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比邻简介
天涯比邻的意思
解释:
虽然相隔极远,但近如邻居一样。
出处:
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语法:
天涯比邻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指两者关系很好。
示例:
明·王世贞《与吴明卿书》:“天涯比邻,固古人神旷之说。”
成语造句
- 1.夐若千里,天涯比邻,但求一知己,却也弦断无人听。
- 2.君我两系,生死处血溅并蒂;肝胆相照,乱世间天涯比邻;恩义拳拳,迷蒙中独臂清影。
- 3.但是分开后,两人打电话时,谈理想,谈抱负,整个一个惺惺相惜,天涯比邻的样子。
- 4.秋日灿烂,大雁南成行;秋山尽染,菊黄丹桂香。秋实累累,果熟花芬芳;秋月朦胧,欢声笑语长。月圆饼亦香,酒浓情也长。佳节思故乡,天涯比邻强。花好月圆时,真情莫相忘。预祝中秋。
- 5.秋日灿烂,大雁南成行;秋山尽染,菊黄丹桂香。秋实累累,果熟花芬芳;秋月朦胧,欢声笑语长。月圆饼亦香,酒浓情也长。佳节思故乡,天涯比邻强。花好月圆时,真情莫相忘。预祝中秋节幸福吉祥!
- 6.他施展轻功,配合天涯比邻,如鬼影一般跳跃在高墙房舍之上。
英语翻译
- 英语:
distance can't keep you two apart
天涯比邻相关词语
- 1 哭天抹泪
- 形容哭哭啼啼。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2回:“前日不知为什么撵出去,在家里哭天抹泪的。”语法:哭天抹泪作谓语、定语;指哭泣。示例:王朔《给我顶住》:“你要有志气,别到时哭天抹泪地好像我是陈世美。”
- 2 回天无力
- 回天:比喻力量大,能移转极难挽回的时势;无力:没有力量。比喻局势或病情严重,已无法挽救。出处:清 冯起凤《昔柳摭谈 秋风自悼》:“后探得的耗,万箭攒心,脏腑欲裂。但木已成舟,回天乏术。”语法:回天无力作谓语、宾语;指难以挽回。示例:我家家传将种,系出清门,先君爱国如焚,回天无力。(清 梁启超《侠情记传奇 纬忧》)
- 3 属词比事
- 见“属辞比事”。出处:《魏书·高祐传》:“至若左氏,属词比事,两致并书,可谓存史意,而非全史体。”语法:属词比事作宾语、定语;指撰文记事。示例:七十子之徒,周末汉初,去圣人则近矣,彼其徒之识道理,与属词比事,或尚不及后之大贤也。清·龚自珍《语录》
- 4 违天悖理
- 见“违天逆理”。出处:《明史·王直传》:“今敌肆猖獗,违天悖理,陛下但宜固封疆,申号令,坚壁清野。”语法:违天悖理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5 如天之福
- 形容福气特别大。出处:明·叶宪祖《鸾鎞记·挫权》:“把如天之福,没来由选择伊家。”语法:如天之福作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一版能卖完,已属如天之福也。”
- 6 拨云雾见青天
- 只有推开密布的云雾才能看到湛湛蓝天。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今遇明主,如拨云雾而见青天!”语法:拨云雾见青天作宾语、定语;用于冲破黑暗,见到光明。示例:久慕玉姐大名,未得面睹,今日得见,如拨云雾见青天。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
- 7 怨天尤人
- 怨恨天命;责怪别人(怨:怨恨;天:这里指命运;尤:责怪;归罪)。形容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一味归咎客观;埋怨别人。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语法:怨天尤人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章:“成天泡在个人情绪里头,唉声叹气,怨天尤人。”
- 8 句比字栉
- 见“句栉字比”。出处:清·钱谦益《宋子建序》:“宋子建尽取六代三唐之诗,句比字栉,继声属和,名之曰《遥和集》。”语法:句比字栉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文章等。
- 9 天机云锦
- 天机:天上的织机。云锦:丝织物名,锦丝瑰丽如云彩。天上织出的丝锦。比喻诗文华美精妙,浑成自然。出处:宋·张炎《词源·杂论》:“采唐诗融化如自己者,乃其所长,以白石骚雅句法润色之,真天机云锦也。”语法:天机云锦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 10 疑误天下
- 疑:怀疑。令天下迷惑不解。
- 11 暴殓天物
- 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 12 争天抗俗
- 与大自然斗争,同落后的风俗习惯抗衡语法:争天抗俗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人们群众在他的带领下争天抗俗,终于取得了胜利
- 13 青天白日
- 指大白天。也比喻明显的事情或高洁的品德。出处:唐 王建《寄分司张郎中》:“青天白日当头上,会有求闲不得时。”语法:青天白日联合式;作宾语、分句;指大白天。示例:其为汉复仇之志,如青天白日,人人得而知之。(宋 朱熹《答魏元履书》)
- 14 比物丑类
- 指连缀同类事物,进行排比归纳。出处:《礼记 学记》:“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郑玄注:“以事相况而为之。丑,犹比也。”语法:比物丑类作谓语;指进行排比归纳。示例:则知三代语言,汉人犹难遍识,愿学者‘比物丑类’以求之。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十