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厉的拼音,讽厉的近反义词,讽厉是什么意思

  • fěng

讽厉读音

  • 读音:fěng lì
  • 注音:ㄈㄥˇ ㄌ一ˋ
  • 结构:讽(左右结构)厉(半包围结构)

讽厉的意思

词语解释:

1.亦作"讽励"。 2.暗示﹑督促。 3.教诲勉励。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讽励”。

⒉ 暗示、督促。 晋袁宏《后汉纪·章帝纪上》:“竇后诬言欲咒诅。上信之,出贵人姊妹於丙舍,使小黄门蔡伦考之。

竇后讽厉考者,皆致以巫蛊事送暴室。”

⒊ 教诲勉励。

《宋书·刘劭传》:“上时务在本业,劝课农桑,使宫内皆蚕,欲以讽励天下。”
宋欧阳修《荐布衣苏洵状》:“往时自国家下詔书,戒时文,讽励学者以近古,盖自天圣迄今二十餘年。”
《明史·杨靖传》:“帝製《大誥》,举通政使蔡瑄 、左通政茹瑺 、工部侍郎秦逵及靖以讽厉之。”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讽厉

  • fěng lì ㄈㄥˇ ㄌㄧˋ
  • 讽厉(讽厉)
  • 亦作“ 讽励 ”。 1.暗示、督促。 晋 袁宏 《后汉纪·章帝纪上》:“ 窦后 诬言欲咒诅。上信之,出贵人姊妹於丙舍,使小黄门 蔡伦 考之。 窦后 讽厉考者,皆致以巫蛊事送暴室。”
  • (2).教诲勉励。《宋书·刘劭传》:“上时务在本业,劝课农桑,使宫内皆蚕,欲以讽励天下。” 宋 欧阳修 《荐布衣苏洵状》:“往时自国家下诏书,戒时文,讽励学者以近古,盖自 天圣 迄今二十馀年。”《明史·杨靖传》:“帝制《大诰》,举通政使 蔡瑄 、左通政 茹瑺 、工部侍郎 秦逵 及 靖 以讽厉之。”
  • 讽厉相关词语

    1 讽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 春秋 观志,讽诵旧章,酬酢以为宾荣,吐纳而成身文。逮 楚国 讽怨,则《离骚》为刺; 秦皇 灭典,亦造仙诗。”
    2 讽胁
    宋 苏轼 《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自后因提举官速要见功,务求多散,讽胁州县,废格诏书,名为情愿,其实抑配。”
    3 讽意
    讽喻之意。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五·孔溪不知诗义》:“ 晏元献 大雪会饮, 欧文忠 席上有‘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馀万屯边兵’之诗。 孔溪 《谈苑》以为似寻闹也,且引 韩昌黎 《赴燕裴度诗》为证。殊不知 韩 诗亦有讽意。”
    4 讽议
    意思是讽谏议论;婉转地发表议论。
    5 讽讬
    《新唐书·刘禹锡传》:“ 禹锡 久落魄,郁郁不自聊,其吐辞多讽托幽远,作《问大钧》、《谪九年》等赋数篇。”
    6 讽习
    讽诵学习。《南史·徐君蒨传》:“ 君蒨文冠一府,特有轻艶之才,新声巧变,人多讽习,竟卒於官。” 唐 柳宗元 《答元饶州论书》:“往年曾记裴封叔宅,闻兄与裴太常言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肴一义,尝讽习之。” 清 吴定《紫石泉山房记》:“而予又私爱古人之文艺诗歌,早夜讽习,以分其勤。”
    7 讽寤
    《新唐书·逆臣传下·安禄山》:“ 林甫 欲讽寤之,使与 王鉷 偕, 鉷 亦位大夫, 林甫 见 鉷 , 鉷 趋拜卑约, 禄山 惕然,不觉自罄折。”
    8 讽说
    犹传说;道听途说。《庄子·外物》:“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
    9 讽刺舞蹈
    用夸张幽默的手法讥刺嘲讽被否定的人和事的舞蹈。
    10 讽喻
    讽喻,一种修辞方法,带有讥讽风格的比喻;也是一种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方法,用比喻进行讽刺。常被用于各种文学作品,如诗词、对联、小说等,也常出现在日常生活用语中。
    11 讽谏
    讽谏,拼音fěng jiàn,意思是指下对上,暗示委婉地规劝。
    12 讽説
    犹传说;道听途说。《庄子·外物》:“已而后世輇才讽説之徒,皆惊而相告也。”
    13 讽令
    讽令,读音fěng lìng,汉语词语,谓婉言劝使。
    14 讽动
    讽动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fěng dòng,意思是用暗示的言行来鼓动和影响。

    大家在问

    讽 字的笔顺写法

    讽 字的笔顺怎么写

    1、在汉语字典中“ 讽 ”字共有6画,笔顺写法是:点 横折提 撇 横折弯钩/横斜钩 撇 点
    2、讽的笔顺写法图解:
    3、动画演示:

    厉 字的笔顺写法

    厉 字的笔顺怎么写

    1、在汉语字典中“ 厉 ”字共有5画,笔顺写法是:横 撇 横 横折钩 撇
    2、厉的笔顺写法图解:
    3、动画演示:

    “讽”“厉”的其他同音字笔顺问答

    相关查字

    • 拼音:
    • 拼音:
    • 拼音:
    • 拼音:
    • 拼音:
    • 拼音:
    • 拼音:
    • 拼音:
    • 拼音:
    • 拼音: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