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琅琅简介
书声琅琅的意思
解释:
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明季有书生独行丛莽间,闻书声琅琅,怪旷野那得有是。”
语法:
书声琅琅作谓语、宾语;指读书声。
示例:
学校里书声琅琅,充满生气与活力
书声琅琅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书声朗朗
成语造句
- 1.转过山去,看到一座漂亮的房舍,里面传出书声琅琅,噢,原来是一座学校。
- 2.上课铃响了,教室里书声琅琅。
- 3.我喜欢书声琅琅的教室,在这里我们高声地朗读,快乐地学习,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 4.走进职教科技园,环境宜人,书声琅琅,花红树绿,心旷神怡。
- 5.山坡上,草堂中,窗外翠竹摆动,屋内书声琅琅。
- 6.学校这时早已传来了书声琅琅的读书声,把整个校园变得那么的神圣。
英语翻译
- 英语:
reading aloud in a clear voice
书声琅琅相关词语
- 1 声价倍增
- 声价:声望和社会地位。指声誉和社会地位成倍增加,迅速提高出处:宋·洪咨夔《诸庄提举启》:“品题一出,声价倍增,四学士之名等华岳而俱重,六君子之选与日星而并垂。”语法:声价倍增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物品等。
- 2 声泪俱下
- 俱:都。一边诉说;一边哭泣。形容极其悲痛、哀伤的样子。出处:《晋书 王彬传》:“音辞慷慨,声泪俱下。”语法:声泪俱下主谓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褒义。示例:他讲到激昂时,声泪俱下。(邹韬奋《经历 高等法院》)
- 3 磬笔难书
- 极言事实多,即使用完笔也难写全。磬,通“罄”。《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出处:《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 4 抛声炫俏
- 炫:炫耀,卖弄。 指故意高声卖弄风骚。出处:《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本妇也在门首抛声炫俏。两箇相见暗喜。”
- 5 声势烜赫
- 声势:声威气势;烜赫:显耀盛大。声势显耀盛大出处: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第一卷:“有文觉禅师者出都,声势烜赫,骑从如云,道出袁浦,兖豫二州方便大僚率属郊迎恐后。”语法:声势烜赫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李一《荆宜施鹤光复记序》:“海军统领萨镇冰展舲西指,声势烜赫。”
- 6 不动声色
- 动:变动;声:说话的声音;色:脸色。内心活动丝毫没有在语言和神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也作“声色不动”、“不露声色”。出处: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语法:不动声色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在紧急情况下不改变声色。示例:他也不动声色,勤勤慎慎办他的公事。(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
- 7 史不絶书
- 史书上不断有记载。形容历史上经常发生同类的事情。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语法:史不絶书紧缩式;作谓语、分句;指历史上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示例:刘大年《台湾一千七百年的历史》:“往后史不绝书,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年。”
- 8 不刊之书
- 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出处:汉 扬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语法:不刊之书作宾语;指典籍等。示例:《礼记》,不刊之书也。宋·欧阳修《食货志论》
- 9 乡书难寄
- 乡书:家书。家书很难寄回家中。比喻与家乡消息隔绝。
- 10 拥书百城
- 比喻藏书极其丰富或嗜书之深。出处:《魏书 逸士传 李谧》:“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语法:拥书百城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沈砺《年来所志百不遂而书籍藏日富》诗:“黄泥亭子白茆堂,拥书百城南面王。”
- 11 以书为御
- 按照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去驾驭马匹。比喻死守教条,难以成事。出处:《战国策·赵策二》:“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语法:以书为御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12 声动梁尘
- 形容歌声嘹亮动人。出处:汉·刘向《别录》:“汉兴,鲁人虞公善雅乐,发声尽动梁上尘。”语法:声动梁尘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示例:听了他那声动梁尘的歌声,我陶醉了
- 13 满腹诗书
- 博学多才,文章写得好出处:宋·陆游《梦与刘韶美夜饮乐甚》:“岸巾谈笑今谁记,满腹诗书只自愚。”语法:满腹诗书作谓语;指很有才华。
- 14 虫书鸟迹
- 指古代的鸟虫书。借指变化莫测、难以辨认的书体。 明 李东阳 《答罗明仲草书歌》:“ 紫陽 之書冠今古,其大如斗小者巵,蟲書鳥跡不復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