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奔东西简介
各奔东西的意思
解释:
各:各自;奔:奔向。各自走各自的路,借指分手
出处: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72回:“大家撒腿就跑,各奔东西。”
语法:
各奔东西作谓语、宾语;指分手。
示例: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于是就在吴苑分手,各奔东西。”
各奔东西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各奔前程
成语造句
- 1.转眼间就毕业了,不得不为理想各奔东西了,即使这样,也让我们心存感激,好好说声再见,因为我们有着四年的美好回忆。
- 2.其实是不靠谱的一句话,谁也不知道能在一起多久,今天还卿卿我我的两个人,明天就可能各奔东西,你可以把这句话当个情话说,但是不要当真了。
- 3.毕业后,咱们就要各奔东西,天南地北的,相见是很难的。
- 4.今日我们各奔东西,明日我们四海相会。
- 5.转眼十几年过去,当年的同窗好友早已风流云散,各奔东西。
- 6.系,现在随着时间的流逝,看着朋友们逐渐离开了,曾经的同学也开始各奔东西,我们联系的次数也开始减少了。。。。。。
英语翻译
- 英语:
each goes his own way
各奔东西相关词语
- 1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
- 比喻为人做事像变戏法一样,各有各的巧妙之处出处:鲁迅《现代史》:“俗话说,‘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其实是许多年间,总是这一套,也总有人看。”语法: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 2 东走西顾
- 比喻顾虑多。出处:《古诗源》卷三:“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语法:东走西顾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
- 3 东道之谊
- 东道:主人。谊:情谊。指主人的情谊。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28回:“蚌师今天以东道主人尽东道之谊,所用又系全东家的同族,真可算是大义灭亲。”语法:东道之谊作宾语;用于接待外地朋友。示例:茅盾《谈月亮》:“大家都是总角之交,我得尽东道之谊。”
- 4 朝衣东市
- 谓大臣就戮。典出《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上令错衣朝衣斩东市。”出处:典出《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语法:~甘如饴,玉体须为美人惜。 ★龚定盫示例:朝衣东市甘如饴,玉体须为美人惜。龚定盫
- 5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 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出处:唐·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 6 各不相谋
- 谋:商量,计义。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语法:各不相谋作谓语;指各自行事。
- 7 唐突西施
- 唐突:冒犯。西施:春秋时美女,冒犯了西施。比喻为了突出丑的,而贬低了美的。亦作“唐突西子”。出处:梁启超《诗话》:“更会串一戏,曰《易水饯荆卿》,其第一幕‘饯别’内,有歌四章,以《史记》所记原歌作尾声,近于唐突西施,点窜《尧典》。”语法:唐突西施作谓语、定语;指亵渎比自己强的人。示例:梁实秋《西施舌》:“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但觉未免唐突西施。”
- 8 奔走如市
- 走:跑。市:集市。形容为某种目的而奔忙、活动的人很多。出处:《古今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由是不肖之人,奔走如市,科道衙门,皆其心腹牙爪。”语法:奔走如市作谓语、定语;指人很多。
- 9 东隅已逝
- 早年时光易逝,珍惜将来岁月。
- 10 追奔逐北
- 追击败走的敌军。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田单列传》:“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语法:追奔逐北联合式;作谓语;指追击败走的敌军。示例:他的精锐马队,又来自大漠,追奔逐北,是其所长。(高阳《玉座珠帘》上册)
- 11 东闯西走
- 指没有目的和方向地四处闯荡。出处: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二回:“都是你这老不贤,养这祸根,终日纵他性子,任他东闯西走,惹祸招非,如今弄出事来了。”
- 12 西山饿夫
- 指不食周粟的伯夷与叔齐出处:《梁书·刘显传》:“之遴尝闻夷、叔、柳惠,不逢仲尼一言,则西山饿夫、东土黜士,名启施于后世。”语法:西山饿夫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示例:唐·刘轲《重与刘宾虞书》:“不然,则东国绌臣、西山饿夫,微仲尼,何伤为展季、伯夷矣。”
- 13 击电奔星
- 形容快速。出处:《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天兵有限,不可久停,马乃击电奔星,行至子胥妻舍。拟迎妇归吴国。”语法:击电奔星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14 疲于奔命
- 疲:疲乏;劳累;奔命:奉命奔走。原指因奉命到处奔走;精疲力竭。后指忙于奔走应付;非常疲劳。也形容事情繁多;忙得精疲力尽。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袁绍传》:“使敌疲于奔命,人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剋也。”语法:疲于奔命偏正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示例:彼方支吾未暇,而吾率步兵乘高而进,声东击西,形此而出彼,乘卒初锐而用之,彼亦疲于奔命矣。(宋 陈亮《酌古论 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