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之辩简介
天人之辩的意思
解释:
中国哲学中长期争论的重要问题。 天,指天道或自然;人,指人道或人为。在两者关系上,唯心主义思想家通常把天解释为精神实体,认为天人感应,天能干预人事。唯物主义思想家则把天解释为物质的自然,认为天人的职能不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有不同的法则。
天人之辩相关词语
- 1 漫天大谎
- 弥天大谎,没有边际的假话出处:鲁迅《南腔北调集 谚语》:“古之秀才,自以为无所不晓,于是有‘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这自负的漫天大谎,小百姓信以为真,也就渐渐的成了谚语,流行开来。”语法:漫天大谎作宾语;指欺骗。示例:这漫天大谎居然还有人信
- 2 碧水青天
- 碧水青天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
- 3 有事之秋
- 指战争或多事故的年头。出处:《北史·王罴王轨等传论》:“王思政驱驰有事之秋,慷慨功名之际。”语法:有事之秋作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8回:“莫讲把何玉凤支使得眼花缭乱,连张金凤在淮安过门时,正值那有事之秋,也不似者番热闹。”
- 4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 子:对别人的称呼;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出处:先秦 韩非《韩非子 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语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复句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示例:菲薄古书者,惟读过古书者最有力,这是的确的。因为他洞知弊病,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鲁迅《华盖集续编 古书与白话》)
- 5 一人有罪
- 旧指天子的过失。出处:《国语·周语上》:“在《汤誓》曰,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身。”
- 6 割股之心
- 割股:割下自己的大腿肉。为了治好病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原是封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医家有割股之心。”
- 7 强做解人
- 强:勉强;解人:能够理解和通达其中意趣的人。指不明真意而乱发议论的人语法:强做解人作谓语;指不明真意而乱发议论的人。示例:我这是在强做解人罢了
- 8 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 伐:讨伐。一个国家必定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然后别人才来攻伐。比喻事情变化要从内部找原因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语法: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作宾语、定语;用于治国等。示例: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二章:“一面看,一面想起四书上面‘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 9 垄亩之臣
- 垄母:田间。在野的臣民。出处:《后汉书·冯衍传》:“疏远垄母之臣,无望高阙之下。”
- 10 天高日远
- 指偏远地区。比喻离帝王很远。出处:宋·秦观《代王承事乞回授一官表》:“臣父独婴罪衅,流寓江海,天高日远,自新无路,臣诚私心痛之。”语法:天高日远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明·邵璨《香囊记·辞婚》:“孤哀自持臣子分,不得当朝亲事君,还思忖,总然是天高日远,怎负君恩!”
- 11 起死人,肉白骨
-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极大的恩德。出处:《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医起死人而肉白骨也。”示例:先生之来,实出天赐。如起死人而肉白骨,孤敢不奉教!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
- 12 笼中之鸟
- 被关在笼中的鸟。比喻失去自由的人。出处:《鹖冠子 世兵》:“一目之罗,不可以得雀;笼中之鸟空窥不出。”语法:笼中之鸟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形容丧失自由。示例:她简直成了笼中之鸟,虽然生活优渥,养尊处优,但却失去了自由。
- 13 肺腑之言
- 肺腑:指内心。发自内心的真挚诚恳的话语。出处:元 郑德辉《刍梅香》第二折:“小生别无所告,只索将这肺腑之言,实诉与小娘子。”语法:肺腑之言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与一番连用。示例:他了他这一番肺腑之言,使我们陷入了沉思之中。
- 14 温人之周
- 《温人之周》选自《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