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毫之赐简介
白毫之赐的意思
解释:
白毫:佛家称如来的32相之一。指供养僧徒之物
出处:
《佛藏经·了戒品》:“随顺法行,于白毫相百千亿分,不尽其一。”
语法:
白毫之赐作宾语;指供养僧徒之物。
白毫之赐相关词语
- 1 颠倒黑白
- 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故意歪曲事实;混淆是非。出处:战国 楚 屈原《楚辞九章 怀沙》:“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语法:颠倒黑白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指故意的。示例:终日终夜,只是躺在烟铺上,公事大小,一概不问,任着幕宾胥使,颠倒黑白。(清 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七回)
- 2 瞬息之间
- 极短暂的时间内出处:《北史·魏世祖太武帝本纪》:“雅长听察,瞬息之间,下无以措其奸隐。”语法:瞬息之间作宾语;指很短暂的时间。示例:瞬息之间彗星已经流逝。
- 3 旦暮之业
- 指日常凡庸事务。出处:《庄子·徐无鬼》:“农夫无草莱之事则不比,商贾无市井之事则不比,庶人有旦暮事业则劝,百工有器械之巧则壮。”
- 4 狂瞽之言
- 狂:狂妄。瞽:瞎眼,盲目。指愚妄无知的言论。旧时常用作自谦之辞。亦作“狂瞽之说”。出处:唐·魏征《十渐不克终疏》:“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参以刍尧之议,冀千虑一得,衮职有补。”语法:狂瞽之言作宾语;用于自谦。
- 5 勿谓言之不预
- 不要说事先没有说过,表示事前已讲明白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9回:“一经觉察,白简无情,勿谓言之不预也。”语法:勿谓言之不预作谓语;指提前警示。示例:毛泽东《中共发言人关于国民党政府逮捕冈村宁次和内战罪犯的谈话》:“必以纵匪论处,决不姑宽,勿谓言之不预。”
- 6 白首为郎
- 慨叹虽有才能而至老不遇。出处:《汉武故事》载:武帝尝至郎署,见郎官颜驷“须鬓皓白,衣服不整”。武帝问他:“何时为郎?”答道:“以文帝时为郎。”武帝又问为什么“老而不遇”?他回答说:“文帝好文而臣尚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语法:白首为郎作宾语、定语;指怀才不遇。示例:孤臣曾趣龙墀对,白首为郎只自伤。宋 陆游《史院书事》诗
- 7 皂白难分
- 皂:黑。黑白很难分辨,比喻是非不易辨别出处:川剧《评雪辨踪》:“穿钉鞋的,你二天来,不要穿钉鞋,要穿草鞋嘛,免得我们秀才要评什么足迹,给他做个皂白难分。”语法:皂白难分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8 以白为黑
- 谓颠倒是非。出处:《吕氏春秋·应同》:“故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语法:以白为黑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王凤擅权,谷永比之申伯;王商忠议,张匡谓之左道: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罔君者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 9 当之有愧
- 担当不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感到惭愧。出处:宋·欧阳修《回丁判官书》:“夫人有厚己而自如者;恃其中有所以当之而不愧也。”常用自谦之辞。语法:当之有愧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示例:我只为大家做了一点儿好事,却得到同志们的高度赞扬,我真是当之有愧呀!
- 10 差之毫牦,失之千里
- 同“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氂,亦作“ 釐 ”。《魏书·乐志》:“但氣有盈虚,黍有巨細,差之毫氂,失之千里。”《旧唐书·魏徵传》:“此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元 高文秀 《襄阳会》第一折:“俺父親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掉在壕裏,簽了大腿。”《玉娇梨》第十二回:“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一着不到,滿盤從起。”
- 11 白首如新,倾盖如故
- 白首:老年;倾盖:停车,初见。有人相识到老还是不怎么了解,有人初次见面却一见如故出处: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古人有言曰:‘白首如新,倾盖如故。’言以身托人,必择所安。”语法:白首如新,倾盖如故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人的交情。
- 12 不解之缘
- 解:解散。不可分开的缘分。比喻不能解脱的联系或关系。出处:南朝 梁 萧统《古诗十九首》:“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语法:不解之缘偏正式;作宾语;形容关系密切。示例:(1)他从小就和足球结下了不解之缘。(2)他从小就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 13 玄之又玄
- 形容事理非常奥妙,不易理解。出处:先秦李耳《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语法:玄之又玄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唐 刘知几《史通 叙事》:“能损之又损,而玄之又玄,轮扁所不能语斤。”
- 14 减灶之计
- 在战争中隐瞒自己军队的实力来麻痹敌人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语法:减灶之计作主语、宾语;用于军事。示例:战争策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孙膑巧用减灶之计,终将自己的仇人庞涓引入葬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