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之计简介
长久之计的意思
解释:
计:计划,策略。长远的打算。
出处:
《战国策 赵策》:“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汉书 元帝纪》:“东垂被虐耗之害,关中有无聊之民,非长久之计。
语法:
长久之计作宾语;指长远的打算。
示例:
却把那袈裟留下,以为传家之宝,岂非子孙长久之计耶?(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
长久之计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持久之计
成语造句
- 1.考试临阵磨枪的做法不是长久之计。
-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比喻要使小树成为木料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培养一个人才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是个长久之计,并且十分不容易。
- 3.平时不努力,考前搞突击,这可不是长久之计!
- 4.今我军盘恒与此,恐非长久之计,不知各位可有办法?
- 5.野外游荡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吴双属于那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典型宅男,平时除了上下班,唯一的户外活动就是去租屋旁边的超市购买周末的干粮方便面。
- 6.灰色气流,暗里使劲,想要挣脱锁住自己的铁索,毕竟一直呆在这里不是什么长久之计。
英语翻译
- 英语:
a long plan for the future <a long-term plan>
长久之计相关词语
- 1 陶猗之家
- 陶猗:泛指富人。 指富有的人家。出处:《史记·货殖列传》:“陶朱公以治产致富,猗顿以制盐起家。”
- 2 乌鸟之情
- 乌:乌鸦;乌鸟:传说小乌鸦能反哺老乌鸦。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出处:三国·魏·文钦《降吴表》:“钦累世受魏恩,乌鸟之情,窃怀愤踊。”语法:乌鸟之情作宾语、定语;指侍奉尊亲的孝心。
- 3 长歌代哭
- 长歌:放声歌咏,借指写诗文。用放声歌咏来代替痛哭泣,借以抒发胸中的悲愤出处:清·秋瑾《挽故人陈阙生》序:“手挽一章,亦长歌代哭之意。”语法:长歌代哭作定语;形容借歌抒情。
- 4 设弧之辰
- 旧指男子的生日
- 5 日久见人心
- 日子长了,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为人怎样。出处:《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假如王莽早死了十八年,却不是完全名节一个贤宰相,垂之史册,不把恶人当做好人么?所以古人说:‘日久见人心。’”语法:日久见人心复句式;作分句;指时间可以证明一切。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日久见人心,胡先生看着好了。”
- 6 枕干之雠
- 谓不共戴天的仇恨。
- 7 生而知之
- 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出处:《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语法:生而知之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本能。示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师说》)
- 8 卧榻之侧
- 侧:旁边。自己的床铺边。比喻自己的势力范围或距离很近出处:宋·岳珂《徐铉入聘》:“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耶!”语法:卧榻之侧作宾语;指势力范围内。示例: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4章:“所以虽然这个寨位置在‘卧榻之侧’,相离很近,但闯王决定暂不攻打。”
- 9 中冓之言
- 中冓:内室。内室的私房话。也指有伤风化的丑话。出处:《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汉书·济川王明传》:“不窥人闺门之私,听闻中冓之言。”语法:中冓之言作主语、宾语;指私房话。示例:东汉·班固《汉书·文三王传》:“不窥人闺门之私,听闻中冓之言。”
- 10 黄台之瓜
- 黄台:指《黄台瓜辞》,为唐李贤所作,希望以此感悟高宗及武则天不能再废太子。比喻不堪再摘。出处:《新唐书·承天皇帝倓传》:“贤终日忧惕,每侍上,不敢有言,乃作乐章,使工歌之。其言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云可,四摘抱蔓归。’”语法:黄台之瓜作宾语;指被屠杀的人。
- 11 山林之士
- 旧时指山林中的隐士。出处:《庄子·天道》:“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汉书·王吉传赞》:“山林之士,往而不能反,朝廷之士入而不能出,二者各有所短。”
- 12 田父之获
- 田父:农夫;获:得到。指不费力气而轻易得到的好处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语法:田父之获作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3回:“若迷而不返,则是韩卢、东郭自困于前,而遗田父之获也。”
- 13 大而化之
- 化:改变,转变。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后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语法:大而化之紧缩式;作谓语;比喻做事马虎。示例:邓小平《悼伯承》:“伯承最反对军事指挥上墨守成规,粗枝大叶,大而化之。”
- 14 妾妇之道
- 妾妇:指妇女。指对上司或同僚绝对服从的卑劣作风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下》:“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语法:妾妇之道作主语、宾语;指服从的卑劣作风。示例:郭沫若《荀子的批判》:“这样的一片妾妇之道,汉以后有不少的太平宰相正靠着这种方术的实践而博得了安富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