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锺掩耳简介
盗锺掩耳的意思
解释:
《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则鍾大不可負,以椎毁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掩)其耳。”后以“盜鍾掩耳”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公平》:“爲之而欲人不知,言之而欲人不聞,此猶捕雀而掩目,盜鍾而掩耳者,只以取誚,將何益乎?”《云笈七籤》卷九十:“若人不知則鬼神知之,鬼神已知而云不知,是盜鍾掩耳之智也。”亦省作“ 盜鍾 ”。 南朝 梁 任昉 《劝进今上笺》:“惑甚盜鍾,功疑不賞,皇天后土,不勝其酷。”
盗锺掩耳相关词语
- 1 目见耳闻
- 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出处: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语法:目见耳闻作谓语、定语;指亲自见闻。示例: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0回:“事事都是大尹自己目见耳闻,何须又问证见?”
- 2 东掩西遮
- 谓左右遮掩,隐瞒真相。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别件事,或者有些东扯西拽,东掩西遮,东三西四,不容易说话。这做媒乃是冰人撮合,一天好事。”语法:东掩西遮作谓语、状语;指左右遮掩。
- 3 软耳朵
- 4 过耳秋风
- 刮过耳边的秋风。比喻没有任何意义的身外之物出处:《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语法:过耳秋风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5 耳闻眼见
-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出处:唐 元稹《连昌宫词》:“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说。”语法:耳闻眼见作谓语、定语;用于亲眼所见。
- 6 言不入耳
- 指说的话不中听。出处: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八回:“却说铁公子怪水运言不入耳,遂出门带了小丹,一径走到长寿院,自立在寺前,却叫小丹进去,问和尚要行李。”
- 7 穿窬之盗
- 穿:指穿壁;窬:通“逾”,从墙上爬过去。从墙上爬过去。指钻洞和爬墙的盗贼。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其犹穿窬之盗也与!”语法:穿窬之盗偏正式;作宾语;指盗贼。示例:伤残犹剽掠之徒,贪鄙胜穿窬之盗。(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十三回)
- 8 抓耳挠腮
- 又抓耳朵又搔腮帮子。形容高兴焦急等的样子。(挠、抓:搔)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大郎听罢,气得抓耳挠腮没有是处。”语法:抓耳挠腮联合式;作谓语、补语;形容人焦急、生气、心乱等神情。示例: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
- 9 贱目贵耳
- 指轻视眼前所见,重视远道传闻。比喻舍近求远出处: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 蛇床》:“世人舍此而求补药于远域,岂非贱目贵耳乎?”语法:贱目贵耳作谓语、宾语;指相信传闻。示例:而贱目贵耳者,顾谓今不如古,方隅之别也。清·李调元《序》
- 10 耳目闭塞
- 比喻少见寡闻,对于世事情况了解甚少示例:住在边远地区的居民耳目闭塞,文化落后,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刻不容缓。
- 11 掩目捕雀
- 遮着眼睛捉麻雀。比喻自己骗自己。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琳传》:“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大国之事,其可以诈立乎!”语法:掩目捕雀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宋·朱熹《朱子语类》第72卷:“谚所谓‘掩目捕雀’。我却不见雀,不知雀却看见我。”
- 12 盗嫂受金
- 以之为因小眚而遭谗被疑的典实。出处:《史记 陈丞相世家》载,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于是汉王疑之。语法:盗嫂受金作宾语、定语;指贪财乱伦。示例: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三国志 魏志 武帝纪》
- 13 倾耳注目
- 注目:集中视线注意看。原形容权势极大,为众敬畏。后也形容注意力极其集中。出处:《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语法:倾耳注目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关心的事物。示例:唐·元稹《论教本书》:“今陛下以上圣之资肇临海内,是天下之人倾耳注目之日也。”
- 14 饰非掩丑
- 饰:掩饰;丑:丑恶。掩饰错误和丑恶的行为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解,又以‘情而不淫’作要,此皆饰非掩丑之语耳!”语法:饰非掩丑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