安禄山》:“ 林甫 欲讽寤之,使与 王鉷 偕, 鉷 亦位大夫, 林甫 见 鉷 , 鉷 趋拜卑约, 禄山 惕然,不觉自罄折。”
- 3 讽说
- 犹传说;道听途说。《庄子·外物》:“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
- 4 讽刺舞蹈
- 用夸张幽默的手法讥刺嘲讽被否定的人和事的舞蹈。
- 5 讽喻
- 讽喻,一种修辞方法,带有讥讽风格的比喻;也是一种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方法,用比喻进行讽刺。常被用于各种文学作品,如诗词、对联、小说等,也常出现在日常生活用语中。
- 6 讽谏
- 讽谏,拼音fěng jiàn,意思是指下对上,暗示委婉地规劝。
- 7 讽説
- 犹传说;道听途说。《庄子·外物》:“已而后世輇才讽説之徒,皆惊而相告也。”
- 8 奉讬
- 亦作“奉托 ”。犹拜托。
- 9 附讬
- 1.依附寄托。《韩非子·诡使》:“而士卒之逃事状匿附託有威之门以避傜赋而上不得者万数。”《北齐书·冯子琮传》:“ 和士开 居要日久, 子琮 旧所附託,卑辞曲躬,事事諮禀。” 宋沉括 《梦溪笔谈·讥谑》:“ 吴中 一士人,曾为转运司别试解头,以此自负,好附託显位。”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四章第三节:“那时候,由于豪门大族垄断了察举制度,许多人为了寻找做官的途径,多愿附托有权势的名门望族。”2.假借,凭借。 宋洪迈 《夷坚志补·鬼国母》:“今夕除灵,故设水陆做道场追荐,何得在此?莫是别有强魂附託邪!” 明唐顺之 《赠蔡年兄道卿序》:“百家众艺,莫不皆有可喜可慕,而皆可以附託圣贤之道。” 清恽敬 《读<孟子>一》:“虽然,圣贤之学有所自则可矣,若一一比之,不为后世附託而无实者开一径歟?”
- 10 付讬
- 亦作“ 付托 ”。 谓将人或事委托给别人。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 太康 九年, 幽州 塞北有死牛头语。时帝多疾病,深以后事为念,而付托不以至公,思瞀乱之应也。”《三国演义》第四四回:“ 伯符 遗言,外事付托将军。今正欲仗将军保全国家,为 泰山 之靠,奈何亦从懦夫之议耶?” 清 李渔 《慎鸾交·论心》:“若照奴家看来,只要他是个文人,肯把真心许我,就可以付托终身了,何必求全责备!” 邹韬奋 《萍踪寄语》六八:“该村成立于一九二八年……专备在园休养的父母把子女付托该村看护。”
- 11 讬咐
- 嘱咐,嘱托。 柳青 《铜墙铁壁》第四章:“ 尚先生 要到合作社去一下, 石得富 就托咐他顺便通知一声。”
- 12 干讬
- 请托,走门路。 明 张居正 《答抚院辛公应乾》:“於人绝无私语,绝无干托。”
- 13 讽议
- 意思是讽谏议论;婉转地发表议论。
- 14 讽意
- 讽喻之意。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五·孔溪不知诗义》:“ 晏元献 大雪会饮, 欧文忠 席上有‘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馀万屯边兵’之诗。 孔溪 《谈苑》以为似寻闹也,且引 韩昌黎 《赴燕裴度诗》为证。殊不知 韩 诗亦有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