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三拉四简介
丢三拉四的意思
解释:
见“丢三落四”。
出处:
刘白羽《一个温暖的雪夜》:“老是这样死活不顾,老是这样丢三拉四,这毛病什么时候能改改!”
语法:
丢三拉四作宾语、定语;指粗心。
示例:
请尽快改变丢三拉四的毛病
成语造句
- 1.心想,自己怎么了,丢三拉四像个糊涂的老头子。
- 2.老是丢三拉四的,什么时候才能到达黄河谷啊。
- 3.这几日,子睿思量之间,总是丢三拉四,令妻不由不感日后多有烦忧。
- 4.那狐狸丢三拉四,居然还爆出了一块木符出来。
- 5.和之前林峰辉说的口沫横飞的样子完全不同,林峰辉现在却讲的丢三拉四,明显心不在焉的样子。
- 6.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
丢三拉四相关词语
- 1 九春三秋
- 九春:春季共九十天,故称“九春”;三秋:秀季三个月,故称“三秋”。指春天和秋天的美好时光。出处:清·周亮《书影》卷四:“九春三秋,天景清丽。”
- 2 文房四寳
- 指笔、墨、纸、砚。 宋 梅尧臣 《九月六日登舟再和潘歙州纸砚》:“文房四寳出二郡,邇來賞愛君與予。”《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學士遂令院子取將文房四寳,放在面前。” 周立波 《扫盲志异》:“文房四宝给捧出来了。”亦称“ 文房四物 ”、“ 文房四士 ”。 宋 陈师道 《<寇参军集>序》:“ 張 、 李氏 之墨, 吴 、 唐 、 蜀 、 閩 、 兩越 之紙, 端溪 、 歙穴 之硯,鼠鬚栗尾狸毫兔穎之筆,所謂文房四物,山藏海蓄,極天下之選。” 宋 陆游 《闲居无客所与度日笔砚纸墨而已戏作长句》诗:“
- 3 版版六十四
- 形容做事死板,不知变通。出处:清 顾张思《土风录》第13卷:“古执不活动,呵为‘版版六十四’。此钱居中语也。”语法:版版六十四复句式;作分句;比喻不会变通。
- 4 三求四告
- 再三求告。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嫌我不好,谁叫你们瞎了眼,三求四告的,跑了我们家做甚么去了?”语法:三求四告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5 三薰三沐
- ①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同“三衅三浴”。②表示虔敬。③比喻栽培,提携。出处:金·元好问《丙午九日咏菊》:“三薰复三沐,岁宴与君期。”语法:三薰三沐作谓语、定语;指郑重其事。示例:清·龚自珍《已亥杂诗》:“坐我三薰三沐之,悬崖撒手别卿时,不留后约将人误,笑指河阳镜里丝。”
- 6 丢丢秀秀
- 形容身躯细小,脚步轻盈。
- 7 两两三三
- ①谓三两为群。②形容稀疏。出处: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上卷:“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两相抵。”语法:两两三三作定语、状语;形容数目不多。示例:胡韫玉《哭唐守椩集放翁句》:“凄凉江夏秋风里,两两三三鬼火青。”
- 8 三下五除二
- 珠算口诀。形容做事及动作干脆利索。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6回:“偶然在家闲一刻,便见他姊妹两个‘三下五除二’的不离手,‘五亩七分半’的不离口。”语法:三下五除二作状语、分句;指人做事。示例: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八章:“三个孩子像土匪一样扒在锅上,三下五除二就吃得差不多了。”
- 9 一献三售
- 见“一献三酬”。出处:唐·刘禹锡《问大钧赋》:“楚臣《天问》不酬,今臣过幸,一献三售。”语法:一献三售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0 丢卒保车
- 本是象棋术语。后比喻丢掉次要的,保住主要的。出处:京剧《龙江颂》第一场:“为了堵江救旱,我们是会损失一些,这照我们下棋的说法,就叫做‘丢卒保车’。”语法:丢卒保车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示例:熊召政《张居正》第一卷第十回:“先生也只能隔岸观火,丢卒保车了。”
- 11 攒三聚五
- 三三五五聚在一起。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2回:“暖阁之中有一玉石条盆,里面攒三聚五栽着一盆单瓣水仙。”语法:攒三聚五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三三五五聚在一起。示例:因见暖阁之中有一玉石条盆,里面攒三聚五栽着一盆单瓣水仙。(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二回)
- 12 一日三岁
- 《诗·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后以“一日三岁”形容对人思念殷切。出处:《诗·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语法:一日三岁作定语、宾语;形容思念殷切。示例:《北史·王肃传》:“不见君子,中心如醉,一日三岁,我劳如何。”
- 13 朱弦三叹
- 《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后因以“朱弦三叹”指称音乐的美妙。出处:《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语法:朱弦三叹作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清·查慎行《送陈泽州相国予告归》诗:“《流水》一弹真绝调,朱弦三叹有余音。”
- 14 三浴三衅
- 衅:以香涂身。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出处:《国语·齐语》:“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