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施济众简介
博施济众的意思
解释:
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语法:
博施济众连动式;作谓语;形容乐于助人。
示例:
就是你老弟,每月印结分的好,也不过几十两银子,还没有到那“博施济众”的时候,我也劝你不必出这冤钱。(《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
成语造句
- 1.孔子所宣扬的“仁”就含有博施济众的意思。
- 2.陛下以仁义定天下,行礼乐变海内,博施济众,与天地均同;体道行仁,咸使黎民蒙庇。
- 3.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
- 4.一是忽必烈本人“虽在征伐之间,每存仁爱之念,博施济众,实可为天下主”。
- 5.有一种形象,叫和蔼可亲;有一种大爱,叫博施济众;有一种教育,叫毫无保留;这就是你可敬的老师!教师节到了,学生祝你快乐开心!
- 6.博施济众,欲与天地均同;体道行仁,咸使黎民蒙庇。
英语翻译
- 英语:
be interested in charities
博施济众相关词语
- 1 无所施其伎
- 没有办法施展其伎俩手段。同“无所施其技”。出处:毛泽东《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争取了他们,帝国主义就完全孤立了,艾奇逊的一套就无所施其伎了。”语法:无所施其伎作谓语;用于处事。
- 2 众口之辩
- 比喻各学派间的辩论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秋水》:“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杂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因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语法:众口之辩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3 众多非一
- 指类别甚多,不止一种。出处:汉 王充《论衡 别通》:“孔子道美,故譬以宗庙,众多非一,故喻以百官。”
- 4 扶困济危
- 扶:帮助,支持;济:拯救。扶持、救济有危难和困苦的人出处:柳洲《风雨桃花洲》:“李大树在二虎子心目中,已成为自己所不及的、不畏强暴、扶困济危、本领高强的英雄。”语法:扶困济危作谓语、定语;指救济有危难和困苦的人。
- 5 众口如一
- 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同“众口一辞”。出处:明 沈德符《野获编 吏部一 都给事升转》:“而谓科臣但当内擢,其最不肖者间出一二人于外,则众口如一。”语法:众口如一作谓语、状语;指说法一致。
- 6 众口交赞
- 众人交相赞美。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列公,你看只一个长姐儿,也会闹得这等千里逢迎,众口交赞,可见‘声气’这途也不可不走的。”语法:众口交赞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7 施丹傅粉
- 施:加;丹:朱;傅:通“敷”,抹。搽粉点胭脂出处: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一折:“更胜似施丹傅粉,果然是万花中惟此特尊。”语法:施丹傅粉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女性。
- 8 强不凌弱,众不暴寡
- 暴:损害。强大的不欺凌弱小的,人多的不欺负人少的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奸劫弑臣》:“故其治国也,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使强不凌弱,众不暴寡。”语法:强不凌弱,众不暴寡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世。
- 9 生众食寡
- 众:多;寡:少。生产的多,消费的少。形容财富充足。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语法:生众食寡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示例:《清史稿·食货志一》:“而于古先圣王生众食寡、为疾用舒之道,昧焉不讲。”
- 10 博闻多识
- 博:广博;闻:见闻;识:学识。知识丰富,见闻广博出处:《魏书 李业兴传》:“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访询。”语法:博闻多识联合式;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公子生长中原,博闻多识,必知此兽之名。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5回
- 11 一不压众,百不随一
- 少数敌不过多数。出处:清·冷佛《春阿氏谋夫案》第五回:“本来你胡闹吗!十个人当差,偏你要独出己见么?俗语说:‘一不扭众,百不随一’,谁叫你胡说白道,出这宗甑儿糕呢。”
- 12 亲离众叛
- 大家反对,亲信背离。形容不得人心,极其孤立。出处:《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语法:亲离众叛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不得人心。示例:亲离众叛,自取奔亡。明·陆贽《翰苑集》卷二十
- 13 博闻强识
- 闻:见闻;识:记。见闻学识广博;记忆力强。也作“博闻强记”、“博闻强志”。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语法:博闻强识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示例: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位博闻强识的学者。
- 14 衣冠济楚
- 冠:帽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衣冠济楚庞儿俊,可知道引动俺莺莺。”语法:衣冠济楚作定语、状语;形容人。示例:清·张南庄《何典》第十回:“还要衣冠济楚的装著体面来戏弄老娘!是何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