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耳忘私简介
公耳忘私的意思
解释:
见“公尔忘私”。
出处:
汉·贾谊《治安策》:“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上之化也。”
语法:
公耳忘私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一心为公。
英语翻译
- 英语:
Public business comes before private affairs.
公耳忘私相关词语
- 1 耳食之徒
- 指全凭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的人。出处:《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 2 历历在耳
- 形容听到的某种声音清清楚楚地盘旋在耳边出处:宋 陈文蔚《祭朱先生》:“念昔暂违,今焉永诀,历历在耳,言犹未绝。”语法:历历在耳偏正式;作谓语;指清楚地在耳边。示例: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19回:“记得石上深盟,花前密约,历历在耳。”
- 3 交头互耳
- 犹交头接耳。
- 4 感心动耳
- 是形容音乐极其感动人。
- 5 是非自有公论
- 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会作出恰当的评判。出处:语出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品藻》:“扞庾公呴又问:‘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
- 6 目击耳闻
- 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语法:目击耳闻作定语;指亲自见闻。示例:我又愿意知道一点十七年前的三月二十九日的情形,但一时找不到目击耳闻的耆老。(鲁迅《而已集 黄花节的杂感》)
- 7 忘乎其形
- 犹忘形。形容得意或兴奋得失去常态。出处:郭沫若《高渐离》第五幕:“秦始皇已忘乎其形,愈摇动其身体,愈向高渐离身旁走去。”语法:忘乎其形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8 私房关目
- 关目:事情,情节。指秘密的事情。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五:“今日这件私房关目,也去与他商议。”
- 9 贿赂公行
- 贿赂:因请托而私赠财物;公行:公开做。指公开行贿受赂。出处:《陈书 皇后传 后主张贵妃》:“内外勾结,转相引进,贿赂公行,赏罚无常。”语法:贿赂公行主谓式;作补语、定语;指公开行贿受贿。示例:欧阳山《苦斗》:“痛骂‘刮民党’腐败无能,贪赃枉法,贿赂公行,官贼不分。”
- 10 耳食之言
- 耳食:耳朵吃饭。比喻耳杂吃进去的不知滋味。不加分辨的;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六国年表序》:“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语法:耳食之言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示例:鲁迅《不是信》:“虽然偶有些‘耳食之言’,又大抵是无关大体的事。”
- 11 背恩忘义
- 背:背叛。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义。出处:《晋书 忠义传序》:“虽背恩忘义之徒不可胜载,而蹈节轻生之士无乏于时。”语法:背恩忘义作谓语、定语;指不记恩德。示例:幸得主人释放,留为家丁,又以妻子配我,此恩天高地厚,未曾报得,岂可为此背恩忘义之事。(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九)
- 12 得鱼忘荃
- 比喻已达目的,即忘其凭借。“荃”亦作“筌”。出处:《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语法:得鱼忘荃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过河拆桥。示例:我们读书求学的,要在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郭沫若《新旧与文白之争》
- 13 眼瞎耳聋
- 看不见也听不到。比喻对周围情况完全不了解出处:京剧《平原作战》第八场:“日本鬼子眼瞎耳聋,就靠汉奸给他当拐棍。”语法:眼瞎耳聋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
- 14 窗外有耳
- 指秘密言谈可能泄密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39回:“展爷连忙摆手说:‘四弟悄言,岂不闻窗外有耳?’”语法:窗外有耳作宾语、定语;指泄密。示例:小心窗外有耳,我们得注意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