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动山摇简介
地动山摇的意思
解释:
大地高山剧烈的摇动。形容地震;也形容洪亮的声音和剧烈的动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出处:
宋 欧阳修《论修河第一状》:“臣恐地动山摇,灾祸自此而始。”
语法:
地动山摇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指巨大影响。
示例:
我国原子弹引爆成功,只见银光一闪,霎时地动山摇,声震寰宇。
成语造句
- 1.我国原子弹引爆成功,只见银光一闪,霎时地动山摇,声震寰宇。
- 2.一头雄狮在山坡上一声大吼,只感觉地动山摇,惊起了一群飞鸟。
- 3.迈着整齐的步伐,铿锵有力,抓地有声,给人一种地动山摇的感觉,。
- 4.定向爆破的威力真大,只听到地动山摇般一声巨响,那座旧楼就成了一堆废墟。
- 5.这挂在山谷的瀑布,响得震耳欲聋,地动山摇,是一幅写意的画,一首雄壮的曲,把激情诠释得汹涌澎湃。
- 6.空中一声巨响,震得地动山摇。
英语翻译
- 英语:
the earth trembled and the mountains swayed
地动山摇相关词语
- 1 万头攒动
- 形容许多人聚集在一起争着看。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43回:“时候虽早,那看榜的人,却也万头攒动。”语法:万头攒动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多。示例:鲁迅《故事新编·理水》:“他终于在百姓的万头攒动之间,进了冀州的帝都了。”
- 2 牵一发而动全身
- 比喻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出处:清 龚自珍《上大学士书》:“故事何足拘泥?但天下事,有牵一发而全身为之动者,不得不引申触类及之也。”语法:牵一发而动全身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比喻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示例:熊召政《张居正》第二卷第五回:“虽有商榷之处,却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 3 箕山之志
- 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同“箕山之节”。出处: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也。”语法:箕山之志作宾语;用于人的节操。示例:文帝问曰:‘闻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秀曰:‘以为巢许狷介之士,未达尧心,岂足多慕。’帝甚悦。《晋书 向秀传》
- 4 轰天震地
- 轰:带有巨大响声的爆炸崩裂。形容声威巨大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6回:“只听得城隍庙里火炮齐鸣,轰天震地。”语法:轰天震地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5 呼天叩地
- 见“呼天抢地”。出处:《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今张浩忽背前约,使妾呼天叩地,无所告投。”语法:呼天叩地作谓语、定语;形容极度悲伤。
- 6 寿山福海
- 寿象山那样久,福象海那样大。旧时用于祝人长寿多福。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2回:“屏门上,挂一轴‘寿山福海’的横披画。”语法:寿山福海联合式;作宾语;用于祝人长寿多福。示例:一片是做盒子盖的,求写“寿山福海”。(鲁迅《故事新编 理水》)
- 7 下知地理
-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出自《敦煌变文章·伍子胥变文》:“吴国贤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经武律,以立其身。”形容学问广博,无所不知。
- 8 易地则皆然
- 易:更换;皆然:都一样。改换到别人的环境,也会像别人那样看待问题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语法:易地则皆然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鲁迅《端午节》:“现在学生出身的官僚就不少,和老官僚有什么两样呢?‘易地则皆然’。”
- 9 刃树剑山
- 刃:利刃,刀。原是指佛教中的地狱酷刑。后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地方。
- 10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知:晓得,知道。形容学问渊博,无所不至出处:《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吴国贤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经武律,以立其身。”语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学识等。
- 11 天灾地变
- 自然界发生的灾害变异。出处:《魏书·崔诰传》:“比年以来,天灾地变,都在秦凉。”语法:天灾地变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灾祸等。
- 12 天冠地屦
- 比喻双方相差极大。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日者列传》:“夫卜而有不审,不见夺糈;为人主计而不审,身无所处。此相去远矣,犹天冠地屦也。”语法:天冠地屦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双方相差极大。示例:宋 洪迈《容斋五笔 忠义出天资》:“人之贤不肖,相去何止天冠地屦乎!”
- 13 天高地厚
- 原形容天地的广大,后形容恩德极深厚。也比喻事情的艰巨、严重,关系的重大。出处:《诗经小雅 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脊。”语法:天高地厚联合式;作宾语;比喻事情的艰巨、严重。示例:门生受恩师三番知遇,今日小小效劳,止可少答科举而已,天高地厚,未酬万一。(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
- 14 山公倒载
- 谓醉酒后躺倒在车上。形容烂醉不醒。出处:唐·白居易《酬裴相公题兴化小池见招长句》诗:“山公倒载无妨学,范蠡扁舟末要追。”语法:山公倒载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示例:金·元好问《与张杜饮》诗:“山公倒载群儿笑,焦遂高谈四座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