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谓言之不预简介
勿谓言之不预的意思
解释:
不要说事先没有说过,表示事前已讲明白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9回:“一经觉察,白简无情,勿谓言之不预也。”
语法:
勿谓言之不预作谓语;指提前警示。
示例:
毛泽东《中共发言人关于国民党政府逮捕冈村宁次和内战罪犯的谈话》:“必以纵匪论处,决不姑宽,勿谓言之不预。”
勿谓言之不预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勿谓言之不预也
成语造句
- 1.不要被书名迷住双眼,勿谓言之不预!新人新文,有生系列。
- 2.大会的安全工作必须做好,否则到时勿谓言之不预。
- 3.限文到一月内肃清,如逾限不能荡平,定分别酌予惩处,勿谓言之不预也。
- 4.教老贼备好棺木千口,洗颈就戮,勿谓言之不预也!
- 5.歌少爷客气了,不过,我长年与凶兽生死厮杀,出手向来很重,歌少爷虽然尊贵,但我也不会留手的,勿谓言之不预。
- 6.被我教训一次还不吸取教训,勿谓言之不预,那就别怪我不给你面子,于是接着说“好的,那请问严总,我这个部门是后勤部门还是销售部门?”。
英语翻译
- 英语:
do not say that you have not been forewarned <do not blame us for not having forewarned you; we accept no plea of ignorance>
勿谓言之不预相关词语
- 1 不瞅不睬
- 不看也不答理。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姑奶奶平日只敬重的王家哥儿两个,把我们不瞅不睬;我们没来由今日为他得罪严老大。”语法:不瞅不睬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态度高傲。示例:姑奶奶平日只敬重的王家哥儿两个,把我们不瞅不睬;我们没来由今日为他得罪严老大。(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
- 2 始愿不及此
- 始愿:当初的愿望。指事势的变化发展,并非起初所料想到的。出处:《左传 成公十八年》:“孤始愿不及此。虽及此,岂非天乎!”示例:这两个老儿也叫作‘始愿不及此,今及此岂非天乎’了。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九回
- 3 不知丁董
- 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出处:清 赵翼《陔余丛考 成语》:“曹操既擒吕布,欲缓其缚。刘备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太师乎?'
- 4 当之有愧
- 担当不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感到惭愧。出处:宋·欧阳修《回丁判官书》:“夫人有厚己而自如者;恃其中有所以当之而不愧也。”常用自谦之辞。语法:当之有愧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示例:我只为大家做了一点儿好事,却得到同志们的高度赞扬,我真是当之有愧呀!
- 5 流言混语
- 毫无根据而且不明事理的话。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到念了些流言混语在肚子里,学了些精致的淘气。”
- 6 语焉不详
- 语:话;焉:古汉语助词。话说得不详细。出处:唐 韩愈《原道》:“荀与杨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语法:语焉不详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示例:绣春也是急性子,对锦儿语焉不详深致不满,主张秋月仍是进京,去问一问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高阳《曹雪芹别传》)
- 7 差之毫牦,失之千里
- 同“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氂,亦作“ 釐 ”。《魏书·乐志》:“但氣有盈虚,黍有巨細,差之毫氂,失之千里。”《旧唐书·魏徵传》:“此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元 高文秀 《襄阳会》第一折:“俺父親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掉在壕裏,簽了大腿。”《玉娇梨》第十二回:“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一着不到,滿盤從起。”
- 8 不解之缘
- 解:解散。不可分开的缘分。比喻不能解脱的联系或关系。出处:南朝 梁 萧统《古诗十九首》:“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语法:不解之缘偏正式;作宾语;形容关系密切。示例:(1)他从小就和足球结下了不解之缘。(2)他从小就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 9 饔飧不继
- 饔:早饭;飧:晚饭。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形容生活十分穷困。出处:清 朱用纯《治家格言》:“虽饔飧不继,犹有余欢。”语法:饔飧不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梁实秋《槐园梦忆》:“几乎在饔飧不继的情形之下靠她自己努力奋斗而不辍学。”
- 10 戕害不辜
- 戕:害;辜:罪过。杀害或伤害无辜的人出处:宋·苏舜钦《上集贤文相书》:“污辱善士,戕害不辜。”语法:戕害不辜作谓语、定语;指残害无辜。
- 11 漠然视之
- 很冷淡地看待。指对人或事态度冷淡,放在一边不理。出处:《明史·兵志三》:“操江又以向非本属兵,难遥制,亦漠然视之,非委任责成意。”
- 12 逐客之令
- 秦始皇曾下令驱逐从各国来的客卿。后指主人赶走不受欢迎的客人为下逐客令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语法:逐客之令作主语、宾语;用于交往等。示例:清·许奉恩《里乘》第一卷:“遽为鸨媪齿冷,将下逐客之令。”
- 13 狂瞽之言
- 狂:狂妄。瞽:瞎眼,盲目。指愚妄无知的言论。旧时常用作自谦之辞。亦作“狂瞽之说”。出处:唐·魏征《十渐不克终疏》:“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参以刍尧之议,冀千虑一得,衮职有补。”语法:狂瞽之言作宾语;用于自谦。
- 14 皮不存而毛焉附
- 存:存留;焉:哪里;附:附着。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出处:梁启超《墨学微》第一章:“然此果足为有命说之根据乎?一旦以力破此制度,则皮不存而毛焉附矣。”语法:皮不存而毛焉附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两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