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见耳闻简介
目见耳闻的意思
解释:
亲眼看见,亲耳听到。
出处: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语法:
目见耳闻作谓语、定语;指亲自见闻。
示例: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0回:“事事都是大尹自己目见耳闻,何须又问证见?”
目见耳闻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目击耳闻
成语造句
- 1.认识来源于认识主体的目见耳闻。
- 2.官虽目见耳闻,不啻司空见惯,置诸不理,盖修路之政久废矣。
- 3.心中横亘着一些人和事,那是我从记事起就断断续续地从目见耳闻中拼凑出来的。
- 4.因他父兄都是个大才子,朝谈夕讲,无非子史经书,目见耳闻,不少诗词歌赋……
- 5.不曾,今日若不是目见耳闻,某根本不知关君侯还有一子。
- 6.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
英语翻译
- 英语:
what one sees and hears
目见耳闻相关词语
- 1 各抒所见
- 见“各抒己见”。出处: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中国历代帝王继统,分有常尊,然而明良喜起,吁咈庚歌,往往略分言情,各抒所见。”语法:各抒所见作谓语、定语;指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示例:际兹一发千钧,全国国民宜各立所志,各尽所能,各抒所见。鲁迅《二心集·沉滓的泛起》引叶华文
- 2 狰狞面目
- 形容凶恶的相貌出处:《塞上行·行纪·忆西蒙》:“两个蒙古青年骑快马而来,下马入帐,以狰狞面目,厉声问我要票。”语法:狰狞面目作宾语、状语;用于人的外貌。示例:敌人见利诱不成,便露出了他们的狰狞面目,用枪毙来威胁革命者。
- 3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出处:《周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语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复句式;作主语、分句;形容对某问题的不同看法。示例: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我们对这些人的看法应该理解。
- 4 惊心怵目
- 同“惊心骇瞩”。出处:季新《红楼梦新评》:“如今批了出来,准科学的学理,以指中国家庭的种种症结,使人阅之,惊心怵目。”语法:惊心怵目作谓语、定语;用于事情等。
- 5 软耳朵
- 6 纵目远望
- 纵目:放眼远望。放眼向远处眺望出处:唐·杜甫《登充州城楼》诗:“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语法:纵目远望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7 举世闻名
- 举:全。全世界都听到名声。形容知名度很高。出处: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卷七 杂艺》:“王逸少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但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语法:举世闻名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示例:中国的象牙雕刻是杰出的,北京的山水人物和广州的花卉动物牙雕,尤其举世闻名。(秦牧《高高翘起的象鼻子》)
- 8 麞头鼠目
- 麞头削骨露,鼠眼小睛圆。形容人的寒贱相。后亦多用以形容人的面目猥琐、心术不正。《旧唐书·李揆传》:“初, 揆 秉政,侍中 苗晉卿 累薦 元載 爲重官。 揆 自恃門望,以 載 地寒,意甚輕易,不納,而謂 晉卿 曰:‘龍章鳳姿之士不見用,麞頭鼠目之子乃求官。’” 宋 陆游 《梦入禅林有老宿方升座或云通悟禅师也》诗:“塵埃車馬何憧憧,麞頭鼠目厭妄庸。” 清 钱谦益 《题相士倪生卷子》诗:“塵埃若欲知卿相,先看麞頭鼠目公。”
- 9 触目如故
- 触目:目光所及。故:旧的,过去的,本来的。满眼看到的都是过去的老样子。出处:宋·李昌令《乐善录·洪州刘生》:“未周岁,公主忽告殂,国主不胜其哀,怒曰:‘吾不敢复见刘生,其官物不一与,遣归洪州。’生恍疑梦觉,触目如故。”语法:触目如故作谓语;指没有改变。示例:他回到久别的故乡,触目如故,倍感亲切
- 10 闻一知二
-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出处:先秦孔子《论语 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语法:闻一知二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35回:“古人云闻一知二,与你说了左转,你便晓得右转。”
- 11 过耳秋风
- 刮过耳边的秋风。比喻没有任何意义的身外之物出处:《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语法:过耳秋风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12 耳闻眼见
-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出处:唐 元稹《连昌宫词》:“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说。”语法:耳闻眼见作谓语、定语;用于亲眼所见。
- 13 目注心凝
- 犹言全神贯注。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粉蝶》:“阳目注心凝,对烛自鼓;久之,顿得妙悟,不觉起舞。”语法:目注心凝作谓语、定语;指思想集中。
- 14 见哭兴悲
- 见别人哭泣而引起自己的悲伤。谓产生同情心。出处:明·梅鼎祚《玉合记·还玉》:“迟共疾,俺敢侍寻生替死,自古道见哭兴悲。”语法:见哭兴悲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