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之志简介
风云之志的意思
解释:
像风云那样雄大高远的志向。
出处:
北周·庚信《周兖州剌史广饶公宇文公神道碑》:“始游庠塾,不无儒者之荣;或见兵书,遂有风云之志。”
语法:
风云之志作宾语;指志向远大。
示例:
他从小就有风云之志
风云之志相关词语
- 1 正始之音
- ①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世称“正始之音”。②指纯正的乐声。出处:《晋书·卫玠传》:“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此子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语法:正始之音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正始之音其若何,朱弦疏越清庙歌。一弹一唱再三叹,曲淡节稀声不多。融融曳曳召元气,听之不觉心平和。(唐·白居易《五弦弹》诗)
- 2 倍称之息
- 倍称:借一还二;息:利息。 取一还二的债款利息。指百分之百的高利贷。出处:《汉书·食货志》:“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 3 岁聿云暮
- 见“岁聿其莫”。出处:《魏书·乐志》:“既岁聿云暮,三朝无远,请共本曹尚书及郎中部率呈试。”语法:岁聿云暮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47回:“岁聿云暮,转眼新年。”
- 4 持平之论
- 持平:保持公正;没有偏向。公正的议论或调和折中的言论。出处: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二》:“先师刘文正公曰:‘神仙必有,然必非今之卖药道士;佛菩萨必有,然必非今之说法禅僧。’斯其持平之论矣。”语法:持平之论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形容调和折中的言论。示例:此乃做书人持平之论;若是一概抹杀,便不成为恕道了。(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
- 5 文武之道
- 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子张》:“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语法:文武之道偏正式;作宾语;指宽严相结合治理国家的方法。示例:晋 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文武之道,厥猷未坠。”
- 6 不虞之誉
- 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出处:战国 邹 孟轲《孟子 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语法:不虞之誉偏正式;作宾语;表示没想到的赞誉。示例:但是,“不虞之誉”,也和“不虞之毁”一样地无聊。(鲁迅《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
- 7 四战之国
- 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出处:《商君书 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史记 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语法:四战之国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西汉·司马迁《史记·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 8 垂拱之化
- 垂拱:垂衣拱手,比喻无所事事,不费力气。旧时形容无为而治,天下太平。出处:《晋书·刘实传》:“共虞任五臣,致垂拱之化,汉相萧何,兴宁一之誉,故能光降于当时,垂裕于百代。”
- 9 却之不恭
- 却:推辞;谢绝。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予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语法:却之不恭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常与受之有愧连用。示例:我们觉得却之不恭,只好让他劳驾。(邹韬奋《经历 惨淡经营之后》)
- 10 酒后之勇
- 借着酒劲充当勇敢语法:酒后之勇作主语、宾语;用于讥笑人。示例:你这样做只是酒后之勇,算不了什么
- 11 春风得意
- 春风:春天和煦的风;得意:愿望得到满足时的高兴心情;和暖的春风使人觉得洋洋自得。①原指考中进士后洋洋自得的心情。②后用以称进士及第;功成名就。③形容因所谋求的事情成功而心情欢畅。出处:唐 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语法:春风得意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如愿以偿,心情欢畅。示例:在这些“伸手”派心目中,新社会也不过是一个猎场,可以任由他们在其中践踏一切,呼朋引类,春风得意,纵马狩猎。(秦牧《手莫伸》)
- 12 三谏之义
- 《公羊传 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后以“三谏之义”指事君之正道。出处:《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语法:三谏之义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东汉·王充《论衡·程材》:“案世间能建蹇蹇之节,成三谏之义,令将检身自敕,不敢邪曲者,率多儒生。”
- 13 胸中之颖
- 颖:聪明。心中的聪明才智出处:汉·王充《论衡·程材》:“博学览古今,计胸中之颖,出谥十万。”语法:胸中之颖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14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出处:《后汉书 冯异传》:“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语法: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示例:谷城之变,朕还是不肯治他的罪,仍望他“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