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露之疾简介
霜露之疾的意思
解释:
指因风寒而引起的疾病,指感冒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公孙弘传》:“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
语法:
霜露之疾作宾语;指感冒。
示例:
人偶尔都会有霜露之疾的
霜露之疾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外感内伤
成语故事
- 西汉时期,丞相公孙弘出身牧人家庭,40岁才去读书,很快就被汉武帝拜为丞相,他办事认真,得罪了一些权贵,加上他出身低微,经常被人看不起。他推说自己有病要辞职,汉武帝看出他只不过是霜露之疾罢了,挽留他继续干下去
霜露之疾相关词语
- 1 非战之罪
- 罪:罪过。不是战争本身的过失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语法:非战之罪作谓语、宾语;用于战争失败的托词。示例:《梁书·侯景传》:“臣涡阳退衂,非战之罪,实由陛下君臣相与见误。”
- 2 不刊之典
- 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出处:《梁书 萧子云传》:“伏以圣旨所定乐论钟律纬绪,文思深微,命世一出,方悬日月,不刊之典,礼乐之孝,致治所成。”语法:不刊之典作宾语;指典籍等。示例:以一字称褒贬之意,为千载不刊之典。五代·牛希济《褒贬论》
- 3 知人之鉴
- 能看出人的品行和才能的眼力出处:《晋书·贺循传》:“雅有知人之鉴,拔同郡杨方于卑陋,卒成名于世。”语法:知人之鉴作宾语;指看人的眼力。示例:唐·刘肃《大唐新语·知微》:“时称颉有知人之鉴。”
- 4 止足之计
- 止:停止;计:心计。知道满足,适可而止的心计。出处:《汉书·疏广传赞》:“行止足之计,免辱殆之累。”
- 5 无何有之乡
- 无何有:即无有。原指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后指虚幻的境界。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语法:无何有之乡动宾式;作宾语;指空无所有的地方。示例:郁达夫《文学上的阶级斗争》:“古今来这些艺术家所以要建设这无何有之乡,追寻那梦里的青花的原因,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 6 为之一振
- 为:因;振:振奋。 因此而振奋起来。出处:《明史·郭登传》:“登以八百人破敌数千骑,军气为之一振,捷闻,封定襄伯,予世券。”
- 7 一路之哭
- 路:宋代的行政区域名。在一个地区内,到处是老百姓的哭声。比喻一个地区的百姓因遭受灾难而痛苦。出处: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参政范文正公》:“富弼曰:‘十二丈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耶!’仲淹曰:‘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
- 8 萧墙之危
-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在内部发生祸乱的危险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用人》:“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于远境。”语法:萧墙之危作宾语;指内部发生祸乱。示例: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朝廷有萧墙之危而御侮未建,可为寒心。”
- 9 地主之仪
- 见“地主之谊”。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三仙》:“未修地主之仪,忽叨盛馔,于理不当。”语法:地主之仪作宾语;用于接待外地朋友。
- 10 大有之年
- 丰收的年岁。《幼学琼林·卷一·岁时类》:“岁歉曰饥馑之岁,年丰曰大有之年。”
- 11 愤世疾俗
- 见“愤世嫉俗”。出处: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八》:“他们必定自己觉得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所以愤世疾俗,渐渐变成厌世家,或‘国民之敌’。”语法:愤世疾俗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憎恨世俗。
- 12 先入之见
- 指在对某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前就形成或接受的看法。指成见。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息夫躬传》:“唯陛下观览古戒,反覆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语法:先入之见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示例:我们常不免有一种先入之见,看见讽刺作品就觉得这不是文学上的正路,因为我们先就以为讽刺并不是美德。
- 13 布衣之交
- 布衣:古时平民的衣著。平民之间交往的友谊。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地位低贱的人相交往。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三》:“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鲍彪注:“言交于未贵时。”语法:布衣之交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表示贫民间的友谊。示例:敕与太子诸王为布衣之交。(唐 无名氏《邺侯外传》)
- 14 螽斯之征
- 指子孙众多的征兆。出处:《三国志·魏志·高柔传》:“臣愚以为可妙简淑媛,以备内宫之数,其余尽遣还家。且以育精养神,专静为宝。如此,则螽斯之征,可庶而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