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敌势均简介
力敌势均的意思
解释:
同“力均势敌”。
出处:
《宋书·刘穆之传》:“力敌势均,终相吞咀。”
语法:
力敌势均作定语、宾语;形容双方力量相等。
示例:
《周书·武帝纪下》:“兵连祸结,力敌势均,疆场之事,一彼一此。”
英语翻译
- 英语:
be in an equilibrium <Diamond cut diamond.>
力敌势均相关词语
- 1 势不可当
- 当:抵挡。来势迅猛;不可抵挡。出处:《晋书 郗鉴传》:“群逆纵逸,其势不可当,可以算屈,难以力竞。”语法:势不可当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3回:“马超士卒,蓄锐日久,到此耀武扬威,势不可当。”
- 2 计穷力屈
- 计:计策;穷、屈:尽,竭。计策、力量都用完了。出处:南朝梁·元帝《驰檄告四方》:“郭默清夷、晋熙附义,计穷力屈,反杀后主。”语法:计穷力屈作谓语、定语;指计策和力量都用完。示例:宋·张载《经学理窟·气质》:“人多言安于贫贱,其实只是计穷力屈,才短不宜营画耳!”
- 3 势不得已
- 由于形势所迫而不得不如此。出处:汉·扬雄《解嘲》:“彼岂好为艰难哉?势不得已也。”
- 4 裹血力战
- 犹言浴血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出处:清 姚鼐《孙忠愍祠记》:“指挥之子泰,当建文时,为北平都指挥使;燕师起,与战于怀来,中矢,裹血力战,竟陷陈死。”语法:裹血力战作谓语、定语;指顽强勇敢。
- 5 辑志协力
- 指同心合力。
- 6 势不两存
- 见“势不两立”。出处:《韩非子·孤愤》:“故资必不胜而势不两存,法术之士焉得不危?”语法:势不两存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与事物。示例:得报恳恻,知与休久结嫌隙,势不两存。《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 7 无敌于天下
- 天下都没有对手。形容力量强大无比。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语法:无敌于天下作谓语、定语;指天下无敌。示例:唐·赵蕤《反经·臣行》:“阖庐以吴战胜,无敌于天下,而夫差以见擒于越。”
- 8 一举手力
- 比喻不费力,只是一抬手那样。出处: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
- 9 势成水火
- 形容双方就象水火一样互相对立,不能相容。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惟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 10 寡不敌众
- 人少的敌不过人多的。出处:先秦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语法:寡不敌众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战争等。示例:王朗寡不敌众,与白虎、周昕杀条血路,走入城中,拽起吊桥,坚闭城门。(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五回)
- 11 化敌为友
- 将敌对势力化成友好势力出处: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12章:“我们说这就具备了化敌为友的条件。”语法:化敌为友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与交往等。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此去是要收服一个张秀才,化敌为友,做个内应。”
- 12 力不副心
- 副:符合。心里想做,但是力量够不上出处:唐·无名氏《阴德传·韦判官》:“何幸明灵俯降,但揣微贱,力不副心,荀可施于区区,敢不从命。”语法:力不副心作谓语、宾语;用于谦辞。
- 13 趁势收篷
- 篷:船帆。比喻乘机歇手,见好就收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0回:“马老爷见瞿太太一面已经软了下来,不至生变,便也趁势收篷。”语法:趁势收篷作谓语、宾语;指见好就收。
- 14 溃敌如决河
- 溃:散,乱。溃败的敌人像河水冲决堤坝一样出处:唐·许敬宗《唐并州都督鄂国公尉迟恭碑》:“尊彼前茅,追奔若顺海,乘兹破竹,溃敌如决河。”语法:溃敌如决河作宾语、定语;用于战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