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知之简介
生而知之的意思
解释:
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出处:
《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语法:
生而知之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本能。
示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师说》)
生而知之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反义词
成语造句
- 1.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2.人非“生而知之”,那么,一定是“学而知之”、“思而知之”、“行而知之”。
- 3.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4.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
- 5.三人行必有我师,有问题要不耻下问;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6.任何人都是学而知之,不是生而知之。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被人们认为天生的聪明,自从娘胎里出来就能对天下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学生把这种说法告诉孔子。孔子说世上没有生而知之的人,只有孜孜不倦地学习与研究才会懂得那么多的道理的
英语翻译
- 英语:
know without learning <be born wise>
生而知之相关词语
- 1 半解一知
- 指理解得不深,知道得很少。同“一知半解”。出处:宁调元《燕京杂诗》:“半解一知天下士,千歧百辙釜中鱼。”语法:半解一知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否定句。
- 2 卧榻之侧
- 侧:旁边。自己的床铺边。比喻自己的势力范围或距离很近出处:宋·岳珂《徐铉入聘》:“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耶!”语法:卧榻之侧作宾语;指势力范围内。示例: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4章:“所以虽然这个寨位置在‘卧榻之侧’,相离很近,但闯王决定暂不攻打。”
- 3 中冓之言
- 中冓:内室。内室的私房话。也指有伤风化的丑话。出处:《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汉书·济川王明传》:“不窥人闺门之私,听闻中冓之言。”语法:中冓之言作主语、宾语;指私房话。示例:东汉·班固《汉书·文三王传》:“不窥人闺门之私,听闻中冓之言。”
- 4 黄台之瓜
- 黄台:指《黄台瓜辞》,为唐李贤所作,希望以此感悟高宗及武则天不能再废太子。比喻不堪再摘。出处:《新唐书·承天皇帝倓传》:“贤终日忧惕,每侍上,不敢有言,乃作乐章,使工歌之。其言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云可,四摘抱蔓归。’”语法:黄台之瓜作宾语;指被屠杀的人。
- 5 迎难而上
- 迎:面对;难:困难;而:就,所以;上:克服。就算遇到困难也不退缩,迎着困难去克服它。示例:面对理想,我们要鼓足干劲,迎难而上,绝不能望梅止渴。
- 6 山林之士
- 旧时指山林中的隐士。出处:《庄子·天道》:“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汉书·王吉传赞》:“山林之士,往而不能反,朝廷之士入而不能出,二者各有所短。”
- 7 小子后生
- 泛指少年后辈。出处:唐 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语法:小子后生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清·袁枚《寄嵇黼庭相国》:“而况公以两朝元老称小子后生乎?”
- 8 析骸而爨
- 爨:烧火煮饭。劈开人的骨头来烧火做饭。形容战乱或灾荒时期百姓的悲惨生活。
- 9 田父之获
- 田父:农夫;获:得到。指不费力气而轻易得到的好处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语法:田父之获作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3回:“若迷而不返,则是韩卢、东郭自困于前,而遗田父之获也。”
- 10 悬车之岁
- 见“悬车之年”。出处:清·梁章钜《归田琐记·七十致仕》:“若今日未及四十,早入仕途,则致仕之期,即不必以七十为限……故余两次引归,皆未及悬车之岁。”语法:悬车之岁作主语、宾语;指70岁。
- 11 通家之谊
- 两家交情深厚,像一家人一样。
- 12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 百足:虫名,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僵:肢体僵硬不能活动。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出处:三国 魏 曹冏《六代论》:“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此言虽小,可以譬大。”语法: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作分句、宾语;形容坏势力等不容易被清除。示例:又道是百足之虫,至死不僵,跌扑不多时,转眼就高官大禄,仍旧贵显。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九
- 13 树欲静而风不息
- 静:平静;息:平息。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着。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皋鱼增感。”语法:树欲静而风不息作宾语、分句;指身不由己。
- 14 枕干之雠
- 谓不共戴天的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