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谏读音
讽谏的意思
词语解释:
讽谏
(1) 指下对上,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规劝,使其改正错误
英
引证解释
⒈ 以婉言隐语相劝谏。
引《史记·滑稽列传》:“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諫。”
宋俞文豹《吹剑四录》:“而邓肃进诗,讽諫花石, 京欲罪之。”
清彭邦鼎《闲处光阴》卷上:“《鸳鸯于飞》诗, 管东溟曰:‘刺幽王也。’二章一反一正,以为讽諫。”
艾纳《新事旧编》:“我国战国时代有一个吴国太子讽谏其父吴王夫差的故事。”
国语词典
以婉言隐语相劝谏。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讽谏
讽谏的近反义词
- 反义词
- 直谏
讽谏造句
- 西周时大量的讽谏诗作,实际上是规劝统治者不要奢侈腐化的舆论监督。
- 故臣子之于君父,则有献可替否讽谏之文,知交之于朋友,亦有切磋琢磨相成之义。
- 讽谏难回流下性,至今余恨锁西楼。
- 而刀口下的曹植却镇定自若,款款吟出短诗一首,不仅把自己喻作釜中之豆粒,而且把曹丕比作煮豆之豆萁,以此讽谏兄长。
- 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 皇上久不临朝,今日召对,乃千载一时,正好从容讽谏,不意为书生所激。
- 汉代的杂赋包括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赋,也包括箴言类的杂记作品以及描写日常动植物而无关讽谏的小赋。
- 他推崇诗人白居易,以契丹文翻译《白居易讽谏集》。
- 而此种句式的语境也由起初的无奈、愤懑、挖苦、嘲笑升级为焦虑、质疑、批评、讽谏,越来越多地切中时弊、击中社会软肋。
- 天祚帝文妃萧瑟瑟见国事当头,皇帝却畋游无忧,忠臣良将广遭疏斥,便做诗讽谏“丞相来朝兮剑佩鸣,千宫侧目兮寂无声。
讽谏相关词语
- 1 讽説
- 犹传说;道听途说。《庄子·外物》:“已而后世輇才讽説之徒,皆惊而相告也。”
- 2 咈谏
- 咈谏,汉语词语,拼音是fú jiàn,释义是拒谏、不纳规劝。
- 3 敢谏鼓
- 西汉文帝三年(前177年)在未央宫承明殿,画屈轶草、进善旌、诽谤木、敢谏鼓,藉以标榜吏治“清明”。
- 4 感讽
- 《感讽》是唐代诗人李贺秋天居住在昌谷家中,有感于读书无成,僻处一隅的咏怀之作。全诗通过着力写景及种种具体生动的形象,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处境和心情。
- 5 歌讽
- 歌讽,拼音是gē fěng,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歌咏吟诵。
- 6 规谏
- 出自《墨子·尚同上》,
- 7 规讽
- 规讽是汉语词汇,拼音guī fěng,意思是规劝讽谕。
- 8 诃谏
- 诃谏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hē jiàn,是指厉声规劝。
- 9 几谏
- 几谏,读音jījiàn,汉语词汇,意思是对长辈委婉而和气的劝告。
- 10 讥讽
- 讥讽,指用旁敲侧击或尖刻的话挖苦、指摘或嘲笑言行;亦称“嘲讽”。语出唐韩愈《石鼎联句》序:“ 刘与侯皆已赋十馀韵, 弥明应之如响,皆颖脱含讥讽。”
- 11 讥谏
- 劝谏。《后汉书·崔琦传》:“ 管仲 相 齐 ,乐闻讥谏之言; 萧何 佐 汉 ,乃设书过之吏。”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当今天下,有讥谏之士,咸皆不减於先侍郎矣。然失在於倨,阙在於怒。”
- 12 谏言
- 谏言,一般用来指下级对上级的规劝和建议。古时最常用于君臣之间。
- 13 讽喻
- 讽喻,一种修辞方法,带有讥讽风格的比喻;也是一种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方法,用比喻进行讽刺。常被用于各种文学作品,如诗词、对联、小说等,也常出现在日常生活用语中。
- 14 讽刺舞蹈
- 用夸张幽默的手法讥刺嘲讽被否定的人和事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